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位耶鲁教授眼里的张充和
张充和在给苏炜和他的学生邵逸青、温侯廷上书法课。 前不久,被媒体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著名“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充和先生在美国康州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102岁。张充和先生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其三位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
-
〓 为了留住地名背后的“文化根”—八旬老人十年编两万余字大窑路发展史
“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历史,可是现在的孩子们都不知道了……”第一次见到年过八旬的黄仁荣,是在江苏无锡南长街的窑群遗址博物馆里。乍一看,2006年开建的这座新博物馆与黄仁荣,有着强烈的视觉冲突。可黄仁荣却表示自己深爱着这座博物馆,是博物馆让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新博物馆迎来老顾问前面就是古运河,脚下一米宽的石板路就是大......
-
〓 傅璇琮先生的学术思想
在当代学术界,傅璇琮先生是为人熟知和敬重的学者。他在数十年古代文学研究中取得的累累硕果,久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到80年代的《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从与友人合作的《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到组织国内数十位学......
-
〓 人物·大家·草婴:一辈子一件事
▲草婴在翻译《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2006年,草婴(左二)获得“高尔基文学奖章”,并被授予俄罗斯作家协会荣誉会员。资料图片 2015年8月,上海。 细雨迷蒙中的华东医院,裹着一层神秘和素穆。大门左侧第一幢楼的病房内,住着很多白发苍苍、行动迟缓的老人。但是,他们的每一道皱纹里都......
-
〓 大家底蕴,不忽精微——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
因为刚刚出版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孙机先生始为更多普通读者知晓。而在考古文物界,曾经师从沈从文和宿白两位名师的他,早已因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而闻名。 1955年,孙机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然后留系工作,1979年又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退休后返聘至今。在国家博物馆数十年,孙机的主要......
-
〓 王志清:我师傅璇琮
我之为学,最大的不幸是出非名校,从无名师。虽然,所幸的是还有不少大儒硕彦垂青于我。傅璇琮先生,就是一个视我为嫡出而我视为业师的文坛大匠。我2000年10月,才调入高校,一切都迟了,成为一个迟入的学界“古惑仔”。拙著《纵横论王维》绪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来迟了”。因为学非正门,是个野路子,是个玩文字的杂家,且自甘于文字杂耍......
-
〓 学人小传:聂石樵
聂石樵,1927年生,2018年去世,山东蓬莱人。文学史家。1949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诗经学会顾问、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著有《聂石樵文集》(13册)。...
-
〓 “人民伦理学”的探究者与践行者——周辅成伦理思想研究
周辅成(1911—2009年),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他一生在伦理学方面著述颇丰,先后编辑《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和《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关于人性论人道主义选辑》两部大型编译作品,为中国现当代伦理学学科及其教研体系的重建作出了奠基性的学术贡......
-
〓 思想启蒙与学术摆渡:对出版家张元济角色定位的新认识
张元济是中国最早认识到出版工作对于社会进步重要性的思想家。张元济(1867-1959)具有多种身份角色,集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于一身。但是,张元济的身份与角色又决不仅限于这些。对张元济更多的角色身份做进一步的探论,既是实事求是之所必要,也有助于张元济研究和出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思想启蒙者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
-
〓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2000年前后,王先生买菜归来时的照片。自此以后,由于市场上的原料越来越差,王先生对做饭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小了。(田家青/摄)王世襄先生(陈光俊/摄) 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唯一入室弟子,田家青从游王世襄先生30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
-
〓 93岁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化蝶”而去
提起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得不说范瑞娟。在很多观众心中,梁山伯就是范瑞娟,范瑞娟就是梁山伯。2月17日中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3岁。一代越剧大师“化蝶”而去。人们说,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也见证了越剧百年。范瑞娟的家乡在浙江嵊县,此地乃越剧故乡,1947年因同台演出《山河......
-
〓 做个“田野调查派”——戴庆厦先生与民族语言学
戴庆厦先生从事民族语言学研究已整整70年了。他在少数民族语言本体研究、社会语言学、民族语文政策、语言学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语言学界的标杆人物。70年来,他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笔耕不辍,虽然现在已是87岁高龄,但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 戴庆厦先生对语言学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世事的豁达,对我等......
-
〓 高手在民间·80后龙头雕刻师坚守雕刻工艺 被誉“最美工匠”
张伟潮,广东广州黄埔街下沙村人,80后龙头雕刻师,是广州为数不多的手工龙头制作者之一,现担任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其雕龙头技艺蜚声珠三角乃至海外。张伟潮坦言,做龙头其实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在关键部位,每一次下刀都要精确,错了一刀便再难补救。“机械化永远雕刻不出文化的韵味。”张伟潮表示,龙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
-
〓 诗,让我们心灵不死——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的诗词教育观
叶嘉莹 本报通讯员 陆阳摄 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叶嘉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近日,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如期封顶,漂泊一生的叶嘉莹终于有了一个“家”。在她的规划中,这个“家”是讲授和研究诗词的地方。叶嘉莹说,自己要做的......
-
〓 巢峰的出版品格
█巢峰同志是极具魅力的出版家,其特点是政治魅力和文化魅力同在。可以说,这份魅力也是那一代出版家共同的特征,即善于把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出版专业工作的实际完美地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出版系统来了一批经历过革命战争洗礼的文化名人和干部,他们长期在不同的出版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其中不少同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海......
-
〓 来自黎巴嫩的“京剧练习生”
就在12月中,梅兰芳大剧院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京剧演出。黎巴嫩小哥李龙(Nadim Daib)经过在中国国家京剧院100天的寻师求艺后,成功挑战京剧《三岔口》中的武生任堂惠一角,完成了《京剧练习生》的首次公演,通过了他学习京剧的最终“大考”。 《京剧练习生》是中国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联合打造的京剧真......
-
〓 哭傅师:谦谦君子 巍巍学人
乙未岁杪,一个寒冷的周末,学校的同事们一起在居酒屋聚饮。席间,偶然打开手机,微信中传达的消息让我震惊:傅璇琮先生于2016年1月23日下午3时去世。顿时,像室外的天空一样,心开始飘雨,酒食无味,强忍镇静。饭后归宅,一进家门,跟内人说了句“傅老师去世了”,便泪如泉涌,欲抑而不能。年近花甲,常有学界的师友与世长辞的讯息传来......
-
〓 何其芳与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的专家,他对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组织名家整理古籍何其芳是我国第一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他与所长郑振铎等人一起,于1953至1957年间,精心组织策划了......
-
〓 刘彭芝: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
刘彭芝 资料照片 齐耳短发衬着白皙面容,逻辑清晰,笑声不断,不似年届七旬的老人。她便是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 1965年,刘彭芝踏上中学讲台,距今已整整50年。从教育一线走过,在日复一日地与学生、同事的相处中,刘彭芝渐渐懂得,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考试成绩优异,还要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如何给他们搭建平台让......
-
〓 文豪们的茶缘
萧艺 作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香气馥郁,深受众人青睐。特别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且受虫害侵扰少,更是茶中佳品。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物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