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艺术图书是我们触摸艺术的一种方式。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生活因亲近艺术而富有质感。艺术就在我们的目光里、感受里、每一天的生活里。
今年出版的艺术类图书中,艺术家关于创作及生活的书占有不小的比例。画家刘小东的《一公分:刘小东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最为走心的一本。2013年,刘小东旅行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创作的每幅画都由两张画布构成,而两张画布之间刚好是一公分的距离。他以此暗喻难以愈合的巴以关系,并由此及彼,延伸至生活中那些不同层面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书名取意“一公分”,正是传达弥补诸多人世间“一公分”距离的努力与坚守。
日本先锋艺术家小野洋子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是约翰·列侬的妻子。她在《想象你是一颗飞翔的种子》(新星出版社)中,把自己“艺术家”的光芒发散到极致。她以打破惯常思维、向现有秩序提出挑战为艺术理念,在这本书中呈现了100幅自绘的点描画,100首想象力十足的诗,并配以100种让人深省的思维训练。她以“先锋”的方式,把生活映画为艺术,也给时下流行的“创意”一词,赋予了野蛮生长的内涵。
最近几年,随着公众参与博物馆公共教育与观展热情的不断提高,与博物馆展览相关的图书也不似之前那般“阳春白雪”了。今年故宫最有文化影响力的展览当属《清明上河图》原作展出。相关图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年末,北大出版社刚出版的《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则是一种“细节阅读”的类型。这本书通过原色复现多幅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罕见中国书画,加上该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对诸多画作的解读,为绘画爱好者提供了与画作对话、与历史对话的一种正途。
今年,艺术理论图书的亮点在于外版书。比如三联书店“开放艺术史丛书”中的《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作者是英国著名美术史家柯律格,他用社会文化理论,由明代被有闲阶级把玩、鉴赏、消费的所谓“多余之物”,如绘画、书法、瓷器、玉雕等,延伸至明代物质文化,并以此引入艺术史。从这些“物”的被接受史,观看晚明社会。
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备受市场欢迎的电影书,则多为专业水准的“硬通货”。其中较为重要的,便是那本总括性的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所撰写的《世界电影史》。中文版完美地还原了原版厚重、全面,又极具智识洞见的风貌,成为对电影有兴趣的读者的必备读物。新版《看电影的艺术》是一本教会大家“看门道”的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在操作、理论和普通欣赏层面的知识、技巧和方法。两本书在今年依然受到读者的欢迎。可惜的是,今年国内学者所撰写的电影学术著作多为应景应制的“产业分析”。只有戴锦华的自选集《昨日之岛》最能让人眼前一亮。戴锦华以历史和文化纵深书写当下电影情态,她是国内目前最勤于也最善于思考电影与现实关系的知识分子,她的反思是令我们清醒前行的动力。(作者为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