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历来认为自己是炎黄裔胄,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究竟是不是那样,从来都不加以深究。可是进入近代以来,这个观念发生了动摇。当西方列强纷纷侵扰中国时,一些西方学者也忽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生了兴趣。他们无视中国文明的整体特点,摭拾一鳞半爪随意比附,说什么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种是西方起源的,一时间弄得有些中国人也糊里糊涂......
-
〓 千秋关塞遗山野铁马金戈知何去
时过境迁,关中四关作为古来征战要塞的历史地位已经消散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关中四关跨越了其历史使命最辉煌的时刻,已经归于宁静。关中四大关塞——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关塞,见证了过往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如今,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们又经历着怎样的变......
-
〓 古典历史的基础:从国之人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
【内容摘要】由于古代史料的性质和近代早期历史写作目的的影响,从古代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古代史基本为政治和军事史以及大人物所统治,社会经济与普通人遭到忽视。21世纪的古代史写作,大多将政治史排挤到相对次要的地位,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成为主要内容,其笔下的古代世界,着重古希腊罗马公民的社会生活以及影响公民生活的诸种政治和经济因......
-
〓 世界史研究的新进展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三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
-
〓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导言
本书以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为主题,探讨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生态环境所对应的社会特征。这一段时期主要从明代中后期——16世纪开始,一直到1950年代。传统华北生态——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具备了,到六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体现在《齐民要术》中的那种经典体系。尽管明代中叶以后华北的村落、河流和人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变......
-
〓 草原文化基因传承浅论
【摘要】草原文化遗传基因的载体是包含人居、草地和畜群三者共生的放牧系统单元,亦即人居、草地、家畜三者共生的,三位一体基本元素。放牧系统单元包含两重结构。第一层是草地一草食动物(家畜)构成的牧食系统;第二层结构是在草畜系统之外,加入人为因子,扩大为人居—草地—家畜的共生体。放牧系统的驱动力是能量按照一定的“序”的运动模式......
-
〓 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
在哲学家和文人看来,农业是让人高尚的职业,农村则像是芳草萋萋的伊甸园。当他们飘然而至,在乡村住上几日,又带着轻灵闲适和心灵的满足悠然而去,这便是一种优美的心绪、一种诗意的生活、一种古老价值的现代发微,或许也暗示着人道的初原和终极。但是,当我们从思想的世界降到现实的世界,就会发现外来客体虚空的感验,不过是浪漫主义的浅斟低......
-
〓 《二十世纪俄国史》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来信】张捷老师:您好!我在《中华魂》的“忘年交书简”栏目上读到您的《如何认识百年来俄罗斯走过的历史道路?》、《谈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谈谈苏联文学的主流》等文章,深受教育和启发。最近,我在《炎黄春秋》2010年第10期上读到李玉贞的一篇奇文,题目叫《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感到大惑不解......
-
〓 作为中国国家经济职能的治水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四章
中国水利工程的起源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同大禹的历史虚构故事以及同古代中国井田制的非完全虚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当笼罩这两件事的阴云可能从传奇与神秘主义的二十世纪的晦涩状态中出现之前,就必须把它扫除,以便得到一个对问题的细节多少清楚一点的看法,这样,在核对了少数现存的确凿证据之后,就会给我们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公共水利工程起源......
-
〓 纽约之秋:“占领华尔街”成“数学题”
大道国学者夏商先生曰:继“911”十年之后的“917”,让纽约的9月再次充满秋风萧瑟。市场经济究竟是在创造财富,还是在分配和掠夺财富?这个市场经济系统的全球“控制中心”和“结算中心”在哪里?美国的“普世价值”民主究竟是谁在幕后“垂帘听政”?这些复杂的政治经济学专业难题,却已经由美国的工人阶级给出了最简单和最直接的答案,......
-
〓 新世纪以来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热点问题述略
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学者们的努力下、特别是各沿海相关省市政府的直接推动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一些问题逐渐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热点。对于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可能各自的角度各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可能大相径庭,但对于深化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些热点主要......
-
〓 农牧业变迁及其影响——《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第七章第三节
历史时期泾洛流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除自然原因外,人口的多寡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变化,而人类要作用于自然环境,必须通过农牧业生产活动,毁林除草,引水灌溉,增肥耕耘,栽培作物,或在草原和水草肥美之地进行牧业活动。正是由于人们进行农牧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土壤、小的微观地形、植被、水文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从历史时......
-
〓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历史:以“东亚模式”为视角
【内容摘要】明清以来,佃户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非常牢固的土地使用权,进而促使其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并广泛地参与地方事务。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性手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与农村手工业相结合成为中国富裕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个模式促进了人口的迁移,政府也能以此来解决其他生态压力较大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这一模式在18世......
-
〓 “富民”阶层:解构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把钥匙
——《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读后
国家与社会关系整体视野下的唐代以前社会研究已经形成了若干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如许倬云对春秋战国和汉代社会、谷川道雄对中世共同体、毛汉光对中古社会结构的研究等都极具代表性。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是探讨社会运行形态和构成状况,揭示作为国家与民众间的媒介、在基层社会起稳定和领导作用的社会阶层[1]。而对宋代以后的社会还缺乏这样的......
-
〓 《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2012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4日第39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郝日虹 浏览: 54 次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绘制疫灾历史地图不仅需要地理学、气候学、环境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内容......
-
〓 录像显示9-11时击中美国五角大楼系导弹而非飞机
据国外媒体8月30日报道,美国新闻工作者近日透露,一些泄露的录像显示,9-11事件发生当天,袭击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巡航导弹而不是飞机。美国资深新闻编辑戈登-达夫称:“一共有85个视频。29日又有另外一个视频被公布。虽然没有对这个视频进行严格检查,当它看起来很真实,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枚巡航导弹从另外一个角度击中了五角......
-
〓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目录、后记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王建革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8月内容简介:《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内容简介:华北平原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灾害频发、社会矛盾较尖锐的地区之一。考察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乡村的生态和社会变动,剖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了解当......
-
〓 丝绸文化——《四千年农夫》第十三章
东方另一个伟大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行业就是丝绸生产。可以说,东方的丝绸是世界上最精致、最美丽的纺织品。丝绸业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于公元前2600年起源于中国,原料是一种已经被驯化的野生昆虫蚕吐出的丝。迄今为止丝绸业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次运往美国西海岸的丝绸价值都超过了100万美元。 人们还会......
-
〓 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异的博弈整合论纲
由于疆域广袤和地理风俗多样,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内部若干地域子文明的共存、碰触和整合,成为一项重要的结构性演进机制。1934年,傅斯年先生曾撰《夷夏东西说》,首次阐发了夏商周三代“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东西二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的重要观点。此文堪称廓清上古东、西地域子文明共存整......
-
〓 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
——关于“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的讨论之二
【作者简介】鲍尔康泊(Amd Bauerkaimper),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系教授。【编者按】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