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欧洲中心论”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重构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有关欧洲中心论问题似乎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鉴此,需要对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在历史理论与撰述中的具体表现做大致的分析清理,以此为前提和参照系,进而着力辨明欧洲中心论与欧洲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旨在为世界近现代史的欧洲中心体系构建思路提供合理性证明。【关......
-
〓 近十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之观感
【作者简介】彭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最近十年来,从先秦至晚清之前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呈现出持续进展的态势。根据《中国史研究动态》各年度不同断代的学术综述,近十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在两万篇以上,专著和论文集在1800部以上,从量的角度来说,其繁荣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质的方面同样也是如此。由于大量新的资......
-
〓 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内容提要:二战后出现了众多的世界史编撰体系。由于对世界历史的较成熟的认知体系还未产生,这些世界史著述在开创之初都面临如何克服欧洲中心论的问题。许多学者批评欧洲中心论,致力于建立新的世界史,可是仍未获得显著成绩。因为我们的世界史体系是由西方学者建立的,是根据欧洲经验得出的,其中有客观的一面,也有欧洲中心论的一面。非西方国......
-
〓 被遗忘的海疆:中国海洋环境史研究
【核心提示】中国海洋历史的深入研究,使原先边疆与帝国核心区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多少纠正了过去多以“大陆”为中心的史学研究思路,从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海洋是联系各国、各地区间的孔道,由此产生海上交通、贸易、海港、移民与区域开发、国际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一百多年来,上述对象一直都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但仍“远未解决......
-
〓 我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
一、对于封建一词的争议近年来我国历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一个中心课题,也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所以,在讨论中尽管意见十分分歧,但提出许多有益的看法,值得重视。首先,外国学者对封建一词就有争议,他们认为封建制度不单纯是指经济的意义,而是包括有政治、法制上的含义......
-
〓 从“专业”到“通业”:当前文明探源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当前的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结合了社会科学通则与历史学个案的研究,是一个学科交叉的领域。就总体情况而言,这项探索的关注重点已由“何时”转向“为何”,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早期文明、早期国家所处的所谓原史时期虽有古文字记载可供研究,但并不能满足人们了解社会变迁诸多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依赖考古学田野工作和理论方法的不断改善提高对物......
-
〓 个体生命与大历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下)7
“碎片化”是否已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问题,这恐怕需要具体的实证说明。比如,这个问题在中国是由谁提出的?谁在提倡碎片化?谁在反对碎片化?各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什么样的研究是碎片化?在近年的研究成果中大致占据怎样的比例?别的不说,《近代史研究》中有没有,分量如何?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弄不清楚,谈碎片化似乎是无......
-
〓 访史学家史式:重新认识中华文化
史式近照曾经联合海内外一百余位历史学者共同倡议重写中华古史的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发表文章,呼吁为中华文化恢复名誉,并提出了中华文化发源于东南,发展于西北,发挥于今天,并将发扬于世界的观点。记者林治波特地走访了这位已经83岁高龄的老学者,请申其说,以飨读者。新著问世立见功效问:史老,您倡议的重写中华古史一事,近......
-
〓 “社会主义封建论”评析
关于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界提出过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看法,其中有“社会主义封建论”。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使得一些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人对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疑窦,对“社会主义封建论”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分析所谓“社会主义封建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一、所谓“社会主义封......
-
〓 “海洋史学”浅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海岸线达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如此辽阔的海域,注定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在创造光辉灿烂的陆地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海洋文明。但是,不可讳言的是,“陆地史观”一直是中外史家考察中国历史的基本......
-
〓 从揭穿甘地非暴力神话谈起——论中国奴化影射史学的背景及危害
奴化影射史学是在阉割这个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的灵魂,力图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对一切强权都顺从屈服的“奴青”,这些奴青在网上大肆宣扬“不讲理就要挨打”,把近代史上外国历次的侵华战争,包括19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都说成是因为中国“不讲理”才挨的打。有些中国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对于中国自己的历史作了大量的“反事实想象”,就是:在......
-
〓 生态史:历史的生态学畅想
【编者按】生态史(亦称环境史)研究旨在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人与自然不断变动着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以及人对自然变动的影响,从整体上探索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共同演化过程。作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生态学时代”的产物,历经三四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极大地扩展了历史学的边界,使其逐步走出“人类事务”的藩......
-
〓 浊源与清流:经济史学与经济学辩证关系初探
【内容摘要】文章对经济史与经济学辩证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从历史学的“历”、“史”语义学探析开始,以经济史学与经济学的“源”、“流”辩证关系展开,对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论落后的现状提出批评,呼吁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转型。【关键词】经济史;经济学;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作者简介】蒋清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
-
〓 “整体”与“区域”关系之惑——关于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近30年来的中国史学研究,一直寻求打破由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单一诠释路径,在方法论探索上呈现多元竞进的局面。此一局面的形成既是改革开放的时势推动使然,也有史学方法受各种思潮影响而发生内在理路变迁的复杂原因。从大的方向上观察,中国史学有一个从着重以时间界标划分历史演进结构的分析模式转向注重考察历史进程的空间分布态势的转化过......
-
〓 当代西方考古学研究范式述评
【英文标题】A Review on the Paradigm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Archeology Study【作者简介】陈胜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130012)。【内容提要】 Paradigm is the concept to synthesize academic re......
-
〓 近代史研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之我见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新时期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繁荣发展,但不足也日渐显露。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更备受关注。在这里,笔者愿申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大家。一、区分两种“碎片化”以往学界前辈常会这样提醒后进:“研究问题要注意抓大的重要的题目,不能搞得太细太碎了。”那时没有“碎片化”这个概念。所谓“碎片化”的概念,是近些年由......
-
〓 重视细节,拒绝“碎片化”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历史研究原本就存在宏观、微观(或许还可加上两者之间的中观)的区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宏观研究也可以叫作系统研究或整体研究,着重对史事的全面陈述与把握,微观研究或可称为个案研究乃至细节研究,着重史事的细节钩沉与精审考订。但宏观与微观都是相对而言,对于中国史来说,区域研究为微观;而对于某一省区来说,县以下的乡镇村落又属微......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质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次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还是哲学?如果是科学,它是什么意义上的科学?如果是哲学,它是历史哲学还是世界观?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康德黑格尔:科学与哲学的科学化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到德语语境中“科学”的含义。德......
-
〓 国际环境史研究的新动向——聚焦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
《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十章
环境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自兴起以来一直蓬勃发展,现已蔚为大观。尽管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史学会,但各地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并不平衡,交流也因经济实力和语言等多种原因而并不充分。在美国森林史学会、美国环境史学会和欧洲环境史学会等组织的倡导下,来自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的560位学者2009年......
-
〓 百年中国社会史究竟该怎样写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并有了长足进展。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史研究往往都是以古代社会研究为主,学者们一般不愿触及敏感的近现代社会研究。张静如教授则与众不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就力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并提出以此为基础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如......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