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跨文化研究的话语——关于历史思维的讨论
【内容摘要】跨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领域特别是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认同问题与历史意识紧密结合,对文明的宏观研究可以从对历史意识的研究做起。在关于跨文化历史思维项目的讨论中,学者大多都能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开展积极的对话,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坚持西方中心主义态度的学者已不多见。有关历史意......
-
〓 加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对话
这是一个“二重证据法”主导的时代。但历史学的文献研究与考古学的器物研究究竟能不能、要不要合作的话题,一直没有停止讨论。2011年夏天,笔者与几位学者在豫南、鄂东北地区进行了10天的田野调查。由于分别出身于历史系和考古系,一路争论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他们对传世文献的解释力提出质疑,强调器物研究与文献研究话语系统的分歧,审......
-
〓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
马克思多次提出过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论说,每次论说的时代背景、语境、历史指向和列举的社会形态名目和更迭顺序都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列举那些形态和更迭顺序都只是作为“大体上”讲的历史例证,用以说明人类社会形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绝不是要认定其中每个形态和更迭顺序都是各个民族“普遍必经”的阶段,绝不是要描......
-
〓 兰克史学中的个别与普遍
【摘要】在兰克史学中,个别与普遍的关系可以构成讨论的主线。它牵涉到历史写作的意义、方式和价值等诸多关键方面,而之前所获得的标志性概念都可以在其中得到重新解释。例如,有关历史不同时间点的书写决定了意义可以改变或延续的限度;科学与艺术编纂方式的结合使得严谨的论述以最能展现作者意图的方式得到组织;而历史观念的获得既可以有事实......
-
〓 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史研究述评
【摘要】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相关成果,总体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一是考察洞庭湖区历史面貌演变过程及其原因,虽然观点纷纭各有重点,但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已逐渐成为共识;二是探讨湖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主要从堤垸兴废与生态环境、自然......
-
〓 关于中国历史GDP研究的点滴思考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一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者按】近年来,国内对麦迪森有关中国历史各时期GDP估算的引入,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也推动了国内学者研究中国经济史中GDP的热潮。但对于GDP这一指标能否运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及如何运用GDP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界至今存在不同意见。为了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本刊编辑部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
-
〓 封建国营经济和经济政策——《封建经济政治概论》第七章
封建时代中西各国都存在着政府控制、经营的经济体,而且也都有着具体的经济政策。因为这时的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把它们称为国营经济并不合适。中国有官工业这样现成的名词,就是指政府经营的经济组织。可是西方似乎没有这样的名词,所以只好拿一个模糊的“国营经济”指代这样一种情况。国营经济与经济政策时常有关联,所以放在一起论述。......
-
〓 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人类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并在世界各国大学中普遍设置。人类学传人中国也已经超过一百年,但是学科的发展一直比较坎坷,至今人类学在国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一直不太明确,这也成为阻碍人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本文就人类学学科定位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一、国际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及发展人类学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各国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出......
-
〓 为学与做人
【核心提示】一个科学家兴趣要广,要博览群书。有时也要等待适当的时机,看到重要的现象,但是扎实的基本功却不可或缺。 “DNA之父”的启示要懂得如何做好学问,还必须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我经常鼓励学生去读名人传记,了解著名学者如何学习、克服挫折和开拓新的方向。我的专业虽然是数学,但在阅读其他学科名家的成功经验时,也会......
-
〓 自然与人文: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史研究
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史研究,既要关注水、土壤、植被、聚落等环境要素,又要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史。环境要素变化的研究有较为刚性的自然科学尺度,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察则是人文社会科学层面的,相关描述具有较大弹性。学科和研究手段更趋细致水环境、土壤、植被、役畜、聚落等因素的研究以前多涉及地理学,特别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而环境史......
-
〓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认识误区与应对方法
【摘要】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存在若干认识误区,这对环境史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加以纠正。环境史并非完全等同于环境变迁史,学者们必须在学理上突破历史地理的藩篱,拓展研究领域并转换视角。环境史也不能与环境保护史混为一谈,学者们不应持有激进的环保主义立场,要努力规避衰败论的认知与叙述模式。环境史与传统史学间也并不存在不可调......
-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的讨论
一、不能缺席的研究我们一起讨论关于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目前进行这一方向研究的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也有海外中国学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为什么坐到一起了?应该说,这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这一历史学二级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新走向,也是我们展开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一种必然需要。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史学理论与史......
-
〓 深人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笔谈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编者按:当代中国面对的问题形成了各种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思潮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评价也大不相同。历史研究必须从现实出发,这个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独特性。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创造的独特性?如何揭示隐含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意义?涉及到重大历史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
-
〓 拓宽西方史学史学科的跨学科视野
张广智先生主编的6卷本《西方史学通史》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西方史学史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认为,西方史学史学科要进一步发展,拓宽跨学科的视野并关注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向。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具有更多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过去,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以往的一切,可以说无所不包,......
-
〓 关于东方专制主义
在社会科学著作中,经常可以碰到“东方专制主义”(或曰“东方专制制度”)这个名词。尽管迄今“东方专制主义”一词仍然没有为大家所公认的确切含义【1】,但大多数使用这一名词的人,是把“专制制度”与“东方”这样一种地理概念联系在一起【2】。自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来,大多数主张存在特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人,都强调......
-
〓 为学与做人
丘成桐 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迄今仍是华人数学家中唯一的获奖者。1979年后,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转向振兴祖国数学事业上,先后创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和清华大学数学中心,并亲自担任这些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他还为这些研究机构募集资金1.5......
-
〓 史学框架与史学求真的限度——兼论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史学转向
史学求真,并非什么新话题,时下一些史学家谈论史学求真,大多是针对弄虚作假的学风。实际上,学术研究本身就是求真。若历史学家说历史学是求真的学问,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乃至物理学、化学就不是求真的学问了?时下史学求真及史学分析框架又有检讨的必要,检讨本身也反映时代变迁。史学分析框架是探索历史真知的重要工具,完善的史学分......
-
〓 中国环境史研究——《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八章
环境史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早在1970年代已经出现,随后世界许多地区和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环境史研究。中国环境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其进程本身就需要梳理和反思。本章将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取得的成就、呈现的特点和未来需要克服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节环境史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众所周知,“环境史”一词最早......
-
〓 冲击—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若干问题
【内容摘要】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关批驳冲击一回应模式的论述,从对其自身社会的反思及进一步的推演出发,否认近代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否认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方关系做了背离史实的阐释,是难以成立的。其“首次相撞’’等概念的使用及论述的逻辑亦存在舛误。【关......
-
〓 唐宋变革与政治制度史研究
作者简介:王化雨,1979年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自20世纪初,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开启了对唐宋社会变革的论述之后, 日本中国史研究领域,多受此讨论的影响,政治制度史尤为显著。而白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制度史研究者也愈来愈多地加入到对唐宋变革的讨论中。因而有必要细致反思学界对唐宋变革的讨论与制度史研究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