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古琴史话(五):魏晋南北朝
从汉末到魏晋时期,在士族阶层出现了一批不依附于宫廷的文人音乐家,著名的如“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阮咸,另外还有杜夔、傅玄、左思、刘琨、成公绥、孙登、戴逵、宗炳、柳恽、柳谐等等,俱以善琴著称于时。嵇康(223—263年)是魏晋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与名教采取一种完全对立的态度,他向往摆脱世俗的羁......
-
〓 羊年话羊药
用十二生肖纪年,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习俗。2015年是羊年,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与羊有关的中药的临床应用。【羊起石】即阳起石,为石棉类矿石,性味咸,温。功能温肾壮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子宫虚寒、腰膝冷痛等症。水煎服,常用量5~10克。【羊须草】即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性味苦、甘,寒。功能清热解毒、利尿......
-
〓 做好阅读的准备了吗
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打磨是验证经典的一种方式,但经典并非只属于遥远的过去,当代也可以创造出经典。不过,当下社会,经典的诞生有些艰难,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经典的创作者,也在于经典的阅读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共同呈现了一部经典的普遍性价值。读者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活动,在这个意义......
-
〓 研究心得:做学问就是要“跟自己过不去”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部好的学术著作,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又要有厚重的论证,还要有优雅的叙述。深刻、厚重和优雅,是读者对学术论著的“要求”,也是作者对学术论著的“追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和实现这个“追求”,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就不仅要有坚实的文献积累、艰苦的思想积累和切实的生活积累,而且要有“跟自己过不去”的劲头:......
-
〓 向母语致敬的一种重要仪式
在江西省南昌市,六旬老人办高考试卷展,记录高考变迁。新华社记者 万 象摄顽固地回忆,我却想不起当年高考数学卷的任何一道题目。然而,语文卷的作文题一直没忘。与一些朋友交流,他们也有类似感受:读书十几年,考试无数次,如果说有一道题,会记一辈子的话,可能就是高考作文题。13年前,大部分省份高考使用的还是全国统一卷,语文考试刚......
-
〓 时事点评:“错别字简历”说明了啥
大学毕业的小蔡,怎么也没想到,应聘好不容易进入复试阶段,竟因为一份手写的简历,直接被公司淘汰!经询问后得知,原来小蔡在400字简历里,竟写了24个错别字,这也成了公司人事主管拒绝她的重要理由。回忆起此事,小蔡懊恼不已。(9月15日《重庆晨报》)众所周知,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当下,个人简历早已经成为求职者的脸面和名片。个人简......
-
〓 也谈“天才”的形成
智慧版1月30日的《顺其天性,“长”出天才》一文以数学大师陈省身为例,说明“发现了天才,就应为其创造顺应天性成长的条件,使‘金子’在最合适的条件下发光。”由此笔者想到民国时期三个“发现天才”的故事。 一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恳请王云五担任秘书的故事。王云五是我国自学成才的典范,“学校生活,不满五年。”在其24......
-
〓 大家手笔: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
-
〓 人民时评:让节日回归本来的意义
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借助节日而建构的集体记忆中只有寥寥的“花钱”二字,我们又将如何去锚定自己飘忽不定的身份呢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自然也有着最浩繁的节日。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属于最重要的政治类节日之一。怎样过国庆节,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本身,就是成熟公民自然意识的体现。世界上的国家几乎都设有国庆日,但“庆”的内容因国家历......
-
〓 幼不读《西游》
中国自来有“少不读《西厢》、壮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此说是否有典不详,但它的意思人人通晓,无非提醒国人在某段年龄读某部作品可能社会效果不良罢了。今天,这“三不读”恐怕皆已失效了。就说《西厢》吧,那种被横竖扭曲的缠绵爱情,如今少年哪能理解呢?而且没有性感描写,缺少刺激阅读的性趣,根本不是各种煽情涉性读物的对......
-
〓 张居正的君主教育为什么失败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宫廷教育,明代又多有小皇帝,对少年天子的教育尤其重视。明中叶被誉为弘治中兴的名臣丘浚认为:“一心兴邦,一心丧邦。”“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1)皇帝是百官的表率,皇帝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盛衰。治国首先要求君主有良好的品性,“所以必先格君心之非......
-
〓 品味古籍:让帝王又爱又恨的《孟子》
孟子孟子是孔子后人子思的门生,其生卒年代和庄子应当差不多。这两个大学者的家乡相距不很远,孟子在山东的邹县,庄子在河南的商丘,相距百余里,彼此却声气不闻,双方在文章里都未曾提及对方,这件事成为史学家研究的课题。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
-
〓 漫话弥勒佛
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
-
〓 科学与儒学——答汤一介先生复函
汤先生 座右: 复函恭颂,不胜感激。在下虽忝列计算机系教授之席,实乃化外之人。方过不惑,便以为稍有所得,遂贸然求教。蒙先生不弃,详加指点,三生之幸矣! 逢《中华读书报》约稿,先生转告有意将复函发表,并征求鄙人意见,此乃惠众之举,远胜鄙人雪藏。捧先生教诲半月有余,本想深思熟虑再行讨教,缘此际遇,特将不......
-
〓 我和中国佛学研究
1933年3月,我出生于浙江省东部的农村,就是今永康市四路口中村。我的家乡非常美丽,小小村落的边上,有一条日夜流淌不息的小溪。童年时,我和伙伴们有时就在这条小溪里抓鱼。村子的周围,有起伏的丘陵,绿绿的农田,可谓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幼年时,我沉静少言,不贪玩耍,喜好读书。可是时运不佳。由于日寇的侵略,我的家乡屡遭践踏,致......
-
〓 干部谈读书:朗读者,读出时代心声
前不久,我参加了《朗读者》的新书读者分享会,深感“朗读者”这个词,无论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还是作为一本图书,都已超出本身的意义,具有了特别的力量。电视、书籍这两种不同的媒体,通过阅读、通过朗读者联系起来,将现代传媒与心灵需求结合,是一件应该点赞的事情。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到电视的出现,让许多人在夜晚远离了书桌、疏远......
-
〓 愧对三峡
从孩提时代背诵《早发白帝城》就神往三峡之游,直到华发已生才得以了却这一夙愿,岂知一上路,竟然忧喜交加,不是三峡不美,而是环境污染给了三峡亘古未有的重创。随着游船的启航,江山依旧,风物已非的感觉愈来愈加强烈。江面最狭处只有一百多米,同行的往往有七八条游轮,吞吐烟雾,峡谷中浓烟滚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景象......
-
〓 汪高鑫:怎样读《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中国前夕,由秦相吕不韦组织编纂而成。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吕不韦曾仿效战国四公子的做法招养门客三千,又因荀子等人“著书布天下”,便让这些门客“人人著所闻”,书成后取名《吕氏春秋》。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说该书是“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由此可见,《吕氏春秋》确实是成于众人之手的一部经典。然而......
-
〓 “名”“实”之间
自古有“名”“实”之辩。名和实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自身,犹有覃思深虑的必要。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名实,不是西方哲学史上唯名论和唯实论对立争论的内容,也不全是逻辑学上的名实。我仅仅把它放在现实生活里,作为观念和实在、形式和内容,针对社会现象和个人修养来理解和把握。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实在先,名在后,或者说实为主,名为......
-
〓 新闻随笔:让不同群体在书展上各取所需
一波波新书推荐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中,似乎在宣告,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将来临。近年来,上海书展办得红红火火,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如今,书展尚未开张,一份列有948项活动的清单已经闪亮登场。上海书展为时不过一周,掐指一算,书展中的每一天都有百余项活动要开展,着实热闹。作家毕淑敏说,阅读总是孤独的。可在书展里,无论如......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