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西欧中心史观”到“文明形态史观”和“全球史观”——20世纪世界历史的理论、方法与编纂实践
“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笔谈(10)
《历史研究》自1954年第1期发刊,到2004年第1期的50年来,共发表有关世界历史和中外关系史文章数百篇,从最初重点介绍和研究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运、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到今天已经发展到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各地区的、从古至今的、涉及中外历史的有关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这些成果,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
-
〓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6
史学“碎片化”的讨论,西方学界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还有学者出版了专门批判碎片化历史学的著作。与之相比,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呼声是近几年才凸显的事情,但大有柳絮纷飞、越吵越热乃至史坛尽说碎片化的景象。窃以为,不管是否如此严重,这种热议本身就说明它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从而不能不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
-
〓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
马克·布洛赫的伟大声誉不仅仅建立在《封建社会》上,[1]但能够让读者全面、系统地理解其封建主义理论者,则非它莫属。本文对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做一点评析,希望引起大家对封建主义这一老问题的新关注。布洛赫扩大了封建主义理论。布洛赫这样阐述欧洲封建主义:”依附农民;附有役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制的广泛使用......
-
〓 社会经济作为视野——以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从对社会经济的不同理解出发,结合笔者长期从事的乡村建设实践案例(包括农民合作社、社区支持农业等)尝试指出:在实践中社会和经济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的简单分割,表面独立的经济问题背后其实包含着各种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限定和影响,故需要一种“社会—经济”的整体视野及让经济重新嵌回社会的理论敏感与现实框架。它既有助......
-
〓 马克思研究农村公社的动机和方法论——兼论走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困境
内容提要:马克思分析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的方法论是从分析农村公社开始的。农村公社具有公有制和私有制二重性,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如何被私有制败坏的历史过程。深入研究马克思在各个时期研究农村公社的动机和方法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研究前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形态这一方法论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我......
-
〓 “中心论”与“再评价”
一,中心论问题。批判欧洲中心论而创立一个中国中心论,这是不健康的。柯恩和弗兰克都有这种倾向。不过柯恩主要是要求寻找近代中国变化的内因,弗兰克则明确15~18世纪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以后让位给欧洲。王家范在批评中说要区分两种中心论,一是“世界(或整体)史观”的中心论,一是世界经济中心论。后者是在海运发达,各国经济进入......
-
〓 改革开放以来先秦史研究的理论模式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先秦史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涌现出大量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优秀成果。本文仅探讨涉及先秦史研究理论模式转换的一个问题,我将之归纳为从“社会形态模式”到“国家形态模式”的转换。正是由于这一转换,先秦史研究才得以突破原有理论框架的局限,了解了我们以前一无所知的“早期国家”这1久已为国际学术界所熟悉的概念,了解了早......
-
〓 环境史的“环境”问题
关键字:环境的历史;变态环境;常态环境;环境的内涵摘要:关于环境史中的“环境”问题,学界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混乱,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梳理。环境史并非完全等同于环境的历史,学者们在重视环境的同时不应忽视文化。变态与常态环境应给予同样的重视,深入开展常态环境之研究很有必要。环境的丰富内涵需理清,环境的古与今、实与虚、远与近等几......
-
〓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现代史学思潮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3
梁启超的《新史学》为大多数历史研究者所熟知。在其《新史学》的第二章“史学之界说”中,梁公对于历史的性质做了如此的阐说:“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为了说明这一历史研究的性质,他还引用英国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的比喻,像“邻......
-
〓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6
史学“碎片化”的讨论,西方学界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还有学者出版了专门批判碎片化历史学的著作。与之相比,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呼声是近几年才凸显的事情,但大有柳絮纷飞、越吵越热乃至史坛尽说碎片化的景象。窃以为,不管是否如此严重,这种热议本身就说明它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从而不能不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
-
〓 于无疑处见有疑——校勘学摭谈之二十七
校勘古籍,文从字顺,且于理不悖,阅读之下,很易滑过。然与别本或他籍互勘之下,与本文、本书前后对比之间,则往往可以发现问题,进而调动校勘者的综合知识,深入思考,或可寻觅出致误缘由。校读《四部丛刊》本范仲淹的《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有云: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贯文者。比于当时,其贵十倍,而民......
-
〓 历史书写应该回到叙事
【作者简介】汪荣祖,台湾嘉义中正大学讲座教授。因为想写书,我最近的阅读内容多半是相关史料,特别印象深刻的书很少读到。实际上,那种有启发性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并不多,像黄季刚所说“八部书外皆狗屁”——这当然是他读中国古书读通了以后的狂言。不过我以前倒是读过一些印象很深刻的书。20世纪以来,史学界用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后来改......
-
〓 对简牍与秦汉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四
【作者简介】王彦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20世纪初,简牍的发现并成为一门新的学问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人中国大体同步,简牍研究走的是文献与简牍互证(以王国维为代表)和以简牍证史(以陈梦家为代表)的路径,是为新历史考证学;唯物史观重在揭示社会的本质属性及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进而建构中......
-
〓 梁希“大林业思想”探析
【内容摘要】“大林业思想”是梁希最重要的林业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林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居于首要地位,农业、水利等居于从属地位。若以林业为抓手,即可解决中国诸多的生态问题,因此,重视林业,大力发展林业.应是重要的治国方略,欧美诸国无不如此。发展林业不仅惠及农业,减轻水利负担,而且支援了工业。尤其是建筑行业、林化工......
-
〓 社会史研究“碎片化”命题再检讨
【编者按】近年来,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史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与此同时,繁荣发展中的社会史研究也面临着“碎片化”(“碎化”)和缺乏理论关怀等质疑,尤其是关于社会史研究如何避免“碎片化”的趋势作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理论话题,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于这一学术范式的看法和评价,对其学术走向和长远发展也有重要的影......
-
〓 黑水城文献:敦煌学向下延伸的承接点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敦煌文献与黑水城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这两大出土文献主体都是佛教文献,都存在大量的西夏文献和其他少数民族文献,这为两大文献的对接提供了可能。敦煌学研究者直接参与黑水城文献的研究是黑水城文献迅速走向纵深的一条捷径。敦煌学向黑水城文献延伸,不仅存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关键词】敦煌学;西夏学;黑水城......
-
〓 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多重维度
【内容提要】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史和文本的考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內容及其特色可以大体归结为多维度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似自然史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和有机的社会形态结构理论三个主要方面。其中,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从宏观上考察社会历史分期,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从动态中探讨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形态结构理论是从静态中剖析......
-
〓 考泽莱克与德语世界的概念史——概念史笔谈之三
将“语言学转向”标识为20世纪英美哲学的基本特征也许是恰当的,但对于德语世界而言,这一转向由来已久。自启蒙运动以降,经过歌德、温克尔曼、洪堡、赫尔德、施雷格尔、施莱尔马赫等人的不懈努力,语言学被推崇为人文科学的必修法门,“好言者好智,好智者好言”,语言与思想之间的释义学循环在当时业已成型。洪堡将历史主义引入语言学的尝试......
-
〓 概念史与历史的选择——概念史笔谈之一
【编者按】概念史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和德国的考泽莱克所开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为世人所公认的研究方法。概念史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推动;另一方面,也与人文科学向语言学转向有关。目前,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都有专功概念史的学者,在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中,也有以......
-
〓 历史的“硬性”与解释的“弹性”
——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戈林的争论
安克斯密特的“文本权威消失”一说,引发了对文本与解释之间关系的思考,虽然文本在史学研究中的“硬性”是不容否认的,但随着史学研究活动的逐步推进、层层深化,文本的“硬性”越来越“弱化”,而史家解释的“弹性”却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史学理论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外力”冲击,【1】“现代性”的问题尚未弄清楚,“后现代”又接踵而至,......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