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跨学科研究是世界史研究的一大趋势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跨学科研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大趋势。从广义上讲,跨学科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下一层次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再下一层次,则可指社会科学某一学科如历史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客观事物自身都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但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从各......
-
〓 加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对话
这是一个“二重证据法”主导的时代。但历史学的文献研究与考古学的器物研究究竟能不能、要不要合作的话题,一直没有停止讨论。2011年夏天,笔者与几位学者在豫南、鄂东北地区进行了10天的田野调查。由于分别出身于历史系和考古系,一路争论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他们对传世文献的解释力提出质疑,强调器物研究与文献研究话语系统的分歧,审......
-
〓 景观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作者简介】张海。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原文出处】《南方文物》(南昌),2010.4.8—17景观(Landscape)是西方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和不同的学术传统对景观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但考古学研究景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现象学和解释......
-
〓 日本关于唐宋变革时期流通经济史的研究
绪论内藤湖南首倡的“唐宋变革论”,是以唐宋时代的中国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研究课题的。它不仅关注唐宋之间的变化,而且把构成中国近代化前提的社会变迁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回顾唐宋变革论的研究历程,可以发现通常聚焦于农村社会的变化,我本人也曾做过这种尝试(宫泽1993)。中国的前近代属于农业社会,生产关系、身份制度等也是......
-
〓 二十世纪以来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史研究
作者简介:陈新,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200433)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研究难以离开西方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中国史家从悲愤走向自信,因此近现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学术信心重构的心理史。中西史学理论比较的历史与现实,贯穿着这一心路历程。20世纪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历程可划分三段,每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第一阶段以西......
-
〓 时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重大课题
创刊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办“马克思主义月刊”,每月一期,每期四版。“马克思主义月刊”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内涵与现实内涵的有机统一,积极鼓励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规律,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内外学术思潮的分析能力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以全球视野......
-
〓 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关于世界史学科体系问题,笔者数年前就思考过并发表了看法。我的观点一以贯之,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坚定和深化。【1】 笔者曾提出“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理由是:中国的世界史学科需要探索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工作框架,使其既能在世界学术之林独树一帜,又能为中国......
-
〓 “正当的历史观”: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主义
【关键词】李济;民族主义;考古学史【作者简介】查晓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原文出处】《考古》(京),2012.6.82~92【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8XZS011)、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sKJC201002)资助。张光直曾指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在以下几......
-
〓 深化中国乡村史研究面临诸多新课题
城市化进程带来乡村社会变迁。有学者认为,今天的乡村很可能是未来的都市,乡村史研究不仅能为城市化提供借鉴,也能为城市化建设方向和发展道路提供思路。乡村史研究关注十大问题中国乡村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前半期,乡村的解体与对“乡土中国”的观察、探讨同步展开,以乡村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史研究......
-
〓 唐宋变革与第一个中产之家的政权
作者简介:柳立言,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宋变革”的要义,是唐宋两代既有延续,也发生了一些划时代的改变,一方面使唐宋两代在某些重要领域产生断裂,另一方面是变革的结果——宋型文化,开启了中国的近世,元明清三代只是延续,没有再产生划时代的改变,亦即没有宋元变革、元明变革或明清变革了。最明显的断裂,当是统治阶级的......
-
〓 拓宽西方史学史学科的跨学科视野
张广智先生主编的6卷本《西方史学通史》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西方史学史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认为,西方史学史学科要进一步发展,拓宽跨学科的视野并关注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向。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具有更多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过去,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以往的一切,可以说无所不包,......
-
〓 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
作者简介:罗祎楠(1979—),男,北京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现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Email:nanyiluo1@hotmail.com“唐宋变革”问题自1910年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氏正式提出后,逐步成为唐宋史领域内吸引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近年来,对“唐宋变革”理论本身发展历史的回顾......
-
〓 论超经济强制
内容摘要:封建时代各国生产资料所有者对直接生产者,大都具有超经济强制的力量,就是经济外的政治、法律、习俗等对他们的人身控制,以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这种依附关系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直接生产者经济上不独立。它的表现形式因时间、地点等的不同而不同,但它应该是指直接生产者对生产资料所有者个人的依附,而不是国家和臣民的关系。依附关......
-
〓 “社会主义封建论”评析
关于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界提出过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看法,其中有“社会主义封建论”。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使得一些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对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疑窦,对“社会主义封建论”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分析所谓“社会主义封建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一、所谓“社会主义封......
-
〓 气候哲学研究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各国关注。11月26日,多哈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展开新一轮会谈。基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气候科学,一门新的哲学分支——气候哲学应运而生。在中国,气候哲学才刚刚起步,有待拓展。本报记者就其内涵与动向采访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气候问题需从哲学高度深思对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恩格斯在《自然......
-
〓 于无疑处见有疑——校勘学摭谈之二十七
校勘古籍,文从字顺,且于理不悖,阅读之下,很易滑过。然与别本或他籍互勘之下,与本文、本书前后对比之间,则往往可以发现问题,进而调动校勘者的综合知识,深入思考,或可寻觅出致误缘由。校读《四部丛刊》本范仲淹的《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有云: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贯文者。比于当时,其贵十倍,而民......
-
〓 不必担忧“碎片化”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历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讨论多了起来,不少学者开始担心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一些没有“历史意义”的小问题上,注重细节,忽视整体。其实,这种忧虑在西方历史学界出现更早。在西方,过去史学家在德国史学大师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的影响下,主张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学家的基本职责......
-
〓 非碎无以立通:简论以碎片为基础的史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近年所谓史学碎片化的感叹,多受外国影响[1],却也有本土的渊源。贺昌群在1934年就感慨:清末民初《国粹学报》和《中国学报》上的文章,“大多仍能巍然保持着它的价值”,不过只是一种碎片化的价值,“在一门学问或一个问题中,只见零篇断目,如三五小星在夜天闪烁”;表现出中国“整个学术的内容,步调太不整齐,缺少连锁性,很难寻出一......
-
〓 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第二章
一、环境史理论方法及综合研究环境史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兴起的“新兴学科”,较早产生于美国,逐渐形成为一门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交叉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研究重新走上正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环境史研究。从大的学科来看,环境史研究分布在自然科学......
-
〓 “小农经济稳固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早期争论——基于19世纪中叶以前的学术史回顾
【内容摘要】19世纪中叶以前,以西斯蒙第、约翰·穆勒、威廉·罗雪尔为主要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秉持调和折衷主义的学术理念,相继提出所谓“小农经济稳固论”→“大农场和小农场适当搭配论”→“大中小农场和谐共生论”,极力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这是一种发育不全和缺乏生命力的伪科学,但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发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