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文艺家·贾广健:融入自然 花鸟传情
他熟练掌握花鸟画的三种技法和形态——写意花鸟、工笔花鸟、没骨花鸟,尤以工笔花鸟画著称。他笔下的花鸟画,一枝一叶、一羽一喙,都描绘着生命的细微之处。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花鸟画家,保持对自然的鲜活的感受特别重要,因为“不同的花鸟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万物有灵,万物有情”。 你见过雪景荷花吗?众所周知,荷......
-
〓 赵晨: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
赵晨23岁时,第一次跟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队住到村里,是考古队里唯一的姑娘。 那次的任务是对天津市蓟州区盘山脚下散布的千像寺造像开展“拉网式”考古调查。这些存续千年的造像,有的散落在村民果园,有的散落在山中荒草间。考古队吃住在村里,每日的粗茶淡饭、四面漏风的旱厕都没有引起赵晨不适,最让她害怕的是周围山坡上......
-
〓 杨建民:食书
书为精神食粮,读之可以长知识,开智慧,这毋庸说,可中国历史上,偏有那么几个痴绝之人,将书与“吃食”拉扯在一起,做出一些令人发噱的非常之举。 唐代诗人张籍,酷喜杜甫诗,恨不能脱胎换骨追随杜老前辈。一日,他拿来一帙杜甫诗作,焚烧成灰,再以膏蜜相拌,全数吃下。之后抹嘴大叫:我的肝肠从此可以改换了。不知入腹的杜甫......
-
〓 刘学锴:下笨功夫,做真学问
洋洋三百万字的《唐诗选注评鉴》,是刘学锴先生75岁时开始撰写的。他不顾年高笔颤,历时四载,一笔一画在稿纸上写成此书。2013年初版后,每次重印,刘先生都会对已发现的疏失进行修改。2019年的新版也不例外,86岁的他,又新增修订400余处。了解刘学锴学术生涯的人,对他以如此高龄成此巨帙不会感到意外。刘先生曾说:“哪怕就是......
-
〓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2000年前后,王先生买菜归来时的照片。自此以后,由于市场上的原料越来越差,王先生对做饭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小了。(田家青/摄)王世襄先生(陈光俊/摄) 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唯一入室弟子,田家青从游王世襄先生30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
-
〓 傅璇琮: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
一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史学家,同时他对古典文学又有强烈的爱好。读他的全部著作,可以感受到冷静而理智的学术品格与内在的对人生的激情的融合。1953年秋他在广州,这时他早已年过花甲,又因为病目,读书写文十分艰辛,一次听人读清初钱塘才女陈端生所作的弹词体小说《再生缘》,不禁动隔代之悲,满含感情地写下了“高楼秋夜灯前泪,异代春闺梦......
-
〓 梁启超缘何称“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晚年淡出政坛,潜心学术,又古道热肠,频繁赴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刮起了阵阵旋风。1922年秋,应著名教育家陈时之邀,他在武昌中华大学讲演时,纵论“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震聋发聩,当年的《申报》《大公报》等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刊载。长期以来,学界有关梁启超的出版物,不是对此次演讲语焉......
-
〓 新闻人物·冯骥才:斜杠“80后”
3月11日,冯骥才迎来了他的80岁生日,当天,他去看望了105岁的母亲,吃了一碗面,合了几张影。有出版社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他的近况,获得了数万阅读量和近百条留言。长长的留言甚至汇成了一部浓缩的冯骥才个人史: “《一百个人的十年》真是不忍二读的经典”“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珍珠鸟》这篇课文”“《俗世奇人》(全本)看了3......
-
〓 曾国藩与黎庶昌的师徒情谊
作者简介:赵永刚,山东邹城人,文学博士,贵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黎庶昌(1837—1897),号莼斋,贵州遵义人。生于耕读仕宦之家,祖父黎安理,官山东常山县县令,父黎愷,由进士起家,历官云南巧家同知。黎庶昌六岁而孤,体弱多病,命运坎坷,但是平生未尝废学。在兄长的指导下,年十四五,赋诗撰文,便能犁然成诵。同治元......
-
〓 何其芳与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的专家,他对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组织名家整理古籍何其芳是我国第一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他与所长郑振铎等人一起,于1953至1957年间,精心组织策划了......
-
〓 文豪们的茶缘
萧艺 作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香气馥郁,深受众人青睐。特别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且受虫害侵扰少,更是茶中佳品。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物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
-
〓 早于鲁迅载入史册的周树人——教育部佥事如何践行文艺梦
几乎每个现代文学的研究者都曾经质疑,为什么到北京后的鲁迅要“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无他,工作职责之所在而已。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有一项工作职责即为“调查及搜集古物”。可以说,周树人是教育部最兢兢业业的文化部员之一,作为文化先驱者,他甚至将业余时间也全部用在了工作上面。北京14年,周树人做了大量的公务工作......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史学家陈垣写信都用花笺纸,一笔似米芾又似董其昌的小行书,永远那么匀称,绝不潦草。藏书上的眉批和学生作业上的批语字迹是一样的。黑板上的字,也是那样。板书每行四五字,绝不写到黑板下框处,怕坐在后边的学生看不见。 ◎史学家钱穆《师友杂忆》中追忆西南联大的生活,说陈梦家、赵萝蕤夫妇云:“有同事陈梦家,先以新文学......
-
〓 来自黎巴嫩的“京剧练习生”
就在12月中,梅兰芳大剧院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京剧演出。黎巴嫩小哥李龙(Nadim Daib)经过在中国国家京剧院100天的寻师求艺后,成功挑战京剧《三岔口》中的武生任堂惠一角,完成了《京剧练习生》的首次公演,通过了他学习京剧的最终“大考”。 《京剧练习生》是中国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联合打造的京剧真......
-
〓 思想启蒙与学术摆渡:对出版家张元济角色定位的新认识
张元济是中国最早认识到出版工作对于社会进步重要性的思想家。张元济(1867-1959)具有多种身份角色,集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于一身。但是,张元济的身份与角色又决不仅限于这些。对张元济更多的角色身份做进一步的探论,既是实事求是之所必要,也有助于张元济研究和出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思想启蒙者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
-
〓 人物·大家·草婴:一辈子一件事
▲草婴在翻译《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2006年,草婴(左二)获得“高尔基文学奖章”,并被授予俄罗斯作家协会荣誉会员。资料图片 2015年8月,上海。 细雨迷蒙中的华东医院,裹着一层神秘和素穆。大门左侧第一幢楼的病房内,住着很多白发苍苍、行动迟缓的老人。但是,他们的每一道皱纹里都......
-
〓 单霁翔:廖静文的文化情怀
廖静文给作者的部分信件 李韵摄廖静文在徐悲鸿的照片前 郭红松摄2006年6月8日,作者看望廖静文。作者提供 廖静文,一位多情而坚强的女性。 作为徐悲鸿的妻子,她用一生来纪念与爱人朝夕相处的七年;作为博物馆界任职时间最长、任职年龄最长的馆长,她用生命来呵护纪念馆中的文物;作为女人,她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一片天地......
-
〓 黄宾虹:知白守黑有灵犀
秋风挟雨图(中国画) 黄宾虹 这是195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杭州西湖边栖霞岭19号这个院落中,一位老人正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他就是画家黄宾虹。 此刻,他面前的画纸经过层层积染,早已经变成了漆黑一团,而他却视而不见。因为,他的双目几乎已经失明了。没有人能够知道,此时的黄宾虹画的到底是什么,或许,他正在描......
-
〓 智海观澜:白纸的“诉说”
一张白纸,平平无奇,然而,古往今来,一些名人在上面用尽心思、做足文章,不仅展现了超群的智慧,也留下了动人的美谈。 赵匡胤一张白纸的圣旨。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派曹彬为主帅、潘美为副帅,前去攻打南唐。临出师时,曹彬跪请皇上圣谕,如果将领在外不服从军纪,犯了事将如何处置?宋太祖似乎早有所料,从怀中取出一个......
-
〓 古远清:学界的“拼命三郎”
2022年12月27日,古远清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此前几天,他的夫人古炽珍刚刚辞世。听到老友夫妇双双离世的消息,我不禁悲从中来,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之中。 我与古远清相识四十年了,第一次见面是1984年在兰州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的时候。此前,他在武汉,我在北京,我们未有过交集。这次年会开了八天,会后又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