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冲击-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若干问题
[摘要]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关批驳冲击-回应模式的论述,从对其自身社会的反思及进一步的推演出发,否认近代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否认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方关系做了背离史实的阐释,是难以成立的。其“首次相撞’’等概念的使用及论述的逻辑亦存在舛误。[关键词......
-
〓 世界史和世界史体系
世界史体系刍议何芳川(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史体系问题的提出,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一个标识,也是一种文明自觉、文化自觉。具体而言,这是人类对自己作为人类、特别是进入文明以来所经历过的客观进程,进行全面、深入和总体性回顾与反思,从而在主观上对这一进程错综复杂的运行,做出规律性和阶段性的判断。一人类对世界史体系构......
-
〓 “形象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新视角
【核心提示】形象史学的任务当然不会停留在对于“物”的“观看”,而是具有史识的“阐释”。形象史学打开大门,将一切物都放了进来,在我们对于这些空前的史料丰富性应接不暇的时候,传统史学“文”的基本素养,正决定着我们其中的谁,更能穿过物的表象而接近史实真相。“形象史学”是以历史形象为主体构建的历史研究样态,由我国学者提出并倡导......
-
〓 西方中心主义与中国学术深层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总结学术研究时常常感叹,中国学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上受西方影响过多,近现代以来没有什么独特的建树,以致造成中国学术的自我失语。不仅如此,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没有话语权,即使是国内泰斗级的人物,在国际上也默默无闻或处于边缘地位。所以,中国学术的一个深层问题是学术话语权问题。如何看待这种状况?如何破解......
-
〓 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钱乘旦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
历史学毕竟有底线,那就是求真,尽管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而不能够达到绝对的真和完整的真。正因为如此,使用史料和判断史料仍旧是历史学基本的要求,舍此就无法进行历史研究,因此历史学不等于文学,历史写作也不等于文学创作。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
-
〓 考古学与哲学联手打开新视野
【核心提示】考古学离不开哲学,因为考古学的精华部分就是哲学。 考古哲学为现代哲学的一个分支,借助现代哲学思想,对考古学的证据、方法、价值和对人类文化有着普遍意义的结论进行哲学考察,其主要考察对象是考古学的理解模式。这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学科,反映了哲学与考古学之间怎样的关系,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
〓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内容提要: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feudal、feudalism与中文“封建”对译,实属不妥。最初的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包括严复在内)并不这样做,严复译feudalism为“拂特制”。20世纪受西方古典进化论的影响,将西欧feudalism抽象化,按照西欧的模式解读中国和世界,据此严复首先将feudalism与“封建”对译,......
-
〓 张俊峰:在类型学视野下开展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
我与水利社会史研究结缘,应该始自1999年。当时我刚上硕士研究生不久,就在行龙教授指导下着手开展山西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工作。当时正处在中国社会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即从整体社会史向区域社会史的转变。在进行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过程中,行龙教授认为以水为中心,以水的问题为出发点,是把握明清以来甚至是12世纪以来山西区域......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
一种社会历史观在其创立者谢世一个多世纪后仍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并在理论界引起持久的争论和在现实中产生久远的影响,这表明了该历史观的独特性、复杂性和生命力。历史唯物主义从其诞生以来,围绕它的理论本质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出现过种种解读和“重建”。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尚未被厘清,即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一个多层次、......
-
〓 景观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作者简介】张海。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原文出处】《南方文物》(南昌),2010.4.8—17景观(Landscape)是西方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和不同的学术传统对景观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但考古学研究景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现象学和解释......
-
〓 关于目前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问题
——关于“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的讨论之三
【编者按】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
-
〓 什么是灾害?——国外灾害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流派评析
只有在我们澄清和获得关于灾害概念最基本的共识后,方可继续灾害的特征及其结果等方面的研究。美国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先行者Enrico L. Quarantelli曾说:“只有在我们澄清和获得关于灾害概念最基本的共识后,方可继续灾害的特征及其结果等方面的研究。”他主编的两本同名著作《什么是灾害?》(What Is a Dis......
-
〓 一个思考:由柯文“中国中心观”谈起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美国研究近代中国史的学者中间存在三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模式:“冲击—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这三种模式都认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动力来源于西方,是由于接受西方的刺激而引发的。鉴于此,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这三种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概括为一种模式:即“冲击—回应”模式。后来美国史家柯文(Paul A......
-
〓 关于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相
在最近十五年来的国内理论界中,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某些论述,亦即当今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如果不是最大热点,也算得上是最大热点之一。国内出版的相关的文章、书籍很多很多,观点则大都众口一词,即断言马克思晚年发生了“重大思想转变”,提出了“东方社会理论”,为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指出了方向云云。这......
-
〓 中国历史上的GDP估算中跨国换算方法初探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五
近几年来,随着批判“欧洲中心论”浪潮向国内蔓延,对中国历史上的GDP总量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1] 从已有研究成果看,以中国历史上的货币(银两)计量的产出大体是可靠的。例如,我们估计1600年中国人均GDP约为4.5两,管汉晖等估计为4.4两;我们估计1840年全国人均GDP约10.8两(当年价格),李伯重估计......
-
〓 “自媒体时代”的历史研究和史学表达——“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四
人类具有超常的历史记忆能力,也总是追随最先进的记忆工具去表达自己走过的路。中国文明的发生其实就是历史记忆的萌生,不论是史前的刻画符号,还是殷墟的龟甲,后来的竹简,再后来的造纸,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都使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史学表达发生一次深刻变化。没有龟甲,没有竹简,就没有孔子删订六经;没有造纸,也就不可能有历代正史的编修与流......
-
〓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第一辑)》目录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第一辑),于沛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目录陈奎元序言………………………………………………………………………………………………………………(1)朱佳木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代前言)…………………………………………………(1)金冲及历史研究要有正确的理......
-
〓 我的三十年秦汉史研究报告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三
【作者简介】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湖北,武汉,430079)《史学月刊》组织“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我有话可说。从1979年发表《重评(吕氏春秋)》开始,刚好三十来年,回顾一下自己的研究历程,或者也是一种“反思”。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我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史,编教材,写文章,各个朝代都涉及过。197......
-
〓 时间之境——论存在
【内容摘要】何以可能潜在神秘的却异常有影响力的过去实存物——存在——被设想?我论证到:存在不是由故事(stories),而是由故事中的“历史事实”(storiness)引起。存在不仅呈现过去如何制约着我们,而且呈现如何强迫着使我们能够改写关乎我们自身的历史。因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习得这样的经验,它能最终促使我们去那样做......
-
〓 不必担忧“碎片化”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历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讨论多了起来,不少学者开始担心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一些没有“历史意义”的小问题上,注重细节,忽视整体。其实,这种忧虑在西方历史学界出现更早。在西方,过去史学家在德国史学大师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的影响下,主张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学家的基本职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