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学和文化视野中的“丑”
丑在文化中的位置丑是一种文化现象,被文化所规定。文化世界以多种方式呈现,其中之一是感性形象。美学就是从感性形象方面去把握文化的。美学对感性形象的把握有两套方式,第一套分为:正常、美、丑。第二套由第一套发展而来,分为(由美而来的)美感、(由悲而来的)悲感、(由丑而来的)喜感。从文化的角度看丑,主要与第一套分类相关。美是高......
-
〓 《诗经》中“兔”的文学书写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兔”很早就进入了周人的歌咏中。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首,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意象,涉及草木鸟兽虫鱼250篇,占所有诗篇的82%,其中植物143种,动物109种。“兔”出现在5首诗中,“兔”字被提了13次。 《诗经》中的生物是周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周人丰富的感情和愿望,凝结着那......
-
〓 唐诗中的严陵濑
浙江桐庐的严陵濑,又称七里滩、七里濑等,相传为东汉人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处,是唐代诗路中的重要山水文化意象。最早记录严子陵的文献是东汉的《东观汉记》,此后还有西晋皇甫谧《高士传》、东晋袁宏《后汉纪》,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严光传》,严子陵形象最为丰满,对严陵濑、钓台皆有记录:“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
-
〓 宋濂学术身份之勘定与还原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生活于元明革鼎之际。他前半生处于山林民间,后半生居于台阁要职,达至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彪炳史册。同时期名士,学问与功业均隆盛者,莫如宋濂。然而,在中国思想史上,宋濂的学术身份归属颇有争讼:即宋濂是文人还是儒者?宋濂是陆学还是朱学?宋濂是否为佞佛崇道者......
-
〓 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为傲,认为自己是人文意义上龙的传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已渗入中华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脉络,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汤汤长河。作为神话性的动物,龙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龙的原形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本文以我国新石器至夏商时期考古发现的龙纹为基础,梳理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
-
〓 遣唐日本留学生与海上唐诗之路
中日诗路,在海上唐诗之路中占有重要位置。隋唐之前,主要是移民给日本带去中国文化。到隋唐,则主要是日本派使前来,如自7世纪初始,日本4次正式派遣隋使。日本舒明天皇二年(630)至宽平六年(894)二百多年间,共派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与遣唐使随行的留学生、学问僧,为中日海上唐诗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据......
-
〓 关塞极天唯鸟道——古代西北边塞诗词的视野
有关中国古代诗词的类别划分比较混乱,有时候是按照地域划分的,譬如《楚辞》,那就是指楚国流域的辞赋或诗歌。有时是按照题材等其他特征划分的。《诗经》的分类比较复杂。其中《风》基本是按照题材来归类的。《左传》关于风,服虔注曰,“牝牡相诱为之风”,《风》大都是写男女之事的;但也有说在远古,诗歌所依附的“风”是一种乐名,如《左传......
-
〓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指导新时代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总纲领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是指导新时代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总纲领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 “政均”:儒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均平”,为政者在施政时公正不偏,布政有均,将“政均”视为治国理政的理想境界。“政均”的治国理念与追求已深深浸润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之中,儒家的均衡治国思想与上古流传下来的中道传统有密切关联。均地之政 古人对于“政均”的追求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说文》:“均,平偏也,从土从匀。”......
-
〓 建设中国特色的历史学离不开考古学的支撑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发表了重要讲话。时隔仅一年多的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又发来贺信,再次高度肯定了100年来考古学的重大成就与意义......
-
〓 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
-
〓 今天如何理解鲁迅的“立人”思想
前段时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热播,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剧中生动再现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鲁迅等时代先驱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觉醒”历程,在当今青年中“圈粉”无数。尤其是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历史场景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再现,让这位大家熟知的......
-
〓 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墓主身份蠡测
对于清华简,李学勤先生曾幽默风趣地说,这次“挖到了一个历史学家”。但清华简的拥有者可能不仅仅是“历史学家”这么简单清华简是在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华大学的,在此之前李学勤先生曾看到了一些竹简的照片和摹本,发现其中有《尚书》的《金縢》篇,另外他还看到竹简上有关于西周和春秋历史的记载,十分振奋。竹简入藏清华后,科研人员......
-
〓 画中纹枰有深意——古代绘画中围棋的文化含义
围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娱乐雅戏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刘熙载《艺概》言,“艺者,道之形也”。中国古代传统将“道”作为知识、思想、信仰的依据,作为形下之器的艺,被认为是“道”的感性显现方式。在“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文化氛围下,“道”与中国文化在围......
-
〓 文明对话:《老子》德译二百年
如何才能将地域遥远、差异巨大的各种文明联结起来,形成休戚与共的人类文明共同体?从《老子》西传德语世界近两百年的历史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在推动文明碰撞对话、互鉴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每四个德国人手中就有一本《老子》 《老子》外译走出国门始于1750年前后,起初由传教士译成拉丁文,后又陆续......
-
〓 陆机《文赋》之“物”的理论价值
按照机械“反映论”或“模仿说”的思路,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反映或模仿“现实”,此现实既可以作为具体的物象,也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形态,还可以是柏拉图所谓的比表象更为真实的“理念”世界。总之,现实“物”作为被反映或被模仿的“对象”具有自在性,文学以准确反映或呈现其面貌、让物是其所是为旨归,从此意义上讲,“物”即“所指”本......
-
〓 几对古代亲属称谓指称对象的演变
在古代,血缘、姻亲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我们的先人早有认识。《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血缘姻亲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君臣关系、等级关系、礼仪制度的建立都是由此而生的。血缘宗亲关......
-
〓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浅谈传统诗词对祖国大山大河的描写
【专家论坛】 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到处都有好山好水。“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野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祖国的河山让人心生热爱,故乡的风物总能勾起游子的乡愁。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到大山大河去观光游览,或迎风而舒啸,或登临以赋诗。五岳......
-
〓 俭德的三重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今年8月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俭德是中华民族普及最广、传播最久、受认可度最高的美德之一,为修身、齐家和治国的必备品质。崇俭反奢,始终是中华民族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
-
〓 中华文化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