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永远的怀念(二)
王绶琯(1923-2021) 2021年1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原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后受聘为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回国,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
-
〓 怀念“龙学”名家汝南王更生教授
【作者简介】朱文民(1948—),男,山东莒县人,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山东莒县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已出版专著有《刘勰传》、《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系列丛书之一《刘勰志》,发表论文数十篇。一、前言著名的“文心雕龙学”[①]家王更生先生,于2010年7月29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一消息......
-
〓 隐者马浮
马一浮先生原名马浮,浙江绍兴人,1883—1967,生于成都,卒于杭州。梁漱冥誉其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先生论诗“第一要胸襟大,第二要魄力厚,第三要格律细,第四要神韵高”谓“四者备,乃足名诗”最感其第一要胸襟大点的痛快。先生喜陶公,陶公作诗直抒胸意,大含细入,元气磅礴,真堪大胸襟。得陶诗之旨即可明先生之境。十一岁时,......
-
〓 马继兴:住在书袋里
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1943年至1945年,马继兴完成了《微针探源》一书的部分原稿。资料照片1945年7月,马继兴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时的留影。资料照片1982年6月,出席卫生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座谈会的代表合影留念,马继兴(后排右五)参加。资料照片 马继兴,回族,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市,1945年毕业于华北......
-
〓 独臂多面手叶廷芳
叶廷芳(1936年11月23日—2021年9月27日)去世一年了。他是残疾人,独臂。可是他有多方面的业绩,是为多面手。他是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德语文学专家,还有建筑方面的专著,等等等等,方面很多,他的影响不是我能了解的。叶廷芳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做了一件关系重大的事,就是在政协和几十位委员一起提出建议,修改计划......
-
〓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杨海明和他的“杨氏词学厅堂”
学人自述人生本是很不容易的,而唐宋词人在他们艰难的人生中竟然集体创造了那么灿烂的词文学,并给后人留下了取汲不尽的精神遗产,这就越发值得我们珍惜和加以利用。一方面,唐宋词人无不感叹于人生的虚空和多艰(如苏轼叹曰“须信人生如寄”,李之仪叹曰“人生弹指事成空”,赵令峙叹曰“人生更在艰难中”),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万分痴恋和执着......
-
〓 我眼中的名人·应天齐:无字青砖问古城
2014年的初秋,青弋江畔老旧的芜湖古城迎来了数千位特殊的造访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息。等待改造的古城区已是一片瓦砾,来客也心绪万端,然而他们都有条不紊地捡拾起废墟中的城砖,签上名,摞到一旁空地上整齐堆放的箱子中。 伫立在废墟中央的,正是这场“行为艺术”的策划者应天齐。 一年之后,......
-
〓 丁则良先生
彼岸的杨振宁先生光荣退休,以其人之功德圆满,引起一片喝彩,杨先生也以朱自清当年诗句自勉:“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人生绚烂归于平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新境界,着实令人企慕又感动的。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归宿,比如杨先生回忆少年读书情节,他是清华成志小学和北平崇德中学的学生,清华教授杨武之先......
-
〓 重写中华古史——访史式教授和他的台湾合作者黄大受教授
前不久,海内外众多媒体都报道了两条相关的新闻。一条是:海峡两岸史学家提出“中华文明史可以上溯到万年前”;另一条是:海内外一百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联名建议重写中华古史。这引起了广大读者关注。记者为此特地走访了新闻中的主要人物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以及台湾著名史学家黄大受教授,了解事......
-
〓 慧瓒禅师的宗系和思想
北朝及乎隋世,禅风大盛,名德辈出,达摩游化江洛,稠实见崇周齐,更有慧文慧思之徒,由北至南,衡岭台崖,皆扇其风,此诸禅系,皆门庭拥盛,代有龙象,名闻当世,德垂后时,今日治禅学者,无不嘉叹称美,咀嚼品味,而独立其间、颇怀时誉的慧瓒一系则与时俱化,逮乎近世,言者几希。今不辞庸陋,略加考辨,使乎先贤之志不堕于地。据《续高僧传·......
-
〓 彭超:无臂男孩的书香逆袭路
6岁时因不慎被高压电击中,彭超失去双臂。坚强的他每天练习写字、吃饭、洗脸刷牙、穿衣、做饭,终于做到了以脚代手,生活可以自理。求学更是不易,为了用脚写字,即便在冬天,他依然穿着拖鞋上学,一双脚被冻得裂开,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功夫不负苦心人,2015年他以高分如愿入读四川大学,2021年又考上了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他自幼喜......
-
〓 “终生同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张舜徽先生晚年教书著书事迹追忆
张舜徽先生自述一生经历,主要是与书打交道,即读书、教书、著书三件事。他读书之勤奋刻苦,我们从其若干自述和《壮议轩日记》可见一斑。他的教书与著书,已有不少学者回忆和研究。以下只是从个人的求学经历,来谈谈张先生教书、著书给我留下的一些切身感受。 教书育人矢志不渝1979年,我考取张先生的首届研究生。我们那一届研究生同......
-
〓 湖州文脉的守望者——文化学者徐重庆的故事
徐重庆近照徐重庆先生(左二)与湖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宋捷(左四)等看望赵景心先生(左三)。供图:湖州市文广新局 初中学历,没有职称,凭什么被高校聘为顾问,指导教授的研究? 一个退休职工,凭什么使一个个文化名人视其为知己,甚至将价值逾亿元的私人藏品捐出委托他处理? 徐重庆,浙江省湖州市电影公司退休职工,一个......
-
〓 【走近大家】齐康:再不反省就认不清了
建筑学家童寯、杨廷宝、刘敦桢塑像(从左到右)CFP齐康建筑作品“冰心文学馆” CFP齐康在外写生齐康速写《兰州仙人桥》齐康建筑作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角 CFP “城市化不是简单的人口聚集,也不是越快越好。城市发展过快会带来很多恶果,例如环境污染、土地扩张、城中村、城乡割裂、户籍问题、基础设施跟......
-
〓 留下文化种子,培养文化自信—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届主席潘鲁生
7月27日下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落下帷幕,潘鲁生不出意外地再次当选主席。会后,潘鲁生以第十届主席的身份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作为连任主席,潘鲁生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经过之前五年的工作,他深知责任之大、担子之重。他告诉记者,对民间文艺的认识,绝不可停留在只是一种艺术的角度,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
〓 书人书事:忆金开诚二三事
《金开诚文选》 金开诚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金开诚先生 1985年春天,我在欧阳中石先生处谈一部书稿,其间他突然问:“北大金开诚是什么人?”我知道他们认识,而且很熟,便说:“就是金申熊。”他说:“那太熟了,我们在京剧社……”欧阳先生是1950级哲学系学生,金公是1951级中文系的,他们都爱好京剧。曾经听金公说起......
-
〓 苏绣“针”情 锦绣人生
——追记第一批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 2022年10月5日,第一批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闻听消息,苏州刺绣研究所原副所长张美芳一夜未眠,“顾老师穷尽一生心血,为苏绣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代表作品,成为整个行业的......
-
〓 “校长妈妈”张桂梅:燃烧自己 点亮梦想
“姑娘们想我了,我得赶快回学校,守着她们学习。”在人民大会堂荣获“七一勋章”、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急匆匆从北京赶回华坪。64岁的张桂梅,步履蹒跚,双手贴满止痛膏药,却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她的学生。“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张桂梅以弱小的身躯,......
-
〓 冯梦龙的“异代知音”——“草根”学者王凌与“冯学”的不解之缘
游客在苏州相城区冯梦龙村参观 资料图片以“研究冯梦龙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2016福建冯梦龙高峰论坛日前落下帷幕。参加本次论坛的学者王凌已年逾古稀,他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治学热情,推动福建冯梦龙研究走过了30多个不平凡的春秋。重新评定“三言”的俗文学地位冯梦龙,苏州人,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戏曲家,曾在崇祯年间担任过4年的......
-
〓 远征军里的“学二代”:摘自《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
诗人穆旦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西南联大“学二代” 在两次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