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专家教授,也是送餐员志愿者——抗疫中的上海高校教师
“14天封控的日子,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与回忆。”3月17日,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疫情管理模式从封闭式转为准封闭式,年近七旬的土木工程系教授叶志明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句话。 这14天中,除了日常教学,他还为本系的青年教师开展了教育教学座谈会、示范教学课与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在线辅导,与新疆塔里木大学开展远程沉浸式......
-
〓 彭立勋:以中国智慧破解“审美之谜”
【求索】 2022年秋天,对于85岁的彭立勋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学术丰收的季节——四卷本《彭立勋美学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为这套新书,91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美学家汝信先生写下贺词:“彭立勋教授是我国著名美学家,他长期在美学诸多重要领域内从事深入的研究,通过辛勤的耕耘劳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得......
-
〓 林冠夫:萧斋寂寂一灯红
【述往】 林冠夫先生是知名红学家,既有极高的文艺理论造诣,又亲身进行诗文创作。他常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开设《目录文献学》和《诗学》两门课程,讲授古典文献的源流、古典诗词的批评与鉴赏。十几年前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时,有幸聆听林冠夫先生的这两门课,顿生倾慕之情,后来经常陪伴在他身边,听他聊学问、聊往事。林先生......
-
〓 王杰:点燃国学复兴的“星星之火”
王杰 资料图片 上课从不用课件却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请听众随意“点菜”背诵诗词歌赋这两大“绝技”使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赢得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王杰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史,历史考试几乎次次满分,被同学戏称为“考不倒”。齐鲁大地丰厚的文化滋养,熏陶了他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大学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
-
〓 一生只做三件事
2010年10月霍先生90寿辰之际,我写过一首贺寿小诗,诗中有这样几句:“年少初闻夫子哲,长安十载始登堂。关西孔子杏园盛,陇上樊迟书囿荒。”这里的“关西孔子”喻松林师,“陇上樊迟”是自喻。霍先生系甘肃天水人,我的故乡在甘肃静宁。天水与静宁之间只隔秦安一县。1980年我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对“师范大学”不满意,中学班......
-
〓 抗战时期,郑振铎最冷僻的文学工作
【光明书话】 小说戏曲说唱等俗文学文献,在中国古代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藏家甚少着眼。20世纪初,王国维、吴梅、马廉、郑振铎等一批学者,为了配合学术研究而大力搜访此类古籍,逐渐带动起俗文学文献的整理收藏风气。其中,郑振铎(字西谛)购求戏曲善本尤力,其家藏曲籍被誉为“海内私家之冠”。同时,作为学术与收藏的风向标,郑......
-
〓 刘学锴:下笨功夫,做真学问
洋洋三百万字的《唐诗选注评鉴》,是刘学锴先生75岁时开始撰写的。他不顾年高笔颤,历时四载,一笔一画在稿纸上写成此书。2013年初版后,每次重印,刘先生都会对已发现的疏失进行修改。2019年的新版也不例外,86岁的他,又新增修订400余处。了解刘学锴学术生涯的人,对他以如此高龄成此巨帙不会感到意外。刘先生曾说:“哪怕就是......
-
〓 2021永远的怀念(五)
彭士禄(1925-2021) 2021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彭士禄,1925年11月出生,广东海丰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12月起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学习。1951年9月......
-
〓 走近文艺家·许渊冲:转换不同语言之美的百岁翻译家
100岁的他,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工作,已经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00多部,其中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占到了一半,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也是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唯一的亚洲获得者。走进百岁翻译家许渊冲的家,如同重回几十年前。屋内的简易书桌、老式沙发和挂着蚊帐的单人床,透着满屋旧时光......
-
〓 青年冯友兰人生两次重大选择
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青年时期尤其重要。平常人这样,哲学家亦如此。青年时期,冯友兰有过两次重大的人生选择:一次在留学期间研究方向的选择,从学习西方哲学到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确定了终生研究方向,为后来研究中国哲学,会通中西哲学、建立哲学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次是留学归国后工作单位的选择,从中州大学到清华大学......
-
〓 愿“唐派史学”后起有人——悼唐德刚先生
唐德刚先生去世了。几家采访的记者都问我,你和唐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候?我想来想去,不记得了。我和唐先生多次见面,在大陆,在台湾,在美国,见过许多次。1990年我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有三个多月住在纽约。那时,唐先生住在纽约近旁的新泽西州。自然,见面的机会比较多。唐先生平易近人,知道许多民国掌故,又健谈,一谈起来,......
-
〓 梁启超缘何称“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晚年淡出政坛,潜心学术,又古道热肠,频繁赴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刮起了阵阵旋风。1922年秋,应著名教育家陈时之邀,他在武昌中华大学讲演时,纵论“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震聋发聩,当年的《申报》《大公报》等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刊载。长期以来,学界有关梁启超的出版物,不是对此次演讲语焉......
-
〓 为人生的文学与为文学的人生——向郑振铎、何其芳致敬
郑振铎1958年去世,那年我刚出生;何其芳1977年去世,那年我刚刚考上大学。我从清华大学来到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每到两位先贤诞辰的整日子,都会参加或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会、研讨会,还组织文学所科研人员前往福建、重庆等地拜谒两位前辈遗迹,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弘扬他们的学术传统和革命精神。1933年,北平立达书店约请靳以......
-
〓 古史撷趣:冯京拒聘“国丈婿”
状元及第 于水作赵匡胤开国之后,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使宋代文化空前繁荣,后人称誉“宋朝是文人的乐园”。宋代科举的盛况,远超唐朝。特别是到科考的最后冲刺阶段,皇上亲临殿试,钦点胪传,并诏令举行隆重的仪式。赐宴琼林后,新科进士们由宫廷卫士清场开道,披红簪花,跨马行街,公卿以下无不驻足观望。场面之红火,情景之壮观,就连凯......
-
〓 我所认识的吴晓铃先生
1981年,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入文研所古代室,研究方向是元杂剧。 进所之后,很快就知道了吴晓铃先生是研究戏曲的老一辈的专家,在元杂剧研究方面,吴先生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校注本》和《关汉卿戏曲集》。 早在50年代,他和中山大学王季思先生一南一北就都有《西厢记校注本》出版。文研所的同事们说:......
-
〓 启功式的文人谦卑还残存多少?
有人说“认识一个人可以从一本书开始”,对此,我深信不已。每当有文化名人谢世,各类媒体上都发纪念文章无数,试图用各种方式还原或是勾勒那人,各色人等纷纷站出来赞许、表扬、评述若干,然而,我总是觉得还离那人有很远的距离。启功是我喜爱的书法家和文化名人,阅毕新近出版的《服膺启夫子》一书,启先生已经在我心目中成为老师。同样的事情......
-
〓 鲁一同年谱简编
内容提要:鲁一同是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是近代经世思潮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文章以鲁一同的诗文集为主要材料,参阅方志、杂记及数十位与其交往的友人文集,勾勒出了鲁一同一生为人、为文的轨迹。关键词:鲁一同;《通甫诗存》;《通甫类稿》其先:不知所自始,或曰甘凉故将,或曰燕京人。国初尝从吴藩平云南,已窥其有异志,携孥......
-
〓 单霁翔:廖静文的文化情怀
廖静文给作者的部分信件 李韵摄廖静文在徐悲鸿的照片前 郭红松摄2006年6月8日,作者看望廖静文。作者提供 廖静文,一位多情而坚强的女性。 作为徐悲鸿的妻子,她用一生来纪念与爱人朝夕相处的七年;作为博物馆界任职时间最长、任职年龄最长的馆长,她用生命来呵护纪念馆中的文物;作为女人,她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一片天地......
-
〓 国学大师黄侃的读书法
读书是一件雅事,也是一件平常事,在好书之人那里,读书与穿衣吃饭等同,皆是人生不可或缺之务。历史上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特点,有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洒脱,亦有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谨严。近代的中国学人里,颇不乏读书种子,黄侃就是其中翘楚。 黄侃字季刚,在音韵、训诂、文字和词章之学上皆可称一代......
-
〓 曾国藩与黎庶昌的师徒情谊
作者简介:赵永刚,山东邹城人,文学博士,贵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黎庶昌(1837—1897),号莼斋,贵州遵义人。生于耕读仕宦之家,祖父黎安理,官山东常山县县令,父黎愷,由进士起家,历官云南巧家同知。黎庶昌六岁而孤,体弱多病,命运坎坷,但是平生未尝废学。在兄长的指导下,年十四五,赋诗撰文,便能犁然成诵。同治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