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与儒学——答汤一介先生复函
汤先生 座右: 复函恭颂,不胜感激。在下虽忝列计算机系教授之席,实乃化外之人。方过不惑,便以为稍有所得,遂贸然求教。蒙先生不弃,详加指点,三生之幸矣! 逢《中华读书报》约稿,先生转告有意将复函发表,并征求鄙人意见,此乃惠众之举,远胜鄙人雪藏。捧先生教诲半月有余,本想深思熟虑再行讨教,缘此际遇,特将不......
-
〓 干部谈读书:朗读者,读出时代心声
前不久,我参加了《朗读者》的新书读者分享会,深感“朗读者”这个词,无论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还是作为一本图书,都已超出本身的意义,具有了特别的力量。电视、书籍这两种不同的媒体,通过阅读、通过朗读者联系起来,将现代传媒与心灵需求结合,是一件应该点赞的事情。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到电视的出现,让许多人在夜晚远离了书桌、疏远......
-
〓 学人论教:超越因材施教尚需深度变革
CFP 编者按 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本文作者对传统“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大胆质疑,通过在本版2月10日发表的《因材施教能否回答“钱学森之问”》和3月31日发表的《培养创新人才还需超越因材施教》两篇文章,对因材施教难以承担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阐述。本文则是作者在前两篇的基础上,立足“超越因材施教”,对如何实现“超......
-
〓 讲国学必须突破旧藩篱
国学,顾名思义,是以国家为区别的地域文化。英国有英国学,美国有美国学,韩国有韩国学。笔者就曾在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学习过韩国学。在我国,国学之称起于近代,因西学东渐,为区别西学,才称我国固有学术为“国学”。20世纪我国出现一批国学大师,但他们对国学的理解不尽相同。马一浮认为:“国学者六艺之学也。”六艺,即《诗》《......
-
〓 新闻随笔:让不同群体在书展上各取所需
一波波新书推荐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中,似乎在宣告,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将来临。近年来,上海书展办得红红火火,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如今,书展尚未开张,一份列有948项活动的清单已经闪亮登场。上海书展为时不过一周,掐指一算,书展中的每一天都有百余项活动要开展,着实热闹。作家毕淑敏说,阅读总是孤独的。可在书展里,无论如......
-
〓 青年观·勇做时代风尚引领者①:勉为真君子
价值多元时代,多元意味着自由,也容易迷惘,年轻人需要或春风化雨、或当头棒喝的提携。尽管有观点认为人类进入后喻时代,青年掌握着更多话语权,但在一些常识和基本价值方面,人类的传承仍然是深厚而沛然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从本期开始,周刊将约请在思想文化......
-
〓 叶嘉莹古典诗词系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品读陶渊明《咏贫士》之一
《咏贫士》之一陶渊明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陶渊明真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他能够在孤独寂寞之中支持下来、活下来,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与寂寞。“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千古以来写孤独形象写得最好的就......
-
〓 重温“一带一路”上的藏传佛教绘画艺术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在2015年进入实操阶段。“一带一路”的提出,就是要以文化为通道,以不同地方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筑造新丝路“梦网”。在这条堪称人类历史最壮观的“文化运河”上,藏传佛教绘画艺术惊鸿一瞥,描绘出一段属于丝路的华彩乐章,并留下大量的绘画艺术遗产,以难以磨灭的物质印记昭示丝路的精神记忆,是法......
-
〓 唐诗故事:太白醉草
清平调李白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国学这三首《清平调》,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道的诗作之一。而且同李白其它名作不同的是,它是按帝王之命当场......
-
〓 禁得住遗忘的童年记忆——摘自唐诺著《尽头》
插图:郭红松 朱天心在她的《银河铁道》里写道:“你非常享受回返到六岁前不被任何知识、神话干扰吸引的不识字状态,你因为听不懂周遭人们说什么、看不懂他们的文字,你的视觉、嗅觉、味觉等纯官能变得异常发达,所以眼前景物不论美丑仿佛都是头一次看到,因此深深地在脑上刻了一道道纹痕。” 那么,童年回忆是什么?从童年这个观......
-
〓 你所不知道的“女儿节”
今天是三七女生节,是女生们的特殊节日。在这天,女生们可以大胆去做你们想做的事情,可以化妆、跳舞、逛街、聚会、享受美食,只要是能想到的事,就不要有犹豫。展现你们的风采,就从现在开始吧!在古代,也有属于女生的节日,不过不叫“女生节”,而是称为“女儿节”。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民间各个地区“女儿节”的快乐生活。瑶族女儿节每......
-
〓 高校智库“热”也需“冷”思考
制作:蔡华伟高校智库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在蓬勃发展,并迎来了百舸争流的新时代。但在喜人的形势之下依然有不容忽视的隐忧。如何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智慧成果,如何防止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虚热”与“虚胖”,如何实现从“智”到“治”的转换,真正实现让政府“信得过,用得上,想得起,离不开......
-
〓 蒋建国:为少儿阅读架一道彩虹
据调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读屏时代的到来,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连年下降。而且,由于大人们还受着 “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意识的影响,为孩子们安排的阅读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大量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状况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提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原创和精品还不多,服务少年儿童阅读的条件和......
-
〓 阅读梁漱溟——总寻人心的“着落”
札记一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每一个哲学家都有他的史学精神,都有他的哲学思想。梁漱溟的思想中,有着较明显的进化论思想,指导着他的学术生活与日常行事。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从古到今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花样翻新,造成千奇百怪的大世界。如果说宇宙是“生命”,那么生命也即是“宇宙”。宇宙与生命共处不断的进化中。在梁漱溟看来,人类的发展史,就......
-
〓 人民时评: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心灵
“我们这个社会的希望,就在于把抢盐的队伍缩到无限短,把看展的队伍扩到无限长”“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十九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各地的博物馆或免费开放,或举行活动,为公众生活注入了新活力。“以开民智而悦民心”,当年,康有为将建设博物馆当作变革要务,或许并没有想到,100多年后的今天,博物馆已成为普通百......
-
〓 雅俗:共赏乎?分赏乎?
当雅文化与俗文化哪个更值得推崇的问题摆到面前,作何选择?雅俗,共赏乎?分赏乎? 荀子说过“终日之所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翻开书一看,果然宋玉曾经跟楚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郢这个地方唱歌,开始的时候他唱了两首,一首叫《下里》、一首叫《巴人》,唱起来的时候,周围好几千围观的人都跟着哼哼,接下来他又唱了两......
-
〓 中国围棋史话(五):南朝时期:空前盛行的围棋
东晋之后,古代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420—589)。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期间,南方社会除东晋末和梁末有一些动乱外,其余时间都比较安宁,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南朝文化是两汉文化到西晋文化再到东晋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向长江流域移植扩展的结果。它正好居于汉唐这两个古代文化极盛......
-
〓 博物馆里的童年——带份尊重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不仅仅是个旅游景点,这里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场所。这里收集着人类的记忆、珍藏着民族的灵魂、抵御着岁月的剥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革,一个人因为有了记忆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很精彩,一个国家因为有了记忆可以让这个国家很厚重,而一个民族也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记忆而得以延续。 越来越多小朋友们走进博物馆。 但......
-
〓 光明论坛·温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所......
-
〓 说文谈史:走过圯桥说张良
走睢宁县的古邳镇,在留侯祠边见圯桥。 圯桥闻名,起于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张良在圯桥上,遇一位布衣老人,老人把鞋丢到桥下,让张良下去取,张良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下桥取了鞋来。老人又让张良给他穿鞋,张良恭敬从命。后来又经过对张良的若干考验,老人交给了张良《太公兵法》,告诉他读了此书可成......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