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论坛·温故: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语出《论语·季氏》,意思是见人有善,则欣慕向往,唯恐赶不上;见人有不善......
-
〓 灵兔呈祥——兔画·画兔
寅虎摆尾辞旧岁,灵兔呈祥送春归。配属于十二地支中对应春天的卯位,兔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春之使者”。春天不仅迎来万物的苏醒,更孕育着新生,令人憧憬。而癸卯兔年的来临,似乎又格外引人欢喜。今天,无论从我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的命名,还是从儿童口中经久传唱的歌谣,抑或是一粒小小的大白兔奶糖,无不显示中国人对兔的青睐。这种好......
-
〓 兰花十里照春水
兰溪是一个盛产兰花的地方。有一条江叫兰江,有一座山叫兰阴山。因为多兰草,所以“山以兰名,溪以兰名,邑亦以兰名”,光听这些名字,都会觉得这儿的空气里整日飘着兰香。 兰阴山又称横山,就是郁达夫小说《出奔》里多次提到的那座山,文中有个情节写主人公钱时英邀请董婉珍上横山赏雪景,见到了一幅“最丰华也没有的江南的雪景”。兰阴......
-
〓 《见证香港故宫》:给香港未来留存一份珍贵档案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纪录片《见证香港故宫》播出后即引发了观众对香港故宫的向往和关注。纪录片以纪实风格为主,采用跟踪拍摄、动画特效、航拍等手法,在200多天的时间里独家记录了从香港故宫动议、设计到建设,直至布展、开馆的全过程,尤为可贵的是采访了许多当事人,留下了很多极为难得的视频资料。与其说它是纪录片,还不如说它......
-
〓 守正创新 彰显当代版画价值
【学人谈】 编者按 近日,“第二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于重庆拉开帷幕。本届展览从作品创作的完整度、创新度等层面进行评选,既关注作品创作语言的丰富性,又注重其与时代共振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视觉语汇。260件参展作品涵盖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等各类版种,众多佳作描绘国家新貌,反映人民心声,闪耀着中国精神和民族文化的......
-
〓 文化评析:大历史观让文艺创作更加心明眼亮
文艺天生具有某种历史气质。从我国的早期绘画半坡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到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再到戏曲舞蹈萌芽于远古先民祭祀娱神的典仪活动等,都承载和包含着诉说、回忆、记录历史的作用及功能。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作为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
-
〓 整治论文学术不端应加大公开惩罚力度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报告,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而另一方面,中国SCI论文撤稿数量也居高不下。据统计,2020年1月至7月30日,世界各国撤稿论文总计1143篇,其中,中国388篇,高达34%。撤稿观察网站标注的撤稿原因多达82种,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出版机构调查”“同行评审虚假”“文章重......
-
〓 让非遗唱出黄河文化的新声
黄河川流不息千万年,流淌着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伴河而生、绵延相传的人间烟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非遗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因其精神内涵、实践活力和时代价值,应该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承担重要的当代使命。丰富鲜活的黄河非遗截至目前,在1372项国......
-
〓 丰子恺漫画中的诗意与哲思
2023年适逢丰子恺诞辰12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中国现代漫画先驱,“天上的星辰——丰子恺漫画艺术展”在浙江省湖州市美术馆举办。 丰子恺不仅是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开创者,多才多艺的他还是知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以及装帧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漫画作品,滋养和启迪了几代中国人。在中国,“漫画”一词的使用便是......
-
〓 光明论坛·温故: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奋力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思治论》,意思是说“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在《思治论》中,苏轼痛陈了北宋政权面......
-
〓 光明论坛:护万里长城 固民族精神根脉
近日,《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施行,细化了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及其他部门的保护责任,明确了齐长城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开展齐长城资源调查、保护规划编制、保护标识设立、建设工程管控、用地管控、风貌保护、修缮保护、抢险保护等,进一步加强了齐长城的保护、监管和利用,为促进长城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
〓 文化评析:让文物“说话”,借考古“通今”
《2023中国诗词大会》以“欢喜”“寻味”“燃”“天下”“十年”等别出心裁的主题串联诗词,结合文物、绘画、工艺等不同文化元素,利用考古成果,发掘遗产价值,探察古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复原古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再一次赢得了大众关注。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缩影。考古与文物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不应只停......
-
〓 光明论坛·温故: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2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团结合作勇担责任 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为亚太合作指明方向。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中国古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提出建设“和平稳定”“共同富裕”“清洁美丽”“守望相助”的亚太的倡议,激荡起团结合作、共促......
-
〓 新闻随笔:春节广受关注,“中国风”带暖世界
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从非洲埃及到南美洲巴西,从纽约帝国大厦到悉尼歌剧院……刚刚过去的中国农历新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国风”,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加入欢庆中国农历新年的行列,享受春节文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国农历新年之所以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
〓 激活戏曲文化精神 萃取中华审美精华——央视《戏韵家国情》欣赏后记
近日,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精心策划了《戏韵家国情》系列节目,在上千场精彩演出中,萃取了中华戏曲中很有现实意义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通过“文化访谈+戏曲视频+现场演出”的节目形式,弘扬了传统戏曲艺术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展示了当下戏曲文化在新题材、新人物创造中焕发的新风采、新气象,令人印象深刻。 《戏韵家国情》以......
-
〓 “数字敦煌”推动交流
为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提出“数字敦煌”的理念,探索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数字技术,再现和保存珍贵敦煌文化艺术。历经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一整套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等的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了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等海量数字化资源。 201......
-
〓 新闻随笔:要“网红老师”更要“长红老师”
线上学习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一些线上授课老师也引起公众关注。日前,媒体刊文探讨为何一些网红老师能拿捏住吸引年轻人的“流量密码”。文章称,那些真正给人带来精神力量的网红老师,往往都是懂得尊重、充满真诚的温暖之人,并且具备真才实学。 一个个打破空间局限的线上学习平台,适应了现代人便捷学习的需要,吸引众多......
-
〓 陈平原:那位特会讲古的严老师走了
这里所说的“讲古”,不限于用闽南语说书,而是扩展到一切对于古人及往事的生动叙述。具体到严绍璗先生(1940年9月—2022年8月),那就是绘声绘色地讲述学界往事以及自家见闻。相对于他在比较文学和海外中国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这当然只是“小道”。专业贡献须由专家来评述,那样才够分量,我虽与他长期在北大中文系共事,也偶尔参加其......
-
〓 文化评析:谁说年轻人不爱非遗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琳琅满目,新模式推陈出新,新生活丰富多彩。与此同时,有些行业消失了,有些产品萎缩了,有些技术失传了,不少有识之士发出“救救非遗”的呐喊。毋庸置疑,非遗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保护传承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在行动,激励政策相继出台;专家学者在探索,活化路径妙招涌现;非遗传承人在坚守,创......
-
〓 《古韵新声》端午节目:传统节日与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又是一年端午至,包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斟雄黄等传统节日风俗在千家万户上演。今年的端午时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古韵新声》端午节目,以其丰富饱满的传统文化意蕴,为观众拓展了端午节的文化时空,也成为荧屏上的一抹亮色,产生了热烈的传播效果和积极的社会反响。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首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