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钱穆先生的一种集外佚著
语文从小没学好。1969年上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的内容肯定不记得了,但到10年以后,1979年的课文还见有《我爱首都北京》,识字还从“木禾米竹”、“工厂门车”开始。上大学是喜欢古汉语了,而常说的训诂、六书都属于“文字学”的范围,可以按照造字规律释读一般的古文献了,但其实仍不出“现代学科”的藩篱。只是在这两年,才忽然......
-
〓 《中华读书报》年度人物·葛剑雄:“冷眼热言”的建设者
年度学者:葛剑雄 近年来频繁在公共话题领域发声尤其是每年两会上有着“活跃”表现的葛剑雄,很容易让人忽略掉他的年龄,事实上,这位复旦特聘教授已经70岁了。 1978年,已经在上海古田中学当了13年教师的葛剑雄报考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以全系第一的分数拜入谭其骧先生门下,两年后成为业师学术助手,陪伴......
-
〓 陈云与古籍整理出版
今年是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陈云在主持中央财经工作、倡导和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方面卓有建树,他对文化教育事业也极其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他发表过多次谈话,作过一系列批示,对推动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谈话和调研 1977年5月,陈云到杭州修养......
-
〓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诺奖发布前夕,9月29日9时整,中国香港,全球最大教育奖项一丹奖揭晓。经过一丹奖独立评审委员会严谨的评选流程,朱永新教授与琳达·达林哈蒙德博士分获2022年一丹教育发展奖与一丹教育研究奖。由此,朱永新教授也成为第一位荣获一丹奖的华人。诺贝尔奖设立于100多年前,它所关注的范畴,已经远远不能涵盖今天......
-
〓 田伯平:笔墨当随时代新
四月的北京,午后的阳光照进茶馆,暖暖的,惬意的等待中,田伯平信步来到我们面前。疲惫写在这位现任北京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脸上。“365天,天天都在忙,每天都有活动,甚至一天有几场,北京书协我是秘书长,在这个位置上,换上谁,都会照样忙。”田伯平很健谈,“开场白”京腔京韵,简单、直爽,刚才还有些困顿的氛围被......
-
〓 从“神州学会”到《墨园随笔》——民国名人李墨卿的文事轶闻
《墨园随笔》 在太原时,听三晋出版社的张继红社长说要搞一套《三晋文库》,回来后便想到了李墨卿的《墨园随笔》。 知道李墨卿和他的《墨园随笔》事出有因,因为自己是学习晚近中国历史的,而说到晚近中国历史就不得不说日本以及留日的中国学生。事实上,发端于晚近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就是由留日学子掀起的。如1915......
-
〓 国学大师钱穆的一生
“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种子”“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钱穆的故乡在江南水乡无锡的七房桥。父亲钱承沛考中秀才后,因体弱多病,无意科名,但对两个儿子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读书入仕。钱穆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孤儿寡母,家境贫困不堪。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她说:“我当遵先夫遗志,......
-
〓 常玉:世间不常遇
近年国内美术展览和出版物,对20世纪初期的美术家有了相当广泛的介绍。张弦、关紫兰、沙耆这些曾经被冷落、被淡忘的美术家终于跻身中国艺术史的行列,使关注中国现代美术的人们深感欣慰。但欣慰之余,仍然感到有所不足,不足之一就是一些流寓海外但保持着中国身份的美术家,仍然未能“回归”故土。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画家常玉。常玉1900......
-
〓 消失的和永不消失的·傅璇琮:为学界办实事
2016年的中国学界,随着傅璇琮、杨绛、陆谷孙三位文化老人的相继离世,一时竟有山颓梁坏,风泣月悲之感,似乎这个冬天也因此显得格外寒冷。但是,这个冬天又并不寒冷,因为三位老人的著述和思想将与世长存,他们的情怀、风骨和品格也永远为世人追忆,他们的精神之火必将代代相传,予人以永恒的温暖。资料图片2016年1月23日,著名学者......
-
〓 传统苏绣,如何绣出新花样——非遗传承人张美芳和苏绣创新之路
【莫让“绝活”变“绝唱”·关注传统工艺振兴】走进苏州刺绣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美芳的苏绣艺术创新中心,迎面便是由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创意,张美芳刺绣的《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柔韧至极的蚕丝却将金核子对撞爆发的强大冲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不仅赢得李政道的充分认同,还被吴冠中等著名画家赞为“神品”。......
-
〓 十年司马,千年华章
永州,一座具有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在浓郁的现代气息中,时光似乎在永州古城——零陵区慢了下来,整座小城依旧保留着浓浓的古色古香。玉带般的潇水河穿城而过,秀山丽水间,是一座千年的浮桥古渡——霞客渡。古渡东岸多古巷,水晶巷、总督巷、鼓楼巷……每条小巷皆为青石古道,颇似京城的胡同,犹如条条毛细血管,密布于小城青秀的躯体里。巷内......
-
〓 张伯驹:雅擅清裁,古欢独契
“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稊园诗社、蛰园律社与瓶花簃词社张伯驹三十岁开始收藏书画、学戏、填词,到了四十虚岁时,收藏书画与京剧两项,已然达到巅峰,完全称得上是第一流之收藏家与“天下第一名票”。如同命运安排一般,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北平,......
-
〓 “宽严”与高拱的教学智慧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他是明嘉靖、隆庆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出阁讲读,高拱首任其侍读讲官,后来升任侍讲学士,共九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拜太常寺卿,任国子监祭酒。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他在......
-
〓 一代学人的雪泥鸿迹——读傅璇琮先生《治学清历》
《治学清历》是傅璇琮先生的自选集,内容主要是作者自著或主编之书的序跋,还有对现当代著名学者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的研述。该书所收文章最早写于1958年,最晚写于2009年,大致记录了傅先生50余年的治学历程,雪泥鸿迹,弥足珍贵。联系傅先生的其它著述,引发我许多思考和感慨。我以为,《治学清历》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清历,也是......
-
〓 2015永远的怀念(一)
又是一年岁末,循例作一次告别。 你敬仰过的,你感动过的,你亲近过的,你疏离过的,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那些人,最终都要有这一次告别。 往途已过山一程,水一程,前路还有风一更,雪一更。我们在这里告别,也将从这里启程。 ——编者刘浦江(1961-2015)1月6日,辽金史名家、北京大学教授刘浦江因病在京逝......
-
〓 “精思劬学,能发千古之覆”——傅璇琮先生访谈录
年少才俊,负笈京华苦追寻曾广开:傅先生,您好!我受《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委托,就有关学术问题向您请教。据我所知,您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继而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您在青少年时期,是否就有献身学术研究的志向呢?傅璇琮:说起来话长,从我1951年离开家乡宁波来北京求学,转眼已经57年了。我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1......
-
〓 人物·翘楚·叶舒宪:攻玉·炼金·释文明
多年以后,黄悦依然记得那个深秋傍晚的场景。同门六七人,从京城各处冒雨赶到位于北太平庄的盛世情书店。每人背个大书包,由一位个子不高、步履匆匆的男子打头。他们不像读者,更像是前来歇脚的“苦行僧”。 带头者是“师傅”叶舒宪,后面跟着的是他在社科院文学所的硕士、博士。 进了书店,大家很少说话。叶舒宪像往常一......
-
〓 刘家和:史学研究的攀登者
张子青摄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有一位儒雅老者与我们如期相约。 白汗衫,灰马甲,灰长裤,眼神谦逊,言语间透露出对其钟爱一生的历史学的敬意。他就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 “你们觉得我气色如何?”刚一见面,刘先生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得意。事实......
-
〓 刘文典落选中研院始末——兼及王叔岷“评刘文典《庄子补正》”
王叔岷刘文典刘文典《庄子补正》石印本,为1939年之后流寓云南时印制王叔岷《庄子校释》商务印书馆1947年9月初版 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隶属国民政府,是中华民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首任院长蔡元培。1948年4月,首批中研院院士共81人经民主推选产生,李四光、竺可祯、陈省身、华罗庚、赵元任、梁......
-
〓 走近文艺家·李树建:苦思冥想才会出现奇思妙想
他是豫剧“十万大军”领军人物之一,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百万粉丝。他说,“艺术创作靠花拳绣腿不行、靠投机取巧不行、靠自我炒作不行、靠大花轿抬人更不行,只有勤奋”。他认为,汗水比泪水更有价值,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2月5日,小年刚过,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正准备参加央视春晚戏曲大联欢节目彩排的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