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儒家为什么出入“佛老”? ——兼论儒学在现代开展的途径
为什么宋明时代的儒者大都有出入佛老、而后归宗儒学的为学历程呢?看起来它仿佛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历史的”问题,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是一个“同时代的”问题,至少它是作为历史认知对象的“客体”。但一旦我们进入对问题本身的分析中,情况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问题的出现根基于问题的意义,而问题的意义却不在问之所问上,而是......
-
〓 儒家伦理 不偏不倚
在当代道德哲学语境下如何对儒家伦理学(Confucian Ethics)作出深刻的体认和精确的描画?这是继承与创新儒家传统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吸收西方伦理学资源使得儒家伦理学焕发新的生命力。前贤时杰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约略说来,他们分别从康德伦理学(Kantian Ethics)、美德伦理学(Vi......
-
〓 建立儒家教化成为一般宗教之基础
唐君毅:建立儒家教化成为一般宗教之基础唐君毅:儒家之宗教性活动永恒的必然存在性及三祭之形上学意义唐君毅:宗教世界中之太和唐君毅:儒家非一般宗教﹐与奇迹神话之意义唐君毅:道教之地位与自然生命之超化唐君毅:宗教之本性与其必然存在之理由唐君毅:建立儒家教化成为一般宗教之基础唐君毅:《宗教信仰与现代中国文化(上) 》世界宗教之......
-
〓 儒学欲成为当代中国主流话语的优势和难点
近年来,在一些新生代儒家学者及文化民族主义者的持续努力下,在公众视野中沉寂已久的儒学又重新获得了一定声势。尤其是今年7月在贵州举行的“阳明精舍儒学会讲”,更使这一声势达到了一个相对高潮。正因为如此,一些人对儒学成为当今的主流话语开始产生信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代表,儒学欲成为中国当代的主流话语,有其优势和可能。中国......
-
〓 先秦儒家与道德存有
摘要:牟宗三为了建构道德存有论,将先秦儒家典籍中的一些论述强行作存有论的解释。从历史的角度看,先秦儒家尚不具备道德存有论的思想,牟宗三此种作法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关键词:牟宗三,道德存有论,先秦儒家建构道德形上学,弥补康德之不足,是牟宗三一生努力的目标。道德形上学的本质是道德存有论,而道德存有论即是以道德之心赋予......
-
〓 儒学前路在何方? 学者:中国未来难离儒学滋养
何谓儒学?儒学如何发展?这是两个很大的问题。这里,我只能大题小做,略抒管见,以就教于方家同仁。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要想解答什么是儒学,先要弄清什么是“儒”?传统的解释:儒是一种职业,即从事“相礼”的工作。在古代,祭祀是一项十分普遍、十分重要的活动,而祭祀仪式离不开礼,要严格依礼来进行。祭祖、祭天、祭神......
-
〓 儒学的佛学化与道教化
由于统治集团内部之间争夺政权的长期斗争以及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晋王朝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飘摇之后被迫南渡,建立东晋,偏安江左,南北分治。东晋之后,南方依次出现宋、齐、梁、陈四姓政权,是为“南朝”。 南朝儒学从总体上说,大体与东晋相同,儒家学者承魏晋玄学之余绪,或绝经世之志而兴厌世之思,或斥儒道佛无益于天下而耽于酒色,或痛骂......
-
〓 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义理体系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开道德教化思想之先河,从而将“二帝”“三王”所开创的“礼乐之教”化转为“成德之教”。客观地看,“成德之教”表现为一种道德教化思想,而这种道德教化展示为一个内容丰富的义理体系:“性相近,习相远”是道德教化的人性论基础,“文”、“行”、“忠”、“信”是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中庸”是实施道德教化的方......
-
〓 中西价值观的对比与中国价值观对经济全球化的回应
李树尔 我们的社会是由个人、家庭、族群、阶层、阶级、各种团体……所组成的。人的社会活动是以人的生存为中心而展开的。创造不断完善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是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中华文明的古训“政在养民”(《尚书·大禹漠》)所揭示的道理就在于斯。人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是相互依赖的,必然要发生多层面的关系......
-
〓 宁佐权 ·〖《周易》成语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 〗
《周易》之所以能对后世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它所蕴涵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逐渐渗透到民众的深层意识和日常生活中。《周易》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之中。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取象思维、辩证思维与......
-
〓 儒家道德在小说叙事中的历史演化
江守义 儒家道德在小说叙事中的历史演化,可以从叙事文本的道德内涵、叙事者的道德追求、小说人物的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 就叙事文本的道德内涵来看,中国小说大体上呈现出一种从“崇善”到“泛恶”的趋向。先秦儒家注重教化,讲求“诗言志”。《毛诗序》继承这一思想,并以“风、雅、颂”对“言志”之说进行了补充,以“颂美”与“......
-
〓 孔子不是橡皮泥
随着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加强,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也重新由故纸堆里的记问之学,变成人人争说的热门话题。有些人提出,孔孟之道束缚了中国几千年,中国近代的屈辱、落后,帐都该算到孔子头上,因此一错不能再错,在经济发展、现代化提速的今天,到了“彻底扬弃孔子”的时候了;另一些人则把孔子思想当作21世纪中国崛起的精神基础,认为......
-
〓 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祖宗崇拜与上帝崇拜
即使是古代的犹太教,基督教也曾经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发生有组织的宗教战争,甚至连大规模的宗教之间的冲突也未曾发生过。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宽容。然而,在十八世纪初期的传统中国与西方的基督教社会里,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传统儒家文化的“祖宗崇拜”经过现代社会的转化可以变成一种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成为社会人际团结的......
-
〓 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
按:去年怀柔孔子学院会议,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达三设问访谈并整理成文,惜乎天性疏懒未之措意。近日翻检旧档,觉得提问设计颇有章法,值得据以申说,乃修改补充以供读者讨论批评并向王君致谢云。乙酉秋陈明谨识。达三: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新儒家”已历时近百年,人更三、四代;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新儒家”指涉复杂,意义丛集......
-
〓 儒道文化的性质与界定
一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主流,这是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然而具体到儒家与道家的关系,一般又都把视角更多地倾注在儒家一面,对于道家的阐述往往要走到人生智慧甚或道教的方向,使人感到道家是对儒家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像太极中的阴阳概念那样是共存共亡、互为消长的互补。 儒、道文化渊远流长,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各......
-
〓 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的形成
今天在此地与诸位见面﹐很高兴﹐在二十年前﹐当牟先生在此地任教时﹐我曾应人文友会之邀而作一次演讲﹐今天是旧地重游了。今天讲的是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本来这题目我的一篇发表在中华学报的文章﹐有二三万言﹐此文曾在香港转载﹐因中共之批孔﹐故近来注意这方面。中华学报未必为一般人所见到﹐且那文章亦未将意思表达得完全﹐重点在那......
-
〓 新释儒学的“知止”观
北师大李景林教授开讲市民文化大讲堂新释儒学的“知止”观“今天我们研读孔子有什么用?深圳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化的大都市,市民的结构从总体上看年龄也比较年轻。那我们讲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讲《论语》,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北师大李景林教授日前在市民大讲堂上首先向在场关心儒学的听众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要理解这个关......
-
〓 《诗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应是由采风制度下周王朝的史官、乐官们所编定。孔子曾整理过《诗经》。《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就其内容而言,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分为 15国风,为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的土风歌谣。“雅”是指周王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歌诗。“颂”是在祭祀和典......
-
〓 陈明·〖国学之争的实质是传统文化的理解问题〗
摘要:刘泽华关于中国文化的王权主义叙事作为一种基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分现代意识形态却采取了知识论的话语形式。但是,这一论述从思想史角度讲对儒家、法家的价值理念不加区分、从社会史角度讲对周秦的制度丕变不加考索、从政治学角度讲对国家社会的利益目标、力量对比及其博弈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统治形式”与“统治程度”不做具体分......
-
〓 儒家的义利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
儒家学说的基本用意可以由两个方面来说明,就社会方面而言,是要为社会生活确立一种规范,以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个人方面而言,是要为个人确立一种安身立命的观念,以获得身心性命的寄托。义利问题与这两个方面均有直接关系。儒家历来非常重视义利问题。程颢认为:“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朱熹也认为:“义利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