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很现代的叶圣陶
叶圣陶《稻草人》书影做了逾四十年的编辑,在年轻人面前,往往自称为“老编辑”,这个“老”字,并不是指“资深”。“老”不一定是“资深”,“资深”不光指的是“经验”,也包含了学养、深度和厚度。说起“资深编辑”,前辈文人中,我首先想到叶圣陶。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逾九十......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周作人1943年写《怀废名》,其中说到废名和熊十力争论的故事:一日废名与熊十力论僧肇,两人大声争论,忽而静止,进去一看,则他俩已扭打在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哼哼地走出,但到了第二天,废名又来与熊翁讨论别的问题了。◎夏志清在北大做助教,专心治学,细读勃雷克全集和参考书两三遍,慎重下笔以勃雷克为题作论文,获得留美奖学金。夏......
-
〓 绷紧“传承”和“创新”两根弦
——访上海市剧协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谷好好“昆剧的活力来自昆曲人的精神,很幸运,我们年青一代的昆剧人把老艺术家的精神很好地继承了!这20年间,昆剧有序传承,经典不断,做到了‘自有后来人’。跨越百年,昆剧守正创新的精神没有丢,始终给观众带来惊喜。”采访约在上海昆剧团一楼的一间小屋里,谷好好一阵风似的大步走来,一......
-
〓 梨园花落“梅”韵流芳——追记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
这是今年三月五日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在驻地宾馆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书影。本报记者郭红松摄4月24日,新书《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的编著者张国良(右二)和读者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书城交流。该书由梅葆玖于3月19日作序。 本报记者郭红松摄4月2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遽然谢幕,......
-
〓 文艺人物志·葛亮: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书写历史
他的《飞发》日前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和传统的大历史叙事不同,他总是热衷捕捉历史的“分岔小径”,以人间烟火来呈现历史发展脉络。他说:“写作是我内心的沉淀之道,让我能够看清自身和世界。” 日前,葛亮的《飞发》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飞发”是一个粤语词,意思是理发。它是葛亮小说集《瓦猫》中的三则故......
-
〓 邵晶:做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考古人
【奋斗者 正青春·一线故事】 “‘拼多多’,这一地陶片又准备拼个啥?” “马上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眼前这位被同事称为“拼多多”的人,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拼对修复,一件来自4000年前的陶鹰跃然眼前。 就这样一片一片清理、拼对、修复,两年多时间里,在石峁遗址皇......
-
〓 钱中文先生的虚怀若谷——祝贺钱先生90诞辰
认识钱中文先生时,我25岁,时为江苏省大丰县南洋中学初二语文教师;钱先生50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今年是钱先生90岁诞辰,也是我与钱先生结识40年,该好好地回顾、纪念一下。在此,我谨以1981年至1987年钱先生写给我的25封信为据(见《钱中文祁志祥八十年代文艺美学通信》,上海......
-
〓 傲骨立天地 奇文鉴古今——史学家陈垣与故宫博物院
南粤骄傲初入京师在大师云集的近代学术史上,陈垣是一个特例,他自学成才,既无师承也未读大学,更无留洋史,他一生的学问全部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来自于他求知若渴、数十年如一日的读书与研究。陈垣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励耘”,以激励自己坚持耕耘之精神。陈垣自幼嗜好读书,《书目问答》《四库全书总书》两部目录学著作引领他走上学问之路。......
-
〓 学人小传:杜子劲
杜子劲(1897—1955),别名杜同力,河南西华人。语言文字学家。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后在河南开封第一师范和女子师范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出版总署编审局、新华辞书社、人教社辞书室工作,是第一版《新华字典》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曾任《光明日报·新语文》周刊编委。编著有《四声易通》《1949年中国文字改革......
-
〓 为东方哲学呐喊——记楼宇烈教授
哲学是智慧的源头。哲学给人思维的敏捷和心灵的美质。哲学家用哲学的语言写就人类灵魂中永恒的最深的“音乐”。楼宇烈先生选择的治学之道正是他智慧人生的最好验证。楼宇烈生于浙江嵊县。南国的秀山丽水造就了他那颗洞察人间世事的敏锐心灵。早期的教育使他爱上古典诗歌、散文,甚至自然科学。按照他的话说:“我20岁以前,什么都喜欢,觉得一......
-
〓 苏轼的前身与后身
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被研究的多,被附会的也多。作为北宋文坛巨擘,苏轼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和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几乎都被梳耙尽了,甚至连他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之类的前身后身问题,都未能逃脱人们的附会。 关于苏轼从哪里来,据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七“梦迎五祖戒禅师”条记载,苏辙(字子由)被贬为高安盐......
-
〓 学人小传:罗国威
罗国威,1944年生,四川洪雅人。古典文献学家。198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1985年调入四川大学。曾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分会副会长。著有《刘孝标集校注》《昭明文选丛考》《六朝文学与六朝文献》等,主编整理《古文辞类纂笺》。...
-
〓 2022永远的怀念(八)
钱正英(1923-2022) 2022年10月22日,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水利和电力专家钱正英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钱正英1923年7月4日出生于上海。1939年进入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并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1952年兼任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第一......
-
〓 走近文艺家·范小青:生活扑面而来,你想躲也躲不开
她被称为文坛“劳模”,自25岁发表处女作后,40多年里写了20多部长篇,400多部中短篇。她从苏州小巷出发,不断拓展小说创作的边界,给当代文坛带来《城市表情》《城乡简史》《灭籍记》等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从开始写作,她就一直聚焦现实、关注底层,总有写不完的东西。问其原因,她说:“因为我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 提起......
-
〓 编辑往事:四十年,与郭书春先生的合作与友谊
“《九章算术》汇校本完成后,找出版社时却到处碰壁。借口是‘赔本’,实际上因为我当时是个助研,没有名气。正在这时,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师大梁宗巨教授向辽宁教育出版社俞晓群先生推荐了我的书。见面时我开门见山地对晓群说:我的书赔钱。晓群很干脆:只要书好,我不怕赔钱。”自1982年大学数学系毕业,我一直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已有将......
-
〓 新旧之争、师生之争抑或派系之争—由傅斯年评马叙伦《庄子札记》谈起
如果傅斯年当年没有写这篇酷评,则马叙伦有可能在那晚决定陈独秀命运的聚会上,多少为其美言几句,如此陈独秀的命运或可改写。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必然性,但当事者的经历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即便十分微小,也有可能成为促使其做出重大决定的催化剂。1919年1月,傅斯年在其主编的《新潮》创刊号上刊发了他写的三篇书评,一篇评王......
-
〓 傅璇琮先生印象:汲古得修绠 绩学若灵光
编者按:傅璇琮(1933-2016),1933年11月生,浙江宁波鄞州区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因院系调整,入北京大学就读中文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落入“反右”彀中,遂离开北京大学,先后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家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唐代文学学会......
-
〓 高山仰止,遗范难追——追忆白化文先生
1999年我在北大昌平园读大一时,春季学期上李国新老师的“中文工具书”。课余时间,我受园区学生会委派,邀请李老师代表信息管理系为全园学生开设一次学术讲座。李老师谦逊而坚决地推辞了,同时又郑重推荐白化文先生,说这可是咱们系的老前辈,学问大得很! 当时我们全班同学都十分敬服李老师“玉树春风里,英发授教时”的学者风度,而令李......
-
〓 有谱·有料·有信——薛天纬先生的李白研究和唐诗研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薛天纬先生的李白研究与唐诗研究,正如这太白佳句,境界阔大,气象万千,而又存乎一心,自出机杼。 今年春秋八十的薛天纬先生从攻读研究生起即追随著名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先生,矢志李白研究,孜孜矻矻,黾勉以求,将李白研究融入其生命,以李白研究作为其人生价值的重要依归......
-
〓 袁行霈:把生命与学术融为一体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缓步走到发言席:“我的这点成绩真算不了什么,在北大算不了什么,在全国算不了什么,在学术史上更是不值一提。”4月18日,是袁行霈的85岁生日,借着新书出版的机会,朋友们、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未名湖畔给他祝寿。关于做学问,他讲得不多,格局、眼光、胸襟、气象、博采、精鉴、深味、妙悟,从前也讲过,算是旧......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