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克思阐释史的九个阶段——一个新黑格尔派马克思主义者的阐释
第一阶段:文献考古学当1883年马克思去世时,他的大部分手稿还是不为人所见的。不过,在文学史与哲学史中,这种情形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对过去的研究是考古学的一种形式,它是一项开掘并恢复仍然不为人知之物的事业。在哲学考古学中,重大的发现被揭示出来,进而改变了对过去某一事件的阐释,例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重新获得,......
-
〓 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
——“历史学中的个别与一般”讨论之一
【《史学史研究》编者按】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探讨历史学中的“个别”(或典型性)与“一般”问题。关于此问题,张耕华教授在本刊2010年第四期发表的《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有讨论。在本期发表的《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中,张耕华教授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研究要涉及两种......
-
〓 “形象史学”为历史研究提供新视角
【核心提示】形象史学的任务当然不会停留在对于“物”的“观看”,而是具有史识的“阐释”。形象史学打开大门,将一切物都放了进来,在我们对于这些空前的史料丰富性应接不暇的时候,传统史学“文”的基本素养,正决定着我们其中的谁,更能穿过物的表象而接近史实真相。“形象史学”是以历史形象为主体构建的历史研究样态,由我国学者提出并倡导......
-
〓 走上人文学科前沿的社会文化史
——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1)
【作者简介】刘志琴(1935—),女,江苏镇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06);梁景和(1956—),男,山东蓬莱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48);左玉河(19......
-
〓 关于东方专制主义
在社会科学著作中,经常可以碰到“东方专制主义”(或曰“东方专制制度”)这个名词。尽管迄今“东方专制主义”一词仍然没有为大家所公认的确切含义【1】,但大多数使用这一名词的人,是把“专制制度”与“东方”这样一种地理概念联系在一起【2】。自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来,大多数主张存在特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人,都强调......
-
〓 别让“E考据”成为“伪考据”
【核心提示】E考据中一些人不是从历史出发去研究历史,而是先入为主,从现实出发发现问题,然后反观历史去探寻答案,以此作为自己假设的佐证,其下者乃以想象为据伪造模塑历史,仅凭对相关社会历史的片段了解,便贸然利用网络检索相关概念字句,拼凑整合,牵引成文。台湾历史学家黄一农教授近年提倡的“E考据”,被视为“足以使文史专业领域迎......
-
〓 田野调查与文献结合是学术研究的康庄大道
——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路遥先生
【核心提示】历史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科,要靠证据说话,我在研究中一直坚持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在西方称之为“历史人类学”。我觉得称之为“历史社会学”更符合历史学者的研究转型。路遥(原名吴松龄),1927年生,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之一,国内外公认的义和团史与民间宗教史著名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率领研究团队在义......
-
〓 “欧洲中心论”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重构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有关欧洲中心论问题似乎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鉴此,需要对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在历史理论与撰述中的具体表现做大致的分析清理,以此为前提和参照系,进而着力辨明欧洲中心论与欧洲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旨在为世界近现代史的欧洲中心体系构建思路提供合理性证明。【关......
-
〓 论柯文的“中国中心观”
美国卫斯里学院历史学教授柯文(Paul A.Cohen)所著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出版后, 在国内外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术界围绕书中所倡导的“中国中心观”(Chi na-centered approach或译“中国中心取向”)的方法论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对 蕴藏于其后的历史观——传统与现代性问题的基本看法,......
-
〓 “海洋史学”浅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海岸线达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如此辽阔的海域,注定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在创造光辉灿烂的陆地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海洋文明。但是,不可讳言的是,“陆地史观”一直是中外史家考察中国历史的基本......
-
〓 从揭穿甘地非暴力神话谈起——论中国奴化影射史学的背景及危害
奴化影射史学是在阉割这个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的灵魂,力图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对一切强权都顺从屈服的“奴青”,这些奴青在网上大肆宣扬“不讲理就要挨打”,把近代史上外国历次的侵华战争,包括19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都说成是因为中国“不讲理”才挨的打。有些中国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对于中国自己的历史作了大量的“反事实想象”,就是:在......
-
〓 我的三十年秦汉史研究报告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三
【作者简介】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湖北,武汉,430079)《史学月刊》组织“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我有话可说。从1979年发表《重评(吕氏春秋)》开始,刚好三十来年,回顾一下自己的研究历程,或者也是一种“反思”。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我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史,编教材,写文章,各个朝代都涉及过。197......
-
〓 胡英泽:从“流动的土地”到“把环境史进行到底”
这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一是珍藏个人情感,一是自我答疑解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个人经历、朴素情感,显然不是博士论文选题的理由,对我而言,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的家乡是永济县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打记事起,黄河就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白天,一出家门就能望见大河。晚上,枕着河水的声音入梦。幼时,正值黄河泛滥,大河东崩西蚀,人们......
-
〓 认知生态学:认知科学研究的新进路
认知生态学囊括了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应用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诸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使认知的研究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刻。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认知生态学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认知生态学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旨在将生物学领域中的生态学和进化论整合并纳入到认知的研究中,实现认知的生态学......
-
〓 邢鐵教授:與歷史系學生的講座
我以前跟學生交流比較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經意間拉開了距離,學生對我越來越尊敬,跟我也越來越疏遠了。其實我很願意跟同學們交流。前一段時間,我們學院幾名學生編輯找我,讓我談談歷史學習的有關問題。我就直奔主題,按他們的提綱說吧。 1.歷史專業的特點 在上個世紀的這個時候,王國維先生就講過,現代“......
-
〓 中国经济史“GDP”研究之误区
【内容摘要】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近代经济史上的“GDP”研究似有升温趋势,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有碍于更加真实地认识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和进行跨国家、跨社会的比较。主要的问题在于,认识和估算的思路进入了误区,偏离了“GDP”的规范定义。中国经济史“GDP”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也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运用计量模型推导“G......
-
〓 史义——中国古代史学的本体问题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史家对史学本体问题的探讨,积累了相当厚重的理论遗产。在中国古代史学本体论的內涵中,史学“求真”和“寓义”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然而从先秦至清代史家对于史学本体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偏颇,一个时期过度强调史学本体的“求真”理念,另一个时期则过分强调史学本体的“寓义”理念,导致史学思潮在征实与空疏之间......
-
〓 GDP数值估计的三个原则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六
关于历史上GDP研究的适用性及可能性,还有争论和分歧。分歧和争论的存在,表明研究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同时也说明有继续探讨的空间。GDP的统计和推算是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数估的变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在今天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我们并不缺少数据,而是缺少可靠的精准数据。如何做出具有公信力的成果,应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我觉得......
-
〓 跨文化研究的话语——关于历史思维的讨论
【内容摘要】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认同问题与历史意识紧密结合,对文明的宏观研究可以从对历史意识的研究做起。在关于跨文化历史思维项目的讨论中,学者大多都能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积极的对话,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坚持西方中心主义态度的学者已不多见。有关历史意......
-
〓 “中国经济派”考
【作者简介】吴敏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Wumc@CaSS.org.cn(北京100006)。【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10.6.127—133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包括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三个主战场,在当时的学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