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还有多少历史文化名城?
一、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政策,加强保护规划并专门为之立法。例如,日本于1971年发布了《关于古都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我国也于2002年10月29日和2008年4月2日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
〓 关于[隋唐五代]家庭财产析分的若干基本规定——《中国家庭史》第二卷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家庭财产的析分第二节关于家庭财产析分的若干基本规定分家析产是一种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正常环节。其中财产分割又是分家析产的关键所在。所谓分家本质上其实就是财产的重新分配和重新会计。分家析产的难点也就是财产的划分上,唐朝法律对此自有一套完整的制度:(1)诸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其父祖亡后,各自异居,又不同爨,经......
-
〓 《华北的农村》第一章总论
民食有许多人说,中国人是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面者乃指的是小麦面粉。按南方人吃米,这句话是不错的,而北方人吃面,就绝对靠不住了。这件事情,不但值得谈一谈,且是极应该谈一谈,因为这于治国安邦,有绝大的关系。在未谈军国大事之前,先谈谈吾国人的食品。南方人吃米,是不错的,可以说是绝对的吃米,虽然偶尔也有些面食,然不过是点缀......
-
〓 充满魅力的西王母研究
昆仑山以其巨大的空间体量和文化容量横亘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这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西王母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在时间上,西王母自上古迄今,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形象也随历史进程发生着复杂演变。在汉代,西王母曾是全国性信仰对象,并随着华人的足迹传播海外。中国人最熟知的西王母形象是“王母娘娘”,她状告孙悟空......
-
〓 结论——《唐宋帝国与运河》第十章
第十章结论综括上文,我们可知在唐宋数百年内沟通南北的运河,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帝国出现时客观形势的要求下产生出来的。隋唐大一统帝国成立时的客观形势,和上次秦汉大一统时有些不同。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当日的军事政治重心,虽然因为国防和地理的关系,仍旧像秦汉那样留在北方,可是,由于汉末以后北方生产事业的破坏,南方经济......
-
〓 秦汉时代家庭的结构和规模——《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第五章第一节
第五章秦汉时代的家庭面貌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时代,这个时代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社会和文明历史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自汉代以降,中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被称为“汉人”,他们的语言文字也被称为“汉语”和“汉字”,这几点已经足可说明问题。在中国家庭史上,秦汉时代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将春秋战国视为中国古代家......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序
王元林副教授获博士学位六年之后,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终于将他精心修改的博士学位论文《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在争取到他供职的暨南大学211工程项目经费资助之后,得以送交中华书局出版。闻知此讯息后,我在高兴之际,也欣然应允为之作序。元林同志是1993年秋由他的家乡陕西大荔县考进我工作的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
-
〓 “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农田水利的兴废与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
——《江汉论坛》2011年第8期环境变化与社会变迁笔谈之一
【作者简介】鲁西奇,男,1965年生,江苏东海人,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厦门,361005。冀朝鼎在其名著《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曾经谈到水利与政治的关系,指出:发展水利事业或者说建设水利工程,在中国,实质上是国家的一种职能,其目的在于增加农业产量以及为运输,特别是为漕运创......
-
〓 探访东巴:纳西族的民间“智者”(“走进东巴文”之二)
东巴,意译为“智者”。历史上,东巴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多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于一身,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们写东巴文、诵东巴经、做祭祀活动,跳东巴舞、画东巴画、唱东巴歌曲。东巴文化指的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体系。正如学者兼大东巴和力民所说,没有东巴,东巴文书写的经典会变成“机械的文字”;没有东巴,东巴文化......
-
〓 《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目录
《中国家庭史·隋唐五代时期》,张国刚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作者简介:张国刚,l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中国......
-
〓 红色文物:激情燃烧岁月的永久记忆
本报独家报道小组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8期5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 西藏的“红色遗迹”是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领导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历史见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激情燃烧岁月的永久记忆,也是“老西藏精神”的浓缩。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到来之际,记者在拉萨实地参观了记录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的红色文化遗产。......
-
〓 丁颖教授在稻种起源问题上的探索及贡献
【摘要】一生致力于稻作学研究的丁颖教授,自20世纪20年代因发现野生稻而开启中国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数十年,不断丰富材料和方法,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本文旨在探寻丁颖教授在中国稻种起源问题上探索的每一个脚印,展示他的解答思路与贡献。【关键词】丁颖;中国稻种起源;探索历程中国稻......
-
〓 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
【内容摘要】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论。本文通过对1650—1936年近三百年间中国的货币供给、货币制度和货币结构的变化,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表明:18世纪货币量的充足供给推动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为现代经济的成长准备......
-
〓 开封犹太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开封犹太社团的消失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而开封犹太文化的儒化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内在因素。虽然在17世纪以前从整体上保持了犹太教信仰,但犹太教的儒化倾向早已肇始。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中,犹太人对儒家文化从局部适应发展到整体认同,犹太教的核心思想逐渐被儒教所涵化,也正是伴随着犹太教儒化进程的完成,不可阻挡的同化潮流最终改写......
-
〓 战国秦汉史总论
前言战后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最具冲击性的事件,是批孔运动。最初,在1972年7月,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氏在《红旗》杂志同年第七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的论文,认为中国自古代进人中世的分界点在于春秋、战国这一过渡时期。郭氏的这一论点,在他1952年出版的《奴隶制时代》中已经作了详细阐释。此时此刻,他为什么......
-
〓 城市化与暴雨洪灾
早在1950年代,美国就有一些人开始提出,城市化增加了流域内暴雨的流量。这很容易理解:在田野或者森林里,地面吸收雨水并减慢水流;然而,一旦建筑商用不能渗水的硬化地表面替换了自然植被,一场大雨就会迅速变成滔滔的洪流。有报告表明,一些开发了的流域内,溪流、小河和沟渠泛滥的次数更多了。尽管洪涝增加的报告看起来貌似有理,但城市......
-
〓 锡伯族饮食文化别具风格——走进锡伯族之四
新疆锡伯族的饮食与其民族传统、居住环境等息息相关,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习惯,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精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等书都专辟章节介绍锡伯族的饮食锡伯族在日常生活中喜食面食。发面饼在锡伯语中为“发拉哈额分”,又称“锡伯大饼”,锡伯族人几乎每天都......
-
〓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九)
九、海外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一)佛教交流与求法高僧冯承钧先生谓:“自汉迄晋佛法盛行,其通道要不外乎西域、南海两道。当时译经广州或建业之外国沙门疑多由海道至中国”[1]。东吴以后,外国僧人由海路来岭南者增多,从事传教和译经,广州、交州、韶州、桂州成为南方佛教重地。隋唐五代,在统治集团的大力倡导和扶植下,佛教在中国传播臻于......
-
〓 隋唐宋元筑圩和圩区水利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第三编水网圩田和挡潮工程技术的发展第一章水网圩田第二节筑圩和圩区水利技术成就圩田工程是人们开辟沿江滨湖低洼之地修筑的水利工程。唐后期至宋元时期,堤围工程在长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大量修筑,促使筑圩和圩区水利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基本的一些技术经验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一、筑圩技术要素......
-
〓 “外向视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篇章
——李庆新著《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序
2005年的夏天我为庆新弟的《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写序,在说明该书的学术创新之后,又苛求于他,希望他能在叙述贸易的主体一方(明代中国)之外,还能对贸易的另一方多作关照,以臻于至善,并且认为他一定能够做到,我是这样说的:“我知道庆新在进行新的追求,他参加海上丝绸之路的课题研究,又为做‘华人与东南亚社会研究’去年春节前夕去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