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子时代·荀子︱用兵策略“六术”“五权”“三至”指什么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15篇《议兵》篇。战争自古以来便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如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关乎一国存亡。荀子在《议兵》篇中提出了“六术”“五权”“三至”三大用兵策略,认为这是军队将领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原则。这三者究竟指什么?又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六术”——军队管理的六大策略荀子所说的“六术”,可以理解为军事......
-
〓 为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
蔡方鹿 编者按:汤恩佳先生是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他一生从事中华儒学文化研究造诣极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1992年接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以来,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身体力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本刊发表中华儒学文化研究中心蔡方鹿撰写的《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汤恩佳先生推选行儒学的言行与思想综述》,在于将......
-
〓 孔子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孔子到了晚年知道之不行,遂潜心于授徒和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前者,相传他弟子三千,可谓规模宏大;关于后者,相传儒家经典差不多都经过他的整理:“笔则笔,削则削”,不仅使孔子赢得了极高的名声,而且确实有助于中国古典文献的保存和流传。既为后世儒家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也为文明中华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正是由于......
-
〓 儒家文化有没有中断过
问:日前有学者称,犹太教是一个连续的没有间断的传统,而中国的传统则是间断了的传统。据我所知,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和内核的中华文明,是唯一连绵延续下来的文明。传统儒家文化中断过的说法,此前从未听说过。请问,实际情况到底怎样?———上海宝山泗塘二村 屠甦答: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中国文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她的连绵不断,传承......
-
〓 和谐人格:内方外圆
孔子理想的人格模式,既要求人们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具有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品格,又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修养和柔顺圆通的处世方式,保持与外在关系上的和合局面。内在刚强对于人的内在德性塑造,孔子首先是要求“直”。“直”包含无隐、无伪、耿直、率性而为。孔子肯定“直道而行”的品格,表白自己“吾无隐乎尔”。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
-
〓 荀子的人性论及其“成人之道”评述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学乃至中国文化十分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在中国思想史上,先后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超善恶论、性三品论、性善情恶论、性二元论以及性日生论等观点。下面就荀子关于人性方面的思想论述及其“成人”之途......
-
〓 谈儒家传统与公共交往伦理的培育
中国人的社会交往生活在最近40年间正在经历一种重要转变,公共交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正在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儒学传统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低迷曲折之后,正在重新恢复成影响中国人心灵的文化力量。重塑儒学的思想品质,重振儒学传统的教化力量,并以适合中国文化心理的气质风格,培育人们的公共交往理性健全发展,培......
-
〓 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
(杜维明) 一九八九年五月我获得鲁斯基金会的资助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The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的康桥总部召开了一个超时代、跨文化和多学科的工作会(“脑力震荡”),专门讨论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见TheConfucianWorldObserved:ACon-temporar......
-
〓 中国孝文化:要有内在诚心和外在礼节
从孝道与感恩审视亲情人情提要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 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必须有内在的诚心,在外......
-
〓 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孝道”的民族,这一优良传统曾经伴随我们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低迷走向辉煌。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最近报告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7.7%,按照国际上的惯例,超过7%就算进入了老龄社会,所以,未富先老,成为中国人口战略转变过程中需要......
-
〓 儒学史界
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 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
-
〓 儒学的困境与更新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并支持的儒家典籍整理工作,对于儒家学术来说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唐太宗过于看重儒家学说的意识形态功能,因而此次经典的整理主要是为了制造出适合现实政治需要的官方教科书。这样一来,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经典整理的工程虽然浩大,成就颇多,但实在说来并无助于恢复传统儒学的真精神,而仅仅实现了儒学在形......
-
〓 经学的终结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辛亥之后第一代新传统主义者终于因政局的变动而以尴尬告终,但他们提出的那些问题并没有因其失败而结束。也就是说,当中国不得不面对世界而走向现代的时候,传统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传统与现代是否就是对立的两极,传统难道就没有一点积极的意义吗?平心而论,无论新传统主义者的论证多么荒谬,多么漏洞百出,但他们所关注的这些问题本身无疑是对......
-
〓 《孔子与20世纪中国思想》序
王锟博士的《孔子与20世纪中国思想》,是一部视野广阔而又内容丰富、颇有创获的学术著作。初读之后,有一些感想,写在这里聊作序言。20世纪的中国思想,同20世纪的中国社会一样,是瞬息万变、复杂多样的。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种种苦难,也涌现出一批勇于探索的知识分子。国门初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中国的,外国的,东方的,西洋的......
-
〓 谁来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
党国英 前些时候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提出要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引来反对声一片。近日又有另一位张老师,也是张教授的同事,站出来说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的设想“是富有远见而值得重视的”。我相信,要不是我们赶上一个社会生活多元化的时代,很多人为物质利益奔波,这场争论将会热闹非凡。北大是出大学问的地方,我不知道北大的学生是......
-
〓 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儒学思想
在跨文化交融的国际舞台上, 符合现代社会交往准则的儒学“角色伦理”更有生命力——21世纪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人类进入了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气候变暖、流行病的迫切威胁、日益严重的空气和水体污染、宗教极端主义、能源萎缩、环境退化、淡水资源消退等等。全球化问题超出了国界。各国必须协力解决这些问题,否认,都会大受其害,后果不堪设......
-
〓 新儒学统治的重新崛起
幼王成宗(1469-94在位)登基,在太后和咨政大臣的摄政下执政。给国王讲课是反世祖的士大夫们设法废除佛教仪式和朝廷生活中其他不正常现象的角斗场所,这位可怜的幼主每天要按严格的日程上两至四次课。春秋馆除了给国王讲课以外,还被扩大成为进谏机构。每天照例向国王大量灌输儒家思想,于是国家对佛教的支持逐渐减少。在成宗在位期间,......
-
〓 成也儒学,败也儒学-——文明的遗憾与汉人的使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野蛮而文明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是漫长的渐变而非整体性的突变,同时文明的本身也是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进化的,这种渐变和文明的升级在全球范围内是分阶段分地域进行的,并有着各自不同的进程。因此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就时刻存在着野蛮与文明,低层次文明和高层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也正是各种文明力量的不断碰撞和相互作......
-
〓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
-
〓 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祖宗崇拜与上帝崇拜
即使是古代的犹太教,基督教也曾经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发生有组织的宗教战争,甚至连大规模的宗教之间的冲突也未曾发生过。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宽容。然而,在十八世纪初期的传统中国与西方的基督教社会里,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传统儒家文化的“祖宗崇拜”经过现代社会的转化可以变成一种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成为社会人际团结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