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子时代·荀子︱用兵策略“六术”“五权”“三至”指什么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15篇《议兵》篇。战争自古以来便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如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关乎一国存亡。荀子在《议兵》篇中提出了“六术”“五权”“三至”三大用兵策略,认为这是军队将领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原则。这三者究竟指什么?又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六术”——军队管理的六大策略荀子所说的“六术”,可以理解为军事......
-
〓 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下)
六、韩荀的师承渊源在早期的儒家大师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都是把"仁"的概念作为核心,作为首要,从而使"仁"成为了儒家所共同的核心和理想。孔子认为"仁"在人类社会中据有统贯一切的巨大作用。《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
-
〓 儒家思想的转变:荀子和韩非(上)
一、天论:天人相参和天人之分荀子是在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梁启雄《荀子简释》比较孟荀的特点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理想和原则尊立时期前后相随的两位大师,荀子则是将儒家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做出比较,从而使儒家思......
-
〓 传经与弘道:荀子儒学的重新定位
引言:回顾与问题如果以大历史的视野简要回顾一下荀子和以他为中心的荀学在儒学史中的地位,就会发现甚至在那些最核心的问题上人们都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这决非夸大其词,只需跳跃式地查证一下便可清楚。汉初《孟子》受到重视,“孝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又有赵歧为之作注。荀子也受到了司马......
-
〓 科学与儒学能够融会贯通,创造中华新文化
本人曾读过一些研究、探讨、批评儒家学说的文章、专著,也许我孤陋寡闻,挂一漏万,但我始终怀疑,一百多年来新儒家、已故的儒学大小宗师以及批评者们,连儒学的根本性问题都没完全搞清楚,特别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既没有被询问自然也没有看到解答:从孔子起,儒者们是使用什么方法来获得知识并建立他们的学说体系的?本源性的问题都没明白,没......
-
〓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新儒学”
学界人士对长期以来几成定论的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说提出的质疑,确实值得认真考证,重新厘定。但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的“始作俑者是班固”,“所谓《三策》是班固所伪造”,而“司马光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正式泡制者”云云,却值得商榷。即使董仲舒确实向汉武帝进献......
-
〓 华盛顿邮报 孔子回归向钱看的现代中国!
儒学正在这个国家复苏,越来越多中国人设法在一个腐败蔓延、物欲成为驱动价值的社会中寻找一种文化。对许多中国人而言,一套强调避免冲突和尊重层级的伦理教义体系无懈可击。国家支持的孔子纪念会变得越来越普遍,研究孔子作品的人数在增加。基于这位圣人教义的畅销书和电视节目让大众易于消化儒学。成立郑州少年先锋学校的任晓林(Ren Xi......
-
〓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面对西方精神文化的挑战和某些传教士直至黑格尔(Hegel)以来西方学界视儒学为一般世俗伦理的误导,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不重视儒学内部所蕴涵的宗教精神的开掘。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儒学的一个重要的面相是通过讨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方面与西方精神资源相沟通并对话,另一方面由此而深化对于先秦、宋明儒学等五经传统、四......
-
〓 “传”:儒家经典诠释的最初体式
中国哲学经典的产生离不开诠释,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原典与诠释之辩证的依存关系。就中国哲学经典来看,原典与诠释原典的著作的区分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诠释原典的著作,转而成为原典。如《十三经》中《周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礼记》、《尔雅》等就属于诠释著作。甚至《春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
-
〓 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
(杜维明) 一九八九年五月我获得鲁斯基金会的资助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TheAmericanAcademyofArtsandSciences)的康桥总部召开了一个超时代、跨文化和多学科的工作会(“脑力震荡”),专门讨论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见TheConfucianWorldObserved:ACon-temporar......
-
〓 成中英:当代儒学两个面相:信仰儒学与知识儒学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儒学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机,所以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构思、发展儒学的精神。这次世界汉学上,大家对西方汉学有所批评,一些德国、法国汉学家也自我检讨,提出汉学与国学应相互为用、相互促进。但是,国学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儒学,所以儒学如何帮助国学发展,国学如何帮助汉学发展,使西方人了解中国,......
-
〓 论多元文化与儒学超越
中国儒学自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中经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展成为一个体大思精的学术思想体系。至西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文化路线,一跃而升腾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以后,虽然长期处于儒、道、释三教的鼎立与纷争的局面,但是,盛唐以后经过韩愈的反佛、批道、复兴儒学的努力、重新诠译和阐扬了儒学,到了北宋......
-
〓 专制政治·儒家精神·现代自由主义(下)
四基于对儒家文献的解读还原或创造性诠释,徐先生明确指出,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具有甚至富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精神。1、自由。根据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区别于一般自由或主观感觉自由的社会政治范畴的自由,即指在良法限制下的主体不受强制的自愿选择的行动。[84]尽管儒家不可能作出这一理论概括(在西方近四百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史......
-
〓 儒学史界
就儒,以及儒家、儒学的原初本意来说,至少在20世纪之前并不存在分歧,既无概念性的差异,也无多少不同的理解。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及其研究方法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这一原本还算清楚的概念却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而引发了相当大的分歧。 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
-
〓 儒学在当代中国是否正在复兴?
近年来,儒学和儒家文化受到了关注,学界乃至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儒学热。这里,笔者对有关儒学和儒家文化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辨析。■儒学在当代中国是否正在复兴?关于儒学复兴问题,如果在20年前的中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1988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当代著名新儒家杜维明就慨叹“儒门淡薄,花果飘零”,而著名历史学家余......
-
〓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著的《中国哲学史》一书,是我重构中国哲学史的新尝试。思考并实践中国哲学史的重新建构,是十分有意义而又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以为,重构中国哲学史,首要的问题是有关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论问题,而在方法论的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最为重要。 第一、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 我所谓“相应的”诠释......
-
〓 近20年我国大陆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
一、回 顾 1980年代前期,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文化讨论的展开,以阐扬民族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为一贯宗旨、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较大影响并于1949年以后在海外递续发展的现代新儒家,逐渐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对现代新儒家群体或个案的研究论著开始出现。应合着这一势头,方克立率先发出了“要重视对现代新......
-
〓 全球化与儒家智慧
云南民族学院刘家贵 一、无法回避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进程不自今日始,但只是在20世纪末全球化才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由于人类拥有了高科技的通讯手段和先进的交通工具,使地球上不同地区居民的交往越来越方便快捷.当今的全球化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都远远超过以往已经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国际货币基金......
-
〓 文化复古与民族新文化建设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打击,儒学本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期,由于各种原因的促使,儒学又有了复兴的迹象。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对儒学的新解释是这种复兴的一个原因,而当时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为了争得正统的地位和合法性,这些军阀差不多都在鼓吹中国传统文化......
-
〓 儒学智慧的开显与社会及其文化的双重反思
一、宇宙和自然之统一所显现的“道”中华文化之儒学的人文智慧乃天下之“至道”涵盖天下之“至善”和“至诚”。人性纯朴犹如一张白纸,从婴孩开始便是可塑的素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21章》)。从“道”着手教育,从“德”着手实践,是儒学之“德思维”和“道思维”的创造能动性;“太极元气涵三而一”(《汉书》)的宇宙大系统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