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西方考古学研究范式述评
【英文标题】A Review on the Paradigm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Archeology Study【作者简介】陈胜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130012)。【内容提要】 Paradigm is the concept to synthesize academic re......
-
〓 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人类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并在世界各国大学中普遍设置。人类学传人中国也已经超过一百年,但是学科的发展一直比较坎坷,至今人类学在国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一直不太明确,这也成为阻碍人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本文就人类学学科定位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一、国际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及发展人类学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各国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出......
-
〓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度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理论定位及其相关重大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这实际上是关涉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的主题问题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的探讨,谈一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一在哲学史上,任何有影响的哲学流派都有其特定的主题。......
-
〓 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多重维度
【内容提要】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史和文本的考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內容及其特色可以大体归结为多维度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似自然史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和有机的社会形态结构理论三个主要方面。其中,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从宏观上考察社会历史分期,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从动态中探讨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形态结构理论是从静态中剖析......
-
〓 自然与人文: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史研究
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史研究,既要关注水、土壤、植被、聚落等环境要素,又要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史。环境要素变化的研究有较为刚性的自然科学尺度,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察则是人文社会科学层面的,相关描述具有较大弹性。学科和研究手段更趋细致水环境、土壤、植被、役畜、聚落等因素的研究以前多涉及地理学,特别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而环境史......
-
〓 GIS进入历史地理学研究10年回顾
【内容提要】地理信息系统进入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已经有10年历史,本文回顾了这10年间以CHGIS为主要代表的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果,显示出这一手段已经成为历史地理某些方向的常规方法,特别在历史河流地貌研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历史时期河流的相对精细形态得以呈现。以黄河“京东故道”重建为代表的空间矢量数据获得方法为学......
-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线讯(记者薛倩)2月13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今日人类学民族学论丛》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京举行。《今日人类学民族学论丛》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该论文集的主编来自11个国家。论文集的文章从在世界大会6场主旨发言、14场名家讲座、217个专......
-
〓 史学框架与史学求真的限度——兼论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史学转向
史学求真,并非什么新话题,时下一些史学家谈论史学求真,大多是针对弄虚作假的学风。实际上,学术研究本身就是求真。若历史学家说历史学是求真的学问,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乃至物理学、化学就不是求真的学问了?时下史学求真及史学分析框架又有检讨的必要,检讨本身也反映时代变迁。史学分析框架是探索历史真知的重要工具,完善的史学分......
-
〓 互联网的普及与历史观念的变化
——“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二
【作者简介】王晴佳,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如果我们想列举一下最近二十年以来所发生的影响人类生活和世界历史的大事,那么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发明和迅速普及,是其中之一。互联网的普及既然已经影响了世界历史,那么它是否也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念呢?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当今国际学界并不太多。现有的一般论著......
-
〓 唐宋变革视阈中文学艺术的新走向
一、序论日本史家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在中国史研究领域激起的反响迄未消歇。尽管对内藤学说,笔者持一定的保留态度[1],但仍认为,撇除其学说背后总体中国史观的背谬之处,“唐宋变革论”不失为一种考察问题的理论参照系,为相关研究引进新的视野与方法,有助于将研究推向深入。唐宋变革论是为宋代近世说张目的,内藤湖南指出:“......
-
〓 历史研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我们研究历史,不仅要回答一个“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它“为什么”如此。事实材料是无限的,看起来似乎是散乱的,但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史学工作者的任务不仅在叙述,而且要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理清它的脉络线索,抓住要领,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对一些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性问......
-
〓 从后现代主义到浪漫主义——一种史学观念的回归
【内容提要】浪漫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都是对现代性作出的回应。基于对空间的关注,它们都反对现代主义的线性历史观,强调史学研究的多重视角。在历史观念和历史书写上,它们呈现出诸多相似性:如对特殊主义、地域主义、偶然性、奇闻轶事、多元性、开放性、差异性的强调;在怀乡情绪中表现历史写作的诗性和审美维度;对微观史和日常生活史的......
-
〓 “古今中外法”与农业遗产研究杂谈
这是作者在2011年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报告的整理稿。《中国农史》2013年第1期全文刊载。发表时题目改为《“古今中外法”与农业遗产研究》,并由编辑部作了某些技术性处理。此为原稿。——作者2013年3月10日 农业遗产的研究方法是本次论坛的议题之一,论坛组织者让我讲一讲。这个问题我也是在学习和思考中。我在......
-
〓 以开放的心态读书问学
【核心提示】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难以描述的巨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延续,人们的旧有观念和做法受到了冲击,知识的更新速度与传播方式发生的变化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转瞬间,21世纪的第12个年头将被我们悄然抛在身后。一句墨西哥谚语说:“别走太快,你会丢掉灵魂。”它仿佛在提醒我,该停下脚步回望一下刚刚走过的路,审视一下匆忙......
-
〓 在史学价值实现中学界、媒体的互动与影响
中国史学因其特有的价值而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发展,经过千年培育与积淀,成为中国学术的瑰宝。它的深厚、博大、深邃已为世人认同。从一定角度看,它所揭示的内涵具有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符号的意义。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光芒与魅力不但不会衰减,反而会更加耀眼与辉煌。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建设已成为民族与国家的盛事,而我们强调文化的......
-
〓 漫谈“封建”
白公寿彝九十大寿,朋辈、学生集文为他祝寿。我写点什么?想了这个题目:《漫谈“封建”》。“漫谈”者,一知半解,思考也不成熟,姑妄谈之而已。意在祝寿而求教。一我们现在对“封建”的认识,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欧洲中世纪社会所得的结论。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一般认为有两个来源,一是日耳曼,一是罗马帝国。日耳曼人入侵......
-
〓 近十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之观感
【作者简介】彭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最近十年来,从先秦至晚清之前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呈现出持续进展的态势。根据《中国史研究动态》各年度不同断代的学术综述,近十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在两万篇以上,专著和论文集在1800部以上,从量的角度来说,其繁荣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质的方面同样也是如此。由于大量新的资......
-
〓 关于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相
在最近十五年来的国内理论界中,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某些论述,亦即当今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如果不是最大热点,也算得上是最大热点之一。国内出版的相关的文章、书籍很多很多,观点则大都众口一词,即断言马克思晚年发生了“重大思想转变”,提出了“东方社会理论”,为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指出了方向云云。这......
-
〓 晚唐魏博节度使何弘敬生卒年小考
关于《何弘敬墓志》的具体年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行5人于1993年9月26日给出的结论是唐咸通六年,即公元865年。由于这一结论来自权威机构,故流布甚广。笔者于2006年撰著《何弘敬墓志铭点注暨有关资料荟集》一书时,对这一问题也未加深究,遂至继续以讹传讹。近日,承大名县方志办副主任桂士辉先生提醒,笔者重新核对晚唐魏博......
-
〓 “中心观”与“中心论”
在既有的各种世界史体系范式中,“中心”是一个引起争议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然而,作为一种结构范式,世界史体系又无法回避“中心”概念。当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不同范式的世界史体系时,无论是否直接表述,“中心”问题都蕴含其中,并以此支撑起各自的阐释系统。不过,在以往关于世界史体系的讨论中,“中心”的两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