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略论口述史学与民俗学方法论的关联——民俗学视野的口述史学
【内容提要】“口述史”或“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以同被访谈者有目的访谈的录音、录像所记录的口述资料,作为构建或复原历史原貌的重要史料文本的一种科学方法。就其科学性质来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口述史学的出现对于民俗学而言,既是对本学科田野调查方法论的支持,同样也提供了技术层面、方法论乃至科学观念方面......
-
〓 谈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的专题式讲授——以唐宋历史为例
中国古代史作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一直采用“断代”方式讲授;高年级开设选修课的时候才打通朝代界限,分“专题”讲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现在,有两个因素要求我们向“专题”式讲授方式做总体调整:一是中学的“新课标”历史课本已经打通朝代界限,全部设计为“专题”了。我们高师院校应该先行一步,尽快与中学的历史教学接轨,改......
-
〓 兰克史学中的个别与普遍
【摘要】在兰克史学中,个别与普遍的关系可以构成讨论的主线。它牵涉到历史写作的意义、方式和价值等诸多关键方面,而之前所获得的标志性概念都可以在其中得到重新解释。例如,有关历史不同时间点的书写决定了意义可以改变或延续的限度;科学与艺术编纂方式的结合使得严谨的论述以最能展现作者意图的方式得到组织;而历史观念的获得既可以有事实......
-
〓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
按:本文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第一辑的代前言,《论丛》第一辑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现将本文发表,以飨各界读者。【作者简介】朱佳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邮编:l00009一、关于建设史学研究的创新体系2005年5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
-
〓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与《农业志》的农学思想之比较
【内容摘要】秦国与古罗马都是典型的以农立国的国家,有着深远的农学传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传世农学成果。《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总结先秦诸子思想学说的“新道家”专著,其中《上农》等四篇保存了大量的农学思想。《农业志》为古罗马农学家加图所作,是研究古罗马时代农学思想的重要资料。两书的农本思想都很突出,都......
-
〓 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对概念
——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2)
【作者简介】刘志琴(1935—),女,江苏镇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06);梁景和(1956—),男,山东蓬莱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48);左玉河(19......
-
〓 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钱乘旦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
历史学毕竟有底线,那就是求真,尽管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而不能够达到绝对的真和完整的真。正因为如此,使用史料和判断史料仍旧是历史学基本的要求,舍此就无法进行历史研究,因此历史学不等于文学,历史写作也不等于文学创作。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
-
〓 现代化能否作为世界近现代史学科新体系的主线
近年来关于世界史学科体系创新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众所聚焦的重大学术问题之一。在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不少新观点。其中之一是“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1】现代化能否作为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排除了不同道路发展模式的“社会经济”的不同性质而笼统地提现代化,很容易陷入......
-
〓 从“新史学”到社会文化史
【摘要】目前有关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中,论者偏重于汲取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方法,而对中国史学资源甚少提及。本文认为,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仍可资借鉴。社会文化史内容丰富,论题亦不限于大众文化一隅,可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关键词】新史学;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作者简介】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
-
〓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国际视野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四
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硕果累累,但知识在不断更新中,学术也要发展,创新是知识更新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助力。这种创新既有对史学内涵研究的拓展,也包括方法、视角的调整更新,以及要注意把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电,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
-
〓 欧洲中心霸权和民族主义之间的中国历史
过去10年间,中国和美国的史学家都在关注中国近代史中的范式问题。在1990年代,《近代中国》(Modern China)曾用了好几期版面来讨论范式问题。这股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新取向的热潮所产生的后果之一,是一个新刊物即《立场》(Positions)的出现,该刊鼓励人们运用一种源于所谓后殖民主义批评(并且暗含着后现代主义......
-
〓 线性文明理论与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形成
人类从原始状态过渡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渐向文明过渡。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后,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主要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多种。这些古代文明主要是自身发展起来的,因而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也有共同点。“文明理论”是文明过程在人们......
-
〓 深化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构想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二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史”的概念和创建学科体系的设想是20世纪初由梁启超明确提出的。经过近百年来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在中国史学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史学的不 断发展,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进一步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
-
〓 “碎片化”是个问题吗?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4
社会史研究在当代中国复兴后不久,“碎片化”问题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检视社会史学界对“碎片化”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以下4种看法: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与操作方法,以致概念不清,含义不明;学科归属不易确定和研究对象宽泛、庞杂;选题狭窄、研究取向和具体内容零碎;与当前的学风浮躁、成果评价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有关。我们认为,尽管“碎片化......
-
〓 为学与做人
【核心提示】一个科学家兴趣要广,要博览群书。有时也要等待适当的时机,看到重要的现象,但是扎实的基本功却不可或缺。 “DNA之父”的启示要懂得如何做好学问,还必须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我经常鼓励学生去读名人传记,了解著名学者如何学习、克服挫折和开拓新的方向。我的专业虽然是数学,但在阅读其他学科名家的成功经验时,也会......
-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及其趋向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革命史研究发展迅猛。在中共建党、国民革命、苏维埃革命、新民主主义理论、革命与乡村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本文不是对此一研究状况的全面梳理,而是力图从展望未来的角度,对具有方向性的研究成果予以介绍,旨在由此透视革命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关键词】中共;革命史;新民主主义【作者简介】黄道......
-
〓 “易学”视野中的水循环
【核心提示】从“易学”的视角,审视水的自然大循环和人工小循环系统,融合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科学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长远的发展。现代科学认为,水资源系统嵌于“人—地”系统中,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层次性、协同性、有序性、地域......
-
〓 第三届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智能辅助工具成古籍数字化亮点
古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利用数字化手段传承和保护古籍,便于学者的研究与教学,使古籍成果为更多人所用,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文献学界一直在做的工作。8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古籍数字化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主办。古籍数字化发展迅猛近......
-
〓 所有制关系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中的基础意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列宁称之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 “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2]他强调说,“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3]这个评价是十分正确和中肯的。而社会形态理论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核心思想。没......
-
〓 封建经济原理的探索——《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一章
一、封建经济学的由来研究经济史,虽然实证的研究是主要的,可是在指导思想上必然有经济学的理论。我们所知道的经济学来自西方,可以说完全是资本主义经济学,还没有发展出封建主义的经济学,而且许多模式都是以西方的情况为依据的,很少考虑到其他国家、地区的情况,那如何能用来指导研究封建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封建社会的经济运动和发展呢?因此......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