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延安整风时期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
【摘要】开展适当的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经验。作为党史上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延安整风坚持和运用了诸多教育方法,收到了显著效果。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内一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运动。它之所以能够谱写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关键之一就在于这次教育运动坚持运用多种灵活而科学的教育......
-
〓 郝平:走进“丁戊奇荒”的历史现场
“丁戊奇荒”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大灾荒之一,长期以来深受学界关注。早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我即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当时在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时,发现在各类山西地方志书中记载此次灾荒的史料非常之多,于是在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之后,总觉得自己应该就这一课题继续深入下去,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再加上多年来自己对灾荒史研究兴趣浓......
-
〓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一章导论
一个比较发展的封建社会,在晚期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许多民族历史的共同现象。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在1930年前后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曾经涉及。1936年,吕振羽同志在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中,首先提到“布尔乔亚工场手工业”的出现。【1】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指出:“中国......
-
〓 “大变局”与近代南昌社会变迁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期,不仅国家的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地方社会的权力体系与精英阶层也经历了重组过程。晚清至民国时期南昌的社会变迁,集中表现为士绅的转型、市场网络的重组、新式教育的发展、地方政治派系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传统的更新。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围绕地方精英与社会权......
-
〓 试论近代中国华商公司债的主要特点
【内容提要】公司债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有助于解决个别企业的融资困难,但很少直接用于发展企业生产,且公司债发行数量有限,与国内产业经济的关系疏离。从发行角度看,华商公司债是较为规范和成功的,主要由银团承销,成立专门的银团办事机构,并注重降低发行风险。从流通角度看,公司债则基本滞留在银行,未正......
-
〓 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北电力工业的开发与建设
——以建设委员会创办西京电厂为例的考察
【内容提要】本文以当时的档案史料为主要依据,着重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与陕西省政府合办陕西西京电厂的经过与发展概况。在筹建陕西西京电厂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与陕西省政府既有合作亦有矛盾,反映了西北地区对电力工业的强烈需求,也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发西北边疆的艰难与无奈。陕西西京电厂的建成,对陕西及西安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
-
〓 相对分散与较为集中:从冀中定县看近代华北平原乡村土地分配关系的本相
【内容提要】近代定县土地分配关系,为中国近代乡村土地分配的解释提供了重要例证。首先,自有田产者占绝大多数,自耕农比例居优势,中农、贫农阶层占地比例较大。不仅如此,土地分配的演变趋势也处于分散或稳定状态。可见,传统观点所谓地权日益集中、地主富农占有土地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在此缺乏充分的依据。地权分配之所以没有如此恶化,主......
-
〓 历史记忆与社会重构——以清末民初“绅权”变异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摘要】清末民初的乡村社会—权力处于频繁变动与重构之中。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变动固然蕴含着社会结构变动、利益主体重构的复杂因由,但对于传统绅士的“历史记忆”本身,却也在社会结构或权力结构的重建过程中,产生着潜在的却是不容低估的影响。关于绅士阶层不同的“集体记忆”,不仅呈现出不同利益主体的“选择性记忆”或“失忆”,而且......
-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资归农”活动运作的特点
大同大学文史学院037009内容提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商业银行出于业务经营及服务社会的双重动机,曾进行过一场颇受时人关注的“资金归农”活动。这场活动虽然在战前农贷史上占重要地位,但数额微小、地域集中、竞争无序、干预合作社之组织与指导、注重对物信用、期限短促、手续繁杂、利率高于农业利润等为其运作的基本特点,凡此种......
-
〓 分疏与聚合:近代社会变迁视阈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
蔡元培等与北大哲学系毕业生合影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现代性的移植、拓展而诞生、成长的新社会群体,是现代性知识、价值与话语体系的基本载体,也是现代性实践的重要主体。掌握现代知识、具有公共情怀与批判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孕育于洋务运动时期,正式诞生于清末,而在经受“五四”这一“成年礼”......
-
〓 抗战时期日本的“振兴西北贸易”对策——以包头等地的皮毛交易为中心
【内容提要】卢沟桥事变后,昔日以包头、归绥为中心的西北贸易顿时萎缩,交易额一落千丈。即西北产皮毛等经包头、归绥等中转天津出口海外的数量大减;同时由于日本实行贸易统制政策,原来经包头、归绥运往西北的日用杂货亦受到统制。日本为诱致西北产羊毛等畜产资源等为己所用,并通过贸易往来向该地区渗透,为将来向中国西北地区扩张做准备,在......
-
〓 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乡村情结
城市的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休闲娱乐和价值取向等与乡村的不同,造就了城市文化。不同国家与时代的城市和城市文化有自身演进的脉络。中国宋代的所谓“城市革命”,带动了城市文化的兴盛,经过各朝代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传统社会的城市文化。它包括了以皇亲国戚为代表的皇族文化、官僚政客营造的士大夫文化、文人骚客推崇的隐逸休闲文化、商人和......
-
〓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
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国策,是其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实现永远霸占的野心。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皇俄国手中夺取了大连、旅顺的统治权,建立了“关东州”,并且控制了南满铁路。日本国内从官吏、商人到军界、财界,都在热烈讨论“经营满洲”问题。1906年,日本设立南......
-
〓 民国时期劳资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简介】田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武昌430079)。【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11.1.172—188【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研究(2009JJD770018)资助。随着近代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实业的发展,到民国时期,资......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经济的建立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
第三编1949—1978年的国家资本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伊始,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及敌产、继承解放区公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转让等,建立起能够控制国计民生的国有经济,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经营,当时称之为国营经济[1]。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优先迅速发展国营经济,......
-
〓 试论近代中国华商公司债的主要特点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092内容提要:公司债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有助于解决个别企业的融资困难,但很少直接用于发展企业生产,且公司债发行数量有限,与国内产业经济的关系疏离。从发行角度看,华商公司债是较为规范和成功的,主要由银团承销,成立专门的银团办事机构,并注重降低发行风险。从流通角度......
-
〓 1949—1978年的国家投资和新增资本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三编第七章第三节
第三节 1949—1978年的国家投资和新增资本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因此,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确定了优先发展国营企业的基本政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两个......
-
〓 大革命前后中共“耕地农有”政策研究
【内容提要】以往学界认为中共的“耕地农有”是实行土地为农民私有,但是从政策出台的背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步宣传解读以及政策的执行过程来考察,其是在没收具有封建剥削性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并分配给农民使用。由此观之,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下半年中共并不存在一个从实行土地私有向国有的转变过程,而且从酝酿建党到1931年2月之前......
-
〓 近代苏北沿海的“走脚田”与“农民农”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200237【摘要】近代实业家张謇开启了苏北沿海“废灶兴垦”热潮。数十万的苏北农民到盐垦公司种棉花,从事的仍是农业生产,可称为“农民农”,有别于“农民工”。“走脚田”则是当时垦户对公司土地的俗称。“走脚田”的路径受制于“农民农”的构成;“走脚田”的收益制约了“农民农”的规模;而“走脚田”的......
-
〓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是政治上的突变。但从其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来看,例如推动近代中国经济法律法规建立并形成体系,推动机器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