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水城文献:敦煌学向下延伸的承接点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敦煌文献与黑水城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这两大出土文献主体都是佛教文献,都存在大量的西夏文献和其他少数民族文献,这为两大文献的对接提供了可能。敦煌学研究者直接参与黑水城文献的研究是黑水城文献迅速走向纵深的一条捷径。敦煌学向黑水城文献延伸,不仅存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关键词】敦煌学;西夏学;黑水城......
-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及其趋向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革命史研究发展迅猛。在中共建党、国民革命、苏维埃革命、新民主主义理论、革命与乡村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本文不是对此一研究状况的全面梳理,而是力图从展望未来的角度,对具有方向性的研究成果予以介绍,旨在由此透视革命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关键词】中共;革命史;新民主主义【作者简介】黄道......
-
〓 百年中国社会史究竟该怎样写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并有了长足进展。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史研究往往都是以古代社会研究为主,学者们一般不愿触及敏感的近现代社会研究。张静如教授则与众不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就力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并提出以此为基础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如......
-
〓 问题意识、內在学理与典范融合
——“新汉学与《剑桥中华文史丛刊》”国际圆桌座谈会侧记
你知道北美汉学研究的“三剑客”么?你知道与《剑桥中国史》齐名的《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么?你知道伦敦、普林斯顿、台北、北京、上海的“汉学交流圈”么?2012年5月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台湾清华大学“汉学的典范转移”整合型研究计划、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普林斯顿校友会联合主办的“新汉学与《剑桥中华文史丛刊》”国际......
-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三点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说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在理论上的重点主要在于关注人类生态价值观上的变革的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则在于坚持从历史观和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出发,把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态价值观的重建看做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把实现环境正义作为生......
-
〓 历史的“硬性”与解释的“弹性”
——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戈林的争论
安克斯密特的“文本权威消失”一说,引发了对文本与解释之间关系的思考,虽然文本在史学研究中的“硬性”是不容否认的,但随着史学研究活动的逐步推进、层层深化,文本的“硬性”越来越“弱化”,而史家解释的“弹性”却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史学理论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外力”冲击,【1】“现代性”的问题尚未弄清楚,“后现代”又接踵而至,......
-
〓 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核心提示】一个人最好在研究开始的时候,进入一个新领域,就像挖金矿,挖新矿容易出成果,如果一个地方人家已经挖了五年,要想再挖出新矿,就比较困难。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美籍华裔科学家。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
-
〓 大历史:在宇宙演化中书写世界史
茫茫宇宙也有它的历史“大历史”一词由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造,指史学家从各种时段来探究历史,它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由此经过“无生命的宇宙”、“地球上的生命”、“早期人类的历史”、“全新世”、“近代”直至现在等阶段,进而瞻望人类世界的“多种未来”。问世以来,在澳大利亚、美国、荷兰和俄罗斯等国......
-
〓 邢鐵教授:與歷史系學生的講座
我以前跟學生交流比較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經意間拉開了距離,學生對我越來越尊敬,跟我也越來越疏遠了。其實我很願意跟同學們交流。前一段時間,我們學院幾名學生編輯找我,讓我談談歷史學習的有關問題。我就直奔主題,按他們的提綱說吧。 1.歷史專業的特點 在上個世紀的這個時候,王國維先生就講過,現代“......
-
〓 为学与做人
丘成桐 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迄今仍是华人数学家中唯一的获奖者。1979年后,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转向振兴祖国数学事业上,先后创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和清华大学数学中心,并亲自担任这些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他还为这些研究机构募集资金1.5......
-
〓 中国经济史“GDP”研究之误区
【内容摘要】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近代经济史上的“GDP”研究似有升温趋势,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有碍于更加真实地认识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和进行跨国家、跨社会的比较。主要的问题在于,认识和估算的思路进入了误区,偏离了“GDP”的规范定义。中国经济史“GDP”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运用计量模型推导“G......
-
〓 对于中国历史GDP核算和数量经济史问题研究的一点想法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八
各位上午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对清代GDP核算问题发表看法。我的发言分为三部分:对中国经济史定量研究的看法、对中国历史GDP研究的看法和对青年经济史学者的一点建议。一、对中国经济史定量研究的一点看法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使得中国经济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
-
〓 史义——中国古代史学的本体问题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史家对史学本体问题的探讨,积累了相当厚重的理论遗产。在中国古代史学本体论的內涵中,史学“求真”和“寓义”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然而从先秦至清代史家对于史学本体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偏颇,一个时期过度强调史学本体的“求真”理念,另一个时期则过分强调史学本体的“寓义”理念,导致史学思潮在征实与空疏之间......
-
〓 GDP数值估计的三个原则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六
关于历史上GDP研究的适用性及可能性,还有争论和分歧。分歧和争论的存在,表明研究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同时也说明有继续探讨的空间。GDP的统计和推算是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数估的变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我们并不缺少数据,而是缺少可靠的精准数据。如何做出具有公信力的成果,应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我觉得......
-
〓 史学框架与史学求真的限度——兼论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史学转向
史学求真,并非什么新话题,时下一些史学家谈论史学求真,大多是针对弄虚作假的学风。实际上,学术研究本身就是求真。若历史学家说历史学是求真的学问,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乃至物理学、化学就不是求真的学问了?时下史学求真及史学分析框架又有检讨的必要,检讨本身也反映时代变迁。史学分析框架是探索历史真知的重要工具,完善的史学分......
-
〓 “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作者简介】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高宏达,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原文出处】《光明日报》(京),2011,3.31。 在梳理我国传统学术资源时,对若干沿用日久的学术概念,学人们有不同意见。但学术概念的定位与诠释,对于学术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对其展开讨论,当然有其必要。其中,关于“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不同评价,......
-
〓 互联网资料的史料价值——“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三
【作者简介】王加丰,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二战爆发之初欧洲大陆的“奇怪战争”期间,法国年鉴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在军营中写道:“保尔·瓦莱里曾举例说明:‘电征服了地球,它对人类历史的意义和未来的潜在影响远远大于所有政治事件的总和。’尽管如此,历史学却对这类值得注意的现象熟视无睹。对他的看法,我们表示由衷的赞赏。令人遗憾......
-
〓 “网络史学”的神话与实际——“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一
人类具有超常的历史记忆能力,也总是追随最先进的记忆工具去表达自己走过的路。中国文明的发生其实就是历史记忆的萌生,不论是史前的刻画符号,还是殷墟的龟甲,后来的竹简,再后来的造纸,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都使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史学表达发生一次深刻变化。没有龟甲,没有竹简,就没有孔子删订六经;没有造纸,也就不可能有历代正史的编修与流......
-
〓 技术史田野调查方法反思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许多传统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没有生产的实体,只是存在于书面或部分群体的记忆当中。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现场调查方法就很难解决问题,需要学习、借鉴新的方法。技术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在研究技术史的时候是很难避而不谈与其相关的文化因素的,而要......
-
〓 乡土中国的变迁——也说“无主体熟人社会”
从“差序格局”说起大半个世纪以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给我们贡献了一个概念,叫做“差序格局”,其大意是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展开的,颇像石子丢到水中那样,水波纹由中心向四周逐渐扩散,越扩越广,越推越远,构成了一个由自己到家族再到国家最后到天下的关系格局。同样还是在这本书中,费老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