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知几《史通》与明代史学
唐刘知几的《史通》是一部不朽的史学理论名著,其中论述史学源流、史书体裁、史 官建置、史书编纂、史家修养等问题,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 论专著。《史通》完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命人抄 录《史通》进呈,“上读而善之”。《史通》成书后,刘知几的好友徐坚对此书深为推 ......
-
〓 许全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四题〗
[内容提要]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质是: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有利于对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并进一步丰富......
-
〓 哲学本体视野下的心、性、情、敬探究
内容摘要:郭店楚简许多以“心”为形符的汉字说明中国思想史上可能出现过一个特别重视“心”的自我反省时代。竹简把心与道相联结,为孟子对心的形上超越奠定了根基。好恶皆为人之本性的观点又与后世儒学相接,情在富有感性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超现象的本体品质,甚至情与心、性同一不二。竹简中“敬”的出现非常重要,它是心性情的最终落实处,它......
-
〓 "煮酒论史"儒家的道德观
儒家的道德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明以及其魂魄儒家精神。在时间、现实、历史的潮流中,历经沉浮跌荡,屡次跌入谷底深渊,被万般洗炼,在新世纪的今天终于洗尽一切污垢耻辱,而大浪淘沙的传承给自己民族的是金子般的荣耀和精华。 何以见得,中国的传统文明以及其魂魄儒家精神已经洗净污垢耻辱呢? 事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国耻--太监、......
-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1):杜维明论儒学的跨文化发展
【作者按】由于国家教委的一个项目,我有幸于去年9月份来哈佛大学进修,为期一年。利用进修时间我傍听了不少课程。在这边听课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提高外语,而且可以借听课之机了解西方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听课之外,也对个别学者进行了私人访谈,围绕有关观点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值此访问行将结束之时,我忙里偷闲写了一点东西,把我在美期......
-
〓 论民初孔教是否宗教之争
孔教是否宗教,是聚讼多年、迄未定论之问题。该问题在20世纪初的思想文化领域里曾成为争论之热点,各界要员卷入其中者甚多。该讨论正值社会嬗变、文化转型时期,无论对当时的舆论、政局,抑或对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潮,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清末民初康有为等人试图创孔教的实践,近年来有不少专著和论文进行了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
-
〓 乐爱国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
-
〓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
一 明清易代之际,面对社会的陵谷迁变,那些曾是明朝臣子的士大夫,不可避免地要进 行新的社会角色选择。从大的方面讲,他们要在生与死之间表明立场,不少人看到故国 沦亡,家园罹难,国恨家仇,使他们举起“复明”的旗帜,奋起反抗,乃至为国捐躯, 如陈子龙、黄道周、瞿式耜等,都牺牲在抗清战场,做了千秋雄鬼。也有的人吟咏着“ 惭无半......
-
〓 李维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
[内容提要]中国哲学存在着古代传统与现代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应当并且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古代传统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参与建构中国哲学现代传统。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进入到中国哲学传统中去,而成为中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
-
〓 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
大凡中国人,在其内在的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上,几乎都深深地刻有儒学思想影响的烙印;而儒学的主流地位的维护和支柱功能的实现却与儒教地位的确立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讲,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儒学思想适应历史的发展、时代条件的变迁和社会状况的改变,吸取其他思想观念一步一步走向政治上层,最后依托国家政权工具而产生出了一种......
-
〓 孔子的人格魅力
毫无疑问,文献资料(传世的/出土的[1])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和通道。后人之于孔子,其情形亦复如是。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直接的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语》[2],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
-
〓 六朝教育格局的多样化
一、六朝教育格局多样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六朝教育格局多样化的原因,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看,主要是文化的多元化。魏晋时期,经学中衰。董卓之乱后,洛阳残破,汉石经受到破坏。汉魏之际,今文经学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古文经学地位上升,并出现了治经学者必须兼通今古的趋势。魏石经刊刻于正始年间,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其刊刻以古文为......
-
〓 郭店楚简《五行》的身心观与道德论
按郭沫若对《管子》四篇的研究,“心术”即“心之行”,“术”与“行”同指“道路”。[1]《性自命出》讲“心术”、“心之行”,《五行》讲“德之行”,二者的共性是显然的。按,从字源上看,“德”字从直从心,楚简上“德”字就写成“悳”。然而“直”是“循”之本字,那么,“德”即“心之循”,也即“心之行”。[2] “德之行”岂不成了......
-
〓 李玉洁 ·〖儒学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是封建专制国家赖以统治的理论基础。孔子被中国封建帝王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代帝王师”。儒家学说与中国社会政治有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空前的。研究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今学术界的重要任务。一、儒家......
-
〓 李存山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一、早期的“国学研究”与“中国哲学” “国学”与“中国哲学”都是中西文化交汇而产生的概念,它们差不多同时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中文著述中。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首先关涉中国传统学术中是否有“哲学”,而其更深层的意涵是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其与西方哲学的关系。 梁启超在1902年有倡办《国学报》的设想,同年......
-
〓 “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
今天我们看道统,不能仅仅停留在朱子那个时代。我们不能狭隘地看道统,朱子所谓的道统,实际上就是自伏羲、神农、黄帝、孔子、孟子以来形成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传统。道统的直接对立面,是异质文化,是异质文化的入侵和对本土文化的阻断。所以,捍卫道统就是捍卫本土文化,就是捍卫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捍卫我们的精神家园、捍卫我们的价值观和......
-
〓 郭店楚简儒家天道观述略
摘要:郭店楚简儒家著作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以探讨人道为主的同时,有许多关于天道观的论述,如天命、天常、天德、知天、效天等。楚简天道观是在天人关系的互动中寻找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特殊意义。关键词:郭店楚简;先秦儒家;天道观在先秦思想史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先秦儒家只谈人伦日用(人道......
-
〓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
《中庸》和《易传》一样,是早期儒家中最具形而上学特征的一部著作(但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著作),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说”的基本模式。《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它就是孔子和孟子之间的最重要的文献。从中可以看出,从孔子的天命说到孟子的心性说是如何发展的。郭店楚简的出土和上海战国楚简的发现能够证明这一点。郭店楚......
-
〓 钱 逊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刍议〗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儒学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内容分五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传统文化的二重性;[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互补性;[4]儒学和传统文化需要吸取马克思主义之长发展自己;[5]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结论部分文章认为我......
-
〓 “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
【内容提要】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全面转型造成了传统的“断裂”。当人们开始审思现代化的局限时,试图通过复兴传统文化例如儒学来弥补现代化的缺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一种选择。然而,我们不仅需要弄清楚要复兴的是儒学的哪个方面(制度、思想或习俗),而且需要明确儒学之复兴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的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