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宋变革与政治制度史研究
作者简介:王化雨,1979年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自20世纪初,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开启了对唐宋社会变革的论述之后, 日本中国史研究领域,多受此讨论的影响,政治制度史尤为显著。而白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制度史研究者也愈来愈多地加入到对唐宋变革的讨论中。因而有必要细致反思学界对唐宋变革的讨论与制度史研究之......
-
〓 超越人类看人类
——“大历史”批判
【提要】作为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史学流派,“大历史”试图从宇宙“大爆炸”讲起,以多个尺度考量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进,努力整合人类的知识,尤其是弥合史学叙述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久已分离的残损局面。在当今人类知识细碎化的形势下,“大历史”的跨学科努力显得弥足珍贵。“大历史”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有助于青年一代认......
-
〓 史前彩陶之路终结“中国文化西来说”
【核心提示】史前彩陶之路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史前中原与西域关系研究的视野,同时也终结了激烈争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史前彩陶之路概念的提出,拓宽了史前中原与西域关系研究的视野,同时也终结了激烈争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黄河流域是世界彩陶文化的故乡,对其起源、扩散与传播的研究,是解读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原黄河流......
-
〓 “中国古文书学”的创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者笔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文书研究班中国古代史学界近代以来发展出简帛学、敦煌学、徽学以及黑城学等新学问,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出土或传世的文书,包括简牍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书、徽州文书,时代涵盖战国秦汉直至明清。虽然上述学问研究的对象多是文书,但迄今中国却并没有形成和建立起自己的“古文书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
〓 《“封建”考论》节选(一):提要、目录、题记
《“封建”考论》,冯天瑜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提要:“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而近代欧洲目击者和学者发现,日本的幕藩制与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采邑制)“酷似”,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
-
〓 走出“亚细亚”,回归“亚细亚”——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
早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马克思对亚洲问题就已经有所关心。他和恩格斯都认为,他们研究的课题是世界的课题,成为研究对象的人类社会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只有关注亚洲、研究亚洲,所得的研究结果才具有真实的普适价值。1853年马克思发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提出“亚洲式的社会”的概念,用以区别西方社会。1857至1858......
-
〓 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村社制和奴隶制残余
人们在研究中国史时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诸如中国历史上的时局,有如走马灯般的变动,封建王朝不断兴衰更迭,农民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不时出现新贵族代替旧贵族,游牧贵族代替农耕贵族的情况;其在财产权上也不是很稳定的,所谓“千年田,八百主”,即足说明其间变动的剧烈。从表面上看来,随着新王朝的建立,似乎一切都变了,人也变了,......
-
〓 《中国经济原论》目录
《中国经济原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日译本序言初版序言第一篇导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研究上的两条战线第一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经济构成二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及其关系近代买办官僚资本形成的若干特点三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在逐渐......
-
〓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在哪里?
2005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前沿”系列丛书中出版了德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约恩·吕森(Jorn Rtisen)的一本著作——《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意图,作者在“前言”中有着比较清楚的交代:“全球化进程对历史思考提出了新的挑战,跨文化接触在不断深化,必须把握形成和确立文化认同的新维度和新条......
-
〓 “唐宋变革论”若干问题的质疑
“唐宋变革论”者主张唐宋之际的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就阶级关系的变动而言,诸家意见各不相同,大致似可归纳为以下三类:一、 唐代门阀士族地主仍占统治地位,推行部曲佃客生产制,唐宋之际,衍变为官户统治和客户佃农生产制。二、 唐代是中世封建社会,佃户被束缚在土地上,是典型的农奴,宋代开始“近世”,佃户与地主是平等的经济关系。......
-
〓 “中心论”与“再评价”
一,中心论问题。批判欧洲中心论而创立一个中国中心论,这是不健康的。柯恩和弗兰克都有这种倾向。不过柯恩主要是要求寻找近代中国变化的内因,弗兰克则明确15~18世纪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以后让位给欧洲。王家范在批评中说要区分两种中心论,一是“世界(或整体)史观”的中心论,一是世界经济中心论。后者是在海运发达,各国经济进入......
-
〓 中国医疗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医学与史学综合研究渐趋深化、融通仍需时日
【核心提示】通过进一步完善学科理论建设、整理现存文献中的医药知识、加强对历史上多种医学间的交流和影响研究、深化医疗史与其他相关学术领域的交叉研究,必将迎来医疗史研究的新局面。医疗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医学的发展更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史学的发展,医疗史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史学的一部分。反观国内史学界,尽管......
-
〓 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新社会——中国不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有些人说: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发达,不能搞社会主义,要补了资本主义的课后,才能搞社会主义。毛泽东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情况下,搞社会主义就是“民粹主义者”。说这话的人们,有三不懂:一不懂人类社会发展模式是多样的;二不懂马克思主义;三也不懂什么是民粹主义。实际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往往率先进入新社会。社会实......
-
〓 关于奴隶制社会的若干札记——《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第一编第三章
按照唯物史观,原始公社制社会瓦解以后,按常规,继之而起的必定是奴隶制社会;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制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或支配地位;奴隶大多是直接生产者,而其他劳动者则往往因贫穷破产而沦为奴隶,等等。然而,当人们在具体研究古代世界各国历史时,由于情况复杂,且史料又常缺失,因而众说纷纭,至今多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
-
〓 中国史学界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内容摘要】中国史学界的疾病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无论是研究成果的增长还是研究主题的扩展,或者是研究范式的转换,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体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缘由,既有中外学术交流的因素,更是史学界自我反思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应看到,以往的疾病史研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对疾病史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总结......
-
〓 从限制介入到开放介入:一个解释有记录之人类历史的概念框架
[美]D.C.诺斯J.J.沃利斯B.R.温格斯特 著何怀洲 译一、引言经济史研究中存在一个可以表述为如下两种方式的基本问题:(1)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在18世纪末期后成功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或者,为什么大部分的国家在过去的300年间无法实现持续的增长?(2)是什么样的历史演化所形成的制度使得少数国家能够在20世纪实现......
-
〓 唯物史观与后现代史观之间的论争——以海登·怀特的历史哲学为例
【提要】怀特历史哲学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其反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二是其语言决定论的主张。这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相通的,在他看来,正因为历史本身是混沌无序的,所以语言成了写作历史、理解历史的核心,语言包含着历史写作的一切奥秘,从而实现了历史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怀特历史哲学存在着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只有在历史......
-
〓 “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
编者按: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这组笔谈主要从宋史研究的角度展开,首先是基于日本史学界唐宋变革论的核心观点是“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其落脚点在宋朝;其次是近十几年国內唐史学者对此关注较多,而从宋史研究的角度考虑的还比较少。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能引起更多的唐宋吏研究者对唐宋变革论范式意义的思考。作者简介:李华......
-
〓 奴隶占有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第一编第一章
当前,在学术界就五种社会形态是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经之说有所争议,尤其是奴隶社会,国内外都有人斥为虚有。为此,特请教民族学家胡庆钧教授。胡教授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以民族学资料,以凉山彝族奴隶制为例,与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并就今后如何开展奴隶制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周用宜(以......
-
〓 从四种“封建”概念的演变看三种“封建社会”的形成
关于西欧“封建主义”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中国有无“封建社会”的问题,中外学界长期一直争论不休。中国内地对封建问题的再探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大讨论,起初并没有像对奴隶社会问题的争论那样热烈。对“封建”问题的专门讨论在最近的两三年内渐成热潮。法国学者马克·布洛赫研究封建主义的经典性著作《封建社会》中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