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乾隆、道光年间的北洋贸易与上海的崛起
【内容提要】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江海关,定制为:南洋海船收泊上海大关,北洋沙船收泊刘河口,并由此形成南、北洋贸易的分隔局面。乾隆二十二年的“独口通商”政策使南洋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无疑影响到上海的发展。不过,乾隆中叶开始的北洋贸易的一系列变化则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一,东北豆货输出开禁使北洋贸易得以大规......
-
〓 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大一统”与全球化以及政治能力
清朝统治合法性的再阐释所谓“早期全球化”,在赵刚看来与19世纪初叶以后西欧工业革命增长所引起的全球化过程有所不同,1800年前长达300年的时间中,西方势力在美洲地区之外的世界各地并不占上风,恰恰相反,他们是通过接受和遵循非西方社会的地方性游戏规则,才加入到区域性贸易体系之中的。在此期间的全球化进程是西方主导和非西方主......
-
〓 清代前期全国商贸网络形成
明清中国商贸网络的特点:第一,贸易路线作为商品流通的载体,十分庞大,是秦王车同轨以来整个封建时代的长期产物。经过先人两千多年的不断筛选和修治,到了清代,这一交通体系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可能达到的最为完美的状态。加之,明清以来,沿海运路的开辟与发展,与内地江河、陆路相联系,使原本的交通体系更完善,是史无前例的。第二,明清商......
-
〓 关于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几件事
编者按:本文为著名历史学家向达教授于1964年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讲课时的讲义,现予发表,以飨读者。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一盛事。钱曾《读书敏求记》著录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所作提要有云,“盖三保下西洋,街巷流传甚广;内府之剧戏,看场之平话,子虚亡是,皆俗语之流为丹青耳!”如今脉望馆孤本《元明杂剧》中收有“奉天命......
-
〓 郑和下西洋:永恒的辉煌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即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永乐帝作出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伟大的航海活动。这支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七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达到了鼎......
-
〓 清前期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
清朝前期,我国和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亚洲国家交往密切。其中,文化交流占有重要地位。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清代留寓日本的中国人,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影响。朱舜水(1600-1682)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顺治十六年(1659)到达长崎,从此留居日本二十余年。这期间,他参加了《大日本史》的编纂工作。该书参照中国《史记》,采用......
-
〓 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
明代的省级制度,有过两次重大变化:一在明初,由行省而为三司;二在明中叶,由三司而为巡抚。〔1〕在由三司到巡抚的演变过程中,曾出现总兵、巡抚、镇守中官“三堂”并立的局面,镇守中官在内地和边镇事务中,居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地方政治制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奇特现象。本文拟对镇守中官的设置及革除,镇守中官制度的形成及演变,以及相关......
-
〓 明代赋税征银中的负面问题
【内容提要】明代中后期,白银货币化对明代国家赋税制度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同时也对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赋税征银存在着诸多负面问题。在讨论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时,这一点是不可回避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上与明代国家的货币制度、赋税制度等国家制度自身存在缺陷有关。明清之际的学者在检讨明代赋税征......
-
〓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燃料供求研究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燃料是珠三角地区冶铁、煮盐、制陶、制糖、缫丝等传统工商行业兴盛的重要动力,也是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传统燃料主要包括柴薪、煤炭等,尤以柴薪为大宗。由于珠三角消耗燃料庞大,燃料供应由本地逐渐向邻近地区延伸,甚至跨出省界。砍柴烧炭已成为部分山区居民的一种职业,贩运柴薪......
-
〓 清代财政中的摊捐
——以嘉道之际为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241内容提要:清代的摊捐,是指地方政府以强制摊扣官员(尤其是州县官)养廉银的方式,筹措无法“作正支销”的公务经费。嘉道之际,州县的摊捐负担已经普遍超过养廉银,繁重的摊款直接导致了州县养廉银制度的名存实亡。摊捐的出现,既因财政结构无法应对社会经济变动,也源于财政管理中的摊派机制。嘉道以降,摊捐......
-
〓 晚清第一次股市风潮
19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发生了近代中国第一次股市风潮,其成因及影响发人深省。一、上海股市渐趋火热晚清上海股票买卖源于中国商人对洋行股票的认购。1872年(同治十一年)轮船招商局创立,成为第一家发行股票的中国企业。四年后,开平煤矿也向社会募股。继之,上海机器织布局、平泉铜矿、荆门煤铁矿等企业陆续创立,均在上海等通商口岸......
-
〓 清朝诗歌中的山西灾荒——以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清朝山西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方志灾祥部分常用“大饥”、“民相食”等语概括,相似且空洞的词汇使读者难以直观地感受灾害与灾民生活。所幸,艺文志中的一些诗歌对灾害进行了记载,它们帮助读者对清朝山西的自然灾害与灾民生活有了直观的了解。【关键词】清朝;山西灾荒;方志;诗歌【作者简介】王璋,天津市南开......
-
〓 清代救灾体制转换与公共管理近代转型——效能分析与基层案例比较
【作者简介】李长莉,195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通过对乾隆江苏如皋饥疫的恶性案例、光绪山东惠民水灾的良性案例与宣统直隶保定新法防疫三个清代救灾案例的比较考察,可以看出由救灾体制所代表的社会危机公共管理体制,在清中后期,伴随社会变动而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近代模式的转换。这一转型......
-
〓 晚清社会的绅商
【核心提示】晚清绅商在历史舞台的集体登场,不仅表明原来的四民观念与社会结构被打破,更是意味着接受了士绅理想的商人群体,从“孳孳求利”的理性经济人转型为自觉的社会新秩序构建者。如果厕身晚清,我们将会看到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绅商群体在推动地方自治、社会自治乃至国家立宪上所展现出来的高超智慧——既立足于传统,又借鉴了西方社......
-
〓 时代交替视野下的明代“北虏”问题
[内容提要]无论是在世界史还是在东亚史上,16世纪都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正是在这时,明朝深为“北虏南倭”问题所困扰。学界以往对明代“北虏”问题的解释框架,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冲突史及明蒙关系史。在与其相提并论的“南倭”问题得到新的解释并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海洋贸易史框架后,对“北虏”问题的认识变化依然不大。......
-
〓 柯文教授的清史研究
——三次相聚及其请教的若干问题
在国内开始清史编纂的时候,我不禁想起美国的著名学者柯文(Paul A. Cohen)教授,他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学家,实际上也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是《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y Writting ......
-
〓 明朝中后期海外白银输入的三条主要渠道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211815[摘要]明中后期由海外输入的白银,主要是南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有三条渠道:中国与欧洲海上贸易航线、中国与美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和中日海上贸易航线。明朝中后期海上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竞争力,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海外白银输入为明代银本位制的稳......
-
〓 清代的海潮灾害及社会应对
海潮,古代又称“海溢”、“海侵”、“海沸”等,多由台风和地震引起。我国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海潮灾害发生于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此后历代均有记录,其中尤以清代严重,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严重的海潮灾害,上自朝廷,下至民间,清代社会各界采取了诸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一、灾害概况清代处于海潮高发......
-
〓 试析清代巴蜀地区的人口压力及其缓解途径
【内容摘要】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清代巴蜀地区的人口压力日渐增长。而在清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下,缓解人口压力的途径无非有如扩大耕地面积、周期性动乱减少人口以及劳动力的自然分流等。本文意欲通过对清代巴蜀移民经营各行各业、小手工业、小商小贩或佣工的分析,探索当地缓解人口压力的一个途径。【关键词】清代;巴蜀地区;人口压力;......
-
〓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探析
棉纺织业是清代江南极为重要的手工行业。棉布织成后,需要经过染色、踹光等后整理,才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棉布的染踹加工成为棉布商品流通必不可少的一环。从事棉布收购、委托染踹加工、大宗批销棉布的商业资本则是布店字号。字号在江南棉布的商品流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字号的内部竞争十分激烈,字号的存在形式较为复杂,字号与踹工之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