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唐帝国的极盛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三章
第三章大唐帝国的极盛与运河高宗以后政府因长安物资供给困难而常常迁往洛阳办公的情形,自开元二十四年玄宗由洛阳西返后即告终止;此后他便长期住在长安,不再东幸。开元二十四年后政府所以能够长期驻在长安,主要由于关中的经济状况发生激剧的变化,即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窘困贫乏的状态一变而为丰富宽裕,足以供应中枢因经费开支激增而起的对......
-
〓 高宗以后的东都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二章
杜佑在《通典》卷一○叙述大业元年炀帝开运河后,便紧跟着说:“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见这条运河除开凿给炀帝由洛阳乘龙舟往江都游乐以外。在隋代也曾被用来转运物资。不过隋享国时日甚短,开河不久以后便告灭亡,故运河在隋代对于南北交通的贡献究竟有限。隋亡以后,便是唐代。唐代国都所在的关中,一方面因为人口的增加,他方面因为土地生产......
-
〓 绪论——《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一章
绪论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由于历史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这一条动脉的畅通与停滞,足以决定唐宋国运的盛衰隆替,其关系的密切简直有如真正的动脉之于身体那样。本书写作的目的,就在从动态方面考察这条动脉与唐宋帝国的关系。隋炀帝自大业元年(605—606)起开凿的运河......
-
〓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中文版序言、目录、后记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日]田岛俊雄,朱荫贵,[日]加岛润编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 中文版序言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一书,为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组织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是集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十多位学者,采取分工合作......
-
〓 再论敦煌农业雇工契中的雇佣关系
【内容提要】敦煌唐五代及宋初一批农业雇工契,是雇主与被雇人双方基于彼此需求、平等自愿订立的约定,其雇佣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价值交换关系。契约中的各项预防性条款,只作用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并不构成对被雇人的人身束缚和依附。雇契中所给的报酬是可观的,雇主基本上没有占有劳作者的自用价值,对佣作者所创造剩余价值的占有也有限。雇与......
-
〓 “韦伯命题”的徽商经验研究
【内容摘要】徽商有“超越性动机”,把宗教精神转化为社会责任感。徽商也有“理性化过程”,他们对世界不是消极适应而是采取一种积极的改造的态度。徽商勤俭持家,将诚信作为经商准则。按照韦伯和余英时的问题建构方式,徽商的经验研究支持了余英时的观点,徽商具备“入世苦行”精神。【关键词】徽商;韦伯命题;经验研究【作者简介】梁德阔,复......
-
〓 关中古都与自然环境
关中是指西起宝鸡、东到渭河中下游地区,这里南有秦岭,北有北山山脉,渭河流域低而平坦,河床甚宽,河水长期冲积泛滥,形成肥沃的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地区。作为都城的时间已超过1000年,建都的王朝政权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个。正因如此......
-
〓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购房限制”?
古代中国曾经出台过什么样的限制性购房政策呢?笔者为你娓娓道来。西汉:只能购买邻居的房先说西汉的限购政策。不许“不比其宅”西汉建国后不久,大约在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雉吕太后当政的时候,朝廷颁布了如下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二年律令户律》)这条规定的意思是说,你想买房,可以,但有一个条件:你要买的房子必须紧挨......
-
〓 两宋之人对东南围湖利弊的认识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两宋之人对东南围湖利弊的认识东南地区圩田的建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围湖成田。杨万里《诚斋集·江东集》称:“圩田元是一平湖,凭伏儿郎筑作圩。”王祯《农书·田制门》称:“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小,不时濞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亩,皆为稼地。……复有‘......
-
〓 论草原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文化交流大通道,千百年来,围绕着这条大通道,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东西方文化以此为纽带碰撞、融合、升华,对人类文明的产生,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商贸通道的雅称,以丝绸贸易为商品流通标识。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4条:其一为“沙漠丝绸之路”,从洛阳......
-
〓 试论我国盐税的起源
【内容摘要】本文从“贡”的原生形态着手,分析了“贡”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并进一步研究了“贡”的动态变化与“盐贡”起源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阐述了我国盐税的起源问题。【关键词】食盐;盐贡;盐税起源【作者简介】黄天华(1950—),男,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有关我国盐......
-
〓 《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目录
《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费孝通著,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2000年5月重印目录江村经济序……………………………………………………………………………………………布·马林诺斯基(3)第一章前言…………………………………………………………………………………………………(8)第二章调查区域…………………………......
-
〓 长城的意义指向及其所体现的边疆意识
得胜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明代大同以北重要关隘。明隆庆年间,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化敌为友,在得胜口设马市,这里不仅成为边关人员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成为蒙古族与汉族进行物资交流的主要场所。 长城本身的位置是固化的,位置固定的长城是否可以作为边界呢?“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一个固定的边疆,包括一......
-
〓 对北魏均田令的一些分析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五章
一均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大的田制之一,也是全世界田土制度史的一个重要范例。但是,产生这样一种制度的根由是什么呢?要谈清楚这一点,怕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先从传统上看。井田制度是不能恢复的了;几次企图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井田的举措,也都失败了。曹魏的屯田制太峻急,可救一时之急,不可以持久;西晋占田制,遭遇到民族纷乱的严重干扰......
-
〓 两宋的土地关系和赋役——《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第六章
第二十四节宋以前土地所有制的总结宋以前的土地制度,前文大体上已经涉及过了,现在再来总结一次,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企图在总结中有所拔高,也就是说,会有些新的什么在总结中出现。特别是结合导师马克思关于东方(亚细亚)形态的伟大学说,观察这一形态的特征在具体的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土地所有制衍变的历史中,有些怎样的情节,是很有意义......
-
〓 绝学大寻踪: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曾经是元朝官方文字,现在早已成为死文字。但八思巴文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珍贵。本期《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 “绝学大寻踪:八思巴文”专题,以飨读者。 寻觅八思巴文遗迹听说过八思巴文的人本就不多,见过八思巴文实物的人恐怕更少,为此次报道,记者展开了八思巴文遗迹发现之旅,收获颇丰。隐没山野......
-
〓 天下概念成立的再探索
一、前言“天下”与“中国”概念是探究东亚王权的两个关键词。其中关于“天下”概念与制度,长期以来就是史学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更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① 天下研究的原因多端,而我个人作为研究者之一,目的在于探讨传统中国的政体为何。今人惯用“国家”、“帝国”一类的概念以定义或称呼传统中国的政体。但古人却自称为“天下”。故我才说“......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九章人、物流与蒙古社会
近代东部内蒙古地区的耪青制度是从华北随移民传人东蒙的,由于宽松的人地关系、地权变化等因素,这种制度得到很大的扩展。在这种制度下,精耕细作的汉农业文化在蒙地获得了推广。在耪青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社会流动,各种类型的移民都在流动,同时也有蒙古游牧民和流民的固定。社会流动的第一波浪潮是在东蒙的南部地区,发生在清代,耪青......
-
〓 贵德县境内的明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军事防备体系的典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历史上大部分王朝均修建过长城,我省贵德县河东镇上刘屯村西和周屯村分别残留着一段明长城遗迹,刘屯的长城在文献中屡有提及,是明代河州卫最西面的一道防御线,与管理今天黄南、海南部分地区的必里卫共同组成明代河州卫最西面的防御体系,周屯的长城则是在2008年进......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八章土地关系与社会形成
进入蒙地的汉移民与土地的关系,和内地人与耕地关系不同,因为他们处在一个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在内地,除了少量官地外,大部分土地是私有权下的土地。蒙地却不同,因蒙古的土地原是供游牧民族放牧的,传统游牧业的移动特性决定了草原不能私有化。这样,尽管蒙地的领有权名义上归札萨克,但实际上的权力仍属公有,无私人占有土地的概念。汉农业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