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兵|写得好与写得好看——史学论文的写法
作者桑兵,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
-
〓 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
【内容摘要】本讲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理论对错的系统梳理,说明中国农业过去的內卷以及今天的可能出路,提出从农业本身挖掘出路以及后工业化“小农经济”的设想。同时说明作者提倡的从经验实际出发来提炼理论概念一一而不是从脱离实际的前提信念出发来推断理论一一的研究方法。【关 键 词】新古典经济学;过密型农业;集体化时期;改革时......
-
〓 学术量化为哪般——从黄侃五十岁前不著述谈起
黄侃五十岁再著书的缘由近读《量守庐学记》及续编,对黄侃先生的生平与学术略有所知。他的弟子们几乎都谈到这样一件事,1935年,黄侃(字季刚)在南京做50岁生日(实年49岁),他的老师章太炎赠给他了一幅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太炎先生是催他写书,他却认为是谶语。因为上联末字是“命”,下联“黄绢”用的是《世......
-
〓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是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学术会议中理应经常听到批评和反批评的声音,在我们的学术刊物上理应能够经常看见批评和反批评的文字。遗憾的是,当前学界批评的声音弱了。究其原因,在学人方面,除了缺乏明锐的批判眼光和强劲的批判能力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畏首畏尾——怕惹麻烦,怕得罪人,怕冒犯权威,怕触怒强权。法国......
-
〓 线性文明理论与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形成
人类从原始状态过渡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渐向文明过渡。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后,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主要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多种。这些古代文明主要是自身发展起来的,因而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也有共同点。“文明理论”是文明过程在人们......
-
〓 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摘要】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历史地理学科自身建设的探讨,大致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与对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的变化及其规律研究相比,近1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要薄弱得多,虽然很多学者在自己......
-
〓 大历史:在宇宙演化中书写世界史
茫茫宇宙也有它的历史“大历史”一词由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造,指史学家从各种时段来探究历史,它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由此经过“无生命的宇宙”、“地球上的生命”、“早期人类的历史”、“全新世”、“近代”直至现在等阶段,进而瞻望人类世界的“多种未来”。问世以来,在澳大利亚、美国、荷兰和俄罗斯等国......
-
〓 信息化的历史学:基于互联网驱动的史学变革——“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五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信息研究系主任博格曼(ChristineL.Borgman)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专著前言里提到,互联网是自600年前古腾堡(Gutenberg)发明印刷术以来人类交流史上最伟大的进步。【1】该书问世后仅几年时间,便令站在2011年这个时空坐标点上的我们完全能够断言,其历史意义之伟大将远非局限于此......
-
〓 突破与发展:历史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兼评《缅彝语音韵学》的贡献
编者按:语言学研究向来关注具体问题,方法可谓具体研究之良具,因此,本版将陆续推出关于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的文章。栏目名中“旨归”之意取自《温病合编·自序》:“其于卷帙浩繁者,必要旨归,琳琅珠璧,无美不搜……”希冀将语言学方法论之美文尽收于本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历史语言学如日中天,对世界语言进行谱系分类蔚为风......
-
〓 跨文化研究的话语——关于历史思维的讨论
【英文标题】Discourse on Trans-Culture Study: On the Discussion of Historical Thoughts【作者简介】姜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
-
〓 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道路
20世纪中国史学变迁,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两次转型: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史学向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近代史学的转型;从传统、近代史学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史学的转型。尽管在历史学科内部,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自己具体的学术发展路径,有自己内在的学术演变逻辑,但在对社会演变规律进行探讨的较深层次的理论思辨领域是相通的......
-
〓 历史比较:现代化研究不可或缺的视野
摘要:历史比较的视野对现代化研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化研究包含两层含义:首先,现代化理论本身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研究现代化理论不能忽视其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次,现代化本身是一系列具有因果关联的历史进程,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对后发国家按照与其相同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构成了制约因素。现代化发展史不仅......
-
〓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经济原论》第一篇第一章
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经济构成从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起,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止,这l00多年的历史过程,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官僚奴役压迫中国人民,把中国社会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乃至殖民地的悲惨苦痛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地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英勇斗争过程。中国......
-
〓 《中国经济原论》目录
《中国经济原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日译本序言初版序言第一篇导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研究上的两条战线第一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经济构成二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及其关系近代买办官僚资本形成的若干特点三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在逐渐......
-
〓 从后现代主义到浪漫主义——一种史学观念的回归
【内容提要】浪漫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都是对现代性作出的回应。基于对空间的关注,它们都反对现代主义的线性历史观,强调史学研究的多重视角。在历史观念和历史书写上,它们呈现出诸多相似性:如对特殊主义、地域主义、偶然性、奇闻轶事、多元性、开放性、差异性的强调;在怀乡情绪中表现历史写作的诗性和审美维度;对微观史和日常生活史的......
-
〓 “封建”、“半封建”的理解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实质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在《中华读书报》、《法制日报》的“名家荐书”栏目为冯天瑜先生的新著《“封建”考论》写过短篇评论,但我可能不属于有的学者所说的“吹捧者”之列,我也不习惯于吹捧。任何学术论著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而且常常见仁见智,《“封建”考论》中的个别论点自然还可以商榷,只因报纸的篇幅十分有限,我作为后学,还不便展开......
-
〓 传统文化与中俄的现代化
中国和俄国(苏联)都有与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但是有些著作在论述两国现代化进程时,只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问题,不谈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样阐述历史是不全面的。还有些著作将中俄两国的传统文化简单地视为落后的封建主义产物、发展的桎梏,说它是一种“惰性力量”,“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
-
〓 历史中的普遍与特殊:基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
【摘要】对历史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在内容层,即主体对于客体的确证与认同之中,侧重分析客体或事实被界定为普遍抑或特殊之属性的依据与根源,它也是历史客观性的根源所在;在形式层,即涉及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确证过程”中,侧重分析时间、空间与个人生命相结合构成的历史性因素及其疏离普遍性的方式......
-
〓 奴隶占有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第一编第一章
当前,在学术界就五种社会形态是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经之说有所争议,尤其是奴隶社会,国内外都有人斥为虚有。为此,特请教民族学家胡庆钧教授。胡教授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以民族学资料,以凉山彝族奴隶制为例,与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并就今后如何开展奴隶制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周用宜(以......
-
〓 学术环境与学术发展——再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
学术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我在《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谈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开放时代》2001年12号)一文中指出:“西方的学术发展是由一整套制度来保证的,实际上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单独存在。这种体制大概包括: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完善的学术批评风气,严格的学术训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