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子时代·荀子︱用兵策略“六术”“五权”“三至”指什么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15篇《议兵》篇。战争自古以来便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如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关乎一国存亡。荀子在《议兵》篇中提出了“六术”“五权”“三至”三大用兵策略,认为这是军队将领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原则。这三者究竟指什么?又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六术”——军队管理的六大策略荀子所说的“六术”,可以理解为军事......
-
〓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评介
说到近代研究中国经学史的著作,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无疑是学界最为熟悉的一种。由于该书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学都有精到的描述,而且有一定的系统性,尤其是经过周予同先生的注释,现在已成为研究中国经学史的必备参考书。作为近代研究中国经学史的佳著,皮著显然不是唯一的,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有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所编撰的《经学教科书》。......
-
〓 吴邦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同于乌托邦
吴邦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同于乌托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就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好会议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
-
〓 儒教的二次突变与新儒教的使命
儒教是中国的国教。传统中国是一个儒教国家,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儒教社会,中国文化就是儒教文化,中华文明就是儒教文明。儒教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是民族生命的安立之所。是儒教而不是别的任何文化形态规定了中华民族及中国人的自性特质。中国人生来就注定是儒教信众,这是中国人的文化宿命。儒教是中国人的文化母体,生为中国人是没有权力选......
-
〓 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下)
六、韩荀的师承渊源在早期的儒家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都是把"仁"的概念作为核心,作为首要,从而使"仁"成为了儒家所共同的核心和理想。孔子认为"仁"在人类社会中据有统贯一切的巨大作用。《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
-
〓 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上)
一、天论:天人相参和天人之分荀子是在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梁启雄《荀子简释》比较孟荀的特点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理想和原则尊立时期前后相随的两位大师,荀子则是将儒家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做出比较,从而使儒家思......
-
〓 儒的起源
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这......
-
〓 传经与弘道:荀子儒学的重新定位
引言:回顾与问题如果以大历史的视野简要回顾一下荀子和以他为中心的荀学在儒学史中的地位,就会发现甚至在那些最核心的问题上人们都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这决非夸大其词,只需跳跃式地查证一下便可清楚。汉初《孟子》受到重视,“孝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又有赵歧为之作注。荀子也受到了司马......
-
〓 科学与儒学能够融会贯通,创造中华新文化
本人曾读过一些研究、探讨、批评儒家学说的文章、专著,也许我孤陋寡闻,挂一漏万,但我始终怀疑,一百多年来新儒家、已故的儒学大小宗师以及批评者们,连儒学的根本性问题都没完全搞清楚,特别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既没有被询问自然也没有看到解答:从孔子起,儒者们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获得知识并建立他们的学说体系的?本源性的问题都没明白,没......
-
〓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新儒学”
学界人士对长期以来几成定论的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提出的质疑,确实值得认真考证,重新厘定。但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的“始作俑者是班固”,“所谓《三策》是班固所伪造”,而“司马光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正式泡制者”云云,却值得商榷。即使董仲舒确实向汉武帝进献......
-
〓 中国的“圣像”企业在哪
有一类企业,它们是市场崇拜的对象,享受远高于同行的利润回报,我们称之为“圣像”企业;在中国,从“仁、义、礼、智、信”的管理思想开始,“圣像”企业便成功有望了。 牛津大学的市场学教授郝特(DouglasHolt)研究“圣像”(IconicBrand)企业现象。 “圣像”企业是市场崇拜的对象,享受远高于同行的利润回报,它......
-
〓 华盛顿邮报 孔子回归向钱看的现代中国!
儒学正在这个国家复苏,越来越多中国人设法在一个腐败蔓延、物欲成为驱动价值的社会中寻找一种文化。对许多中国人而言,一套强调避免冲突和尊重层级的伦理教义体系无懈可击。国家支持的孔子纪念会变得越来越普遍,研究孔子作品的人数在增加。基于这位圣人教义的畅销书和电视节目让大众易于消化儒学。成立郑州少年先锋学校的任晓林(Ren Xi......
-
〓 启蒙与救亡之外——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展现(上)
启蒙,在西方文艺复兴的语境中是指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实现自我解放;对近代中 国来说,则指引进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向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宣战,以 期建立起英美式的现代型社会。救亡则是向诸对中华民族耽耽虎视的帝国列强抗争,捍卫我 们日趋逼仄的生存空间。 李泽厚先生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概括统摄中国现代史的......
-
〓 孔孟思想探源:尧舜行为准则和治国理念
尧舜的行为准则和治国理念是孔孟学说的思想源头孔孟思想探源从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独尊儒术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把“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成是孔子制定的法则,强调君、父、夫三者的绝对权力,这是对孔子学说的歪曲,使孔子学说成为僵化的教条。实际上,孔子虽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话语,但从未......
-
〓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面对西方精神文化的挑战和某些传教士直至黑格尔(Hegel)以来西方学界视儒学为一般世俗伦理的误导,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不重视儒学内部所蕴涵的宗教精神的开掘。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儒学的一个重要的面相是通过讨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方面与西方精神资源相沟通并对话,另一方面由此而深化对于先秦、宋明儒学等五经传统、四......
-
〓 “传”:儒家经典诠释的最初体式
中国哲学经典的产生离不开诠释,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原典与诠释之辩证的依存关系。就中国哲学经典来看,原典与诠释原典的著作的区分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诠释原典的著作,转而成为原典。如《十三经》中《周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礼记》、《尔雅》等就属于诠释著作。甚至《春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
-
〓 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
(杜维明) 一九八九年五月我获得鲁斯基金会的资助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The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的康桥总部召开了一个超时代、跨文化和多学科的工作会(“脑力震荡”),专门讨论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见TheConfucianWorldObserved:ACon-temporar......
-
〓 成中英:当代儒学两个面相:信仰儒学与知识儒学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儒学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机,所以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构思、发展儒学的精神。这次世界汉学上,大家对西方汉学有所批评,一些德国、法国汉学家也自我检讨,提出汉学与国学应相互为用、相互促进。但是,国学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儒学,所以儒学如何帮助国学发展,国学如何帮助汉学发展,使西方人了解中国,......
-
〓 论多元文化与儒学超越
中国儒学自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中经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展成为一个体大思精的学术思想体系。至西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文化路线,一跃而升腾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以后,虽然长期处于儒、道、释三教的鼎立与纷争的局面,但是,盛唐以后经过韩愈的反佛、批道、复兴儒学的努力、重新诠译和阐扬了儒学,到了北宋......
-
〓 史学略说
史学略说章太炎 今讲史学,先论部类。昔人以纪事、编年分类,此言其大要也。《隋书·经籍志》分史部为十三类:一、正史,《史记》、《汉书》属之。二、古史,编年者属之,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纪》是。所以称古史者,既以本纪、列传为正史,则依《春秋》之体纯为编年者,不得不称古史也。三、杂史,既非本纪,又异编年,《逸周书》、《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