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铁生:温厚的人格形象长留人间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史铁生诞辰70周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史铁生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似乎越来越具有感召力。对于很多读者来说,阅读史铁生就是在亲近人文精神、探寻文学真谛、接受精神洗礼。为何有那么多人一直倾心于阅读史铁生?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一贯坚持自由、真诚、纯粹的心魂写作。“为生存寻找更美的理由”:把生存这件事......
-
〓 陈独秀的书法
陈独秀不仅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还是著名的文字学家、音韵学家、书法家。他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造诣精深。中共早期机关刊物《向导》周报,报名即出自陈氏之手,外秀内刚,颇有时誉。陈独秀家学渊源,嗣父陈衍庶雅好金石书画,崇尚邓石如、刘石庵、王石谷、沈石田,将居室命名为“四石师斋”。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回忆:......
-
〓 人物·大家:苏士澍的鼓与呼
苏士澍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对汉字书写的重视 资料图片 作为一个出版人,经他组织策划,付梓的图书百余种,凭此出色业绩,他荣获第十届韬奋出版奖;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常委,他牢记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热衷慈善事业;作为一位书法家,他从艺四十余年,临池不辍,博采众长。 他就是苏士澍。奔走疾呼 一个春日......
-
〓 大家·“职业革命”和“革命文学”——百年双栖马识途
资料图片马识途正在进行书法创作。 资料图片马识途书法作品。 资料图片图为根据马识途作品《盗官记》改编而成的电影《响马县长》海报和海报。 资料图片图为根据马识途作品《盗官记》改编而成的电影《让子弹飞》海报。 资料图片 2014年1月3日,四川省博物馆一楼大厅,“马识途百岁书法展”开展。马识途昔日的文朋书友、103岁......
-
〓 张晓凌:青藏高原上“幸运”的考古之花
【手铲释天书】 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简称“双古所”)副研究员张晓凌的办公室,记者就被桌上摆着的一幅画吸引。乍一看以为是太湖石水墨画,细看才发现其实是一块形状奇特石头的三个侧面素描。画面底部是一行漂亮的钢笔字:“尼阿底的万年前石叶为高原腹地迄今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张晓凌说,这幅画是去年......
-
〓 樊锦诗委员: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还是一头干练的短发,只是白发多过了黑发,倾听其他人发言时,她时而抿嘴思考,时而从容微笑。3月4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热烈,在会议现场,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成了媒体眼中的“文化明星”。几名记者围坐在这位年近八旬的“敦煌女儿”周围,问题一个接一个,樊锦诗一一回答。“您今年的提案是什么?”“......
-
〓 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
冯其庸先生如何评价冯其庸先生的学术,这是一个难题。冯先生是书画家,其书法被认为是“远宗二王”,在一次研讨会上,听到专家们评说冯其庸与饶宗颐的画艺,他们认为,基于多年在大西北旅行的经历,冯先生的画作意境阔达。冯先生是汉画像砖的研究者,他是中国汉画学会首任会长。他还是中国戏剧学会副会长,撰写的剧评甚为戏剧大家重视,袁世海先......
-
〓 瑞典汉学第二代杰出代表马悦然——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六
马悦然(Goran Malmqvist,1924——),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澳洲的多所著名大学......
-
〓 学人小传:饶宗颐
饶宗颐(1917—2018),生于广东潮安,号选堂。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长。治学领域涉及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中国古代史、目录学、文学史、书画等。在敦煌学方面,著有《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敦煌曲》《敦煌白画》《敦煌琵琶谱》等;在甲骨学方面,编著有......
-
〓 “活字典”刘盼遂教授
20世纪50年代初,古老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里,聚集着多位非常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专业素养一流,为人却很低调,从来不会“炒作”,只知道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学生们受益匪浅。不幸的是,1957年忽然来了一场现在已是人所共知的“阳谋”;更不幸的是,来北京师大“领导”这场运动的一个大人物,是现在也已人所共知的“整人”能手,......
-
〓 隋树森的治学之道:编辑也能成就大学问
隋树森(1906-1989),北京城长大的山东人,著名的元曲专家、语文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旧中国在国立编译馆任职。做了大半辈子编辑工作,但其鼎鼎大名却来自他一生的业余爱好——元曲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史无前例地整理和校勘了元曲作品,并校点了所有今存元人编的散曲集,还持续对元曲创作进行了理论研究,代表作为《全元散......
-
〓 新闻人物·李修文:以诗入散文,藉诗写人生
因为一本新近出版的散文集《诗来见我》,作家李修文日前在北京东单附近的一家剧场内,接受记者采访。李修文少年成名,13岁时发表了自己第一篇小说,几年前成为湖北作协最年轻的主席。“对中国人而言,诗歌从来就不是诗人自己的事情,不是囿于书房一方斗室内的自我沉吟。诗关乎广大的世界和江湖,关乎诗与人怎样互文,以及中国人怎么相认。”李......
-
〓 走近文艺家·马赛: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必须奋力向前
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广场专家组组长,带队完成天安门广场“红飘带”景观雕塑及游行活动中“开天辟地”等11辆彩车的设计工作;2021年带队完成北京冬奥会“鸟巢”中心区及延庆、张家口赛区场外火炬台设计等。作为清华美院党委书记、教授,他在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中竭尽所能,也将教书育人理念融化在实战中。......
-
〓 走近文艺家·马萧林:让文物“下凡”,游走人间
他曾参与《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的制作,开发“考古盲盒”。作为河南博物院院长,他对如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群众对考古和文物始终保持“神秘仰望”的姿态肯定不行,必须让文物“下凡”,游走人间,让文物“说话”,多些人间烟火气。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的相继出圈,到博物馆文创产品“考古盲盒......
-
〓 胡适与辜鸿铭和而不同
电视剧《觉醒年代》有一个古怪的人物——辜鸿铭。他身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喜欢摆谱,身边跟随一老一少两个仆人,伺候他喝茶、漱口、吸烟,看上去像个清朝遗老。其实此人出生于南洋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自幼就接受西方教育,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九种语言,头顶13个博士学位,知识渊博,学贯东西,著有《中国的......
-
〓 走近文艺家·陈征:寂寞书相伴,淡然画相守
年过八旬的他,是书画界的一个“谜团”:艺术造诣极高,书画界也赞誉有加,可他却不是书协、美协会员,在网上甚至也找不到关于他的百科词条。有大企业慕名来收藏他的画作,他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对方答不出,他便反问:“那你为什么要买?”关于画家陈征,有两种迥异的认知。在书画界,他是得到普遍赞誉的艺术家,书画界的晚辈尊称他......
-
〓 梁启超与陈寅恪
1 以清华考题“对对子”而引起争议的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刘藏春”、“姚逃虚”,只看这两个名号,就有说不尽的含义。 元刘秉忠,字仲晦,号藏春散人,著《藏春乐府》。明姚广孝,字斯道,号逃虚子,著《逃虚子集》。“藏于春”、“逃于虚”,只看其如此自称,已知非真藏真逃,名号背后必有强......
-
〓 学人小传:吴仲超
吴仲超(1902—1984),上海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法科大学政治经济专科,1945年至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秘书长,1948年后历任中央华东局秘书长、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1953年任华东局党校副校长。1954年6月至1984年9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曾兼任文化部部长助理。任职故宫后,吴仲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
〓 心怀“国之大者” 架起沟通桥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者素描 书同文、语同音,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推普工作者们心怀“国之大者”,以满腔热忱深入校园、走进基层、贴近乡村,积极投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将推普工作融入立德树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在广袤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推普之歌,用语言文字架起......
-
〓 学者的坚守与操守——忆业师王庆成先生
【大家】 太平天国研究是一门具有世界影响的显学,至今已持续一个世纪。萧一山、郭廷以、简又文、罗尔纲等前辈筚路蓝缕,是现代学术史上该领域成就卓著的第一代学者。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学者群星璀璨,王庆成先生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王先生精于太平天国研究,晚年在晚清华北农村、清代典章制度等领域也颇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