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礼”现代价值究竟何在
——《周礼》社会正义观念诠释 摘要:《周礼》乃是战国时期、亦即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的儒者的一套“乌托邦”、“理想国”性质的社会制度规范的设计。作为儒学的重要经典,《周礼》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其所设计的那些具体的、可以损益的制度规范(礼),而在于其背后的普适的正义原则(义),包括正当性原则(公正性、公平性)、适宜性原则......
-
〓 學問的入與出:錢賓四先生與理學(上)
提 要無錫錢賓四先生一生篤行理學家言,而又能針對大時代的學術議題,客觀地研究理學。錢先生一方面強調研習理學必須本於學者自身的實踐,一方面也重視對於理學的歷史背景與特質之客觀分析。他認為做學問要先能入而後能出,不融入無法真正瞭解,不跳出則無法知道它的特質乃至限制,然而學者首先要能深入,卻不宜急切求出。理學之於錢先生,從作......
-
〓 孔子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孔子到了晚年知道之不行,遂潜心于授徒和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前者,相传他弟子三千,可谓规模宏大;关于后者,相传儒家经典差不多都经过他的整理:“笔则笔,削则削”,不仅使孔子赢得了极高的名声,而且确实有助于中国古典文献的保存和流传。既为后世儒家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也为文明中华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正是由于......
-
〓 政治统一与三教合一
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束了几百年来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开始将南北文化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为唐朝的文化繁荣以及宋明时期中国文化的再生创造了条件。即使仅从儒学的发展情况看,享国短暂的隋朝虽然并没有最终几成南北儒学的统一、儒释通三教的融汇与合一,但是,如果没有隋朝的短暂过渡及隋朝儒家学者的......
-
〓 儒法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对于秦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秦王政来说,建立统一的大帝国既为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因此当他完成政治上的统一之后,如何巩固这种统一,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他日思夜想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课题,秦王政在起初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的方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秦王朝在统一过程中和统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正是按照儒者的设计建立起一套权力模式和......
-
〓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邓立光 香港城市大学 本文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首先说明[传统文化]之所指,续说[现代意义]之所涵,以带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深意。 说文化 《周易.尽心下》言:[物相亲故曰文。][文]是有物叫宜的意思,喻指现象界的种种事情。至于[文化]一词,是[人文化成]的简称,出自《周易.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
〓 谁来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
党国英 前些时候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提出要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引来反对声一片。近日又有另一位张老师,也是张教授的同事,站出来说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的设想“是富有远见而值得重视的”。我相信,要不是我们赶上一个社会生活多元化的时代,很多人为物质利益奔波,这场争论将会热闹非凡。北大是出大学问的地方,我不知道北大的学生是......
-
〓 儒学的核心价值和它的普适性
陈德述 前言 任何一种学说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它内在的人文价值,来源于它对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前途是否关心和是否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 创立于人类社会“轴心时代”的儒学,它的内在核心价值就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命运十分关心、并为之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困境......
-
〓 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儒学思想
在跨文化交融的国际舞台上, 符合现代社会交往准则的儒学“角色伦理”更有生命力——21世纪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人类进入了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气候变暖、流行病的迫切威胁、日益严重的空气和水体污染、宗教极端主义、能源萎缩、环境退化、淡水资源消退等等。全球化问题超出了国界。各国必须协力解决这些问题,否认,都会大受其害,后果不堪设......
-
〓 化解全球化过程中宗教冲突的儒学资源
摘要:全球化其实是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趋同”与“求异”的一体两面。“求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差别,而如何对待宗教传统的差异,从而化解愈演愈烈的宗教冲突所导致的文明冲突,如今尤为迫切。儒学传统并非西亚一神教意义上的宗教,但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宗教性。其中蕴涵的“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在明代的阳明学中趋......
-
〓 从评点“曾点气象”看朱熹论涵养与工
[摘要] 朱熹对《论语·先进》“吾与点也”一节里所谓“曾点气象”评价有前后变化,重视讨论该问题的内在原因。正是经过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朱熹最终清晰地表达了他对向内的涵养“气象”的重视,但尤其重视向外的做踏实下学工夫的一贯为学与做人宗旨。[关键词]朱熹“曾点气象”涵养与工夫“曾点气象”是一个曾让朱熹极为关注的话题。《晦庵......
-
〓 儒学的佛学化与道教化
由于统治集团内部之间争夺政权的长期斗争以及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晋王朝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飘摇之后被迫南渡,建立东晋,偏安江左,南北分治。东晋之后,南方依次出现宋、齐、梁、陈四姓政权,是为“南朝”。 南朝儒学从总体上说,大体与东晋相同,儒家学者承魏晋玄学之余绪,或绝经世之志而兴厌世之思,或斥儒道佛无益于天下而耽于酒色,或痛骂......
-
〓 宁佐权 ·〖《周易》成语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 〗
《周易》之所以能对后世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它所蕴涵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逐渐渗透到民众的深层意识和日常生活中。《周易》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之中。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取象思维、辩证思维与......
-
〓 从《公羊传》看中国统一思想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本文拟从《春秋公羊传》的视角切入,来谈一下中国的统一思想的经典根据。一、《春秋公羊传》出现的政治文化背景 《春秋公羊传》最重要的思想是“大......
-
〓 朱子的認識方式及其現代詮釋
關鍵字:認識觀,認識方式,朱子,做人處事,聖人,心物交融,天人一理,明德,格物,致知,窮理,天理,現代詮釋。摘要:現代學者對於朱子的認識方式之看法甚為矛盾分歧,其最大原因可能是忽略或遺忘了朱子認識觀的一個最基本的特質:朱子求知讀書的基本動機是學習所以為人處事之道。他從青少年期,為滿足此基本動機而設定的求知與為學的終極目......
-
〓 郭齐勇·〖墨儒两家“孝”、“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
原标题:墨儒两家之“孝”、“三年之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提要:先秦儒墨两家同源,在诸多问题上又有着严重分歧并展开辩论。两家都肯定孝敬父母;墨家直接从“互利互惠”“回报”的向度讲“孝”,儒家则不然;“孝”在墨家是“兼爱”系统中的一环,在儒家则是“仁爱”系统中的一环。墨家批判儒家主张的厚葬久丧对社会生产与人的生活造成损害......
-
〓 论儒家对现代化的调适
提要: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反抗而又不断调适的艰难曲折的过程。文章侧重讨论儒家的调适。对儒家调适的阶段、动因、方式、方向和前景作了分析。以“现代化共识”的形成和“新儒家”的诞生为界,区分了儒家调适的早期和晚期,认为“新儒学”形成以前,儒家的调适以“中体西用”为主要的调适方式。“新儒学”形成以来,儒家的调适以“创造性......
-
〓 第三章 知畏天命
孔子说自己的思想是“一以贯之”。于此,且不论这个“一”到底指的是什么,而只就其作为一个严整的思想体系而论,所谓“一以贯之”,从纵向的维度来说,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其思想构建所不可或缺的最高范畴,这个最高范畴不一定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但它有可能是孔子展开其思想构建时所不能绕开的历史语境之一,或者有可能也是......
-
〓 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
摘要:在伦理观上,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情感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理性之“理”;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只有血缘亲情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血亲情感之中,知......
-
〓 儒家文化能否影响全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11月30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宣布从2006年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用于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孔子出国”让人骄傲孙广勋(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中国人名来命名教育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的心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