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华简研究中的虚骄之气和隐讳作风
对秦人发祥地的研究,古史辨派已得出确切结论。清华简对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发表李学勤的《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称“清华简”《系年》“填补历史的空白”,特别是“关于秦人始源的记载”。《系年》证明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原来是在东方,在周成王时西迁到“朱圄”,可确定在今甘肃甘谷......
-
〓 全球史视野下的秦汉考古学体系重构
【内容提要】秦汉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秦汉考古就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和重视,先后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秦汉考古教材,但由于理论构建与体系建设的滞后,阻碍了秦汉考古学的学科发展,重新构建秦汉考古学体系已刻不容缓。全球史从一种编纂世界历史的方法演变成为研究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为从动态角度研究......
-
〓 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区史研究呈现不断深入的总体态势。一方面,新方法新思维的运用,使认识工具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另一方面,传统范式与方法仍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由此促进了苏区史从学科视野、学术定位到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的持续拓展,人们认识苏区史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突破,苏区史研究的多样性、学术性特点得到长足的提升。与......
-
〓 二十世纪以来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史研究
作者简介:陈新,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200433)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研究难以离开西方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中国史家从悲愤走向自信,因此近现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学术信心重构的心理史。中西史学理论比较的历史与现实,贯穿着这一心路历程。20世纪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历程可划分三段,每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第一阶段以西......
-
〓 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历史学中的个别与一般”讨论之一
【《史学史研究》编者按】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探讨历史学中的“个别”(或典型性)与“一般”问题。关于此问题,张耕华教授在本刊2010年第四期发表的《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有讨论。在本期发表的《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中,张耕华教授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研究要涉及两种......
-
〓 评英国历史学家里格比对唯物史观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1]是由西方专业历史学家从评估一种历史研究指导理论的视角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所做的评说。[2]作者斯蒂芬.亨利。里格比(Stephen Henry Rig.by),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文化学院历史学教授。他的主攻领域是英国中世纪史,是一位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知名学者。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与社......
-
〓 社会形态演进的分析——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概述及读后所思
一人类最早的婚姻状态是群婚。即一个原始群内部生理成熟的男女之间不受限制的杂乱性交。(它主要是从对近现代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的考察及对历史记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它之所以是人类最初的两性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从人的生理上看,人类比其他动物有更旺盛的性欲,经常地处于发情期,因而性成熟的男女之间的性交就更经常、普遍......
-
〓 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对概念
——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2)
【作者简介】刘志琴(1935—),女,江苏镇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06);梁景和(1956—),男,山东蓬莱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48);左玉河(19......
-
〓 深化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构想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二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史”的概念和创建学科体系的设想是20世纪初由梁启超明确提出的。经过近百年来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在中国史学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史学的不 断发展,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进一步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
-
〓 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
美国卫斯里学院历史学教授柯文(Paul A.Cohen)所著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出版后, 在国内外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术界围绕书中所倡导的“中国中心观”(Chi na-centered approach或译“中国中心取向”)的方法论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对 蕴藏于其后的历史观——传统与现代性问题的基本看法,......
-
〓 “碎片化”是个问题吗?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4
社会史研究在当代中国复兴后不久,“碎片化”问题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检视社会史学界对“碎片化”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以下4种看法:缺乏合适的理论指导与操作方法,以致概念不清,含义不明;学科归属不易确定和研究对象宽泛、庞杂;选题狭窄、研究取向和具体内容零碎;与当前的学风浮躁、成果评价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有关。我们认为,尽管“碎片化......
-
〓 历史书写的无声之处:一位历史学者的自白
——以《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的撰写为例
内容提要:历史学者在历史著述创作过程中通常面临着两种忧虑:其一为著者与写作主题间的隔离感;其二为作品与读者间的距离感。著者的历史学者身份意识及其所掌握的本体认识论,将是解决此两点忧虑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学者亦面临创作过程中的“无声之处”问题,即历史学者没有言表的担心或其他事项、写作中的迂回曲折或使用方法的来回......
-
〓 气候哲学研究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各国关注。11月26日,多哈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展开新一轮会谈。基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气候科学,一门新的哲学分支——气候哲学应运而生。在中国,气候哲学才刚刚起步,有待拓展。本报记者就其内涵与动向采访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气候问题需从哲学高度深思对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
-
〓 重新认识西方的“海洋国家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9JDH15)。【作者简介】杨国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洋史。【内容摘要】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重新认识“西方中心主义”现代社会科学与国家分析框架下的“海洋国家”话语,指出“海洋国家”实质上是马汉“海权论”话语策略中的一个概念;麦金德则......
-
〓 “小农经济稳固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早期争论——基于19世纪中叶以前的学术史回顾
【内容摘要】19世纪中叶以前,以西斯蒙第、约翰·穆勒、威廉·罗雪尔为主要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秉持调和折衷主义的学术理念,相继提出所谓“小农经济稳固论”→“大农场和小农场适当搭配论”→“大中小农场和谐共生论”,极力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这是一种发育不全和缺乏生命力的伪科学,但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发挥......
-
〓 邢鐵教授:與歷史系學生的講座
我以前跟學生交流比較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經意間拉開了距離,學生對我越來越尊敬,跟我也越來越疏遠了。其實我很願意跟同學們交流。前一段時間,我們學院幾名學生編輯找我,讓我談談歷史學習的有關問題。我就直奔主題,按他們的提綱說吧。 1.歷史專業的特點 在上個世紀的這個時候,王國維先生就講過,現代“......
-
〓 传统史学正统观念的发展变化(专题讨论)
经学与两汉史学的正统观念汪高鑫【关键词】传统史学;两汉;魏晋南北朝;两宋;王夫之;正统观念【作者简介】汪高鑫(1961—),男,安徽休宁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北京100875);马小能(1982—),女,河南永城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所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史......
-
〓 让历史更加好看
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关系到历史究竟该如何书写。对科学化的极端追求导致了民众对专业史学的望而却步众所周知,近代史学的科学化是以兰克史学为标志的。作为“科学史学之父”,兰克发展出一套科学的史料考订方法。鉴于其在历史学成长为一门学科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基因突变”作用,这一方法被称为史学发展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从此,世界史学走......
-
〓 现代化能否作为世界近现代史学科新体系的主线
近年来关于世界史学科体系创新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众所聚焦的重大学术问题之一。在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不少新观点。其中之一是“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1】现代化能否作为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排除了不同道路发展模式的“社会经济”的不同性质而笼统地提现代化,很容易陷入......
-
〓 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村社制和奴隶制残余
人们在研究中国史时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诸如中国历史上的时局,有如走马灯般的变动,封建王朝不断兴衰更迭,农民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不时出现新贵族代替旧贵族,游牧贵族代替农耕贵族的情况;其在财产权上也不是很稳定的,所谓“千年田,八百主”,即足说明其间变动的剧烈。从表面上看来,随着新王朝的建立,似乎一切都变了,人也变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