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孙伯鍨哲学思想与贡献研究
孙伯鍨(1930—2003),我国著名哲学家。早年在华东团工委机关工作。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毕业后在北京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哲学系辩证唯物主义教研室任教。1975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哲学系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后担任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孙伯鍨致......
-
〓 章开沅:“一生与大学相伴”
章开沅先生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学度过的。在大学这个知识人的特别社区,他有过安慰,也有过遗憾;有过大成就,且有过大承担;而无论身份角色如何变化,他对大学都有着持续的关爱和期待。他于抗战结束之后与大学结缘,一直在大学栖居到生命历程的终了。他的大学情结和大学理想,已经影响并仍影响着社会对大学的认知。战士上大学章开沅祖籍浙......
-
〓 陈丽华:“浓缩”老北京记忆
陈丽华(左二)在老北京城门楼制作现场。资料图片摆放在中国紫檀博物馆广场上的“正阳门”模型。资料图片老北京城门楼,中国古代建筑惊艳与恢弘的代表之作。它涵盖了多少高超的技艺?展示了多少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多少中国人的梦想?再过不久,北京未来的城市副中心——通州,会出现这样一处文化园区,它将再现老北京城无与伦比的风貌与神......
-
〓 季羡林与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
季羡林先生(1911.8.6-2009.7.11)开启了北京大学的东方学研究,为我国东方学研究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先生1946年回国,当年北京大学决定建东方语文系,聘先生为系主任、教授。建系之初,教员4人,语言4种;1949年夏,前南京国立东方语专等并入 语种增至9种1,、学生增至60;1950年至1953年又从各地招......
-
〓 灰娃:我伴张仃写生
1987年,作者陪张仃在泰山玉皇顶写生太行霜早(中国画) 张 仃 1986年我和张仃结婚后的十年间,到过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四川、新疆、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湖南、安徽、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两次回陕北延安,两次深入腾格里大沙漠,六上太行。每次虽非风餐露宿,但亦常与山民同吃同住。张仃心里无所谓苦与不苦,其心......
-
〓 周汝昌与康生会面的前后左右
一、缘起 这个话题,应该追溯至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1953年9月,四川大学流传一条消息:外文系讲师周汝昌出版了一部名为《红楼梦新证》的书。那时年轻教师能够出版学术著作已为罕事,更奇的是,此书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连印三版,引起很大反响。在“地点问题”一章里,作者周汝昌推出曹(雪芹)家老宅应在(北京)护国......
-
〓 一位抗日烈士眷属的文化传承
一位抗日烈士的眷属,在复印收藏1940年的一张《新华日报》时,对水印复制技术产生了兴趣,由此成为水墨仿真印刷专家和麻纸制作工艺的传承者。一张风化的老报纸历史,总是在某一个时刻为我们掀开其中的一页,让我们看到精彩的细节。1984年春天,太原双塔烈士陵园筹建“革命烈士陈列室”时,征集到了包括高君宇、续范亭、张友清、郭于鸣等......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九一八”事变前夕,山雨欲来,国事蜩螗。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黄节集宋人词句撰成楹帖送给陆宗达:“海棠如醉,又是黄昏,更能消几番风雨;辽鹤归来,都无人管,最可惜一片江山。” ◎陈梦家是闻一多在清华的高足,有名士气。有一次闻一多写一短简给陈梦家,称之为“梦家吾弟”,陈梦家回称闻为“一多吾兄”,闻大怒,把他大训......
-
〓 三位名师在云南
刘文典先生讲课时,常有独到的见解。一次,在西南联大,他讲到旧体诗的创作问题时,突然向学生发问:“你们说,什么是诗?”同学们一时不知如何对答。于是刘先生告诉大家:“诗,就是‘观世音菩萨’。”话音刚落,同学们惊诧不已。关于诗的定义,先生的说法还闻所未闻,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听听先生的高见。先生笑着说:“写诗,必须观世,即......
-
〓 “宽严”与高拱的教学智慧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他是明嘉靖、隆庆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出阁讲读,高拱首任其侍读讲官,后来升任侍讲学士,共九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拜太常寺卿,任国子监祭酒。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他在......
-
〓 走近施蛰存先生
我认识施蛰存先生已经十年了。认识施先生以前,我对施先生充满了神秘感。这神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首先是读了他的具有现代因素和荒诞魔幻色彩的小说以后,由作品的神秘而对作者的神秘,并以为他是十里洋场风流倜傥的人物,是如刘呐鸥一样的浪荡子。其次,是因为他与鲁迅的争议和他主编的《现代》杂志中的“第三种人”的论争,文艺界对他误解较深......
-
〓 邓由甫与甘泉寺的20年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从五龙山森林公园的景区道路转入前往禾加镇楠林村的小路,入目便是一道叠石而成的围墙。嵌刻在石墙上的一块清乾隆五十三年《募叩修路碑名记》碑,上书“邑之甘泉寺自明宣德建修以来”告知来者,此为初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的甘泉寺,距今已有588年的历史。 石墙后,一片茂盛的楠竹延绵参天,依稀可见甘泉......
-
〓 迷雾点染华林间——回味吴组缃先生说《红楼梦》
吴组缃出生于1908年,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学者。他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与林庚、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1952年起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曾兼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等职。吴组缃对《红楼梦》的研究在红学界产生过广泛影响。今天重温他关于《红楼梦》的深刻观点,有助于我们更......
-
〓 周慕西博士——北大教授捐书第一人
周慕西教授在书房一角 北大图书馆建馆百十年,兼收并蓄,蔚为大观。然初创时期,筚路蓝缕,举步维艰。幸教职员工,有识之士,慷慨捐赠,嘉惠学人。检阅馆史,饮水溯源,北大教授向校图书馆赠书者,周慕西博士当属第一人。 1923年的《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概略》一文中提及:“周慕西博士捐西文书一千二百二十七本,……周博士所......
-
〓 雷海宗的最后十年
1957年雷海宗先生全家福在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发展史上,19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52年秋,北大历史系主任郑天挺先生与清华大学历史系原主任雷海宗教授,因为难以言说的原因奉命调离北京,移砚南开,南开史学从此奠基,走上了崛起之路。1952-1962年的十年,谨言慎行的郑天挺先生生活相对平坦,雷海宗先生......
-
〓 翰墨往事:梅兰芳的画家朋友
梅兰芳和齐白石在一起。 京剧大师梅兰芳拥有许多画家朋友,受他们影响,他也热爱书画艺术,并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早在1913年11月,梅兰芳首次赴上海演出时,就结识了吴昌硕等一批绘画名家。当时梅兰芳才20岁,名气还不是很大,邀请他的上海丹桂第一台许少卿特地安排他和京剧老生王凤卿同台演出,又邀请了一大批包括“海派”领......
-
〓 帮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记贵州台江县方召乡中心小学原校长姬伟宏
又到教师节。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怀念姬伟宏校长。2013年7月18日,姬伟宏因积劳成疾,罹患肝病医治无效,去世时年仅42岁。“一字一句读好书,一生一世做真人”——他写下的校训,在校门口格外醒目。孩子们说,看到校训,感觉姬校长并没有离开。 “我是巫梭人,巫梭的孩子需要我”1989年,苗族青年姬伟宏考入......
-
〓 浅谈蹇斋之学——写于周本淳先生诞辰百年之际
周本淳先生字蹇斋,在其生前我无缘识荆,正如《世说新语》里面讲到的人物关系:“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今年12月22日是蹇斋百年诞辰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适时出版了《周本淳集》,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根据对其论著的学习,本文谈谈对蹇斋之学的肤浅理解和认识。蹇斋之学的渊源从学术上来说......
-
〓 大家·同心同行·张望:佩公刀代笔,赖以立战功
张望(1916—1992),祖籍广东大埔,生于广东潮安,曾用名致平、克之、张抨,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文艺理论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是“MK木刻研究会”的发起者和负责人之一,左翼美术家联盟成员。曾在重庆《新华日报》、育才学校、延安鲁艺、华北联大、东北鲁艺、鲁迅美术学院工作。曾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
〓 述往·叶淑穗:守护鲁迅文物
我和叶淑穗先生相识于两年前。两年来,围绕着她的人生经历,我们聊了很多,聊得最多的,是她一辈子的事业——鲁迅和鲁迅文物。大时代中的一叶扁舟 叶淑穗1931年1月生于北京,父亲叶梯云学习铁路专业,母亲姚秀贞毕业于广州夏葛医学院,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医学女大学生之一。母亲在其表兄詹天佑的帮助下,成立了北京最早的私人妇产科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