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城市社会
一、序言从殷周开始到西汉前期,也许称之为城市时代是不过分的。殷周到春秋这段时期基本是由城市形成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在日本学术界,这样国家的时代又称为“都市国家”或者“邑制国家”【1】。战国时代到西汉前期是多数大城市发展的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定【2】。由此,殷周到西汉这段时期,城市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舞台,这样说来......
-
〓 文明探源需多学科协作
早期文明的兴衰不是单凭两重证据法就能解决的,必须依赖多学科方法的协作。这种研究不但要了解文明起源的历史,而且要对起源的原因和动力机制作出解释。当今国际的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结合了社会科学通则与历史学个案的研究。而在我国,这一课题仍然主要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来承担,因此表现出较强的传统国学倾向和较弱......
-
〓 长江下游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摘要:长江下游地区最近几年围绕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结合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了实证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现了距今9000-11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稻作遗址;揭示了史前水稻在栽培环境中的驯化历程;发掘了河姆渡和良渚文化史前的稻作农耕遗迹,研究了史前稻作农耕生产法方式、生产力水平,以及该地区......
-
〓 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
【摘要】春秋会盟是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政治上,会盟是维持霸主政治的工具,是大国结与国、壮大实力的方式,是列国维持各国内部奴隶制统治秩序的手段;经济上,会盟制定贡赋制度与经济盟约,促进了经济交往;军事上,会盟对战争有着较......
-
〓 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
【内容摘要】通过对甲骨文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的考察,商代王畿范围和四土侯伯内的都鄙邑落结构都是由三大等级所构成,而且后者显然就是前者的一种缩影。此外,作为晚商王都内的族氏结构和族居特点,其王族和一些强宗大族虽有可能是以宗族与家族相结合的结构而组织起来的,但王都内其他不同族属的族人们最初每每都是以家族的形式而出现的,这一现......
-
〓 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中国的农业大约有近万年的历史,及至商代已发展到较为繁荣的阶段。农业是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产业,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商代是中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商代的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发达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的。研究商代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商代生态环境研究......
-
〓 关于夏商周年表
前 言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推出了一个年表,而最后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据说有12项标志性成果,其中独无作为汇总的《夏商周年表》。[1](P29)本文证明该年表是错的。一、本文提出的论据:1、根据利簋铭文:“惟甲子朝岁鼎”当“岁鼎”......
-
〓 揭秘中国早期国家的资源策略
以伊洛河下游平原为中心的二里头文明(约公元前1900—1500年),常常被视为夏王朝的代表,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晚期首都,但学界几乎无人否认二里头文明是一个初步发达的国家社会。五十年来的众多考古发现证明,二里头遗址的面积可达300万平方米,仅夯土遗址密集分布的所谓宫殿区,即逾10万平方米,......
-
〓 照叶树林的农业文明之光
译者(赵玉蕙)按:“照叶树林”的概念即等同于常绿阔叶林,它涵盖了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经不丹、阿萨姆、缅甸、中国云南南部、泰国、老挝、越南北部、中国长江南岸直至日本西部的辽阔地域。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起逐渐有学者提出“照叶树林文化论”的学说。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认为这一地带的文化具有相通性,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以栽种......
-
〓 论服饰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
【Title】Clothes: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作者简介】袁建平,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湖南长沙410005)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要素以“都市、文字、青铜器”一说最有代表性。本文认为服饰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
-
〓 论原始宗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的影响
——以“绝地天通”“铸鼎象物”为例
【内容摘要】原始宗教与古代文明的关系问题,在西方不显得密切,因此,不被重视。然而,在古代中国,原始宗教不仅催化了文明的起源。还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此外,原始宗教还造就了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连续性特点,影响了史诗、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繁荣,等等。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需要全面展开的一个新课题。【关 键......
-
〓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灾害救助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邦国林立、各自为政的时期,而邦国间灾害救助的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周礼》的“凶礼”和“荒礼”中明确记载了周朝宗主国与“封建”邦国及邦国之间灾害救助的礼仪。儒家、墨家等诸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有诸侯邦国之间灾害救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邦国之间订立的盟约多把灾害救助列入其中,更......
-
〓 荀子社会控制思想略说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是新旧秩序交替的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正在朝着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逐渐转化。从这一现实出发,荀子提出了丰富、系统的社会控制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性恶决定了人们有共同的追求和无限的欲望,而财物又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冲突和争斗。“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富国》)因......
-
〓 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
【内容摘要】先秦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诸多古部族在联系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前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比较北方草原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青铜器所反映出的文化联系。自青铜时代以来,中亚草原的部族首领或贵族就形成了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以象征地位和权势的习俗。本文试以金器为线索,分别比较了中亚草原......
-
〓 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兼论中国古代巫术与宗教有关问题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就诗的起源已提出了种种说法,例如,“心灵表现说”、“游戏冲动说”、“模仿自然说”、“巫术交感说”、“劳动需要说”,等等。过去,我国学界往往采用“劳动需要说”。其实,诗歌起源于劳动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能解释诗产生的直接动因。中国古诗起源之后,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早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诗因为与宗教、......
-
〓 真实的孔子
演讲人: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主任。1962年出生,山东梁山人。先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任山东孔子学会秘书长、山东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山......
-
〓 论古史重构
【内容摘要】近年大量宝贵简帛材料的面世,为古史重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以五帝时代为中心的古史建构与重构,是古代中国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20世纪疑古思潮所疑所辨的重点所在。可以预见,新世纪学术的重大发展之一应当就是科学考古对于古史重构的推动。这方面的科学考古既包括田野考古,也包括对于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的整......
-
〓 中山出自鼓国考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平山中山王墓大量精美文物的出土,学术界对中山的起源和族属等问题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探讨和争论,至今无法定论。从发表的数十篇相关论文来分析,大体有三种观点:1.中山是白狄所建的鲜虞国的继续[1]; 2.中山系周王室所封,为姬姓,与鲜虞子姓国无关[2];3.中山为白狄别种,是一个很早就依附于晋的古......
-
〓 齐国奴隶考述
史学界讨论春秋战国社会性质的文章在一段时间内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具体讨论这一历史时期奴隶的论文却是凤毛麟角,至于在国别史的研究中,奴隶作为个案探讨,似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窃疑概由可征信的史料有限。本文拟以《周礼》等先秦文献为依据,探讨一下齐国奴隶的具体情况。说到《周礼》,可能有人怀疑其材料来源的可靠性。认为《周礼》是周......
-
〓 华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如同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考古研究课题。史前考古发现表明,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表明,华北地区早期旧石器已经显示出地理分布的区域性【1】,晚期旧石器更是多样化【2】。新石器的出现在华北地......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