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枣庄:“三苏”内外 学问人生
曾枣庄 资料图片 7月1日,正值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毕业生们正收拾着行囊,准备告别母校。在毕业54年后,77岁的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选择在这个时节重返母校,带着他的四十余种著述和一头银发。 “毕生心血献三苏”,校方这样概括曾枣庄的学术生涯。的确,苏洵、苏轼、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而曾枣庄则以......
-
〓 朱永新:让阅读奔涌,形塑中国价值社会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人士很多,但最早将全民阅读问题放在国家进步发展和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的宏阔视阈中、同时清晰表述全民阅读重要性的,朱永新可能是第一人。■曾经有这样一句评语向朱永新致敬:“他一直站立在中国阅读推广的精神之巅。”而阅读推广之难,在于其本身是一个复杂多元的......
-
〓 甘涛与江南丝竹音乐考述
今年是我国民族音乐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甘涛诞辰110周年。他创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支民族管弦乐团;作为“南胡圣手”,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二胡演奏家;收集整理大量江南丝竹音乐素材,创作一系列作品,为江南丝竹音乐保护与传承作出重要贡献;集结南京地区音乐家,创立“南京乐社”;带领南京地区相关音乐家,开创南京高校民族音乐专......
-
〓 开拓意识、忧患意识与自强意识——章开沅先生的风格与人格
章开沅(1926—2021)先生于5月28日溘然长逝。他是华中师范大学老校长,创办了饮誉中外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作为辛亥革命史泰斗,他还是口碑极佳的教育家。就像他所经历与研究的时代一样,章先生身上也浓缩了多种角色与阅历,这里面选取任何一个侧面,都很可能是有趣的故事。他出身世家,幼年家......
-
〓 傅抱石的屈原情结
中国画重在写意,中国诗讲求意境,于是诗画天然联姻。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诗意画,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尤其唐宋以后,诗画创作更盛,名家联翩而出,名作屡见不鲜。近代以降,傅抱石就是中国诗意画的杰出代表人物。 提到傅抱石,人们会自然想起他水墨淋漓、苍郁浑厚、气势如虹的山水画。其实他的山水画与人物画双峰并立。近代艺术史家常任侠......
-
〓 学人小传:麦英豪
麦英豪(1929—2016),广东番禺人,考古学家、研究馆员,广州现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历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队队长、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获全国文物博物系统先进工作......
-
〓 无忧无悔的终生选择——美国杰出汉学家倪豪士——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四
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Jr.),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印第安那大学,获硕士学位,1972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特·斯科姆讲座教授。先后兼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
-
〓 走近文艺家·高洪波:文坛多面手,儿童知心人
他是诗人、评论家、散文家,但他心底最认可的身份始终是儿童文学作家。他与金波、白冰、葛冰、刘丙钧五人组成“男婴笔会”,五个岁数加起来超过300岁的儿童文学作家,以纯真的童心创作了“红袋鼠”“跳跳蛙”“呼噜猪”“火帽子”等系列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走进中国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的家,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一黑一白两......
-
〓 司马迁的死生棋局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
-
〓 严家炎:给书寻找一个家
8月23日,严家炎先生在藏书捐赠仪式上讲话。本报记者 王国平摄 “书虫”,这是岳母送给严家炎的一个绰号。 在夫人卢晓蓉看来,这位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权威,从年头到年尾,从周一到周日,他的手里都拿着一本书,“只要是书,他都留着。家里到处都是书堆起来的‘小山头’。书桌上也都是书,他就趴在书上写文章......
-
〓 人民学者钟敬文
钟敬文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者与长久的领军人,他的名字与中国民俗学密不可分。钟先生离开我们近20年了,但他毕生为人民文化事业奉献心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钟先生是一位思想进步、具有民族情怀的爱国者,走过20世纪百年风雨历程,他的人生伴随着中国人追求民族解放、为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他是“历史之舟的搭客......
-
〓 学人小传:于沛
于沛,1944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史学理论研究》主编。1986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提出加强中外......
-
〓 走近文艺家·尚长荣: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人
81岁的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子,中国戏剧梅花大奖首位获得者,工花脸,博采老生、旦角之长,擅演《连环套》《黑旋风李逵》《霸王别姬》等传统剧目。其新创剧目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享誉梨园,主演的同名京剧电影获奖无数。随着年龄的增长,传承戏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越发强烈,他一直在路上,不曾停......
-
〓 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的高分女孩
8月2日,因为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而备受关注的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收到了她的“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赠予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在同时寄来的信件中,樊锦诗鼓励钟芳蓉:“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今年82岁的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
-
〓 高长虹与鲁迅
山西青年文学家高长虹(1898~1956?)于1924年秋天到北京从事思想文学活动,主持《狂飙》周刊,年底通过孙伏园结识了鲁迅。1925年春,鲁迅主办《莽原》周刊,高长虹及狂飙社其他成员积极参加,在这里发表了不少作品。其间鲁迅曾帮助高长虹出版诗与小说的合集《心的探险》,亲自为之设计封面,列入自己主编的《乌合丛书......
-
〓 “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
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鼎钧的名字,在台湾可以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被台湾媒体称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后知后觉的我,认真关注王鼎钧先生和他的创作,始于《散文海外版》创办之初,至今将近30年。初识鼎公这以后,我邀约鼎公赐作,他多篇散文刊发于我们刊物上,后来我才知道,所有稿酬全由人代为捐赠祖国大陆贫困地区人民那是20世纪......
-
〓 谢冕:有幸结识吴思敬
相识吴思敬是我人生的幸运和福分。鲁迅说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当然不敢妄比前贤,但此时的心境是相同的。我记不起来我们最初是如何相识的,那时真还说不上深交。只知吴思敬是原先的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位年轻的文学老师,热情,敬业,很有学识,仅此而已。记得那时他住在北京最繁华的街区,王府井的一个胡同——菜厂......
-
〓 哲学研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开拓者——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
【哲人追“思”①】 开栏的话哲学承担着传承知识、启迪思想、引领时代的重任。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我国一大批老一辈哲学家曾作出过卓越贡献,他们德业双馨,致力于在为国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加大对他们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本身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题......
-
〓 我的嫂嫂戴乃迭——杨敏如先生访谈录
杨宪益与戴乃迭 访谈者按:2000年前后,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期间,系里的李岫老师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展一项“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的重点课题(该课题成果为《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李岫、秦林芳主编),我和几位同学也有幸参与其中。李老师约我撰写《传达中国文化的灵魂――中文英译大家杨......
-
〓 田建文:选定了就一直爱
“其实,我这辈子走得挺平坦。”采访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建文,他的第一句话就令记者意外。且不说名校毕业后自愿扎根基层30多年,也不说三次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仅仅那三次开颅手术,就已是常人不能经历之苦痛,怎么还说是“平坦”的?眼前的田建文,肤色黝黑,相貌朴实,右侧身体有些偏瘫。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很难把他和全国知名的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