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
近年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学者们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地位及其在当代世界的理论意义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在此过程中,有一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那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深层的一致性,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
-
〓 史学家青睐情感历史研究
人类情感看似并不属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但是随着社会对情感研究的日益关注,情感也被放入历史语境下进行讨论。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丹尼尔·范泽尔·赫尔曼(Danelle van Zyl-Hermann)说:“支持从史学角度研究人类情感的学者认为,情感应与‘阶级’和‘性别’的社会地位相等同,都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因......
-
〓 《中国地主制经济论》绪论
一、中国地主制经济基本特征为了论述封建社会时期地主制经济的灵活适应及制约功能,有必要先对地主制经济特征作一简要介绍。中国从春秋战国过渡为封建地主制经济以后,以这种经济体制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间,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在不断发展变化。是什么因素在制约着这种发展变化呢?原因极其复杂。诸如国家所采行的......
-
〓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界在以下十大热点问题上的研究,大致梳理出环境伦理学在中国三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一、关于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地位和性质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对西方一些学者的论著进行译介的过程中,也必然要对环境伦理学所关涉的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辨析,首先即是对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地位或性质的确认。这一问题在......
-
〓 中国问题与欧洲经济:托尼及其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摘要:1931年英国著名经济史家托尼向太平洋国际学会提交了他的中国经济史方面的名作《中国之农业与工业》。书中托尼认为,中国的农业是一种“小农经营”,中国没有土地贵族阶级,中国的租佃问题不及金钱借贷问题重要。中国的工业总体上仍处于大工业兴起以前欧洲的状态,中国尚未建立起有组织的工业制度,中国的工业资本主义不是自发产生......
-
〓 “中心观”与“中心论”
在既有的各种世界史体系范式中,“中心”是一个引起争议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然而,作为一种结构范式,世界史体系又无法回避“中心”概念。当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不同范式的世界史体系时,无论是否直接表述,“中心”问题都蕴含其中,并以此支撑起各自的阐释系统。不过,在以往关于世界史体系的讨论中,“中心”的两种......
-
〓 中国医疗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医学与史学综合研究渐趋深化、融通仍需时日
【核心提示】通过进一步完善学科理论建设、整理现存文献中的医药知识、加强对历史上多种医学间的交流和影响研究、深化医疗史与其他相关学术领域的交叉研究,必将迎来医疗史研究的新局面。医疗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医学的发展更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史学的发展,医疗史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史学的一部分。反观国内史学界,尽管......
-
〓 美倡导历史教学从研读史料入手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2012年3月5日报道,斯坦福历史教育集团(Stanford History Education Group)日前挑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提出“像史学家一样去研读”(Reading Like a Historian)的历史课程方案,提倡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跳脱”历史课本,以研读分析史料为切入点。此举旨在激发......
-
〓 诗词校勘略说——校勘学摭谈之二十六
诗国中华,先人留下的诗词不下数十万首。整理古籍,诗词如何校勘?诗词是高度凝炼的文学作品,所有意象都囊括于少至几十字、多则百余字之中。诗词之体裁样式,决定了校勘方式必然亦不同于其他文章类的古籍。读《范仲淹集》校样,重点检核校记,因对诗词校勘产生一些想法,择例示范,略加申说。一、他校诗词与文章不同,由于篇幅短小,往往不待书......
-
〓 全球史: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
作者简介:刘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全球史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史学观念,也是一门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学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应。全球史在20世纪下半叶首先兴起于美国,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国,在我国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全球史”与“世界史”是什么关系?“全球史”研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我国在已有“......
-
〓 着力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3)
【作者简介】刘志琴(1935—),女,江苏镇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06);梁景和(1956—),男,山东蓬莱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48);左玉河(19......
-
〓 唐宋变革与第一个中产之家的政权
作者简介:柳立言,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宋变革”的要义,是唐宋两代既有延续,也发生了一些划时代的改变,一方面使唐宋两代在某些重要领域产生断裂,另一方面是变革的结果——宋型文化,开启了中国的近世,元明清三代只是延续,没有再产生划时代的改变,亦即没有宋元变革、元明变革或明清变革了。最明显的断裂,当是统治阶级的......
-
〓 唯物史观与后现代史观之间的论争——以海登·怀特的历史哲学为例
【提要】怀特历史哲学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其反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二是其语言决定论的主张。这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相通的,在他看来,正因为历史本身是混沌无序的,所以语言成了写作历史、理解历史的核心,语言包含着历史写作的一切奥秘,从而实现了历史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怀特历史哲学存在着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只有在历史......
-
〓 从限制介入到开放介入:一个解释有记录之人类历史的概念框架
[美]D.C.诺斯J.J.沃利斯B.R.温格斯特 著何怀洲 译一、引言经济史研究中存在一个可以表述为如下两种方式的基本问题:(1)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在18世纪末期后成功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或者,为什么大部分的国家在过去的300年间无法实现持续的增长?(2)是什么样的历史演化所形成的制度使得少数国家能够在20世纪实现......
-
〓 《“封建”考论》节选(二):第十四章泛化封建观与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相悖
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马......
-
〓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度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理论定位及其相关重大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这实际上是关涉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的主题问题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的探讨,谈一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一在哲学史上,任何有影响的哲学流派都有其特定的主题。......
-
〓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
【内容摘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一直得到学界的赞扬,然而深入审视,实乃以新的文字资料参证古籍文献资料,不必看作“二重证据”,其中以商代君主世系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更是严重的逻辑错误。“二重证据法”是针对“古史辨”派提出的反对理念,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起到阻断史学革命、将传统史学过旱衔接于新史学的作用。此后史学界......
-
〓 走上人文学科前沿的社会文化史
——突破瓶颈: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笔谈1)
【作者简介】刘志琴(1935—),女,江苏镇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06);梁景和(1956—),男,山东蓬莱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北京100048);左玉河(19......
-
〓 “封建”名实析议——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提要:本文对冯天瑜的《“封建”考论》提出商榷。指出“封建”概念是历史地变化着的,不应该把用凝固化的老概念去“匡正”人们鲜活的历史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论定战国秦汉以后属于封建社会,并提出“封建地主制”理论。这种认识的正确性,被新民主主义命的胜利所证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继......
-
〓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在哪里?
2005年,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前沿”系列丛书中出版了德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约恩·吕森(Jorn Rtisen)的一本著作——《历史思考的新途径》。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意图,作者在“前言”中有着比较清楚的交代:“全球化进程对历史思考提出了新的挑战,跨文化接触在不断深化,必须把握形成和确立文化认同的新维度和新条......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