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旗袍审美意蕴刍议
旗袍服饰文化历经沧桑,由出现、繁荣到式微,再到现代改良旗袍,历经百年,从未间断。然而在历代名目繁多的文献中,却不曾见到“旗袍”这一名目。那么,对于“旗袍”从何时起,于何地,由何人命名,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 民间一般认为“旗袍”是因“仿旗人之袍”而得名。事实上,满族与汉族女子的服饰界限在晚清时便已呈现出消融的趋势,......
-
〓 日本汉诗:夏目漱石和良宽
日本汉诗是指日本人根据汉语诗歌的规则而创作的诗的总称。在明治之前,日本文学是用双语(日语和汉语)写作的,日语中的“诗歌”一词,即指汉诗与和歌。因此,汉诗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松浦友久、石川忠久等汉学家看来,所谓汉诗,应以历史和跨文化的眼光观之,这样才能领会汉诗所具有的持久不衰的生命力,才能理解东亚诸国从“......
-
〓 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
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
-
〓 熟语中的“年味儿”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以春节为话题的熟语作为大众语汇,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迎接春节、欢度春节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风情,强化了民众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承载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忙年”春节......
-
〓 欧、苏风神与金代四六文创作
金代四六研究,既要面对元承宋统而排斥辽、金的偏颇史观,也难摆脱反骈重散的文章价值理念,故迄今涉足者殊少。清人谓“自靖康之难,中国文章载籍,捆载入金源,一时豪俊,遂得所师承”,复云“金之奄有中原,条教诏令,肃然丕振,故当大定以后,其文章雄健,直继北宋诸贤”,皆非虚语。事实上,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的确为金源文坛的兴盛提供了可......
-
〓 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今年年初以来,一部名叫《觉醒年代》的电视剧热播并引来很多话题。这部电视剧反映中国社会由几千年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文化思想如何萌动,进而逐步聚拢力量,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和决定了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革命。这部作品还聚焦中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
-
〓 为什么要整理元代笔记文献
所谓笔记,是指那些没有一定体例、信笔记录摘录而成的作品,是古代文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自《全宋笔记》全部出齐(大象出版社2018年)以来,人们对笔记文献及其整理的关注度大大提升。早在2003年,傅璇琮先生在给《全宋笔记》写的序中就说:“可以期望,辽金元、明、清各朝笔记总集的编纂,当也能引起相应的关注。”就......
-
〓 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20世纪80年代,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国际会议上,有西方学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会和谐、天下大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减少纷争、消弭战乱,需要借鉴中国儒学智慧。“和而不同”与相互尊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当代古籍整理工作的成果与新特点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整理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思想导向正确、规划指导性强,在古籍领导小组等相关机构的顶层框架下,历经几代学人和出版人努力,继承和发展校勘、注释、汇编等传统古籍整理方式,完成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七全一海”、《古本戏曲丛刊》十集、《中华再造善本》正续编......
-
〓 十年考古 成就非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后发展最快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对考古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作了上百次批示。各级政府部门对考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媒体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民众对考古的关注和热情也日益高涨。十年来,中国考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古发掘......
-
〓 尊严、幸福与人的伦理性自觉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新词汇,如“内卷”“躺平”“宠物人”等。这个现象作为对人们的心理、价值取向的反映,折射出一定的伦理性隐忧。 “内卷”一般是由人在职场或者社会生活中无理性的、扭曲的竞争所致;“躺平”一般指人在现实中由于改变生存境遇的无力感或者无理想,进而放弃追求的一种选择;“宠物人”一般是指那些毫无责任意识......
-
〓 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
编者按诗歌、音乐和舞蹈,在发生之初即密切相关。当舞蹈独立后,诗乐仍长期默契配合,除《诗经》、乐府及词、曲等诗乐结合的典范之外,音乐与文学的其他方面同样也结缘颇深。本期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切入,对音乐与乐府歌诗及文学的相互渗透做了独到的个案探讨。《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通过对汉唐典籍的梳理,发现琴瑟除喻婚姻外,尚有多种......
-
〓 “诸子学”与中华文化复兴
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刘歆作《诸子略》后,所谓子学、子部、诸子思想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先秦诸子各家各派思想学说而言。而近代以来所谓的“诸子学”,是在中华文化不断势弱的过程中,士人针对传统内部的“经学”“儒学”以及外部的“西学”,提出的一种中华文化新的整体形态。不过,这种“诸子学”本质上只是针对“经学”“儒学”的弊端,以及......
-
〓 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图一 商周时期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青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书写文化。相比于其他文献,铭文能基本反映书写的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商周铜器铭文的书写之所以如此繁盛,除了物质条件的进步与社会需求等因素外,思想、情感层面的追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用文字进行书写是人类文明进步史......
-
〓 冰雪世界中的早期探索——张家口兴隆遗址史前先民的生活与奋斗
承办2022年冬奥会的张家口赛区,在地理上,处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接地带。张家口市北部与南部的巨大海拔落差,造就了多降雪的气候区,使之成为雪上运动的理想之地。而在历史记载中,张家口地区还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北农业人群的分界地带,南部的太行山——燕山山间河谷,历史上主要被农业人群占据,游牧民族时而南下;北部......
-
〓 安大简《诗经》在文本流传中的启示
图一 先秦古书因秦火焚之一炬,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窥见其真貌。但随着简帛古书的不断发现,我们试图沿循这一线索,“寻找回来的世界”(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以期更真实地复原古书。 安大简《诗经》就是近年来发现的简帛古书之一,2015年初入藏安徽大学,编号从1到117,中间缺失编号为18、19、56、57、58、60......
-
〓 “孔老”还是“老孔”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他们分别引领的儒道两派,已各领风骚数千年,显然,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这一点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历史上“孔老”一词非常流行,而“老孔”却非常少见,如方勇先生在《六论新子学》中论述的那样,这就造成了现有哲学史、思想史叙事中“孔先......
-
〓 敬天法祖信仰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
每每看到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说法。但正相反,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数千年而至今充满活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古代中国人的深层信仰当然不是宗教,不是国产的道教,更不是外来的各种宗教。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信仰是“敬天法祖”,这种信仰使得中国人能将自身置于天地宇宙古往今来的适当位置,永存诚敬之心,常有家国情怀,时......
-
〓 悌之道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弟子规》的首句是“圣人训,守孝悌”,也将孝与悌并举。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
-
〓 湘学的经世致用传统
湘学作为湖湘传统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经世致用的传统,深刻影响了湖湘文化建构与湖南人才培养。尤其是近代以来,形成了“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格局,造就了大批经世济民的人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近代社会的转型。经世致用是湘学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与价值取向。战国时追求美政理想、正道直行、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