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质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次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还是哲学?如果是科学,它是什么意义上的科学?如果是哲学,它是历史哲学还是世界观?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康德黑格尔:科学与哲学的科学化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首先要考虑到德语语境中“科学”的含义。德......
-
〓 大历史:在宇宙演化中书写世界史
茫茫宇宙也有它的历史“大历史”一词由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造,指史学家从各种时段来探究历史,它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由此经过“无生命的宇宙”、“地球上的生命”、“早期人类的历史”、“全新世”、“近代”直至现在等阶段,进而瞻望人类世界的“多种未来”。问世以来,在澳大利亚、美国、荷兰和俄罗斯等国......
-
〓 区域史研究的考察——以中亚史为例
地区史或区域史的研究应是世界史研究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历史的研究,既应是跨区域跨文化的综合整体研究,同时又是各个地区或区域研究的深入。在地区史研究中,地理上的划分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满意体系,一直存有疑窦,而中亚史研究中更突出地存在着地理划分的争议。事实上,每一部有关中亚的著作都有自己的地理界定,不同的界定又体现......
-
〓 祛中心化历史: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故事与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403年,开罗的伊本·卡尔敦法官最后一次修订他的著作《史通》( Book of Examples)的“导论”部分,《史通》是阿拉伯语世界有关诸文明历史及其特征的经典之作。两年之后的巴黎,诗人克里斯汀·德·皮桑最后一次润色其在法语文学中具有......
-
〓 深人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笔谈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编者按:当代中国面对的问题形成了各种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思潮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评价也大不相同。历史研究必须从现实出发,这个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独特性。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创造的独特性?如何揭示隐含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意义?涉及到重大历史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
-
〓 “封建”名实析议——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提要:本文对冯天瑜的《“封建”考论》提出商榷。指出“封建”概念是历史地变化着的,不应该把用凝固化的老概念去“匡正”人们鲜活的历史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论定战国秦汉以后属于封建社会,并提出“封建地主制”理论。这种认识的正确性,被新民主主义命的胜利所证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继......
-
〓 我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
一、对于封建一词的争议近年来我国历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一个中心课题,也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所以,在讨论中尽管意见十分分歧,但提出许多有益的看法,值得重视。首先,外国学者对封建一词就有争议,他们认为封建制度不单纯是指经济的意义,而是包括有政治、法制上的含义......
-
〓 东汉史研究需要补偏救弊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五
【作者简介】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教授。(湖北,武汉,430079)近三十年来的秦汉史研究,给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秦史研究成果丰硕,西汉史研究建树颇多,东汉史研究相对薄弱。笔者查阅秦汉史研究历年综述,发现一些撰稿人谈及缺陷时,总会提到东汉史研究。如论1981年秦汉史研究概况,......
-
〓 论“假如”史学的特征和实质
以唯物史观指导社会科学研究,抵制并彻底肃清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及其影响,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一项长期战斗才能实现的任务。近二三十年,尤其是在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发生的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反映了唯心史观的影响在蔓延。其中,这几年来关于“假如”史学的争论,深刻表现了唯物史观与唯......
-
〓 历史书写的无声之处:一位历史学者的自白
——以《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的撰写为例
内容提要:历史学者在历史著述创作过程中通常面临着两种忧虑:其一为著者与写作主题间的隔离感;其二为作品与读者间的距离感。著者的历史学者身份意识及其所掌握的本体认识论,将是解决此两点忧虑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学者亦面临创作过程中的“无声之处”问题,即历史学者没有言表的担心或其他事项、写作中的迂回曲折或使用方法的来回......
-
〓 克服“碎片化”回归总体史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
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而社会史更被人认为是“碎片化”表现突出的领域。针对如何克服碎片化的问题,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只要我们‘保持总体化的眼光’,进行多学科的交流对话,勇于和善于在具体研究中运用整体的、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再小的研究题目,再小的区域研究也不会被人讥讽为‘碎片化’。”[1]这就......
-
〓 冲击-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若干问题
[摘要]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关批驳冲击-回应模式的论述,从对其自身社会的反思及进一步的推演出发,否认近代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否认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方关系做了背离史实的阐释,是难以成立的。其“首次相撞’’等概念的使用及论述的逻辑亦存在舛误。[关键词......
-
〓 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史研究述评
【摘要】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相关成果,总体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一是考察洞庭湖区历史面貌演变过程及其原因,虽然观点纷纭各有重点,但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已逐渐成为共识;二是探讨湖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主要从堤垸兴废与生态环境、自然......
-
〓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大势
【内容摘要】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有其存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也是如此。探讨它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形式,可以为当今的历史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经历了先秦、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阶段,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的繁荣和嬗变阶段。本文旨在阐述这一发展......
-
〓 战犯审判、历史认识、民族和解
——关于“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的讨论之一
【编者按】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
-
〓 冲击—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若干问题
【内容摘要】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关批驳冲击一回应模式的论述,从对其自身社会的反思及进一步的推演出发,否认近代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否认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方关系做了背离史实的阐释,是难以成立的。其“首次相撞’’等概念的使用及论述的逻辑亦存在舛误。【关......
-
〓 传统史学正统观念的发展变化(专题讨论)
经学与两汉史学的正统观念汪高鑫【关键词】传统史学;两汉;魏晋南北朝;两宋;王夫之;正统观念【作者简介】汪高鑫(1961—),男,安徽休宁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北京100875);马小能(1982—),女,河南永城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所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史......
-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的三点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说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在理论上的重点主要在于关注人类生态价值观上的变革的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则在于坚持从历史观和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出发,把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态价值观的重建看做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把实现环境正义作为生态......
-
〓 诗词校勘略说——校勘学摭谈之二十六
诗国中华,先人留下的诗词不下数十万首。整理古籍,诗词如何校勘?诗词是高度凝炼的文学作品,所有意象都囊括于少至几十字、多则百余字之中。诗词之体裁样式,决定了校勘方式必然亦不同于其他文章类的古籍。读《范仲淹集》校样,重点检核校记,因对诗词校勘产生一些想法,择例示范,略加申说。一、他校诗词与文章不同,由于篇幅短小,往往不待书......
-
〓 美倡导历史教学从研读史料入手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2012年3月5日报道,斯坦福历史教育集团(Stanford History Education Group)日前挑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提出“像史学家一样去研读”(Reading Like a Historian)的历史课程方案,提倡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跳脱”历史课本,以研读分析史料为切入点。此举旨在激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