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宋变革视阈中文学艺术的新走向
一、序论日本史家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在中国史研究领域激起的反响迄未消歇。尽管对内藤学说,笔者持一定的保留态度[1],但仍认为,撇除其学说背后总体中国史观的背谬之处,“唐宋变革论”不失为一种考察问题的理论参照系,为相关研究引进新的视野与方法,有助于将研究推向深入。唐宋变革论是为宋代近世说张目的,内藤湖南指出:“......
-
〓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历史和正确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自己的历史,都会善待自己的历史遗产。历史是弥足珍贵的......
-
〓 中华文字将全面数字化“中华字库”工程启动涵盖全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
7月26日,“中华字库”工程研发工作启动大会在京召开。这标志着“中华字库”工程从筹备阶段正式进入全面研发建设阶段。作为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中华字库”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建设项目,也是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特别指出的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工程以对文字学的深入研究为......
-
〓 论“假如”史学的特征和实质
以唯物史观指导社会科学研究,抵制并彻底肃清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及其影响,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一项长期战斗才能实现的任务。近二三十年,尤其是在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发生的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反映了唯心史观的影响在蔓延。其中,这几年来关于“假如”史学的争论,深刻表现了唯物史观与唯......
-
〓 谈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的专题式讲授——以唐宋历史为例
中国古代史作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一直采用“断代”方式讲授;高年级开设选修课的时候才打通朝代界限,分“专题”讲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现在,有两个因素要求我们向“专题”式讲授方式做总体调整:一是中学的“新课标”历史课本已经打通朝代界限,全部设计为“专题”了。我们高师院校应该先行一步,尽快与中学的历史教学接轨,改......
-
〓 时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重大课题
创刊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办“马克思主义月刊”,每月一期,每期四版。“马克思主义月刊”力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内涵与现实内涵的有机统一,积极鼓励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规律,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内外学术思潮的分析能力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以全球视野......
-
〓 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
内容摘要:“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过程。作为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在......
-
〓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序言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不定期出版的学术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法论研究,以及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修史的传统,特别崇尚以公认的伦理道德评价历史、臧否人物。辽代政治家耶律孟简有感于史学家的经验教训,说:“史......
-
〓 深化中国乡村史研究面临诸多新课题
城市化进程带来乡村社会变迁。有学者认为,今天的乡村很可能是未来的都市,乡村史研究不仅能为城市化提供借鉴,也能为城市化建设方向和发展道路提供思路。乡村史研究关注十大问题中国乡村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前半期,乡村的解体与对“乡土中国”的观察、探讨同步展开,以乡村社会结构、乡村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史研究......
-
〓 关于传统左翼历史观(外一篇)
编者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经济所和《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封建’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学术研讨会10月11—12日在京召开,除引起史学界的关注外,思想界也有所反应。10月24日,“乌有之乡”网站转载了会议的有关报道,在编者按中指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也是乌有之乡网站曾经关注和讨论过的主题,并推荐了该网站的......
-
〓 “唐宋变革说”三题——值此说创立一百周年而作
【内容摘要】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说”的创立,实为明治四十二年(1909),距今正好一个世纪。这一学术命题迄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则在于它的独创性和开放性,为后来者的继承、发展或证伪、立异都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礼仪、典章制度方面,宋多承唐制,并以汉唐故事为典范,而就思想文化而言,唐宋间的变革是划时代的,宋人亦有充分的时代自......
-
〓 国外史学前沿与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
半个世纪前,我国西方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耿淡如先生曾撰文阐释“什么是史学史”,当时他特别指出,“史学史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如果说,在耿先生撰文的1961年,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尚处在筚路蓝缕、垦荒开拓的初创时代,那么时隔五十年之后,经过许多学界前辈和同行......
-
〓 《“封建”考论》节选(一):提要、目录、题记
《“封建”考论》,冯天瑜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提要:“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而近代欧洲目击者和学者发现,日本的幕藩制与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采邑制)“酷似”,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
-
〓 中国古史创新仍需重视旧史料
【核心提示】通过观念和方法的更新,“旧史料”也可以焕发新生命,从而有所贡献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持续推进。或许与中国现代历史学科建立的历史过程有关,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谈到“学术创新”,谈到“新研究”,多以“新史料”的发现和运用为主。尤其近三十年来,以考古工作的大幅进展为背景,学人争以“预流”为尚。今天简牍材料和敦煌吐鲁番文书......
-
〓 在史学价值实现中学界、媒体的互动与影响
中国史学因其特有的价值而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发展,经过千年培育与积淀,成为中国学术的瑰宝。它的深厚、博大、深邃已为世人认同。从一定角度看,它所揭示的内涵具有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符号的意义。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光芒与魅力不但不会衰减,反而会更加耀眼与辉煌。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建设已成为民族与国家的盛事,而我们强调文化的......
-
〓 《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前言
这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主要是我们多年来钻研中国与希腊罗马古代史的论著。包括四个专题:中国商代,希腊荷马时代,罗马王政时代,凯撒与塔西佗时代的日耳曼人,此外还有一些与此有关或范围更加广阔的综合性的论述。人们知道,撇开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不可能接触上世纪末才开始发现的甲骨卜辞不谈,其余希腊、罗马包括日耳曼人的上......
-
〓 秦汉史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关键词】秦汉史研究;东汉史研究;秦汉社会【摘要】2011年8月召开的“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着东汉史与秦汉时期的南阳、社会政治、社会法制、经济与地理、儒学与思想以及考古、简牍与文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此次会议既有历史地理的考证和文献阐释的学术问题,也有研究汉代货币经济、乡村政......
-
〓 近年来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
进一步推进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会发言辑要
【编者按】2012年3月1日,本刊编辑部举行编委座谈会。编委们从各自研究领域围绕当前国內值得关注的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办好刊物,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史学理论学科发展,满足社会对史学需求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编委们的发言和建议对编辑部工作很有帮助,以下选登其中一些发言,希望能对读者有一些启发。同时,编辑......
-
〓 图像证史功用浅议
以图像证史近来在史学界已渐成风气,以此扩大史料的来源,也传承我国自古就有的“左图右史”图史互证的传统。南宋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说明图像可以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弥补文字难以传递的信息。最近致力于探讨历史与图像关系的一项成果是国家花大力支持的......
-
〓 从“新史学”到社会文化史
【内容摘要】目前有关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中,论者偏重于汲取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方法,而对中国史学资源甚少提及。本文认为,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仍可资借鉴。社会文化史内容丰富,论题亦不限于大众文化一隅,可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关 键 词】新史学;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作者简介】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