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汤一介·〖论儒学的复兴〗
(一)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
-
〓 刘宗周与晚明儒学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成进士,以行人司行人累官顺天府尹、工部侍郎。他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立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不改其志。明亡之次年乙酉(1645),清军南下入浙,他在家乡绝食殉节。观其一生,从政时间很短,多半生从事于讲学育人......
-
〓 杨丹荷·〖“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孔子的父母〗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孔子的父母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个将“女子”与“小人”并列的评论应该不包括孔子自己的母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仁爱乐观、中庸平和、刚健进取的孔子,应该有一位具备君子人格品质的母亲。孔子设法将不是正妻的母亲与父亲合葬,当出于对母亲的真挚热爱与由衷敬意。 儒家......
-
〓 杜维明:现代儒学核心乃是见利而思义
赢周刊记者 庞华玮杜维明其人: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62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后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在哈佛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 学、加州伯克利大学,1981年至今任教于哈佛大学。1988年,杜维明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他是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杰出......
-
〓 象山哲学的诗化境界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由儒、道、释三者彼此激励、交融而共同构成的。虽然儒、道、释三家各有各的价值取向,但是,相对于西方古典主客二分的哲学形态而言,它们都主张心与物、人与天的融合。儒家追求的是礼乐诗书、天生人成的人格境界;道家哲学追求的对“性命之情”的归真返璞;而禅宗追求的则是由小乘、中乘、大乘、直到“万法尽通、万行具备、一切......
-
〓 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
摘要:在伦理观上,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情感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理性之“理”;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只有血缘亲情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血亲情感之中,知......
-
〓 黄玉顺 ·〖中国正义论纲要〗
【摘要】 中国正义论是一个源远流长、而被现代学术长久遗忘的传统。汉语“正义”与西语“justice”之间存在着可对应性和非等同性,这就为中西对话与比较提供了前提。中国正义论的总体架构是:仁→利→智→义→知→礼→乐。中国正义论的主题是礼的“损益”根据问题,即是赖以进行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的正义原则问题。中国正义论的论域是......
-
〓 李申 ·〖诚实无欺古人风:谈任继愈先生的学术贡献〗
任继愈先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哲学、宗教学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学者。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清理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他对宗教的研究,开辟了中国宗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方向;他关于儒学性质的判断,开始了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阶段;他领导的古籍整理工程,为以后的学术研究积累了可......
-
〓 李翔海 ·〖现代新儒学述评〗
一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的。作为中国文化奠基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通过倡导“仁”即人之道德理性,充实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从而创立了......
-
〓 郭齐勇 ·〖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
——郭齐勇教授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演讲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关于正义问题,西方自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罗尔斯都有很多讨论。在我们的国学中,在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其实也是有一些思想资源的。儒家的社会理想与制度设计多是针对当世的社会弊病提出,并用来批评、指导当世的;儒家思想与专制体制是有距离、有张力的。大家知道......
-
〓 陈白沙道论的实质及其特点
摘要:本文通过探寻陈白沙道论的渊源、内涵及其特点,认为陈白沙试图把儒家内部倾向于道、理与心、性的两种思潮融合起来,同时又从老庄、禅宗那里得到启示,形成了自己的道论思想,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大儒。陈白沙,即陈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后学称白沙先生。他是我国十五世纪即明代中叶杰出的思想家,是有明一代第一个提......
-
〓 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
[摘要] 作为十八世纪著名的学术巨擘和思想家,戴震为中国思想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本文从“志存闻道”的学术路向、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形成与确立的三个阶段、戴震义理之学思想形成原因之辨析及戴震义理之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四个层面对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做了恰如其分的叙述和剖析。戴震的义理之学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
-
〓 张 践 ·〖实学精神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内容提要]实学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一定时期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学术思潮派别。“崇实黜虚”、“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等实学精神,对于推动近代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关键词] 实学 现代化 崇实黜虚 实事求是 经世致用 东亚诸国,实学思想在推动社会从传统农......
-
〓 王阳明的格物实践及其本体论转变
在宋明理学中,圣人之道和为圣之方是圣人之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它们在一个成熟的儒家哲学体系中相互依赖,相互成就,构成一个以成就圣人品格为最高目的的包括宇宙论、生存论及方法论在内的有机的理论整体。圣人之道是指人的终极存在和终极意义问题,其中包含有宇宙本体问题,格物问题是为圣之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圣成贤的方法论问题......
-
〓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学习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崇德尚义 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
-
〓 评叶廷芳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
在去年的光明讲坛上,刊登过中国社科院叶廷芳先生反思与展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文章,我想就中国建筑传统与圆明园遗址两个问题,提出一些不同观点与作者商榷。第一,怎么看待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叶先生的文章有这么几个观点:第一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以前人成就而自满”,“中国的木结构从形式到风格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
-
〓 论王安石与佛教
北宋士大夫与佛教关系密切,其中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尤受学界瞩目。这是因为,王氏在宋神宗熙宁年间曾领导过影响巨大的变法运动,一度成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然而,自熙宁九年(1076)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至元祐元年(1086)逝世,王安石的生活境遇、社会交往皆与昔日在位时不同,由此引发了其处世心态的某些变化,而心态的......
-
〓 超越中的新儒学
洙泗学人思想摘述 “儒学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同生命体一样,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创新。 这门古老的学说要实现与时同新,要引领潮流,就要不懈地去开拓、革新。当代新儒学者们正在进行着多种积极的尝试,其中著名的新学说有陈明的“文化儒学”、蒋庆的“政治儒学”等。同时,来自纯民间的声音也正作着积极的回应。所谓“民间”其实就是指一......
-
〓 北宋儒者文士与党争
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是很享有美誉的。元末赵汸《观舆图有感》五首之五自注云:“世谓汉、唐、宋为后三代。”(1)《宋史》卷三《太祖本纪》赞语本之而谓:“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北宋所以能赢得后世史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其间主要原因之一,如朱熹所云:“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
-
〓 葛荣晋 ·〖马克思主义与构建现代“新实学”〗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悠久的实学传统。在哲学文化上,要使中国古代实学由“旧实学”转化为“新实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与中国哲学的民族形式相结合。“实事求是”、“实践论”、“明经致用”和 “史学经世”既是中国传统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代实学传统最为密切的四个对接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实学走向现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