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当的历史观”: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主义
【关键词】李济;民族主义;考古学史【作者简介】查晓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原文出处】《考古》(京),2012.6.82~92【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8XZS011)、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sKJC201002)资助。张光直曾指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在以下几......
-
〓 《宋代政和茶歌选析》一文自我正误
(解放军理工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南京市海福巷一号210007)十多年前,我发表在《茶博览》(1996年夏之卷,6月出版,总14期)的文章《宋代政和茶歌选析》提到:“福建政和,自唐以降,向为产茶盛地。宋时,更以北苑团茶闻名遐迩。茶业的繁荣为茶歌的孕育创造了条件。宋代太史滋兰写有《种茶曲》、《采茶曲》和《拣茶曲》三首茶歌......
-
〓 亨普尔《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之文本研究
——“历史学中的个别与一般”讨论之二
【《史学史研究》编者按】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探讨历史学中的“个别”(或典型性)与“一般”问题。关于此问题,张耕华教授在本刊2010年第四期发表的《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有讨论。在本期发表的《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中,张耕华教授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研究要涉及两种......
-
〓 时间与历史学——俞金尧研究员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
【作者简介】俞金尧,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近现代西欧经济社会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承担和参加过多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时间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的工具,还是作为史学的方法或是视角,是无处不在的,它在历史学中是弥漫性地、渗透性地存在着的,甚至整......
-
〓 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的范畴
本文探讨琼·斯科特的论文《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的问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着力勾勒了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在中国大陆和欧美的中国历史研究界相互关联而又截然不同的学术发展轨迹。在英语学术界,斯科特的文章标志着重大的概念上的转变,推动此后的研究走出仅限于对妇女的思考,引向对社会性别的关注;走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
-
〓 传统文化与中俄的现代化
中国和俄国(苏联)都有与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但是有些著作在论述两国现代化进程时,只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问题,不谈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样阐述历史是不全面的。还有些著作将中俄两国的传统文化简单地视为落后的封建主义产物、发展的桎梏,说它是一种“惰性力量”,“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
-
〓 “中国古文书学”的创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者笔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文书研究班中国古代史学界近代以来发展出简帛学、敦煌学、徽学以及黑城学等新学问,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出土或传世的文书,包括简牍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书、徽州文书,时代涵盖战国秦汉直至明清。虽然上述学问研究的对象多是文书,但迄今中国却并没有形成和建立起自己的“古文书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
〓 “古今中外法”与农业遗产研究杂谈
这是作者在2011年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报告的整理稿。《中国农史》2013年第1期全文刊载。发表时题目改为《“古今中外法”与农业遗产研究》,并由编辑部作了某些技术性处理。此为原稿。——作者2013年3月10日 农业遗产的研究方法是本次论坛的议题之一,论坛组织者让我讲一讲。这个问题我也是在学习和思考中。我在......
-
〓 从古希腊罗马史看奴隶占有制社会的若干问题——《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第一编第二章
各民族各国历史发展的个性共性问题,经常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古代希腊罗马,因其辉煌的文化以及高度发展而又富有特色的奴隶占有制度,从文艺复兴至今的数百年内,都是各国学者悉心研究的对象。在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历史地位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仍然是争论不体的问题的今天,根据古希腊罗马的史实,对与奴隶占有制社会有关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依然......
-
〓 “封建地主制”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成果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笔谈(一)
[编者按]自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以李大钊、郭沫若等为代表的学者,在努力全面地掌握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出色地开创了将其普遍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事业。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倾注了巨大心血,因而在阐发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近代社会进程基本线......
-
〓 通俗史学论
【内容摘要】“通俗”是“通”和“俗”的有机结合。“通”是前提与基础。“通”而后“俗”,才叫“通俗”。“充实、正确的内容”与“看得懂”均是通俗读物的内在属性。通俗史学、公共史学均是历史学社会化的样态、形态与渠道。历史事实与艺术真实、历史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是探讨通俗史学的核心问题。自晚清至当代,学者们对此已形成基本共识......
-
〓 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
作者简介:罗祎楠(1979—),男,北京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现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Email:nanyiluo1@hotmail.com“唐宋变革”问题自1910年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氏正式提出后,逐步成为唐宋史领域内吸引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近年来,对“唐宋变革”理论本身发展历史的回顾......
-
〓 从“新史学”到社会文化史
【摘要】目前有关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中,论者偏重于汲取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方法,而对中国史学资源甚少提及。本文认为,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仍可资借鉴。社会文化史内容丰富,论题亦不限于大众文化一隅,可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关键词】新史学;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作者简介】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
-
〓 中国记忆史研究的兴起与路径分析
【内容提要】中国学界在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影响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记忆史研究,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已成一定规模,并朝社会史和思想史两条不同路径演进。这两条路径在研究对象、史料获取、研究方法等方面各有特点,但也有相通之处。作者认为,两条路径的融合将是中国记忆史研究的未来走向。【关 键 词】中国记忆史;社会史路径;思想史路......
-
〓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国际视野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再出发(专题讨论)之四
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硕果累累,但知识在不断更新中,学术也要发展,创新是知识更新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助力。这种创新既有对史学内涵研究的拓展,也包括方法、视角的调整更新,以及要注意把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电,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
-
〓 关于中国传统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若干思考
按:谨以此文庆贺最尊敬的吴老90寿辰长期以来,我国在实践上,以及学术界、思想界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总体思路上是以“现代化”已经成功的外国强国为榜样和参照系的,之所以如此并不奇怪,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想避免丧权辱国,只有效法先进。于是,从变法维新到“以俄为师”和仿效日、欧、美,从学习“苏联老大哥”......
-
〓 欧洲中心霸权和民族主义之间的中国历史
过去10年间,中国和美国的史学家都在关注中国近代史中的范式问题。在1990年代,《近代中国》(Modern China)曾用了好几期版面来讨论范式问题。这股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新取向的热潮所产生的后果之一,是一个新刊物即《立场》(Positions)的出现,该刊鼓励人们运用一种源于所谓后殖民主义批评(并且暗含着后现代主义......
-
〓 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中国古代史研究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一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
-
〓 图像证史功用浅议
以图像证史近来在史学界已渐成风气,以此扩大史料的来源,也传承我国自古就有的“左图右史”图史互证的传统。南宋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说明图像可以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弥补文字难以传递的信息。最近致力于探讨历史与图像关系的一项成果是国家花大力支持的......
-
〓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研究与商榷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中各派的意见研究历史,首先需要知道生产方式,根据特定的生产方式来区别某一社会的经济构成(或经济形态),因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关系,和种差对于生物的发展规律的关系是相类似的。所谓生产方式,在马克思《资本论》全书一百多条的论述中,是指“特殊的生产资料和特殊的劳动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