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4)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机会终于来了,成吉思汗既定燕地,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世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询问治国大计。耶律楚材虽然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他时刻也没忘掉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极想倚傍靠山,伸出双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芸芸众生。......
-
〓 中国古代关于见义勇为的立法
弘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曾记载了许许多多有关见义勇为的事迹。这些事迹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成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历代统治者从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出发,顺应民意,也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令法规,以此来惩恶扬善......
-
〓 彭斌武:秦代文物说云梦
秦汉时期的云梦历史,素有争论,更有许多未解之谜,如:那时的云梦究竟属西陵,还是属安陆?云梦县名究竟源于云梦泽,还是云梦宫?皇家禁苑是怎么回事?它与云梦有什么关系?云梦城为什么又叫曲阳?等等。对此,历史文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对探讨研究云梦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云梦的人文资源很是不利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梦城郊相继......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7)
开方是长卫姬的侄子,本来是卫国的公子,可因为觉得卫国地处穷山恶水之中,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放弃了继承权,呆在繁华富庶的齐国,成为一名围绕着桓公打转转的普通幕僚。开方在齐国一呆就是15年。齐、卫两国离得不远,没有几天的路程,可他从不回去看望母亲。父亲死了,也不回去奔丧。开方深知“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3)
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叫做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非常聪明,也很有才干。他能言善辩,敏捷过人,体格魁梧,力大无比,能与猛兽搏斗。但是他的聪明和才能不仅没能挽救商王朝的灭亡,反而成了商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周大夫王孙满说:“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纣王实行了一系列残暴的对内对外政策,像火上烧油一样,加速......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7)
孟子在以仁义为治国手段方面比孔子论述得更具体详尽,孟子见梁惠王时所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一个总纲,《孟子》全书几乎每章都讲仁政。如“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上》),“彼以其富,我以我仁”(《公孙丑下》),“焉有仁人在位,......
-
〓 于振波:秦亡非尽由商鞅之法
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法律便发展成或多或少广泛的立法。这种立法逾复杂,它的表现方式也就逾益不同于社会日常经济生活条件所借以表现的方式。立法就显得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因素,这个因素并不是从经济关系中,而是从自己的内在基础中例如从'意识概念'中,获得存在的理由和继续发展的根据。 尽管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战国时期的法律已比春......
-
〓 翟玉忠:究竟什么是“汉家制度”
就象人离不开空气,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儒家离开谎言就不能生存——作者题记最近,有朋友给我寄来国学网上的一篇文章,题目为《 论“汉家制度”及其历史影响 》,看后着实吃了一惊,影响中国两千年的“汉家制度”典型特征怎么成了“将法家的刑治与儒家的德治结合起来”的“霸王道”,汉家制度明明是以法家黄老哲学(不是老庄哲学)为核心。法家......
-
〓 翟玉忠:反对社会主义“仁政”
就象现代西欧必然要经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复兴一样,今天是我们恢复大汉文明的原精神,中华法系的本来——法家的时候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亦将因此开始! 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中国数千年来的治国理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实现这样一个社会,是通过社会主义“仁政”,还是根除两千年儒家思想积弊,建立一个法家原则构筑的新社会。 ......
-
〓 翟玉忠:用法家原则管理国有经济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同时进行,避免了象今天这样政治改革滞后给经济改革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秦帝国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拥有庞大的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委托人具有明确的信托责任! 去国有企业采访,给你的感觉就是从上至下的普遍官僚化,这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的干部队伍中,还体现为工人的懈怠。即使是那些刚刚大学毕业......
-
〓 翟玉忠:新法家“新”在哪里——兼答乐蜀
读了乐蜀先生的《 也谈“新法家”:对翟玉忠看法的旁观者观察》一文,便产生了当面求教的念头,因为无论在对日本“新法家”的认知上,还是在复兴法家的目标上,我和乐蜀先生都没有原则性分歧。然而当笔者通过各种渠道同乐蜀先生联系的时候,却发现乐蜀先生是故意不想站到前台来——可能是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吧——在这种情况下,以文会友......
-
〓 冼岩:分不清政治与学术的“新法家”
在只闻其言、未见其行之前,我愿意视所有争论对象为“求真”的思想者。在此意义上,我们都是同道。但是,读罢翟玉忠先生的《驳冼岩:中国新法家不会作西方自由民主的注脚》一文,我不能不得出结论:这个“新法家”颇有点特殊——他似乎秉承了韩非子以来的传统,将包括思想学术在内的一切都视为政治的当然领地,思想争论也成了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
〓 稷下法家学派
稷下法家学派主要以阐发管仲的法治思想为务。管仲是法家的先驱,对后世法家都有影响。管仲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治国称霸的具体措施和政治实践之中。《国语·齐语》记载说:"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比缀以度,*本肇末,劝之以庆赏,纠之以刑罚。"《管子·权修》也说:"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
-
〓 关于《鹖冠子》的真伪问题
《鹖冠子》是一部先秦道家哲学论著,内容纷繁多样:谈论政治、历史和哲学,设计理想政府,对君主如何统治,如何选贤与能,贤人的出处,人民的生活及生活的安宁和平等,都有所论述,十分庞杂。《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一篇,作者为“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隋书·经籍志》却有三卷本传世。柳宗元注意到《世兵》篇的不少文句实际上与贾谊的《......
-
〓 陈丽桂:近三十年出土古佚文献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与贡献
一、前言 对中国思想文献的研究者而言,1973与1993、1994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代,因为继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两座汉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大量古兵书,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夫人不腐遗体及殉葬物的先后出土,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前所未有的,大量帛书古佚文献,与定州......
-
〓 第六章 明断决策,雷厉风行大智慧(14)
由此可见,北宋灭亡之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顺应潮流,因时而变。 而在明朝神宗时期,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张居正临危受命,顺时而变,自上而下发动了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他有句名言:“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未免有刚过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倾而安国!”这“刚过”,充分表现出他以刚毅明断的见识和魄力,把新政以......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8)
君主不需要去冲锋陷阵,但要学会选好兵,用好将。君主不需要事事亲为,但要有识别英才的慧眼,有容纳贤能的气量。 举贤用能,将“后门”关闭到底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以显得有些无情,无情就是不徇私。这样做是为了推行法治的方便。在用人上韩非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赏。也就是说任人唯贤,不开人情后门。 韩非在《外储说左上......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8)
瑕叔盈没有看清楚,以为颍考叔是被敌人打死的,气得双眼圆睁,胡子直炸,弯腰操起那面大旗,纵身跳上城墙,回身摇晃着旗帜,鼓动士兵们奋勇冲杀。先锋带头,郑国士兵军心大振,呐喊着纷纷登上了城头,杀散了许国守城的将士。 很快许国城门被打开,城内杀声一片。许国君见大势已去,急忙换上百姓衣服趁乱逃走。 郑国军队凯旋,郑庄公赏赐了立......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6)
公孙戌有贪图小利的不良习气,他接受了贿赂,故意对孟尝君说:“小国都把相印送给您,是因为您能扶弱济贫,使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让绝后的君族有了继承,所以没有人不喜欢您的仁义,敬慕您的廉洁。而现在您到楚国接受象牙床这样贵重的礼物,将给人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 孟尝君听他所言甚是,遂谢绝了楚王的美意。登徒直因此避免了这趟差事......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22)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立刻起兵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故意点起烽火,看众诸侯惊慌地白跑一趟而愕然的样子,以此逗引褒姒发笑。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大队兵马急速赶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