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欧洲中心论”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重构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有关欧洲中心论问题似乎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鉴此,需要对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在历史理论与撰述中的具体表现做大致的分析清理,以此为前提和参照系,进而着力辨明欧洲中心论与欧洲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旨在为世界近现代史的欧洲中心体系构建思路提供合理性证明。【关......
-
〓 一个思考:由柯文“中国中心观”谈起
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美国研究近代中国史的学者中间存在三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模式:“冲击—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这三种模式都认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动力来源于西方,是由于接受西方的刺激而引发的。鉴于此,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这三种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概括为一种模式:即“冲击—回应”模式。后来美国史家柯文(Paul A......
-
〓 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内容提要:二战后出现了众多的世界史编撰体系。由于对世界历史的较成熟的认知体系还未产生,这些世界史著述在开创之初都面临如何克服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许多学者批评欧洲中心论,致力于建立新的世界史,可是仍未获得显著成绩。因为我们的世界史体系是由西方学者建立的,是根据欧洲经验得出的,其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欧洲中心论的一面。非西方国......
-
〓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研究与商榷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中各派的意见研究历史,首先需要知道生产方式,根据特定的生产方式来区别某一社会的经济构成(或经济形态),因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关系,和种差对于生物的发展规律的关系是相类似的。所谓生产方式,在马克思《资本论》全书一百多条的论述中,是指“特殊的生产资料和特殊的劳动者......
-
〓 严复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认识与他对宪政法理的译介——纪念严译《法意》发表一百周年
严复大约从1900年以后开始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今通行译名为《论法的精神》),至1904—1909年间分七册陆续出版。所以大体说来,严复这部著作问世已经整整一百年了。早如蔡元培1923年底所著《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一文中就说:“(严复)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蔡元培,1......
-
〓 “社会主义封建论”评析
关于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界提出过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看法,其中有“社会主义封建论”。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使得一些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对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疑窦,对“社会主义封建论”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分析所谓“社会主义封建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一、所谓“社会主义封......
-
〓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议——《莱芜续集》第三卷
我们研究的是经济史,主题是经济。经济的研究主题是生产、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大概也就是今天常说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可是我们研究的不是一般社会的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封建社会的经济有什么主要特点?它的体制有什么主要特征?如果把它和资本主义的体制比较一下,这两种社......
-
〓 整体史:历史研究的“三位一体”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6
史学“碎片化”的讨论,西方学界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还有学者出版了专门批判碎片化历史学的著作。与之相比,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碎片化的呼声是近几年才凸显的事情,但大有柳絮纷飞、越吵越热乃至史坛尽说碎片化的景象。窃以为,不管是否如此严重,这种热议本身就说明它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从而不能不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
-
〓 我的三十年秦汉史研究报告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三
【作者简介】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湖北,武汉,430079)《史学月刊》组织“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我有话可说。从1979年发表《重评(吕氏春秋)》开始,刚好三十来年,回顾一下自己的研究历程,或者也是一种“反思”。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我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史,编教材,写文章,各个朝代都涉及过。197......
-
〓 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第二章
一、环境史理论方法及综合研究环境史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兴起的“新兴学科”,较早产生于美国,逐渐形成为一门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交叉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研究重新走上正轨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环境史研究。从大的学科来看,环境史研究分布在自然科学......
-
〓 国际环境史研究的新动向——聚焦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
《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十章
环境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自兴起以来一直蓬勃发展,现已蔚为大观。尽管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史学会,但各地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并不平衡,交流也因经济实力和语言等多种原因而并不充分。在美国森林史学会、美国环境史学会和欧洲环境史学会等组织的倡导下,来自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的560位学者2009年......
-
〓 跨学科研究是世界史研究的一大趋势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跨学科研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大趋势。从广义上讲,跨学科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下一层次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再下一层次,则可指社会科学某一学科如历史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客观事物自身都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但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从各......
-
〓 对我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一些设想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2011年初,在考古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前夕,为了制订考古学的十年科研战略规划,全国十一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专家云集吉林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后来又经多次会议的征求意见和多方咨询,形成了一个规划草案。这次《社会......
-
〓 历史GDP估算中的计价问题刍议
内容提要:价格核算是历史GDP估算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现行核算方法讨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几种扭曲。首先,估算跨地区GDP时,用横向平均价格容易带来总值的高估。其次,估算一定时期的年均GDP,若用估计期的平均价格计价,其偏差方向与估计期的长短有关。再次,采用年均价而不考虑季节性,可能带来GDP结构估计的偏误。最后,本文讨......
-
〓 相异相关的往昔:史学的个性与通性
(“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笔谈)【《社会科学战线》编者按】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在选题拓展、新史料发掘与新方法运用诸方面有了巨大的进展。目前,原历史学一级学科又调整为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新的变化,必然催生学科的新发展。因此,本刊特别邀请国內相关学者以“史学研究的新趋势”为主题,就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研......
-
〓 唐宋变革期学术史·经济篇
小引:“唐宋变革期”的内涵和学界认识的轨迹在历史学人的视野中,重视变化,是史学研究的题中之意。惟有如此,才能够厘清制度的沿革、世态人心的迁转,进而从中追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规律,最终体现史学的镜鉴功能。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曾强调在纵比与横比中发现历史的变化,以求做到“变中见异,异中见性”。[1]同样的见解也见于宋史专家蒙文......
-
〓 全要素分析方法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论坛”编者按:该文写作于2008年,刊登于《永久的思念——李埏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武建国、林文勋、吴晓亮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中。吴老晚年十分关注“全要素分析法”的应用,今年去世前仍在联系有关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1986年10月,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丹尼森(E.D.Denisin)来北......
-
〓 家庭重构方法与历史人口学研究
作者简介:赵中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历史人口学一般被定义为使用常规与非常规人口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历史上详细的人口信息,如人口规模、性别与年龄结构、出生、死亡、婚姻、人口迁移,并对包括以上人口特征及事件在内的人口变化进行测量与分析。在历史人口学的发展中,家庭重构......
-
〓 关于中国史学科发展的三点思考
历史认识成果的传播还需要关注在与现代传媒特别是视觉艺术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应保持民族文化遗存的独立性、丰富性和完整性,这对中国的自身发展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十分重要。历史研究是有时代属性的。历史研究与时代思维的内在结合,是历史学研究成熟的标志。关于历史认识的价值,《易传》曾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又说:“彰往而......
-
〓 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历程
【作者简介】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我们关注的城市经济与社会,是指在城市范围(包括大都市圈内的周边及辐射区)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中形成的城市发展特点,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关系和由此带来的相关变化。这既是一个传统的领域,也被视为历史研究的新方向[1]。20世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