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
内容摘要:“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过程。作为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在......
-
〓 时间与历史学——俞金尧研究员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
【作者简介】俞金尧,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近现代西欧经济社会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承担和参加过多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时间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的工具,还是作为史学的方法或是视角,是无处不在的,它在历史学中是弥漫性地、渗透性地存在着的,甚至整......
-
〓 图像证史功用浅议
以图像证史近来在史学界已渐成风气,以此扩大史料的来源,也传承我国自古就有的“左图右史”图史互证的传统。南宋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说明图像可以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弥补文字难以传递的信息。最近致力于探讨历史与图像关系的一项成果是国家花大力支持的......
-
〓 社会经济作为视野——以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从对社会经济的不同理解出发,结合笔者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实践案例(包括农民合作社、社区支持农业等)尝试指出:在实践中社会和经济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简单分割,表面独立的经济问题背后其实包含着各种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限定和影响,故需要一种“社会—经济”的整体视野及让经济重新嵌回社会的理论敏感与现实框架。它既有助......
-
〓 重建史学的宏大叙事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1
全球正在“化”为一体,而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却大行其道,这一错位清楚折射出当今史学研究的“不合时宜”。近二三十年间,在后现代史学的冲击下,宏大叙事的历史备受质疑,微观史却独领风骚。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微观史都已成为滔滔主流。但是,泰坦尼克沉没了,并不代表主宰大海的就该是小舢板,当史学家们沉溺于对各种各......
-
〓 重新认识西方的“海洋国家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9JDH15)。【作者简介】杨国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洋史。【内容摘要】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重新认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社会科学与国家分析框架下的“海洋国家”话语,指出“海洋国家”实质上是马汉“海权论”话语策略中的一个概念;麦金德则......
-
〓 浊源与清流:经济史学与经济学辩证关系初探
【内容摘要】文章对经济史与经济学辩证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从历史学的“历”、“史”语义学探析开始,以经济史学与经济学的“源”、“流”辩证关系展开,对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论落后的现状提出批评,呼吁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转型。【关键词】经济史;经济学;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作者简介】蒋清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
-
〓 互联网的普及与历史观念的变化
——“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二
【作者简介】王晴佳,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如果我们想列举一下最近二十年以来所发生的影响人类生活和世界历史的大事,那么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发明和迅速普及,是其中之一。互联网的普及既然已经影响了世界历史,那么它是否也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念呢?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当今国际学界并不太多。现有的一般论著......
-
〓 技术史田野调查方法反思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许多传统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没有生产的实体,只是存在于书面或部分群体的记忆当中。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现场调查方法就很难解决问题,需要学习、借鉴新的方法。技术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在研究技术史的时候是很难避而不谈与其相关的文化因素的,而要......
-
〓 生计与生态:生态人类学的田野实践
生态人类学是目前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方法创新等理论层面的研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无论是对西方生态人类学理论前沿的追踪,还是对我国生态人类学发展史的回顾,都有具体而深入的评述、反思与总结。但从现有的相关经验研究来看,内容庞杂,角度各异,缺乏明晰的主导性研究方向。我国生态人类学如何适应变迁的......
-
〓 全球史视野下的秦汉考古学体系重构
【内容提要】秦汉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秦汉考古就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和重视,先后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秦汉考古教材,但由于理论构建与体系建设的滞后,阻碍了秦汉考古学的学科发展,重新构建秦汉考古学体系已刻不容缓。全球史从一种编纂世界历史的方法演变成为研究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为从动态角度研究......
-
〓 突破与发展:历史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兼评《缅彝语音韵学》的贡献
编者按:语言学研究向来关注具体问题,方法可谓具体研究之良具,因此,本版将陆续推出关于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的文章。栏目名中“旨归”之意取自《温病合编·自序》:“其于卷帙浩繁者,必要旨归,琳琅珠璧,无美不搜……”希冀将语言学方法论之美文尽收于本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历史语言学如日中天,对世界语言进行谱系分类蔚为风......
-
〓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
【内容摘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一直得到学界的赞扬,然而深入审视,实乃以新的文字资料参证古籍文献资料,不必看作“二重证据”,其中以商代君主世系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更是严重的逻辑错误。“二重证据法”是针对“古史辨”派提出的反对理念,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起到阻断史学革命、将传统史学过旱衔接于新史学的作用。此后史学界......
-
〓 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简介:张耕华(1952-),男,浙江鄞县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上海200062)归纳方法的功能之一,是从“特殊事实”中提取“普通事实”,进而推导历史一般状况或一般常态,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满地荆棘”、极易失真的一环。其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历史的个别缺乏天然的齐一......
-
〓 历史比较:现代化研究不可或缺的视野
摘要:历史比较的视野对现代化研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历史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化研究包含两层含义:首先,现代化理论本身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研究现代化理论不能忽视其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次,现代化本身是一系列具有因果关联的历史进程,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对后发国家按照与其相同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构成了制约因素。现代化发展史不仅......
-
〓 “封建”、“半封建”的理解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实质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在《中华读书报》、《法制日报》的“名家荐书”栏目为冯天瑜先生的新著《“封建”考论》写过短篇评论,但我可能不属于有的学者所说的“吹捧者”之列,我也不习惯于吹捧。任何学术论著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而且常常见仁见智,《“封建”考论》中的个别论点自然还可以商榷,只因报纸的篇幅十分有限,我作为后学,还不便展开......
-
〓 中国古史创新仍需重视旧史料
【核心提示】通过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旧史料”也可以焕发新生命,从而有所贡献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持续推进。或许与中国现代历史学科建立的历史过程有关,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谈到“学术创新”,谈到“新研究”,多以“新史料”的发现和运用为主。尤其近三十年来,以考古工作的大幅进展为背景,学人争以“预流”为尚。今天简牍材料和敦煌吐鲁番文书......
-
〓 二十世纪以来晚宋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以来的宋史研究,北宋史的关注程度一直强于南宋史,但是随着近年来南宋史研究的不断加强,较多的南宋史研究成果出现,特别是以往较为薄弱的晚宋史研究,也出现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晚宋史的界定,目前有胡昭曦《略论晚宋史分期》(《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将其界定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至帝舄祥兴二年(1279)南宋......
-
〓 史学30年:从“走出通史”到“返回通史”
【核心提示】史学近30年的变化,可以用“走出通史”与“返回通史”来概括。对于通史写作的不满意,逼迫我们走出来,经过30年的努力应该要逐渐回到通史这样一个大目标上,我称之为“返回通史”。近十年来,在社会史与区域史等研究潮流的推动下,新资料的发掘与利用成为史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固然有助于营造史学繁荣的盛景,但同时也越......
-
〓 关于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相
在最近十五年来的国内理论界中,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某些论述,亦即当今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如果不是最大热点,也算得上是最大热点之一。国内出版的相关的文章、书籍很多很多,观点则大都众口一词,即断言马克思晚年发生了“重大思想转变”,提出了“东方社会理论”,为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指出了方向云云。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