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宋变革与第一个中产之家的政权
作者简介:柳立言,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宋变革”的要义,是唐宋两代既有延续,也发生了一些划时代的改变,一方面使唐宋两代在某些重要领域产生断裂,另一方面是变革的结果——宋型文化,开启了中国的近世,元明清三代只是延续,没有再产生划时代的改变,亦即没有宋元变革、元明变革或明清变革了。最明显的断裂,当是统治阶级的......
-
〓 传统文化与中俄的现代化
中国和俄国(苏联)都有与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但是有些著作在论述两国现代化进程时,只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问题,不谈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样阐述历史是不全面的。还有些著作将中俄两国的传统文化简单地视为落后的封建主义产物、发展的桎梏,说它是一种“惰性力量”,“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
-
〓 考古学与哲学联手打开新视野
【核心提示】考古学离不开哲学,因为考古学的精华部分就是哲学。 考古哲学为现代哲学的一个分支,借助现代哲学思想,对考古学的证据、方法、价值和对人类文化有着普遍意义的结论进行哲学考察,其主要考察对象是考古学的理解模式。这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学科,反映了哲学与考古学之间怎样的关系,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
〓 二十世纪以来晚宋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20世纪以来的宋史研究,北宋史的关注程度一直强于南宋史,但是随着近年来南宋史研究的不断加强,较多的南宋史研究成果出现,特别是以往较为薄弱的晚宋史研究,也出现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晚宋史的界定,目前有胡昭曦《略论晚宋史分期》(《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将其界定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至帝舄祥兴二年(1279)南宋......
-
〓 不必担忧“碎片化”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历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讨论多了起来,不少学者开始担心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一些没有“历史意义”的小问题上,注重细节,忽视整体。其实,这种忧虑在西方历史学界出现更早。在西方,过去史学家在德国史学大师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的影响下,主张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学家的基本职责......
-
〓 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摘要】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历史地理学科自身建设的探讨,大致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与对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的变化及其规律研究相比,近1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要薄弱得多,虽然很多学者在自己......
-
〓 历史学与价值观建设
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社会价值观的建设,历史学在这一工作中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实现本学科的社会价值。历史学有四个任务历史学的任务有四点:求真、明理、弘德、经世。它们无不与价值观密切相关。求真,即探求历史的真实面貌。要做到这一点.在很多时候就需要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视真理高于生命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这曾......
-
〓 信息化的历史学:基于互联网驱动的史学变革——“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五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信息研究系主任博格曼(ChristineL.Borgman)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专著前言里提到,互联网是自600年前古腾堡(Gutenberg)发明印刷术以来人类交流史上最伟大的进步。【1】该书问世后仅几年时间,便令站在2011年这个时空坐标点上的我们完全能够断言,其历史意义之伟大将远非局限于此......
-
〓 关于中国历史GDP研究的点滴思考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一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者按】近年来,国内对麦迪森有关中国历史各时期GDP估算的引入,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也推动了国内学者研究中国经济史中GDP的热潮。但对于GDP这一指标能否运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及如何运用GDP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界至今存在不同意见。为了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刊编辑部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
-
〓 关于目前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问题
——关于“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的讨论之三
【编者按】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
-
〓 史学“竭泽而渔”面临急功近利挑战
对于史料,前辈史家主张竭泽而渔,奉此为治史的金科玉律、不刊之言。他们相信,只有穷尽相关史料之泽,方能捕得全部的史实之鱼,有了全部史实做研究的基础,得出的论断才准确、可靠进而科学。于是他们以“读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为高尚理想,汲汲于如烟似海的史料,黄泉碧落,搜求证据,虽细如毫发、密若繁星而不敢忽。竭泽而渔是他们的治......
-
〓 拓宽西方史学史学科的跨学科视野
张广智先生主编的6卷本《西方史学通史》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西方史学史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认为,西方史学史学科要进一步发展,拓宽跨学科的视野并关注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向。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具有更多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过去,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以往的一切,可以说无所不包,......
-
〓 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对概念
——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2)
【作者简介】刘志琴(1935—),女,江苏镇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06);梁景和(1956—),男,山东蓬莱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48);左玉河(19......
-
〓 历史中的普遍与特殊:基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
【摘要】对历史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在内容层,即主体对于客体的确证与认同之中,侧重分析客体或事实被界定为普遍抑或特殊之属性的依据与根源,它也是历史客观性的根源所在;在形式层,即涉及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确证过程”中,侧重分析时间、空间与个人生命相结合构成的历史性因素及其疏离普遍性的方式......
-
〓 深化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构想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二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史”的概念和创建学科体系的设想是20世纪初由梁启超明确提出的。经过近百年来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在中国史学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史学的不 断发展,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进一步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
-
〓 语言、用法与法国概念史——概念史笔谈之四
【作者简介】张智,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概念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还是在具体的实证研究方面,法国学者都做出了重要尝试。他们一方面参与概念史研究的国际合作,并在方法论上同国外概念史学家进行交流。一些著名学者参与了德国的概念史项目:《法国基本政治概念和社会概念手册,1680—1820》(Handb......
-
〓 认知生态学:认知科学研究的新进路
认知生态学囊括了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应用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诸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使认知的研究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刻。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认知生态学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认知生态学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旨在将生物学领域中的生态学和进化论整合并纳入到认知的研究中,实现认知的生态学......
-
〓 购买力平价法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运用初探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三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简称PPP)是汇率决定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假说之一,是世界各国制定汇率政策的依据。国际组织亦基于PPP理论横向比较各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如世界银行的国际比较项目ICP(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上述的横向比较以及由......
-
〓 “形象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新视角
【核心提示】形象史学的任务当然不会停留在对于“物”的“观看”,而是具有史识的“阐释”。形象史学打开大门,将一切物都放了进来,在我们对于这些空前的史料丰富性应接不暇的时候,传统史学“文”的基本素养,正决定着我们其中的谁,更能穿过物的表象而接近史实真相。“形象史学”是以历史形象为主体构建的历史研究样态,由我国学者提出并倡导......
-
〓 《宋代政和茶歌选析》一文自我正误
(解放军理工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南京市海福巷一号210007)十多年前,我发表在《茶博览》(1996年夏之卷,6月出版,总14期)的文章《宋代政和茶歌选析》提到:“福建政和,自唐以降,向为产茶盛地。宋时,更以北苑团茶闻名遐迩。茶业的繁荣为茶歌的孕育创造了条件。宋代太史滋兰写有《种茶曲》、《采茶曲》和《拣茶曲》三首茶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