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瑞典汉学第二代杰出代表马悦然——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六
马悦然(Goran Malmqvist,1924——),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澳洲的多所著名大学......
-
〓 别是荆溪烟雨图——叶纪彬先生的学术人生
叶纪彬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界的拓荒者之一。在反思、创新的时代大潮中,他作为较早的思考者和开拓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融会贯通。他撰写的《艺术创作规律论》《中西典型理论述评》等著作,赋予文学本质论、文学典型论等传统概念新内涵、新解释,对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关于“......
-
〓 还忆江南烟雨日——记陶文鹏先生
在壬寅年末的一天,我收到陶公文鹏的微信,陶公在微信中写“祝福只有过一面之缘而终生难忘”的我。收到微信时,天色已经昏暗了,车内只有仪表盘亮着光,看着屏上的文字,我有些感动。我与陶公相识在2004年4月武夷山举办的辛弃疾学术研讨会上,之后再未见面。那次会议在武夷山庄召开,正是春天时节,山间常常云雾缭绕、烟雨绵绵。我印象深刻......
-
〓 汪曾祺的书与画
松鼠葡萄图 汪曾祺作于一九八三年无题 汪曾祺女儿汪朝说画中小鸟很像父亲 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笔似有神力,写什么,什么都精彩。写作余暇,汪先生做什么呢?唱京剧,哼昆曲,韵味十足。兴致好时,也作书画。其书画,简洁明快,遣兴自娱,颇见文人书画气息。他画画,不惯设色,以素净为主。想着画什么,顺手裁张宣纸,就着案头笔墨,随心所......
-
〓 《三国志》中的人物妙语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文学价值很高,特别是其中充满智慧的人物语言,耐人品读。卞氏智答众人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丕的母亲卞皇后谦恭节俭,曹丕被立为太子的当天,很多人前来祝贺,有人对她说:“今天可是大喜的日子,您府上有那么多宝物,是不是应该赏给我们一些啊?”卞皇后说:“曹丕是因为年长才有这个机......
-
〓 杨雪:李约瑟与李约瑟之谜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最近正在播出纪录片《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作为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创立了科技汉学新流派,打通了古今中西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壁垒,堪称天下达人。回顾他的一生,你会感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最好融合其实是体现在人的身上。 1900年,约瑟夫·尼达姆出生于伦敦,父亲是职业医生兼麻醉师,母亲是画家兼......
-
〓 文化传承人·徐艳丰:植根沃土的扎刻大师
题图为徐艳丰作品“圆明园”。许涿 摄徐艳丰(中)在指导儿女研习秸秆扎刻技艺。张玉宇摄河北省永清县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地势低洼,盛产高粱。高粱秆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柴火、饲料或肥料,然而却有一位有心人,却用它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清秸秆扎刻的传承人徐艳丰,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徐艳丰出身于木......
-
〓 苏培成: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学问
1951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撰写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连载。那一年,16岁的天津中学生苏培成因病在家休学,每周两版的《语法修辞讲话》强烈地吸引着他。从此,苏培成迷上了语文。1957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把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作为终生的事业。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无论在哪个单位工作,苏培成都利用一切可......
-
〓 一份谈话记录和半个世纪的演绎
绿色稿纸的谈话记录红色稿纸的谈话记录(首页局部) 本文提要●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上对这次谈话也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评论。肯定的说法和《毛泽东文集》说法差不多,最常见的是“凤毛麟角”,“首创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学,毛泽东主席肯定了他开辟的哲学史、宗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否定的评论不一而足,都很少涉及学理上的争论,似乎......
-
〓 一生奉献给史学研究——蔡美彪先生的治学特点与学术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先生于2021年1月14日辞世。他祖籍浙江杭州,1928年3月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当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在导师邵循正先生指导下研究史学。曾在罗常培先生领导的文科研究所做助教。中国科学院成立后,1952年转到语言研究所。1953年调入近代史所,协助范......
-
〓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忘恩师·朱永新:恩师燕国材
朱永新(右)与老师燕国材在一起。资料照片 1980年9月,还是大三学生的我,从当时的江苏师范学院选送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班。当时,教育科学元气尚未复苏,是“文革”后心理学科首次在该校重新开课。学校派出了最强阵容的师资队伍,一批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李伯黍、陈科美、吴福元、陈桂生等已经张开双臂拥抱即将到来的“......
-
〓 沉思翰藻咀英华——罗国威先生与《文选》学研究
由于新材料的持续发现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即使是在版本、旧注等传统《文选》学的研究领域,当代《文选》学研究仍取得了超迈前贤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以《文选》研究名家的学者。对当代《文选》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进行个案总结,也理应成为当下《文选》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笔者从罗国威先生问学已积年,亲睹罗师在选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不懈......
-
〓 钱锺书在文学研究所点滴
马靖云女士1956年调入文学研究所,一直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直到1988年退休。她在文学研究所工作30余年,曾长期协助所长何其芳工作,担任的是学术秘书的角色,虽然不从事学术研究,但对文学所人、事了解极深,掌握了很多学人的一手信息。马靖云最近出版的《文人相重》(北京出版社2020年1月版)汇集了她多年来陆续写就的一些回忆文......
-
〓 2021永远的怀念(八)
袁隆平(1930-2021)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江西九江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是......
-
〓 无忧无悔的终生选择——美国杰出汉学家倪豪士——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四
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Jr.),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印第安那大学,获硕士学位,1972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特·斯科姆讲座教授。先后兼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
-
〓 轻动鼠标,再续“西厢情缘”
《西厢记》元代手抄本残页(图片来源于“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在研究《西厢记》的道路上,是光明日报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雷建德提起,在1992年10月31日本报二版所刊发的通讯《倾心西厢记 迷恋普救寺——记青年学者雷建德》。当时的青年学者,如今已年近六旬。多年来,雷建德陆续出版了《白话西厢记》《西厢轶事》《西厢记与罗密......
-
〓 2022永远的怀念(十)
王文采(1926-2022) 2022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文采1926年6月5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山东掖县人。1945年至194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199......
-
〓 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的追梦人生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和华坪女子高中她是一个身患23种疾病的普通教师,却改变了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她是一根燃烧的蜡烛,为近1800个家庭点燃了希望,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摸索出一条新路。她叫张桂梅,云南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儿童之家)院长,今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云岭楷模。10月17......
-
〓 2022永远的怀念(九)
解思深(1942-2022) 2022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思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解思深1942年2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65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2年4月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1983年10月于中国......
-
〓 袁行霈:传承中华文明的厚道人师
开栏的话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长期以来,在我国许多行业的重要岗位上,涌现出一批可敬可爱的优秀社科工作者。他们爱岗敬业、默默耕耘,在各自岗位上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即日起,本报推出《优秀社科工作者》专栏,讲述十位不同领域优......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