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教不立中华不兴
中华文明遑遑已历五千多年,儒家思想塑造了华夏人的民族特性,也创造了东方的璀璨文明。直到近代因技术、经济、军事等历史原因,儒学之光暗淡了,并承担了历史的罪责,被批判和否定。动荡迷乱之中,叛逆的、激进的、崇洋的、西化的、异端的思潮汹涌而来,冲击、篡改也丰富着华夏母体,而中华民族以无比的宽容接纳并试图融合着,但对权势财富的利......
-
〓 从《公羊传》看中国统一思想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本文拟从《春秋公羊传》的视角切入,来谈一下中国的统一思想的经典根据。一、《春秋公羊传》出现的政治文化背景 《春秋公羊传》最重要的思想是“大......
-
〓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邓晓芒 苏格拉底常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而且与孔子一样,也没有留下自己亲自撰写的著作,而只有由弟子们所记述的言论;在孔子,这是由于他”述而不作”,在苏格拉底则是由于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通过谈话去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两人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
-
〓 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葛兆光教授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个历史学家怎样理解孔子的理想和他的那个时代。 最近这些年有人提出来,在中国开始逐渐富强的时候,应该在世界上重新恢复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声音”,所以,好像是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和孔子越来越走红,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尊孔读经”。从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这现象好像有一点点诡......
-
〓 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现象学考察
[摘 要] 本文通过现象学的视域,重新审视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它以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生命哲学为资质,既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颇有相通之处,更有某种可以通往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的生存论视域的可能性。 [关键词] 梁漱溟 文化 哲学 现象学 自我 意欲 情感 直觉 一 问题的缘起 80年前,梁漱溟......
-
〓 儒家传统中的启蒙精神在当代——《原道》与九十年代以来的儒学
大约以1990年为标志,曾以“启蒙者”自矜自持的中国知识界几乎是突然间对其在80年代的作为似乎变得不那么自信了。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间性、同人性刊物虽背景各异,但都无不以反思一词相标榜。《学人》、《社会科学季刊》、《原学》、《中国文化》等,或以学术史清理相期许,或以学术规范建立为使命。譬如《原学》就以收录纯学术论文为主,......
-
〓 早期儒学的“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
孔子创立的儒学形态如何,是当前儒学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一般用“子学”和“经学”对儒学作阶段性划分,认为先秦儒学属于“诸子学”,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则确立了儒学的经学形态。冯友兰先生三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即采用这种划分法。然而这一学术界通行的看法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
-
〓 论儒学的当代性问题
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于儒学的当代性问题进行了讨论,首先从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分析了儒学有没有当代性;其次,考察了当代复兴儒学的思潮在建构儒学当代性中的得失;最后,谈论了儒学在今后进行当代性建构中必须要做的几项工作。 从宏观上着眼,当代围绕着儒学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问题,即儒学的当代性问题和历史性问题。前者指涉的是......
-
〓 第二章 “论语学”研究
研究孔子思想,首先面对的困难是资料问题。因为,孔子不像后世的思想家,尤其是不像今天的思想家,动辄以大部头的著作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并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喜欢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思索直截了当地“告诉”别人,而不转借于文字之繁。这样,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对孔子思想进行研究所凭借的资料并不是孔子......
-
〓 杨丹荷·〖“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孔子的父母〗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孔子的父母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个将“女子”与“小人”并列的评论应该不包括孔子自己的母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仁爱乐观、中庸平和、刚健进取的孔子,应该有一位具备君子人格品质的母亲。孔子设法将不是正妻的母亲与父亲合葬,当出于对母亲的真挚热爱与由衷敬意。 儒家......
-
〓 杜维明:现代儒学核心乃是见利而思义
赢周刊记者 庞华玮杜维明其人: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62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后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在哈佛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 学、加州伯克利大学,1981年至今任教于哈佛大学。1988年,杜维明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他是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杰出......
-
〓 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与儒学的转折
关于中国“近世哲学”是否具有“近世性”或“现代性” [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其答案不取决于这个问题本身,而是与论者对明清之际学术的性质的认识密切相关。因为明清之际代表中国“近世”学术从宋学走向清学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上述所谓“近世性”或“现代性”的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述,也可以转陈为这一“转型”是否使中国“近世”哲学“转......
-
〓 郭齐勇 ·〖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
——郭齐勇教授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演讲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关于正义问题,西方自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罗尔斯都有很多讨论。在我们的国学中,在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其实也是有一些思想资源的。儒家的社会理想与制度设计多是针对当世的社会弊病提出,并用来批评、指导当世的;儒家思想与专制体制是有距离、有张力的。大家知道......
-
〓 李宗桂 ·〖诸子礼学的取向和指归〗
先秦诸子的礼学思想,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对于诸子礼学的研究,涉及到诸多史料辨析和观点论争的问题,难度甚大。特别重要的是,对于先秦诸子礼学思想的研究,关系到如何看待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秦汉到清末两千年封建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问题,以及礼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礼”产......
-
〓 和谐人格:内方外圆
孔子理想的人格模式,既要求人们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具有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品格,又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修养和柔顺圆通的处世方式,保持与外在关系上的和合局面。内在刚强对于人的内在德性塑造,孔子首先是要求“直”。“直”包含无隐、无伪、耿直、率性而为。孔子肯定“直道而行”的品格,表白自己“吾无隐乎尔”。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
-
〓 葛荣晋 ·〖马克思主义与构建现代“新实学”〗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悠久的实学传统。在哲学文化上,要使中国古代实学由“旧实学”转化为“新实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与中国哲学的民族形式相结合。“实事求是”、“实践论”、“明经致用”和 “史学经世”既是中国传统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代实学传统最为密切的四个对接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实学走向现代......
-
〓 《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价》引文及史实订补
摘要:《齐鲁学刊》2004年第6期发表颜炳罡教授《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价》一文,其中史实和引文有不少错误,爰据有关文献予以补订,附带就个别问题略做商榷和讨论。关键词:孔教运动、孔教会、史实、征引文献近代以来的孔教会及孔教运动近数年来成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每年都有多篇论文论及孔教会或孔教运动。不过,在孔教会及孔教运动......
-
〓 熊十力、梁漱溟佚札三通与佚文一篇
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2000年春季拍卖会古籍版本专场于是年6月17日在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举行。为此,朵云轩公司事先印制了精美的图册。从图册中看,拍卖品606号为熊十力函札一通,608号为梁漱溟函札两通,分别标价3—5千元人民币。兹据彩色图片,将此三通函件整理如下,并考证其年代,略作注释,顺便纠正一些误记。著名文学家......
-
〓 明代的两大儒与五四时期的德赛二先生
一 五四时期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拥护德、赛二先生。诚如陈独秀在反驳对《新青年》杂志的种种非难时所说:“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
-
〓 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及其借鉴价值
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在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上独具一格。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以节用论为核心。他提出打破等级界限的普遍的消费标准;主张以发展生产保证消费;警告统治者要全面实行节用以保证多数人的长远消费;阐明应加强消费品的积累而应时之急。因此,墨子提出“三患论”,揭露战争频仍的战国年间,人民没有起码消费保证。墨子的消费经济思想,......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