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东单美华家庭:为农村孩子创建书院
单美华和丈夫李济远都是山东省高密市的普通乡村中学教师,生活在农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们在家,课余时间无人看护也无处可去,经常在街头追逐打闹,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发生过溺水悲剧。李济远决定开办一间小图书室,让孩子们放学后来看书,既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一举两得。李济远的想法得到了妻子单美华......
-
〓 黄德宽:古文字学受到社会关注,是中华文化的幸事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出来的,其本身就是文明进步的成果。饶宗颐先生曾提出“汉字长期稳定之谜”的命题,黄德宽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决定了汉字的延续性。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永续延绵发展,汉字的传承就不会出现中断。2021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成......
-
〓 唐朝诗人的稿酬与操守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特别是诗词歌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唐朝的诗人们靠什么赚取稿酬呢?为他人撰写碑文、墓志铭是稿费的主要来源。《容斋续笔·文字润笔》记载,替人写文章而获得润笔费,始于晋朝和南朝的刘宋时期,盛行于唐代。从对待稿酬的态度上,可看出唐朝诗人的人品和操守。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就经常为一些豪门......
-
〓 乡村里,那些灯光从未熄灭—部分“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回访
编者按“用真挚的情感真实记录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品格。”2011年6月17日,由光明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系列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启动,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特定对象,通过深入寻找、发掘、宣传有代表性的、高素质的乡村教师,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当年教师节来临之际,石兰松、张桂梅、......
-
〓 傅璇琮:闻一多与唐诗研究
一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唐诗研究,学术界存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近些年来,闻先生论述过的好几个问题,差不多都有争论;有的虽然没有提到闻先生的著作,但是很明显,其基本论点与闻先生是不一致的。如初唐诗,是否就是类书的堆砌与宫体的延续;唐太宗对唐初的文学发展,是否就只起消极作用;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张若虚的......
-
〓 难得的好编辑黎丁
2011年黎丁在本报文艺部为其举办的93岁生日会上。谌强摄1991年10月,黎丁(后右)与夏衍(前左)、黄宗英(前右)、罗孚(后左)。资料图片 今年6月16日是光明日报65岁的生日。很巧的是,光明日报有一位资深的老编辑,也在6月16日这天出生,只不过他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他的名字叫黎丁,是一位难得的好编辑。 ......
-
〓 曾枣庄:“三苏”内外 学问人生
曾枣庄 资料图片 7月1日,正值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毕业生们正收拾着行囊,准备告别母校。在毕业54年后,77岁的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选择在这个时节重返母校,带着他的四十余种著述和一头银发。 “毕生心血献三苏”,校方这样概括曾枣庄的学术生涯。的确,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而曾枣庄则以......
-
〓 战国策派:他们到底说过些什么?
重读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的著述与生平,不禁生出许多感慨:无论是历史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首先都应当让人知道“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知道了历史真相,才能建构“人的历史”,既避免重蹈覆辙,更能指引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我甚至想到:如果说塞缪尔·亨廷顿因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而被称为“过去50年中世界上最有影响力......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据说,有一次,外国文学专家施咸荣对钱锺书先生说,他读不懂乔伊斯《尤利西斯》。钱先生大笑着对杨绛说:“又一个承认读不懂的老实人!”◎顾颉刚的读书笔记,从1914年到1980年,从未间断,200多册本子,400万言。◎上世纪30年代,蔡尚思曾在南京龙蟠里的国立图书馆翻阅了数万卷书。柳诒徵馆长对蔡说:“你把那些书虫都赶走了......
-
〓 追忆·“四有”教师童庆炳
童庆炳大一时在北师大数学楼前留影童庆炳的部分作品童庆炳的部分作品 【写在前面的话】 一篇迟到的通讯 2013年春节后,我因为一个小问题去采访童庆炳先生。去之前,我就知道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文艺学泰斗,曾培养出罗钢、王一川、陶东风等一大批学者,当今文坛最活跃的一批作家如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毕......
-
〓 周正逵:完整的语文人
厚厚的《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一书摆在人们眼前,上面印有“周正逵著”。 “周先生编的教科书,是很有个性的,是独树一帜的。可以说,教材的多样化的出现,周先生是一个领路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慕菊说。语文界对周正逵的熟知,是从上世纪8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套分编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问世开始的。 人们大都......
-
〓 书人书事:忆金开诚二三事
《金开诚文选》 金开诚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金开诚先生 1985年春天,我在欧阳中石先生处谈一部书稿,其间他突然问:“北大金开诚是什么人?”我知道他们认识,而且很熟,便说:“就是金申熊。”他说:“那太熟了,我们在京剧社……”欧阳先生是1950级哲学系学生,金公是1951级中文系的,他们都爱好京剧。曾经听金公说起......
-
〓 王火:文坛百寿翁
好友马识途百岁生日时,92岁的王火还在感慨:“人活一百岁,世上能有几人。”转眼间,他也成了百岁老人。 7月17日,作家王火迈入百岁。他打量着自己,有些云里雾里,又有些不可思议,而后细细琢磨,释然一笑:“除了头发白点,跟之前也没啥变化嘛!” 倒是几天前,马识途为他祝寿,着实让他激动一把。那天下午,两位许久未见的老......
-
〓 三十二年只做一件事——记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研究者齐红深
2014年10月25日,齐红深应日本殖民地教育研究会邀请在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作学术报告。光明图片他有教授职称,却没有教授待遇;他主持过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却没有拿过研究经费;他卖掉了单位分配的100多平方米住宅,挤在一间50多平方米的临街小房里;他32年只做一件事:搜集整理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抢救和保存日本教育侵华......
-
〓 傅汉思与沈从文——跨越半世纪的恩与报
傅汉思(Hans Hermann Frankel,1916-2003),德裔美国汉学家,民国才女张充和之夫、沈从文的连襟,生前长期担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中国文学教授,为中国古诗研究、中国文学翻译以及中国文化西传作出了卓越贡献。傅汉思与沈从文二人的交往和互动跨越近半个世纪:20世纪中期,在沈从文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傅......
-
〓 片断忆慈父孙犁
耕堂荷韵 一张父女合影铭刻在我心中。 五十多年以前我六七岁的时候,和父亲在天津水上公园荷塘前照过一张照片,是他的老朋友王林夫妇拍摄的,取景很好,身后是一大片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浓密的芦苇。照片上父亲身穿长袖白衬衫、灰色布裤、黑布鞋。他拢着我细瘦的小胳膊,我娇憨地依偎在他的身旁。我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
-
〓 庞朴:仁心朴厚成大儒
庞朴,1928年10月生于江苏淮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文化史专家。历任山东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儒藏研究中心总编纂、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
-
〓 “这一届”年味儿有点儿时尚——观察年轻的春节文化产品设计者
年味儿是什么?是儿时庭院里噼噼啪的鞭炮声、兜里鼓囊囊的压岁钱,是长大后桌上热腾腾的年夜饭、街上高高挂的大红灯笼,抑或是后来手机里满屏的红包、心里默念好运来的集福卡。生活变化,科技发展,身边的年味儿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呈现新形式,但这股藏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味道,从未变淡。传统与创新似一对孪生兄弟,交织共生。“他们俩”被一群......
-
〓 汪曾祺的书与画
松鼠葡萄图 汪曾祺作于一九八三年无题 汪曾祺女儿汪朝说画中小鸟很像父亲 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笔似有神力,写什么,什么都精彩。写作余暇,汪先生做什么呢?唱京剧,哼昆曲,韵味十足。兴致好时,也作书画。其书画,简洁明快,遣兴自娱,颇见文人书画气息。他画画,不惯设色,以素净为主。想着画什么,顺手裁张宣纸,就着案头笔墨,随心所......
-
〓 蒋寅:钱锺书的道义担当及其他
钱锺书是永远的话题,也是吸引人的话题。浏览近年发表的钱学文章,感觉也开始出现以前陈寅恪研究曾出现的那种倾向,研究对象逐渐沦为话语符号,论者都借着谈论钱锺书来表达自己的某种观念。这也是很自然的,钱锺书本来就是中国现代文化人的一个典型,无论其政治人格还是学术品格,都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一个类型。深入考察其生平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