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父亲一样的人走了……
知道他的时日可能不多,但是所有人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他的离去,造成了巨大的全国性震动,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空旷与寂寥……29日,这个城市当天气温逐渐升高,但我还是感觉到了一种透骨的冷。7年前,也是这个节气里,73岁的父亲也离开了,在张罗后事的半个月里,我就感受到这种冷,紧紧裹着一件厚衣服。这种冷,在后来世俗热闹生活的冲淡......
-
〓 读书论世·我的阅读半径:阅读的率性与专一
阅读终究是一种私人化、个体性的选择与行为,无论读还是不读、读这还是读那,莫不如是。至少我个人的阅读就是,“我的阅读我做主”。话虽说得如此铿锵,但仔细想来,即便是“我做主”,在自己的阅读生涯中,至少又可细分为两类情况:一是没有明确目的或任何功利的泛读,二是有十分具体目的或明确功利的阅读。前者我称之为“率性的阅读”,后者姑......
-
〓 大家手笔:历史研究的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这深刻揭示了历史研究的使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在大学讲授中国古代史,经常有新生问:“学历史有什么用......
-
〓 光明情结:给季羡林先生当编辑(上)
韩小蕙和季羡林先生在北大合影。 资料照片 我是1985年才认识季羡林先生的,那一年起,我到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当编辑。有一天,文艺部派我和另外两位同志专程抵北大,去朗润园看望季先生,耄耋高龄的老人,已在那里住了大半辈子。那之前我还从未见过季先生,只知道这个名字代表着中国的东方语言学研究水平。朗润园也是第一次去,一......
-
〓 大地漫笔:古诗词里的乡愁
在古诗词的长廊中品味乡愁,让人感怀千年往事的悠长。奔波漂泊的诗人笔下常常集结着梦牵魂绕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漂流在外的游子,在落日行将西下的时候,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浩浩长江,袅袅烟波更添离情别绪,崔颢在黄鹤楼上发出的叹息,成为登高处对于乡愁最典型的咏叹。透着些许豪迈,却难掩缠绵思乡之情。相比之下,......
-
〓 今天我们如何写作文·大家谈⑤:写作是现代人的核心竞争力
朱慧卿绘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在教育界有两个典型的“隐喻”:园丁与鲜花。把教师比喻成“园丁”,把学生比喻成“鲜花”,都是一种“物化”思考,而不是“人化”思考。但是,这两个“隐喻”,一直在深层次地影响着我们当代教育的观念,现行的考试制度设计中,一直不把学生当“人”,而是当“物”来考量的。在语文教育中,还引进了“科学”的观念......
-
〓 评论员随笔:人生需要一块聚光镜
最近,朋友圈里流行一个小游戏:七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到300,不能停顿,也不能涂改。这道源于一所大学自主招生的考题,看似简单无奇,却难倒了不少参与者。“手写着写着就酸了,一酸注意力也分散了”“数字写多了,就觉得烦躁,一烦躁就写错了”……游戏虽小,却折射出了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症结——专注力的丧失。“日光不经透镜屈折,聚......
-
〓 文化评析:传承创新,守护民族民间文化
【文化评析·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系列谈之二】生活是民间文化的沃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发展。只有深入民间,扎根生活,去粗取精,才能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
-
〓 象牙权杖背后的良渚文明
2014年6月6日,“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在上海博物馆隆重开幕。在第一展厅中,一件象牙权杖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象牙权杖长约1米,由镦和主体两部分组成,主体呈片状,它是利用整根象牙剖磨制成,上大下小,顶端平直,下端为突出的榫状结构,可以插入椭圆形的镦部。象牙权杖表面装饰有精美繁缛的细刻纹饰,以主体转折处为......
-
〓 创造的光彩现代的光彩——看昆曲《春江花月夜》
昆曲,毫无疑问是古典戏曲的代表。面对它的古典品质,极端者甚至认为昆曲只保留和传承古典的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就能实现在当代乃至后世的无限延续。虽然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个时代的创造,昆曲也试图在不同的时代中与时相偕,但历史却显示出近百年来“昆班所演,无非旧曲”的尴尬,众多的新创作品在古典经典的映衬下,多少显得黯淡无光。由此,......
-
〓 凤求凰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传谱为十段,见于《西麓堂琴统》。有同名琴歌,还有《文君操》题材与此相关。《凤求凰 ·琴歌》其一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徬徨。 愿言配德兮......
-
〓 文化评析:传统技艺如何摆脱生存困境
近期,已故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先是因为“制片人下跪求排片量”而引起舆论热议,现在终于靠电影自身质量赢得了口碑。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徒弟游天鸣一个人在师父焦三爷墓前,孤独地吹奏着“百鸟朝凤”这支唢呐匠心中最神圣的曲子。坐在影厅里的笔者,听着苍凉悲鸣的唢呐声,久久不忍起身。《百鸟朝凤》以唢呐匠游天鸣的成长为故事......
-
〓 文化评析:历史剧创作要有正气
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著名编剧高满堂、著名演员陈道明等,针对目前银幕荧屏上抗日题材影视剧扎堆,特别是大部分作品趋向娱乐化的现象提出批评意见,引起人们的关注。 此前有这样一组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抗战剧、谍战剧超70部;横店影视基地群众演员30万名,60%都演过日本兵......
-
〓 启功谈艺──薪火相传教书法
1992年,启功先生招收了一位来自南阳的博士研究生,师从他攻读古典文献学专业,这个学生叫张志和。这一年,启功先生80岁,作为学者书法家,可谓人书俱老;这位学生也有一个非同寻常之处,就是于所学专业之外,用启功先生后来的话说是“对书法有瘾”,他自幼学书,到这一年已经临池学书25年。由于兴趣使然,师生之间便于文学的专业之外多......
-
〓 不应漠视的“文化病象”
3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些文学研究者、评论家和作家讨论“文学与人民的关系”的报道,其中严肃指出,“被热捧的‘帝王剧’‘宫廷戏’,以及泛滥成灾的‘才子佳人演义’,呈现出一派孱弱扭曲的文化病象。” 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病象,有哪些种种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当下一些所谓的“师”和“家”们,热衷于“帝王将相”......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大学个性和特色取决于良好学风
个人小传李忠云,汉族,1955年3月生,湖北孝感人,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与管理,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大学是一个因学而聚、因才而兴的神圣殿堂。一批追求学术梦想的学人积聚在一起,探寻真理,发展学术,服务社会,培育新人。显然,大学的要义不在“大”而在“学”。学生......
-
〓 民俗雅绎:风雅中秋
中国人早就注意到月到中秋有超乎平常之明,并产生心灵的感应。周人会在中秋举行仪式,以祭月迎寒。至魏晋以后,中国人兴赏月,唐人更是流行。也是从唐开始,中国人有了中秋节,千年既久,到现在已经成了传统和习惯,祭月也演化成为赏月,这标志着人从对月之崇拜发展到对月之审美。 祖父所主导的一次中秋节,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中......
-
〓 新“大学无用论”抬头,全社会须反思
日前,一则成都女孩玲玲上大学遭父亲反对的新闻引发公众热议。虽然她已拿到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父亲却认为“读书无用”,宁愿出钱资助她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元学费打水漂”——“读4年书花费8万元,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元,来回16万元,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 这位父亲看似滴水不漏的“经济账”,可谓......
-
〓 黄朴民:怎样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为杰出的兵学著作,被人们尊奉为“武经冠冕”、“百世谈兵之祖”,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的很多合理内核,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领域,对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体育竞赛等也有深......
-
〓 新闻随笔:露从今夜白
入秋的节气里,笔者最喜“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阴阳五行配之四时,带了些玄妙的意蕴,笔者却独爱这两个字的清净。白之洁,露之澈,比雪多了些透亮,比雨多了份神秘,真是循了《诗经·蒹葭》梦幻般的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