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文艺家·安志顺:一生打遍各种鼓,唯一不打“退堂鼓”
意大利作曲家维拉德称他为“中国打击乐的贝多芬”,中国人则称他为“鼓神”“鼓王”。88岁的他,将陕北硬汉的豪情担当和一辈子的生命体验全敲在了鼓上,用鼓声讲述民间故事,传递人间喜怒哀乐,将原本单调的鼓乐演奏得有声色、有灵性、有情味。一个年近九旬的长者与你并排而坐,操着一口陕北口音不经意流露出他对打击乐的一片深情,你......
-
〓 何人绘得萧红影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归来后,即前往鲁迅幕拜谒。左起:许广平、萧红、萧军,前为海婴 近日,电影《萧红》上映,这位命运多舛的民国女作家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萧红是一位典型的文青,多情、善良、忧郁、敏感、脆弱,渴望爱情的滋润却屡遭打击和背叛。惟有文学,忠实地伴随了她短暂的一生(去世时年仅31岁),而她留......
-
〓 汉译译者谭·汲喆:翻译是“真诚的背叛”
自1999年赴法留学,2007年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明学院任教至今,汲喆离开中国已经21年了。虽然人在国外,但他和国内的师友仍保持密切联系。不过,由于他的多数著作是以西文发表,所以国内的学界同行,尤其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们往往是通过他的译著了解他的。2016年12月他曾担任......
-
〓 坚韧 执着 爱心——忆杨绛先生与“好读书”奖学金
2001年,杨绛将夫妇二人的稿酬和版税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图为签订协议后杨绛(右)接受贺美英代表校方赠送的纪念品。新华社发编者按5月25日杨绛先生辞世,享年105岁。她生前曾在清华大学建立“好读书”奖学金。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贺美英参与其事,本期我们刊载她怀念杨绛先生的文章,重温杨绛先生奖掖后学之事。......
-
〓 高手在民间·滩头木版年画与钟星琳
滩头木版年画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滩头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做出来的年画无虫蛀,遇水不褪色。“开脸”是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即要给上好色的人物点眼睛、涂腮红、描嘴唇、画胡须等,以使其更......
-
〓 生也有涯 学无止境——写在任继愈诞辰100周年之际
任继愈 资料图片4月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在这里第815次开讲。像以往的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长者——任继愈。2009年,93岁的任继愈辞世,“文津讲坛”从此失......
-
〓 杨绛 写完人生这部大书
5月25日晚,清华大学百名学生在图书馆老馆前敬献鲜花、深深鞠躬,悼念杨绛。本报通讯员 苑洁摄20世纪80年代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在北京南沙沟家中阳台合影。新华社发“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96岁高龄时,杨绛清......
-
〓 艺坛拾遗:孙佩苍的藏品传奇
徐悲鸿作孙佩苍夫人与女儿画像 2009年2月,北京保利艺术馆举行了“春之歌”世纪悲鸿作品收藏大展,这些作品原本都是收藏在民间的徐悲鸿先生的精品之作。前来参观的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年近九旬的廖静文女士在一件尺幅颇大的油画作品前停了下来。她驻足良久,非常仔细地注视着这件作品,并要求与此画合影,以为纪念。 引起廖静......
-
〓 高手在民间·葛招龙:让国宝戏台重现古韵
20世纪60年代,葛招龙出生在盛产能工巧匠的“五匠之乡”宁波宁海。他18岁拜师求技,3年后出师,靠着一手精湛的木作技艺走南闯北,但后来行业式微,他一度放下手艺,做起了小生意。多年前,回到村里的他偶然发现古村保护开发中的古建筑修复需求增多,便翻出尘封多年的工具箱,喊上村里的手艺师傅们一起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队。很快,他就......
-
〓 史料·史观·史学——漆侠先生与他的历史研究
学人小传漆侠(1923—2001),原名漆仕荣,字剑萍,山东巨野人,历史学家。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抗战胜利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53年转入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大学前身)任教。曾任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主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
-
〓 斯人远去 唯余程腔——追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李世济 资料图片5月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在京病逝,享年83岁。又一位京剧大师远去,让人唏嘘、哀悼不已。痴迷京剧 结缘程门李世济生于苏州,长于上海。书香门第的她自幼喜爱京剧,11岁那年见到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因外貌酷肖程砚秋而被他收为义女,得到程砚秋亲授,程砚秋还请了芙蓉草、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名家教授李......
-
〓 独骑瘦马取长途——车锡伦和他的宝卷研究
《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 资料图片 77岁的车锡伦自称“杂家”。的确,作为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在俗文学的各个领域,如古代小说、戏曲、民俗、民间故事,他都有所涉猎。但在同行学者看来,车锡伦是不折不扣的“专家”:钻研“宝卷”——一种有近800年历史的民间说唱文本——30多年不辍。车锡伦总结:宝卷也好,......
-
〓 傅抱石的屈原情结
中国画重在写意,中国诗讲求意境,于是诗画天然联姻。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诗意画,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尤其唐宋以后,诗画创作更盛,名家联翩而出,名作屡见不鲜。近代以降,傅抱石就是中国诗意画的杰出代表人物。 提到傅抱石,人们会自然想起他水墨淋漓、苍郁浑厚、气势如虹的山水画。其实他的山水画与人物画双峰并立。近代艺术史家常任侠......
-
〓 钱锺书为什么没有被打成右派?
1949年,面对改朝换代的变革,钱锺书夫妇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杨绛说:“解放前,我们是读过大量反苏小说的。但我们不愿远走他乡去当二等公民,仰洋人鼻息。我们爱祖国的语言文化,也不愿用外文创作,所以在世局嬗变之际选择留下。谣言传说共产党要‘杀四十五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凭常情可以否定,或只算我们‘短命死矣’,不愿离开父......
-
〓 2021永远的怀念(九)
许渊冲(1921-2021) 2021年6月17日,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西南昌,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自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
-
〓 陈垣不仅仅是一个考据大师
我最近因为在做“陈垣史学思想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课题,看得比较多是我们老校长陈垣的书:《陈垣全集》。陈垣是20世纪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前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考据大师,史学思想不多,因此缺乏深入研究和挖掘这方面的材料。 其实陈垣的史学思想很丰富,比较突出的是他以中华历史文化为本的民族文化史观。......
-
〓 人物·翘楚:王西京的长安精神
《远去的足音》《落花人独立》(局部) 没有引以为傲的高等学历,没有令人艳羡的名师传承,更没有声名显赫的家世背景,王西京,这个完全靠苦学与天赋而登上画坛尖端的艺术家,用真诚、求实和顽强,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美术人生——初创画院 初秋的午后,古都西安沧桑肃穆。含光路南段14号——西安中国画院的所在地,经过了20多......
-
〓 布罗茨基译唐诗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美国 喜欢外国诗歌的读者,想必知道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的名字,知道这位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知道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写出过跟中国有关的诗歌作品《明朝书信》;可是未必知道他翻译过中国诗歌——早期跟汉学家合作,翻译中国古诗,后来学习汉语,直接依据原作把唐诗翻译成俄......
-
〓 元亨之际忆哲人,斯文斯道不远复
冯友兰先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唐河县祁仪镇祖父家中。1990年11月26日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九十有五。2015年是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哲人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但今天我们并未忘记先生。25年过去,哲人所扎根思考的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哲人所眷恋的中华文化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变,这一切让我们不得......
-
〓 2021永远的怀念(十二)
陈章太(1932-2021) 2021年10月17日,语言学家陈章太逝世,享年89岁。 陈章太出生于1932年,福建永春人,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国家语委常务副主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 陈章太积极促进我国语言研究和语言应用研究,曾参与筹备成立中国语言学会和中国应用语言学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