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溯哲学的源头活水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讨论[提要] 十年前“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讨论之所以不了了之,是因为不论是提出质疑者、还是为之辩护者,都事先预设了所谓“哲学”的某种固定标准模式、即哲学之“法”或“迹”,而没有触及哲学之“所以为法”、“所以迹”的问题,即没有触及哲学的源头活水——生活或存在、及哲学由此源头活水而流变的问题......
-
〓 儒的成立
西周政权将这些殷代遗民集中安置在宋、卫、鲁、燕、齐等地之后,基本上解决了殷代遗民的复辟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殷代遗民集中在一起,他们虽然已无力反抗西周政权的统治,无法实现复辟殷商的梦想,但他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却无法真正认同周人的统治,不时进行一些小规模的骚乱,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于是为了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周王朝在全国政......
-
〓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游必有方”一解
孔子有关孝道的论述很多,而流传最广的要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且在引用时往往只引“父母在,不远游”,而省略了“游必有方”。按现在的解释,“方”,指方向、去处。这句话的直译为:“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如果要出游,那一定要有去处。”意译为:“父母健在,要在家服侍父母,不可长时间离家;如果不得不......
-
〓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1900年2月10日)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 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 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 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
〓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梁启超(1902年2月8日) 亘万古,袤九垓,自天地初辟以迄今日,凡我人类所牺息之世界,于其中而求一势 力之最广被而最经久者,何物乎? 将以威力乎?亚历山大之狮吼于西方,成吉思汗之龙腾于东土,吾未见其流风余烈, 至今有存焉者也。将以权术乎?梅特涅执牛耳于奥大利,拿破仑第三弄政柄于法兰西, 当其盛也......
-
〓 評“新儒學”的學術民族主義(上)
(臺北舊文系列網上重刊)網刊前記:現將本人分別收入于《倫理學危機》(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和《歷史符號學》(廣西師大出版社,2003)中的6篇對現代新儒學進行批評的文章,重刊于互聯網上。這些文章都是10年前首次發表于臺灣報刊上的。本人學術立場與半世紀以來港臺主流學術立場有異。雖然尊敬他們致力於中國人文學術建設 的熱......
-
〓 政治统一与三教合一
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束了几百年来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开始将南北文化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为唐朝的文化繁荣以及宋明时期中国文化的再生创造了条件。即使仅从儒学的发展情况看,享国短暂的隋朝虽然并没有最终几成南北儒学的统一、儒释通三教的融汇与合一,但是,如果没有隋朝的短暂过渡及隋朝儒家学者的......
-
〓 大陆当代儒学巡礼
纪念孔子,提倡读经,赞美儒学道德,谈论儒学的复兴—— 这是大陆今天的现实,如果时光倒退过去若干年,这些都不可思 议。这样做的人在七十年以前会被认为是违背时代潮流的封建 顽固派,在二十年以前会被认为是反动的封建复辟派,是应该受 到口殊笔伐,乃至被打翻在地的。可是社会发展遵循着物极必反 的规则在螺旋式地上升,人们从对传统的......
-
〓 儒学智慧的开显与社会及其文化的双重反思
一、宇宙和自然之统一所显现的“道”中华文化之儒学的人文智慧乃天下之“至道”涵盖天下之“至善”和“至诚”。人性纯朴犹如一张白纸,从婴孩开始便是可塑的素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21章》)。从“道”着手教育,从“德”着手实践,是儒学之“德思维”和“道思维”的创造能动性;“太极元气涵三而一”(《汉书》)的宇宙大系统是......
-
〓 新儒学的返本开新论
在港台新儒家中,唐君毅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他不仅曾经协助钱穆创办新亚书院和新亚研究所,而且个人在儒家思想的阐释方面也作过相当重要的贡献。 1926年,十七岁的唐君毅考上北京大学,在那里,他听过梁启超、胡适和梁漱溟等学者大家的演讲或课程。对于胡适推崇西方文化的态度,唐君毅几乎从一开始就表示反感,而对梁漱溟所宣扬的......
-
〓 黄老学与儒学同亨意识形态宝座
一般认为,秦王朝的焚书坑儒政策虽然殃及诸子和各家学说,但儒学受害最深,几遭灭顶之灾而损失殆尽。比较权威的描述当属刘歆在《让太常博士书》中的说法。刘歆认为,儒家学说”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律,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按照他的说法,似乎在汉初几十年里,儒学先师虽偶有存在,儒家经典虽偶有发现,但儒学作为......
-
〓 关于叶适对《中庸》、《大学》的批评
他首先对道学诸儒郑重提出的《中庸》乃孔子传于曾参、曾参传于子思的说法(1)予以驳难,指出: 孔子尝言“中庸之德民鲜能”,而子思作《中庸》;若以《中庸》为孔子遗言,是颜(回)、闵(子骞)犹无是告,而独閟其家,非是。若子思所自作,则高者极高、深者极深,宜非上世所传也。然则言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必有谬误。(2)他细考《论......
-
〓 谁来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
党国英 前些时候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提出要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引来反对声一片。近日又有另一位张老师,也是张教授的同事,站出来说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的设想“是富有远见而值得重视的”。我相信,要不是我们赶上一个社会生活多元化的时代,很多人为物质利益奔波,这场争论将会热闹非凡。北大是出大学问的地方,我不知道北大的学生是......
-
〓 学术与政治之间: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本意无疑是为了寻求一种新的理论形态为现实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期望以儒家学术来取代黄老之学,从而克服黄老学的内在缺陷,为汉帝国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看到,在儒家学术获得独尊的同时,旧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却立即发生。儒家学术不仅没有真正有效地克服社会危机,反而因其学派的内哄导致一系......
-
〓 儒家思想与中国式腐败(一)
儒家思想与中国式腐败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中国吏治之腐朽不是某一朝某一时的孤立现象,中国吏治之腐朽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不治之症。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腐败与暴乱相循环的历史。当然,统治者们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吏治的重要。《后汉书》记载,武王问太公“治乱之要”,太公曰:“其本在吏。”武王曰:“吏者治也,所以......
-
〓 倡导一种对待国学的理性态度
我们当前所能做的,当然不是“反传统”和“斥儒学”,而是对于国学中与宗法专制权力密切相关的礼教和国学中具具有普世价值的永恒成分加以区分,既发掘国学中所包含的“中道”、“和谐”、“忠恕”、“节欲”、“兼爱”、“非攻”等等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又不要试图将已被证实无法促进历史前进的制度化儒学再次扶上神坛。 西方的历史已经终结。......
-
〓 论儒家的宗教情怀
内容提要:中国儒家传统所讲的“仁”、“理”其最高的依据乃是“天命”或“天理”,它类似于西方现代宗教学中所言的“终极实在”。“天命”化生了宇宙万物并与之相伴;人为万物中最灵秀者且自觉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使命。儒家把天地万物存的原因归结为宇宙神秘的生命力,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展现这种生命力。由于儒家思想是在以家庭为本位的农......
-
〓 新儒家为什么出入“佛老”? ——兼论儒学在现代开展的途径
为什么宋明时代的儒者大都有出入佛老、而后归宗儒学的为学历程呢?看起来它仿佛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历史的”问题,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是一个“同时代的”问题,至少它是作为历史认知对象的“客体”。但一旦我们进入对问题本身的分析中,情况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问题的出现根基于问题的意义,而问题的意义却不在问之所问上,而是......
-
〓 儒家伦理 不偏不倚
在当代道德哲学语境下如何对儒家伦理学(Confucian Ethics)作出深刻的体认和精确的描画?这是继承与创新儒家传统的重要课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吸收西方伦理学资源使得儒家伦理学焕发新的生命力。前贤时杰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约略说来,他们分别从康德伦理学(Kantian Ethics)、美德伦理学(Vi......
-
〓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