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启功式的文人谦卑还残存多少?
有人说“认识一个人可以从一本书开始”,对此,我深信不已。每当有文化名人谢世,各类媒体上都发纪念文章无数,试图用各种方式还原或是勾勒那人,各色人等纷纷站出来赞许、表扬、评述若干,然而,我总是觉得还离那人有很远的距离。启功是我喜爱的书法家和文化名人,阅毕新近出版的《服膺启夫子》一书,启先生已经在我心目中成为老师。同样的事情......
-
〓 王杰:点燃国学复兴的“星星之火”
王杰 资料图片 上课从不用课件却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请听众随意“点菜”背诵诗词歌赋这两大“绝技”使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赢得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王杰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史,历史考试几乎次次满分,被同学戏称为“考不倒”。齐鲁大地丰厚的文化滋养,熏陶了他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大学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
-
〓 冯友兰的“变”与侯外庐的“不变”
侯外庐冯友兰 提要:冯友兰“文革”期间因为“紧跟”而躲过一劫,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焚膏继晷,以惊人的意志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则因其刚烈而惹祸招身,被迫害致残,计划撰写的《中国思想通史补编》和更为完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终因身染沉疴,遂成遗愿。这“变”与“不变”的利弊得失,谁能说清楚呢?从积极意义......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黄侃固狂傲,但在学术上十分虚心。黄侃在东北大学任教,某日某夜回京城,下了火车,不回家,却让儿子提着灯笼连夜赶到陆宗达家,陆以为他有何要事,心里不免紧张,他却十分兴奋地对陆说:“我在东北见到了曾运乾先生,与他深谈两夜。他考定的古声很正确。我的十九纽说应当吸收这一点。”黄与陆深谈到夜半方归。当时黄侃的“古韵二十八部......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刘盼遂尝从梁启超、王国维诸先生问学。刘盼遂说:梁先生家里窗明几净,大条案上的书放得整整齐齐。他谈笑风生,能使人一见面就被吸引住了。王先生则相反,桌子上堆满了书,只留下一小块地盘供自己工作。见人不知说什么。一年春节,刘盼遂去拜年,王先生半天没有话可说,最后才问了一句:“你家里有没有信来?”◎曹聚仁回忆录里讲道,三十年代......
-
〓 中医周超凡:行医六十载 人生渐展开
学人小传周超凡,1936年生,浙江省平阳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63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1985年调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建立中医治则治法研究室并任主任,是中医治则治法领域的开创者与学术带头人。主编《中医治则学》《周超凡临证用药......
-
〓 “布衣美学家”张玉能
我与张玉能先生相识在20多年前。大约是1997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一套供“专升本”学生使用的中文学科各门课程教材,我申请了其中的《美学》并得到批准立项。当时,根据教育部师范司的建议,我邀请同样参与了该项目申报的若干师范院校的资深学者参加编写工作,但很多人都推脱了,转而推荐与我年纪大体相当的中青年学者参与此项工作,只有......
-
〓 袁枚的养生方
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还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作品。他享年82岁,也是古代文人中的寿星。他处世积极,说自己“八十不知老”,晚年更赋闲情逸致。洒脱乐观的性格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其养生秘诀值得后人学习。 袁枚喜养兰花,而养兰花与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辞掉官职后,在南......
-
〓 我的几位中文系恩师
曾在边远省份一所高校教书,20世纪80年代,有幸得到来北京大学进修的机会,于是前前后后几十年,结识了北京高校中文系几位师长。虽然我从未敢自称是他们的学生,但先生们的教诲和风采却一刻未能忘,总想付诸笔墨。几位先生的学术成果与思想精髓早有他们的高徒付诸各类报刊,无须我置喙,这里就描几笔侧影吧。谢冕老师,您咋不老?几年前的一......
-
〓 为了留住地名背后的“文化根”—八旬老人十年编两万余字大窑路发展史
“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历史,可是现在的孩子们都不知道了……”第一次见到年过八旬的黄仁荣,是在江苏无锡南长街的窑群遗址博物馆里。乍一看,2006年开建的这座新博物馆与黄仁荣,有着强烈的视觉冲突。可黄仁荣却表示自己深爱着这座博物馆,是博物馆让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新博物馆迎来老顾问前面就是古运河,脚下一米宽的石板路就是大......
-
〓 生命最后一息还在研究汉学——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一——法国“汉学三杰”之沙畹
爱德华·沙畹(Chavannes Edouard,1865-1918)是国际汉学界公认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沙畹在法国汉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前承19世纪的法国汉学传统,并使20世纪法国汉学开创了新的局面。在许......
-
〓 留得枯荷听雨声——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
陈礼忠在创作中。 资料图片 近日,“文心点石——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50余件寿山石雕刻精品,以荷塘、翠鸟为主题的创作系列,既有荔枝洞石、芙蓉石、坑头石、水洞高山石等质地温润的寿山石名品,也有老岭石、焓红石等质地粗糙的石种。在他的刻刀下,从盛夏荷塘《接天莲叶》的热烈,到初秋《池面风来》的清冽......
-
〓 学人小传:聂石樵
聂石樵,1927年生,2018年去世,山东蓬莱人。文学史家。1949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诗经学会顾问、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著有《聂石樵文集》(13册)。...
-
〓 大家底蕴,不忽精微——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
因为刚刚出版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孙机先生始为更多普通读者知晓。而在考古文物界,曾经师从沈从文和宿白两位名师的他,早已因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而闻名。 1955年,孙机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然后留系工作,1979年又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退休后返聘至今。在国家博物馆数十年,孙机的主要......
-
〓 “人民伦理学”的探究者与践行者——周辅成伦理思想研究
周辅成(1911—2009年),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他一生在伦理学方面著述颇丰,先后编辑《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和《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关于人性论人道主义选辑》两部大型编译作品,为中国现当代伦理学学科及其教研体系的重建作出了奠基性的学术贡......
-
〓 钱钟书谈读书
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 陶渊明对阅读情形的不同表述,钱钟书也注意到了。在《管锥编》中,......
-
〓 2021永远的怀念(五)
彭士禄(1925-2021) 2021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彭士禄,1925年11月出生,广东海丰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12月起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学习。1951年9月......
-
〓 彭立勋:以中国智慧破解“审美之谜”
【求索】 2022年秋天,对于85岁的彭立勋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学术丰收的季节——四卷本《彭立勋美学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为这套新书,91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美学家汝信先生写下贺词:“彭立勋教授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长期在美学诸多重要领域内从事深入的研究,通过辛勤的耕耘劳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得......
-
〓 徽派宿将汪惟德
明谢肇淛《五杂俎》云:“近代名手,弇州(指王世贞)论之备矣。以余耳目所见,新安有方生、吕生、汪生,闽中有蔡生,一时称国手。而方于诸子,有白眉之誉。其后六合有王生,足迹遍天下,几无横敌。时方已入资为大官丞,不复与角。而汪、吕诸生皆为王所困,名震华夏。乙巳(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丙午(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大约是在1942年,汤用彤找来庾信的《哀江南赋》,指着序中的一段对15岁的儿子汤一介讲:一个家族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衰落了。庾信写那篇文章的背景是他被梁派到北魏作聘问(外交工作),因为才华出众,被扣押在北魏做官。在这种情况下,庾信把怀念故土的意识写进了《哀江南赋》,希望自己的家风不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