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突破与发展:历史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兼评《缅彝语音韵学》的贡献
编者按:语言学研究向来关注具体问题,方法可谓具体研究之良具,因此,本版将陆续推出关于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的文章。栏目名中“旨归”之意取自《温病合编·自序》:“其于卷帙浩繁者,必要旨归,琳琅珠璧,无美不搜……”希冀将语言学方法论之美文尽收于本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历史语言学如日中天,对世界语言进行谱系分类蔚为风......
-
〓 战犯审判、历史认识、民族和解
——关于“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的讨论之一
【编者按】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
-
〓 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区史研究呈现不断深入的总体态势。一方面,新方法新思维的运用,使认识工具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另一方面,传统范式与方法仍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由此促进了苏区史从学科视野、学术定位到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的持续拓展,人们认识苏区史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突破,苏区史研究的多样性、学术性特点得到长足的提升。与......
-
〓 黄宗智: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1.阅读方法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
-
〓 “正当的历史观”: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主义
【关键词】李济;民族主义;考古学史【作者简介】查晓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原文出处】《考古》(京),2012.6.82~92【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8XZS011)、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sKJC201002)资助。张光直曾指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在以下几......
-
〓 深化中国乡村史研究面临诸多新课题
城市化进程带来乡村社会变迁。有学者认为,今天的乡村很可能是未来的都市,乡村史研究不仅能为城市化提供借鉴,也能为城市化建设方向和发展道路提供思路。乡村史研究关注十大问题中国乡村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前半期,乡村的解体与对“乡土中国”的观察、探讨同步展开,以乡村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史研究......
-
〓 超越人类看人类
——“大历史”批判
【提要】作为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史学流派,“大历史”试图从宇宙“大爆炸”讲起,以多个尺度考量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进,努力整合人类的知识,尤其是弥合史学叙述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久已分离的残损局面。在当今人类知识细碎化的形势下,“大历史”的跨学科努力显得弥足珍贵。“大历史”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有助于青年一代认......
-
〓 时间与历史学——俞金尧研究员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
【作者简介】俞金尧,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近现代西欧经济社会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承担和参加过多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时间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的工具,还是作为史学的方法或是视角,是无处不在的,它在历史学中是弥漫性地、渗透性地存在着的,甚至整......
-
〓 “封建地主制”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成果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笔谈(一)
[编者按]自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以李大钊、郭沫若等为代表的学者,在努力全面地掌握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出色地开创了将其普遍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事业。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倾注了巨大心血,因而在阐发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近代社会进程基本线......
-
〓 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
美国卫斯里学院历史学教授柯文(Paul A.Cohen)所著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出版后, 在国内外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术界围绕书中所倡导的“中国中心观”(Chi na-centered approach或译“中国中心取向”)的方法论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对 蕴藏于其后的历史观——传统与现代性问题的基本看法,......
-
〓 生态史:历史的生态学畅想
【编者按】生态史(亦称环境史)研究旨在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人与自然不断变动着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以及人对自然变动的影响,从整体上探索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共同演化过程。作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生态学时代”的产物,历经三四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极大地扩展了历史学的边界,使其逐步走出“人类事务”的藩......
-
〓 概念史与历史的选择——概念史笔谈之一
【编者按】概念史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和德国的考泽莱克所开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为世人所公认的研究方法。概念史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推动;另一方面,也与人文科学向语言学转向有关。目前,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都有专功概念史的学者,在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中,也有以......
-
〓 “易学”视野中的水循环
【核心提示】从“易学”的视角,审视水的自然大循环和人工小循环系统,融合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科学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长远的发展。现代科学认为,水资源系统嵌于“人—地”系统中,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层次性、协同性、有序性、地域......
-
〓 “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遗产
【提要】认真总结九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是反思以往和展望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五四”时期,唯物史观的传播“风靡一世”,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信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创建之初,李大钊等先驱者撰写的论著,已鲜明地显示出“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术品格。继之,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 清华简研究中的虚骄之气和隐讳作风
对秦人发祥地的研究,古史辨派已得出确切结论。清华简对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发表李学勤的《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称“清华简”《系年》“填补历史的空白”,特别是“关于秦人始源的记载”。《系年》证明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原来是在东方,在周成王时西迁到“朱圄”,可确定在今甘肃甘谷......
-
〓 时间之境——论存在
【内容摘要】何以可能潜在神秘的却异常有影响力的过去实存物——存在——被设想?我论证到:存在不是由故事(stories),而是由故事中的“历史事实”(storiness)引起。存在不仅呈现过去如何制约着我们,而且呈现如何强迫着使我们能够改写关乎我们自身的历史。因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习得这样的经验,它能最终促使我们去那样做......
-
〓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思考——读毛泽东“古今中外法”札记
仅以此文纪念敬爱的毛泽东同志逝世三十五周年——作者(2011年9月8日)提要:“古今中外法”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和路径的一种概括,作者通过史学史上的及其亲历的实例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分析其内涵和特点,如在“古今”关系上“相续相涵,互补互证”,在“中外”关系上“相抗相依(对立统一),亦异亦同(个性共性)”等......
-
〓 全球史视野下的秦汉考古学体系重构
【内容提要】秦汉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秦汉考古就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和重视,先后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秦汉考古教材,但由于理论构建与体系建设的滞后,阻碍了秦汉考古学的学科发展,重新构建秦汉考古学体系已刻不容缓。全球史从一种编纂世界历史的方法演变成为研究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为从动态角度研究......
-
〓 论超经济强制——《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四章
农民经济是封建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它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有众多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我国也有许多介绍和研究。【1】关于封建社会的直接生产者——农民,除了他们的经济地位问题外,还有一个法律地位问题,也就是农民的依附关系问题,可以说也就是农奴制问题。对此已有许多研究,也有许多争论。这个问题表明封建经济的管制性质,值得关注。......
-
〓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经济原论》第一篇第一章
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经济构成从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起,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止,这l00多年的历史过程,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官僚奴役压迫中国人民,把中国社会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乃至殖民地的悲惨苦痛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地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英勇斗争过程。中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