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的“硬性”与解释的“弹性”
——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戈林的争论
安克斯密特的“文本权威消失”一说,引发了对文本与解释之间关系的思考,虽然文本在史学研究中的“硬性”是不容否认的,但随着史学研究活动的逐步推进、层层深化,文本的“硬性”越来越“弱化”,而史家解释的“弹性”却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史学理论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外力”冲击,【1】“现代性”的问题尚未弄清楚,“后现代”又接踵而至,......
-
〓 “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遗产
【提要】认真总结九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是反思以往和展望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五四”时期,唯物史观的传播“风靡一世”,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信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创建之初,李大钊等先驱者撰写的论著,已鲜明地显示出“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术品格。继之,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 “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作者简介】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高宏达,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文出处】《光明日报》(京),2011,3.31。 在梳理我国传统学术资源时,对若干沿用日久的学术概念,学人们有不同意见。但学术概念的定位与诠释,对于学术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对其展开讨论,当然有其必要。其中,关于“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不同评价,......
-
〓 清华简研究中的虚骄之气和隐讳作风
对秦人发祥地的研究,古史辨派已得出确切结论。清华简对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发表李学勤的《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称“清华简”《系年》“填补历史的空白”,特别是“关于秦人始源的记载”。《系年》证明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原来是在东方,在周成王时西迁到“朱圄”,可确定在今甘肃甘谷......
-
〓 《乡村里的推土机》与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
城市环境史研究在环境史于20世纪70年代开创之初并不占据显著地位,其原因与环境史中的西部史传统以及环境史开创者的个人研究趣旨直接相关。80年代以后,在乔尔·塔尔(Joel Tarr)和马丁·麦乐西(Martin Melosi)的领导下,城市环境史研究正式得以开展,但是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郊区却一直是环境史研究的盲点。《......
-
〓 略论口述史学与民俗学方法论的关联——民俗学视野的口述史学
【内容提要】“口述史”或“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以同被访谈者有目的访谈的录音、录像所记录的口述资料,作为构建或复原历史原貌的重要史料文本的一种科学方法。就其科学性质来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口述史学的出现对于民俗学而言,既是对本学科田野调查方法论的支持,同样也提供了技术层面、方法论乃至科学观念方面......
-
〓 中国的封建王(皇)权——《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十三章
一、专制主义王权概念的由来中国古代本来不用专制形容统治者或者政权体系。“专制”二字是用来形容臣下或地位低下的人对上级的控制和做事独断等。如《汉书·袁盎传》:“大臣专制”;《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为人臣者,……委身致命,事无专制,所以为忠也”。所以即使号称中国启蒙思想家的黄宗羲,也没有说古代的君主制是专制制度,他只是从......
-
〓 刘大年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创新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注意思考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史学创新的问题。他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史学创新;在继承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实现史学创新;主张充分挖掘利用新史料,密切联系实际开辟新的史学学术领域;建议中央领导同志关注开创马克思主义史学新局面的问题;鼓励青年学予以创新......
-
〓 历史研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我们研究历史,不仅要回答一个“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它“为什么”如此。事实材料是无限的,看起来似乎是散乱的,但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史学工作者的任务不仅在叙述,而且要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理清它的脉络线索,抓住要领,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对一些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性问......
-
〓 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关于世界史学科体系问题,笔者数年前就思考过并发表了看法。我的观点一以贯之,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坚定和深化。【1】 笔者曾提出“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理由是:中国的世界史学科需要探索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工作框架,使其既能在世界学术之林独树一帜,又能为中国......
-
〓 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几个特点
【作者简介】李珍,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北京100017)。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后进一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基本事实,决定了民族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与史学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史观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密切相联,与此同时,它的......
-
〓 超越人类看人类
——“大历史”批判
【提要】作为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史学流派,“大历史”试图从宇宙“大爆炸”讲起,以多个尺度考量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进,努力整合人类的知识,尤其是弥合史学叙述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久已分离的残损局面。在当今人类知识细碎化的形势下,“大历史”的跨学科努力显得弥足珍贵。“大历史”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有助于青年一代认......
-
〓 当代史学功能和热点的转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史学在中国一度是最辉煌的学问,遭受破坏也最严重,信誉的丧失使史学失去公信力,娱乐化又冲淡了史学的严肃性,当代史学已从学术中心走向边缘化;二、史学从神谕性、资政性向教育性转型,是史学主题、宗旨和功能的变化,由此相应的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身份也相应地有所改变,这种变化在中国不是第一次,却......
-
〓 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与古代希腊的历史
自从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欧洲的无产阶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承认不承认人类社会历史有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对于这个问题,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们明确指出,并且不断根据新的历史事......
-
〓 别让“E考据”成为“伪考据”
【核心提示】E考据中一些人不是从历史出发去研究历史,而是先入为主,从现实出发发现问题,然后反观历史去探寻答案,以此作为自己假设的佐证,其下者乃以想象为据伪造模塑历史,仅凭对相关社会历史的片段了解,便贸然利用网络检索相关概念字句,拼凑整合,牵引成文。台湾历史学家黄一农教授近年提倡的“E考据”,被视为“足以使文史专业领域迎......
-
〓 漫谈“封建”
白公寿彝九十大寿,朋辈、学生集文为他祝寿。我写点什么?想了这个题目:《漫谈“封建”》。“漫谈”者,一知半解,思考也不成熟,姑妄谈之而已。意在祝寿而求教。一我们现在对“封建”的认识,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欧洲中世纪社会所得的结论。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一般认为有两个来源,一是日耳曼,一是罗马帝国。日耳曼人入侵......
-
〓 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刍议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分期聚讼未决,原因之一是“封建”等核心术语概念有待厘清。在给历史段落命名时.应“制名以指实”、“循旧以造新”、“中外义通约”、“形与义切合”。秦以下两千年命名“封建社会”,名实错位。形义脱节,亦与外来义相左,而称之“宗法地主专制社会”较为......
-
〓 田野调查与文献结合是学术研究的康庄大道
——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路遥先生
【核心提示】历史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要靠证据说话,我在研究中一直坚持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在西方称之为“历史人类学”。我觉得称之为“历史社会学”更符合历史学者的研究转型。路遥(原名吴松龄),1927年生,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之一,国内外公认的义和团史与民间宗教史著名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率领研究团队在义......
-
〓 学术访谈:立体式的文学研究方法
【核心提示】学术访谈已成为很多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我国期刊界当下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学术访谈在当下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和学术史价值。它以特定的学术话题,通过采访者对问题情境的预设,借访谈形式将沉潜在受访者学术表象之后的学术经历、学术理念、治学方法等个性化、深层次的内涵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能......
-
〓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史研究述评
中国古代历史上,海洋贸易曾出现过市舶贸易、朝贡贸易、商舶贸易等多种形式。研究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史,对于考察古代中国以海洋为媒介的对外关系发展进程、沿海区域经济联系及与周边沿海国家或地区贸易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大海洋贸易圈的发展与演进趋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以来的文献研究中,早在30年代就有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市舶制度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