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资料的史料价值——“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三
【作者简介】王加丰,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二战爆发之初欧洲大陆的“奇怪战争”期间,法国年鉴派创始人马克·布洛赫在军营中写道:“保尔·瓦莱里曾举例说明:‘电征服了地球,它对人类历史的意义和未来的潜在影响远远大于所有政治事件的总和。’尽管如此,历史学却对这类值得注意的现象熟视无睹。对他的看法,我们表示由衷的赞赏。令人遗憾......
-
〓 “网络史学”的神话与实际——“互联网与史学观念变革”笔谈之一
人类具有超常的历史记忆能力,也总是追随最先进的记忆工具去表达自己走过的路。中国文明的发生其实就是历史记忆的萌生,不论是史前的刻画符号,还是殷墟的龟甲,后来的竹简,再后来的造纸,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都使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史学表达发生一次深刻变化。没有龟甲,没有竹简,就没有孔子删订六经;没有造纸,也就不可能有历代正史的编修与流......
-
〓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环境保护
【摘要】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
〓 亨普尔《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之文本研究
——“历史学中的个别与一般”讨论之二
【《史学史研究》编者按】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探讨历史学中的“个别”(或典型性)与“一般”问题。关于此问题,张耕华教授在本刊2010年第四期发表的《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有讨论。在本期发表的《历史学中典型性研究的类型及其限度》中,张耕华教授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历史研究要涉及两种......
-
〓 国外史学前沿与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
半个世纪前,我国西方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耿淡如先生曾撰文阐释“什么是史学史”,当时他特别指出,“史学史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如果说,在耿先生撰文的1961年,中国的西方史学史学科尚处在筚路蓝缕、垦荒开拓的初创时代,那么时隔五十年之后,经过许多学界前辈和同行......
-
〓 被遗忘的海疆:中国海洋环境史研究
【核心提示】中国海洋历史的深入研究,使原先边疆与帝国核心区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多少纠正了过去多以“大陆”为中心的史学研究思路,从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海洋是联系各国、各地区间的孔道,由此产生海上交通、贸易、海港、移民与区域开发、国际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一百多年来,上述对象一直都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但仍“远未解决......
-
〓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内容提要: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feudal、feudalism与中文“封建”对译,实属不妥。最初的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包括严复在内)并不这样做,严复译feudalism为“拂特制”。20世纪受西方古典进化论的影响,将西欧feudalism抽象化,按照西欧的模式解读中国和世界,据此严复首先将feudalism与“封建”对译,......
-
〓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
马克·布洛赫的伟大声誉不仅仅建立在《封建社会》上,[1]但能够让读者全面、系统地理解其封建主义理论者,则非它莫属。本文对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做一点评析,希望引起大家对封建主义这一老问题的新关注。布洛赫扩大了封建主义理论。布洛赫这样阐述欧洲封建主义:”依附农民;附有役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制的广泛使用......
-
〓 历史书写应该回到叙事
【作者简介】汪荣祖,台湾嘉义中正大学讲座教授。因为想写书,我最近的阅读内容多半是相关史料,特别印象深刻的书很少读到。实际上,那种有启发性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并不多,像黄季刚所说“八部书外皆狗屁”——这当然是他读中国古书读通了以后的狂言。不过我以前倒是读过一些印象很深刻的书。20世纪以来,史学界用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后来改......
-
〓 中国环境史研究——《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八章
环境史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早在1970年代已经出现,随后世界许多地区和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环境史研究。中国环境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其进程本身就需要梳理和反思。本章将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取得的成就、呈现的特点和未来需要克服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节环境史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众所周知,“环境史”一词最早......
-
〓 黑水城文献:敦煌学向下延伸的承接点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敦煌文献与黑水城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这两大出土文献主体都是佛教文献,都存在大量的西夏文献和其他少数民族文献,这为两大文献的对接提供了可能。敦煌学研究者直接参与黑水城文献的研究是黑水城文献迅速走向纵深的一条捷径。敦煌学向黑水城文献延伸,不仅存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关键词】敦煌学;西夏学;黑水城......
-
〓 百年中国社会史究竟该怎样写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并有了长足进展。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史研究往往都是以古代社会研究为主,学者们一般不愿触及敏感的近现代社会研究。张静如教授则与众不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就力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并提出以此为基础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如......
-
〓 历史GDP估算中的计价问题刍议
内容提要:价格核算是历史GDP估算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现行核算方法讨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几种扭曲。首先,估算跨地区GDP时,用横向平均价格容易带来总值的高估。其次,估算一定时期的年均GDP,若用估计期的平均价格计价,其偏差方向与估计期的长短有关。再次,采用年均价而不考虑季节性,可能带来GDP结构估计的偏误。最后,本文讨......
-
〓 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敬老崇文论坛上的讲演
像陈其美、李平书这样,在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中,本应占有显著位置而事实不然的情况,是历史记忆中的非正常过滤的典型。考其原因,除了历史学者对他们的贡献研究、介绍、宣传不够,没有引起有关方面应有的重视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即移民社会双重身份认同与历史记忆的多元与淡薄。除了中国人,近代上海居住过数量可观的外国人,其中有些......
-
〓 《资本论》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论证
内容提要: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论证,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资本论》以翔实的资料和罕见的逻辑力量,从“确定的物质事实的领域”,科学论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定历史类型的生产关系总要体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通过阶级这个中间环节,从经济基础的论证进入......
-
〓 家庭重构方法与历史人口学研究
作者简介:赵中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历史人口学一般被定义为使用常规与非常规人口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历史上详细的人口信息,如人口规模、性别与年龄结构、出生、死亡、婚姻、人口迁移,并对包括以上人口特征及事件在内的人口变化进行测量与分析。在历史人口学的发展中,家庭重构......
-
〓 刘大年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创新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注意思考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史学创新的问题。他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史学创新;在继承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实现史学创新;主张充分挖掘利用新史料,密切联系实际开辟新的史学学术领域;建议中央领导同志关注开创马克思主义史学新局面的问题;鼓励青年学予以创新......
-
〓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序言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不定期出版的学术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法论研究,以及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修史的传统,特别崇尚以公认的伦理道德评价历史、臧否人物。辽代政治家耶律孟简有感于史学家的经验教训,说:“史......
-
〓 《宋代政和茶歌选析》一文自我正误
(解放军理工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南京市海福巷一号210007)十多年前,我发表在《茶博览》(1996年夏之卷,6月出版,总14期)的文章《宋代政和茶歌选析》提到:“福建政和,自唐以降,向为产茶盛地。宋时,更以北苑团茶闻名遐迩。茶业的繁荣为茶歌的孕育创造了条件。宋代太史滋兰写有《种茶曲》、《采茶曲》和《拣茶曲》三首茶歌......
-
〓 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的范畴
本文探讨琼·斯科特的论文《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历史分析范畴》的问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着力勾勒了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在中国大陆和欧美的中国历史研究界相互关联而又截然不同的学术发展轨迹。在英语学术界,斯科特的文章标志着重大的概念上的转变,推动此后的研究走出仅限于对妇女的思考,引向对社会性别的关注;走出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