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史学:用“过程”来理解生态学
【核心提示】生态史研究最重要的还是回到生态与历史之间的关联问题上来。这需要具体、深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用“过程”来理解生态学,才能促进生态史学的发展。5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历史的生态学解释国际学术论坛”在京举行。70余位来自中、美、德等国科研机构和......
-
〓 相异相关的往昔:史学的个性与通性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社会科学战线》编者按】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在选题拓展、新史料发掘与新方法运用诸方面有了巨大的进展。目前,原历史学一级学科又调整为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新的变化,必然催生学科的新发展。因此,本刊特别邀请国內相关学者以“史学研究的新趋势”为主题,就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研......
-
〓 对于中国历史GDP核算和数量经济史问题研究的一点想法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八
各位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对清代GDP核算问题发表看法。我的发言分为三部分:对中国经济史定量研究的看法、对中国历史GDP研究的看法和对青年经济史学者的一点建议。一、对中国经济史定量研究的一点看法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使得中国经济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
-
〓 清华简研究中的虚骄之气和隐讳作风
对秦人发祥地的研究,古史辨派已得出确切结论。清华简对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发表李学勤的《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称“清华简”《系年》“填补历史的空白”,特别是“关于秦人始源的记载”。《系年》证明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原来是在东方,在周成王时西迁到“朱圄”,可确定在今甘肃甘谷......
-
〓 关于中国历史GDP研究的点滴思考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一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者按】近年来,国内对麦迪森有关中国历史各时期GDP估算的引入,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也推动了国内学者研究中国经济史中GDP的热潮。但对于GDP这一指标能否运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及如何运用GDP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界至今存在不同意见。为了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刊编辑部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
-
〓 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苏区史研究呈现不断深入的总体态势。一方面,新方法新思维的运用,使认识工具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另一方面,传统范式与方法仍然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由此促进了苏区史从学科视野、学术定位到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的持续拓展,人们认识苏区史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突破,苏区史研究的多样性、学术性特点得到长足的提升。与......
-
〓 中国的封建王(皇)权——《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十三章
一、专制主义王权概念的由来中国古代本来不用专制形容统治者或者政权体系。“专制”二字是用来形容臣下或地位低下的人对上级的控制和做事独断等。如《汉书·袁盎传》:“大臣专制”;《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为人臣者,……委身致命,事无专制,所以为忠也”。所以即使号称中国启蒙思想家的黄宗羲,也没有说古代的君主制是专制制度,他只是从......
-
〓 封建城市问题——《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六章
封建时代的城市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西方史学的传统就是把西方社会的进步及发展和城市紧密联系起来,而认为东方的不发展,或者说没有西方那样的发展,就是因为缺乏西方那样的城市。我已经几次试图说明这是一个伪命题,但主要是就西方城市说的,即说明封建时代西方的城市也是封建性的,不是外在于封建的,没有和东方的城市对比。鉴于对立东西......
-
〓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
批判是学术的生命,是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学术会议中理应经常听到批评和反批评的声音,在我们的学术刊物上理应能够经常看见批评和反批评的文字。遗憾的是,当前学界批评的声音弱了。究其原因,在学人方面,除了缺乏明锐的批判眼光和强劲的批判能力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畏首畏尾——怕惹麻烦,怕得罪人,怕冒犯权威,怕触怒强权。法国......
-
〓 国外学者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我国学术界对国外中国学的研究
随着我国的日益发展,国外学者对我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外中国学或称海外中国学,概略言之,是指由国外学者参与的、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或研究领域,其范围至为广泛,其渊源可溯自汉学。国外中国学原来侧重于我国古代,后来开始侧重于我国近现代,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实际上逐渐成为国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中国学不断发......
-
〓 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内容提要:二战后出现了众多的世界史编撰体系。由于对世界历史的较成熟的认知体系还未产生,这些世界史著述在开创之初都面临如何克服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许多学者批评欧洲中心论,致力于建立新的世界史,可是仍未获得显著成绩。因为我们的世界史体系是由西方学者建立的,是根据欧洲经验得出的,其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欧洲中心论的一面。非西方国......
-
〓 中国历史分期与秦至清社会形态命名
【内容摘要】历史分期是从总体上把握历史体系的有效方法,近代以来史学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作过长期探讨,而至今仍聚讼纷纭。当下流行的历史分期,将以君主集权为特征的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有悖“封建”本义,且与社会性状全然不同的西欧中世纪封建制、日本中世及近世幕藩制混为一谈。而在此种泛化封建观出现以前及之后,曾有中国学人......
-
〓 梁希“大林业思想”探析
【内容摘要】“大林业思想”是梁希最重要的林业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林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居于首要地位,农业、水利等居于从属地位。若以林业为抓手,即可解决中国诸多的生态问题,因此,重视林业,大力发展林业.应是重要的治国方略,欧美诸国无不如此。发展林业不仅惠及农业,减轻水利负担,而且支援了工业。尤其是建筑行业、林化工......
-
〓 探索经济史研究的新路径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导论
从陶希圣先生在1934年创办《食货》半月刊至今,已经历七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亦从理论争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开始,至今发展为一个极其多元化、内容充实的学术热点。当年,何茲全教授在30年代在北大读书,是陶希圣先生的学生。何氏在〈从「中国社会史论战」说到《食货》杂志〉[1]一文归纳陶希圣先生的观点。他首先引述〈......
-
〓 中国生存论史学的现代转化——梁启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的再认识暨
纪念《新史学》发表110周年
【摘要】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生存论史学——以皇朝生存论史学为中心、以正族一异族生存论史学和精英生存论史学为基本点的史学表现形态——的批判,为他建构现代中国生存论史学思想提供了历史的前提。正是在批判传统生存论史学的基础上,梁启超明确了生存论史学现代转化的方向,形成了以逆反性地置换传统生存论史学的历史描述、历史再现及历史阅读的......
-
〓 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摘要】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历史地理学科自身建设的探讨,大致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与对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的变化及其规律研究相比,近1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要薄弱得多,虽然很多学者在自己......
-
〓 对我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一些设想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2011年初,在考古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前夕,为了制订考古学的十年科研战略规划,全国十一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专家云集吉林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后来又经多次会议的征求意见和多方咨询,形成了一个规划草案。这次《社会......
-
〓 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
【内容摘要】本讲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理论对错的系统梳理,说明中国农业过去的內卷以及今天的可能出路,提出从农业本身挖掘出路以及后工业化“小农经济”的设想。同时说明作者提倡的从经验实际出发来提炼理论概念一一而不是从脱离实际的前提信念出发来推断理论一一的研究方法。【关 键 词】新古典经济学;过密型农业;集体化时期;改革时......
-
〓 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以乡村史研究为中心
【内容摘要】近三十年来(1978-2008),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革命史、经济史、社会史。从研究现状看,革命史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宏大叙事逐渐让位于细部深描,动辄全国性的题目和以论带史的定性研究被更多区域性的题材和个案分析所取代。经济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从而给这门传统学科带......
-
〓 唐宋变革期学术史·经济篇
小引:“唐宋变革期”的内涵和学界认识的轨迹在历史学人的视野中,重视变化,是史学研究的题中之意。惟有如此,才能够厘清制度的沿革、世态人心的迁转,进而从中追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规律,最终体现史学的镜鉴功能。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曾强调在纵比与横比中发现历史的变化,以求做到“变中见异,异中见性”。[1]同样的见解也见于宋史专家蒙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