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
内容提要: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黄宗羲与卢梭常常相提并论。本文以卢梭的思想为背景,从整体和本质两个维度解读了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中尽管有与卢梭相似的话语,但它并不具有卢梭的人民主权诉求,它不是民主思想,它仍是传统的儒学民本思想;但它并不是民本思想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对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它在很多......
-
〓 祖国华 ·〖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启示〗
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礼乐教化的传统,西周时期的周公“制礼作乐”,使礼乐教化得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所以,要用礼制来引导人民的,用音乐来和合人民的声半,用政治来齐一人的行止,用刑法来防止人民的奸邪。在他们看来,乐与礼、刑、政的终......
-
〓 高春花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转换〗
[内容提要]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样式,要想在时代的不断演进中继续保有独特性,焕发生命力,增强感召力,就必须紧密结合现代生活实践进行现代转换。文章探讨了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只有借鉴现代西方解释学的有益启示,将转换活动基于一定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只有以时代主题和问题意识为价值坐标,“死”的传统才能变为指导......
-
〓 先秦时期儒法经济伦理观略论
人们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对于经济行为的正当与否往往存在着内在的价值判断。而在作出这种价值判断时,一个社会的经济伦理又无疑是人们为其经济活动寻找正当性解释的标尺。历史地看,人类对经济伦理问题的关注古以有之,在中国先秦诸学派的著述中,儒家与法家对经济伦理问题就有非常丰富的阐述。这些论述集中表现在对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属性即“义......
-
〓 李承贵 ·〖当代儒学的五种形态〗
[内容提要]在当代中国儒学史上,内容不同、特点各异的开展儒学的形态已然形成,它们就是:宗教儒学、政治儒学、哲学儒学、伦理儒学、生活儒学。此五种儒学形态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厚的理论意蕴,更有其深刻的实践意蕴。它既是对中国现代性价值资源的探寻,也是对儒家思想的自觉性调适,因而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儒学普遍主义的追求,而是一种在思......
-
〓 明代的两大儒与五四时期的德赛二先生
一 五四时期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拥护德、赛二先生。诚如陈独秀在反驳对《新青年》杂志的种种非难时所说:“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
-
〓 吴俊·〖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社会建构〗
[内容提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的共同灵魂。打天下阶段只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当代实践(短期的实事)相结合就能取得成功。解决温饱阶段只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当代实践(短期的实事)以及部分的长期传统相结合就能取得成功。长治久安阶段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五千年的实事及传......
-
〓 《易传》中的君子教育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儒家将其列为群经之首。从历史的角度看,《周易》本来是一本卜筮之书,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本以“推天道明人事”为基本理念的文化典籍。《周易》肇端于上古,成书于商周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周易》中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教育起源和发展的资料。《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
-
〓 顾建军 ·〖修齐治平求和谐〗
——儒家的治国方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内容提要]儒家政治思想核心的理念是《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和谐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精神和理想目标。儒家修齐治平的治国模式、追求和谐的历史传统及其内在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
〓 从《齐民要术》看古代农学与儒学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是最为发达的,中国科技史家们认为,“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之丰富,实为世界第一,约有5、6百种之多”①。然而,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积极的影响。在古代农学发展史上,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
-
〓 答邓晓芒教授
答邓晓芒教授陈乔见邓晓芒教授曾作《再议“亲亲互隐”的腐败倾向——评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载《学海》2007年第1期,下引此文简称邓前文,并随文夹注页码),有感于该文对《游叙弗伦篇》的惊人误读,笔者撰文《逻辑、理性与反讽——就<游叙弗伦篇>的解读与邓晓芒教授商榷》(载《学海》2007年第2期,下引......
-
〓 “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
“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郭齐勇时间:2007年3月15日下午三点至五点地点:北京大学哲学系会议室主讲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齐勇先生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下午好!(掌声)我讲一个老题目:“亲亲相隐”和容隐制,目前它又引起了新的争论。大家可能知道,我于2004年主编了一本书《儒家伦理争鸣集—......
-
〓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提要】帛书、竹简《五行》虽各有优劣,但在次序、结构上却以帛书本为优;竹简《五行》并非最早的传本;《五行》前后部分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前半部分主要讨论“德之行”,后半部分则讨论“行”,目前学界流行的帛书本打乱圣、智之论的说法不能成立。【关键词】 五行 帛书 竹简 圣智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五行》分别在马王堆汉墓和郭店......
-
〓 从管仲到慎子和孟子的民本主义
什么是“民本主义”?“本”的原义是草木之根,引申为根基、基础。“民本主义”就是把民众当作国家兴亡的根本,借用晋人的一句话说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里的“民”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与争取解放的奴隶或已从奴隶地位解放了的独立小农、独立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这种民本主义,一般地说是从春秋开始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把奴隶制转变为封......
-
〓 波士顿学者论儒家(5):《论语》、希腊哲学与现代文明——David R. Schiller
【作者按】David R. Schiller严格说来不是波士顿人,但是由于他家住在波士顿邻近之地,且经常往来于波士顿,故而勉强纳入于本系列。David不是大学教授,也不是知名学者。但是作为一名儒学的业余爱好者,却对儒家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他10几年如一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论语》的翻译中,为了保证翻译质量,他的《论语》......
-
〓 浅谈汉唐法律儒家化
一、 封建法律史中的儒家思想之起源(汉律儒家化之封建思想史背景)(一) 浅谈汉律之儒家化1、汉律儒家化之开端(1)汉律儒家化之历史背景(2)汉律儒家化之思想背景2、汉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1)立法指导思想之表现(2)律法方面之表现 (3)司法方面之表现(浅谈春秋决狱)3、汉律儒家化之历史影响(二)浅谈唐律之儒家化1、唐初......
-
〓 识仁篇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
-
〓 从“西学东渐”到“中学西进”
——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提要】讨论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西学东渐”是绕不开的问题。“西学东渐”的观念实质是由现代性的、文明的西方来改造前现代的、不文明的中国,这种观念应接受批判性的反思。现代中国学者对于“西学东渐”的态度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形下的反应性的吸纳;形上的对应性的比照;全面的回应性的融通,最终......
-
〓 刘知几《史通》与明代史学
唐刘知几的《史通》是一部不朽的史学理论名著,其中论述史学源流、史书体裁、史 官建置、史书编纂、史家修养等问题,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 论专著。《史通》完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命人抄 录《史通》进呈,“上读而善之”。《史通》成书后,刘知几的好友徐坚对此书深为推 ......
-
〓 许全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四题〗
[内容提要]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质是: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有利于对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并进一步丰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