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村里的推土机》与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
城市环境史研究在环境史于20世纪70年代开创之初并不占据显著地位,其原因与环境史中的西部史传统以及环境史开创者的个人研究趣旨直接相关。80年代以后,在乔尔·塔尔(Joel Tarr)和马丁·麦乐西(Martin Melosi)的领导下,城市环境史研究正式得以开展,但是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郊区却一直是环境史研究的盲点。《......
-
〓 生计与生态:生态人类学的田野实践
生态人类学是目前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方法创新等理论层面的研讨取得了不少成果。无论是对西方生态人类学理论前沿的追踪,还是对我国生态人类学发展史的回顾,都有具体而深入的评述、反思与总结。但从现有的相关经验研究来看,内容庞杂,角度各异,缺乏明晰的主导性研究方向。我国生态人类学如何适应变迁的......
-
〓 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以乡村史研究为中心
【内容摘要】近三十年来(1978-2008),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革命史、经济史、社会史。从研究现状看,革命史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宏大叙事逐渐让位于细部深描,动辄全国性的题目和以论带史的定性研究被更多区域性的题材和个案分析所取代。经济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从而给这门传统学科带......
-
〓 “中国经济派”考
【作者简介】吴敏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Wumc@CaSS.org.cn(北京100006)。【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10.6.127—133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包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三个主战场,在当时的学术......
-
〓 跨文化研究的话语——关于历史思维的讨论
【英文标题】Discourse on Trans-Culture Study: On the Discussion of Historical Thoughts【作者简介】姜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
-
〓 线性文明理论与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形成
人类从原始状态过渡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开始,人类从原始状态逐渐向文明过渡。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后,在世界各地出现的主要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等多种。这些古代文明主要是自身发展起来的,因而各自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也有共同点。“文明理论”是文明过程在人们......
-
〓 《资本论》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论证
内容提要: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论证,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资本论》以翔实的资料和罕见的逻辑力量,从“确定的物质事实的领域”,科学论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定历史类型的生产关系总要体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通过阶级这个中间环节,从经济基础的论证进入......
-
〓 在历史的深处展开未来的想象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高级研讨会述评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性质、特点、道路及其历史前提?这是学术理论界在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得出科学的认识。不能求助于远离中国实际、中国问题的西方理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内,结合新的理论资源和新的研究方法,凸显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的当代意......
-
〓 史无定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论问题
陈支平附记:吴老在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他在晚年提出的“史无定法”的说法,更是体现了吴老在学术上的包容与广阔。本人在吴老这一命题的影响下,也曾经对于“史无定法”作出了一些自己的解说。下面是《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对于我在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一次记录,发表于该杂志2008年第6期上。谨借此平台,转贴......
-
〓 所有制关系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中的基础意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列宁称之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 “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2]他强调说,“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3]这个评价是十分正确和中肯的。而社会形态理论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核心思想。没......
-
〓 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
所以不要再轻易说“某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样的话,这很容易制造麻烦。要知道,“领土”是政治概念,表明国家或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如果你用“自古以来”,别人也会用,只不过两个“自古”是截取不同时段的历史罢了。如果在英文理论刊物上看到题为“FuckChineseness”(转译到中文刊物变成较文雅的“解构中国性”)的文章;......
-
〓 论“假如”史学的特征和实质
以唯物史观指导社会科学研究,抵制并彻底肃清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及其影响,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一项长期战斗才能实现的任务。近二三十年,尤其是在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发生的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反映了唯心史观的影响在蔓延。其中,这几年来关于“假如”史学的争论,深刻表现了唯物史观与唯......
-
〓 谈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的专题式讲授——以唐宋历史为例
中国古代史作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一直采用“断代”方式讲授;高年级开设选修课的时候才打通朝代界限,分“专题”讲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现在,有两个因素要求我们向“专题”式讲授方式做总体调整:一是中学的“新课标”历史课本已经打通朝代界限,全部设计为“专题”了。我们高师院校应该先行一步,尽快与中学的历史教学接轨,改......
-
〓 刘大年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创新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注意思考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史学创新的问题。他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史学创新;在继承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实现史学创新;主张充分挖掘利用新史料,密切联系实际开辟新的史学学术领域;建议中央领导同志关注开创马克思主义史学新局面的问题;鼓励青年学予以创新......
-
〓 “唐宋社会变革”的再认识——以法律和消费观念为例
目前学界对于“唐宋社会变革”的探讨,可谓是风起云涌,俨然成为学界的一个重大热点。但是许多人对于“唐宋社会变革”不多加思考,凡是论述到唐宋的问题时,都是必言“社会变革“。不但“变革”体现在了唐宋时代的经济领域,而且扩展到许多层面,如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土地产权,乃至于消费风俗等领域。他们不区分主次,以宏观的表象......
-
〓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第一辑)》目录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第一辑),于沛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目录陈奎元序言………………………………………………………………………………………………………………(1)朱佳木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代前言)…………………………………………………(1)金冲及历史研究要有正确的理......
-
〓 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历史学中的个别与一般”讨论之一
【《史学史研究》编者按】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探讨历史学中的“个别”(或典型性)与“一般”问题。关于此问题,张耕华教授在本刊2010年第四期发表的《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有讨论。在本期发表的《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中,张耕华教授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研究要涉及两种......
-
〓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序言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不定期出版的学术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法论研究,以及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修史的传统,特别崇尚以公认的伦理道德评价历史、臧否人物。辽代政治家耶律孟简有感于史学家的经验教训,说:“史......
-
〓 “正当的历史观”: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主义
【关键词】李济;民族主义;考古学史【作者简介】查晓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原文出处】《考古》(京),2012.6.82~92【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8XZS011)、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sKJC201002)资助。张光直曾指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在以下几......
-
〓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
按:本文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第一辑的代前言,《论丛》第一辑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现将本文发表,以飨各界读者。【作者简介】朱佳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邮编:l00009一、关于建设史学研究的创新体系2005年5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