-
〓 羊年漫谈羊诗词
人类在漫长的狩猎、游牧和农耕时期,对羊有了深刻的了解,并结下了感情。身体洁白、性情温驯的羊成为人们生活和平、安居乐业的喜爱之物。唐代曹唐《小游仙》诗曰:“共爱初平住九霞,焚香不出闭金华。白羊成队难收拾,吃尽溪头巨胜花”。初平,即黄初平,晋代道士,相传他少时放羊,遇一仙人引人金华山石室中,后得道成仙。此诗先写仙境,后落笔......
-
〓 快人快语:莫把“灵光”变“贼光”
艺术家韩美林给央视春晚节目组画了一只猴,没想惹出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第一个焦点,是韩氏之猴美不美。画史上从北宋易元吉以降,经释法常、朱瞻基到张大千,形成一路风雅之猴。倘若看惯了这些,再瞧那只据说创作灵感来源于民间艺术的韩氏之猴,难免觉得不美。可喜爱民间艺术的朋友不难发现,韩猴脱胎于河南淮阳民间工艺泥泥狗中的“人祖猴”,无......
-
〓 干部谈读书:书卷气也是领导力
领导干部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胜任工作,也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领导干部阅读的首要作用,当然是对于自己工作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已经讲得很透彻。他说,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领导干部......
-
〓 推动全民阅读:书香氤氲中国更美
开栏的话 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地蓬勃发展,影响日益扩大。本报从今天起开设“推动全民阅读”栏目,刊发相关报道,解读全民阅读活动现状,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撰写文章,为全民阅读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春天来了,脚步匆匆。 还有两个多月,一个“节日”将如约而至——4月23日,我们的读书日。 ......
-
〓 古书中的“呵呵”
陆灏《听水读钞》中有篇《陈寅恪的“呵呵”》,说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不止一次用到“呵呵”二字,很有感慨:“陈寅恪给人的印象是个严肃古板的老学究,而在其史学著作中,居然出现‘呵呵’字样,可见他也不乏俏皮风趣。”《东方今报》副总编辑曹亚瑟先生曾撰文说:有网友查“呵呵”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韦庄的“菩萨蛮”。他本人查遍......
-
〓 宋新潮:打开博物馆的门
观众可以零距离与展品接触 2013年5月我应邀参加美国博物馆协会巴尔的摩年会,被老友汤姆引荐参观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 馆长道瑞·博格女士(Doreen Bolger)亲自做向导,为我们介绍博物馆今年革新情况,重点推介宣传开放不久的当代艺术新馆。我注意到,博物馆内外都张贴着大幅海报,上面印着“......
-
〓 家风家教大家谈:从家训到乡约的中国式道德传承
梁漱溟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的“个人本位的社会”而言,中国呈现出的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并体现在道德文明的传承上。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家中长辈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好的言传身教会令晚辈终身受益。 通过家教形成的......
-
〓 《剑心书韵》说渊源——中国古代武术教育
近日一档《剑心书韵》的节目惹火荧屏,它将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汇,从中可以追溯中国古代武术教育的渊源。早在夏商时代,就强调专门的武术教育。当时奴隶制国家的主要大事就是“祀”与“戎”,所以学校对传授祭祀和军事作战的技能较为偏重。西周时,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的射、御属......
-
〓 智海观澜:人生三境
曾经听过这样的说法: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细细想来,此言的确概括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性命。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每个人的性命只有一次。无论生活得精彩、轰轰烈烈,还是落魄、黯然无光,......
-
〓 龙永行:斗墨
在古今中外的斗场中,有人与人的角力斗技,如相扑、摔跤、拳击等;有人与兽的比拼,如斗牛、人象拔河等;有兽禽虫鱼的搏杀,如斗鸡、斗牛、赛马、斗蟋蟀等。这些都属于武斗。这里介绍的是一种古老文斗方式——斗墨。 何为斗墨?怎么斗法?斗墨是过去文人用文房四宝之一的墨来进行的比赛,其间不仅要比墨的外观颜色是否亮丽,还要......
-
〓 新闻随笔:粉笔板书“怀旧热”值得深思
近日,清华大学又上头条了。清华工会组织的一次板书书法比赛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准确地说,是“清华大学教职工粉笔板书比赛”,首开教师职业特色书法比赛之先河。据报道,此次共有近40名教师报名参赛,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的6位书法名家担任比赛评委。或清秀俊逸,或遒劲有力,或朴茂工稳,或笔势豪纵,看到网上热传的板......
-
〓 文化评析:G20推开文化中国一扇窗
西子湖畔的演出,与其说是中国文化秀,不如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合作。如果说经济上的“中国方案”是在促进经济复苏、合作共赢,那么文化上的“中国展现”则是在交流文明、沟通心灵。G20杭州峰会已圆满闭幕,而中国文化的新一轮全球性传播也许才刚刚开始。比如那台饱含浓郁中国味的演出《最忆是杭州》,就令人印象深刻、久......
-
〓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具体什么时间,无可稽考。可以知道的是,到了唐代,重阳作为民间的节日被确定下来,之后经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在古代,重阳郊野游宴之风非常之盛,登高、赏菊、佩茱萸的习俗,屡见于诗人的吟唱。我少时读“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
-
〓 钟敬文旧作:百岁寄语
百岁寄语 (2001年) 在医院养病多日,每天不是吊瓶打点滴,就是打针吃药,看起来煞是严重。其实,我自己心情很平静,头脑也十分清醒。百年人生一幕幕在眼前闪过,宛如昨日。总起来看,我这一辈子也就做过两件事:一是著文言志,二是教书育人。 我所言之志,是我个人的志,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当时每写了一篇什么,只觉得......
-
〓 祝和军:重民爱民,万世根本
编者按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其之所以能带领古老中国焕发青春、走向复兴的关键所在。只有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人民至上”才真正深入人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成为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 历史总为今天提供镜鉴。回顾中国思想文化史,“民本”思想自发端之日起,......
-
〓 新论:老兵口述史是民族心灵的刻印
挖掘抗战老兵口述史,就是在岁月的底层去打捞历史碎片,把它重新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历史之镜,让它的光芒去照亮未来刚刚过去的几天,国家举行了系列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从国家向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颁发纪念章,到大阅兵时习近平总书记向抗战老兵方队致敬;从各地纷纷保护“老兵文化”,到网友为老英雄接力祝福,一种从上到下尊崇抗战民族英雄的......
-
〓 新闻随笔:成功不是超常态人生是场马拉松
在社会开放带来的教育观念革新之下,神童的传奇已经比从前更少耳闻。但每一个以“泯然众人”结局的故事,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小魏,《广州日报》4月8日一篇报道的主人公,就曾是这样的神童——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之后,他的人生出现了拐点,在20......
-
〓 做好阅读的准备了吗
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打磨是验证经典的一种方式,但经典并非只属于遥远的过去,当代也可以创造出经典。不过,当下社会,经典的诞生有些艰难,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经典的创作者,也在于经典的阅读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共同呈现了一部经典的普遍性价值。读者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活动,在这个意义......
-
〓 文化评析:别急着拆报刊亭
报刊亭是都市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无论在文艺作品中,还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报刊亭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作为都市人,每天身边都在发生潜移默化又天翻地覆的变化。报刊亭的消失或许是其中之一。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不再上街购买报刊,甚至根本注意不到报刊亭的关闭与拆除,直到临时需要买一份报纸时,才发现再也找不到一家报刊亭。这样的......
-
〓 幼不读《西游》
中国自来有“少不读《西厢》、壮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此说是否有典不详,但它的意思人人通晓,无非提醒国人在某段年龄读某部作品可能社会效果不良罢了。今天,这“三不读”恐怕皆已失效了。就说《西厢》吧,那种被横竖扭曲的缠绵爱情,如今少年哪能理解呢?而且没有性感描写,缺少刺激阅读的性趣,根本不是各种煽情涉性读物的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