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傅璇琮: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
一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史学家,同时他对古典文学又有强烈的爱好。读他的全部著作,可以感受到冷静而理智的学术品格与内在的对人生的激情的融合。1953年秋他在广州,这时他早已年过花甲,又因为病目,读书写文十分艰辛,一次听人读清初钱塘才女陈端生所作的弹词体小说《再生缘》,不禁动隔代之悲,满含感情地写下了“高楼秋夜灯前泪,异代春闺梦......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大约是在1942年,汤用彤找来庾信的《哀江南赋》,指着序中的一段对15岁的儿子汤一介讲:一个家族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衰落了。庾信写那篇文章的背景是他被梁派到北魏作聘问(外交工作),因为才华出众,被扣押在北魏做官。在这种情况下,庾信把怀念故土的意识写进了《哀江南赋》,希望自己的家风不要......
-
〓 李滨声:玩味人生九十载
李滨声 新华社记者 李琰/摄 90岁的人生怎么度过?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得主李滨声用“玩味人生”四个字向世人解读人生的真谛。 6月,漫画大师李滨声迎来90岁生日。面对画界同仁的恭贺,这位被尊为“滨老”的老人连连摆手,“可别把我叫老了,我是‘90后’。”更谦虚的还在后面。90高龄的他甚至给自己下了这样的定......
-
〓 走近文艺家·贾广健:融入自然 花鸟传情
他熟练掌握花鸟画的三种技法和形态——写意花鸟、工笔花鸟、没骨花鸟,尤以工笔花鸟画著称。他笔下的花鸟画,一枝一叶、一羽一喙,都描绘着生命的细微之处。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花鸟画家,保持对自然的鲜活的感受特别重要,因为“不同的花鸟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万物有灵,万物有情”。 你见过雪景荷花吗?众所周知,荷......
-
〓 新闻人物·冯骥才:斜杠“80后”
3月11日,冯骥才迎来了他的80岁生日,当天,他去看望了105岁的母亲,吃了一碗面,合了几张影。有出版社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他的近况,获得了数万阅读量和近百条留言。长长的留言甚至汇成了一部浓缩的冯骥才个人史: “《一百个人的十年》真是不忍二读的经典”“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珍珠鸟》这篇课文”“《俗世奇人》(全本)看了3......
-
〓 钱钟书谈读书
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 陶渊明对阅读情形的不同表述,钱钟书也注意到了。在《管锥编》中,......
-
〓 王蒙:不服老,做“最浪漫的事”
王蒙 CFP “我还在不停地写作,尽量抓紧一切时间。”刚从医院看牙回来的王蒙,没顾得上休息,便坐下来接受记者的采访。 再过一个多月,王蒙就80岁了。从1953年开始创作《青春万岁》至今,王蒙的文学生涯已经跨越了61个春秋,45卷约1600万字的《王蒙文集》正是岁月的见证。 “你们看,这个夏天我是不是晒......
-
〓 陈平原:告别一个学术时代
走出八宝山的告别室,放眼望去,天很蓝,无风,北京的冬天,显得辽远而高阔,可心情却相当压抑。真的是“哀乐中年”,近年常来此告别长辈乃至同辈,有时哀痛,有时怅惘,有时则近乎麻木。这回不一样,感觉上似乎超越了个体的生死,更像是在。这种直觉,王瑶先生(1914~1989)去世时,我也曾有过;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确实也到了“更......
-
〓 傅璇琮与天一阁
在天一阁博物馆内僻静的一方,有一座名为“甬籍名人库”的藏书室,傅璇琮先生所捐赠的数百册著作即贮于此。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献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华书局原总编辑。他与天一阁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长期来一直关心支持天一阁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在繁忙的行政、学术工作之余,还受聘担任天一阁博物馆馆刊《天一阁文丛》的顾问。20......
-
〓 怀念我的父亲——抗战诗人田间
田间1938年在西北战地服务团 编者按: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众多诗人、作家,先后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之中。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擂鼓诗人”的田间(1916—1985),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田间创作的抗战诗歌如同“一声声的鼓点,不只鼓的声律,还有鼓的情绪”,成为抗战文学的经典。在本版9月1日推荐的“纪念中国人民......
-
〓 杨建民:食书
书为精神食粮,读之可以长知识,开智慧,这毋庸说,可中国历史上,偏有那么几个痴绝之人,将书与“吃食”拉扯在一起,做出一些令人发噱的非常之举。 唐代诗人张籍,酷喜杜甫诗,恨不能脱胎换骨追随杜老前辈。一日,他拿来一帙杜甫诗作,焚烧成灰,再以膏蜜相拌,全数吃下。之后抹嘴大叫:我的肝肠从此可以改换了。不知入腹的杜甫......
-
〓 天津:老城里的手艺人
一处处非遗展馆,一件件非遗实物,一个个非遗故事,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非遗,来源于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风筝魏”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对于国家级“非遗”项目“风筝魏”第四代传承人魏国秋来说是忙碌的。连续参加多场“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让年过花甲的魏国秋感到些许疲惫:“虽然累点......
-
〓 赵晨: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
赵晨23岁时,第一次跟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队住到村里,是考古队里唯一的姑娘。 那次的任务是对天津市蓟州区盘山脚下散布的千像寺造像开展“拉网式”考古调查。这些存续千年的造像,有的散落在村民果园,有的散落在山中荒草间。考古队吃住在村里,每日的粗茶淡饭、四面漏风的旱厕都没有引起赵晨不适,最让她害怕的是周围山坡上......
-
〓 林风眠,画从记忆中来——摘自《画未了:林风眠传》
林风眠的画恰如苏轼的书法,不是想表现自己,超过别人,而只是自己的欢喜随意所至。它表现的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之优美壮丽的自足的寂寞,这份孤独与寂寞正是杜甫的“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境界。 画记忆中想画的东西1959年的6月,香港中艺公司主办了一次“上海名家画展”,其中就有林风眠的作品。香港一位地产巨商......
-
〓 文艺人物志·张冀:从生活中蘸墨,书写有烟火气的剧本
春节过后,刚从老家返京,编剧、导演张冀就开始走访养老院和医院,近距离观察那些患上“老年痴呆”的人,倾听患者家属讲述至亲至爱与自己渐行渐远的故事。张冀这次采风,是为了筹备新剧本《阿尔茨海默之家》,他希望通过一家人的视角,深入探索这个疾病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我不想把这个病浪漫化,我想直面它的痛苦和其中涉及的社会性问题,......
-
〓 早于鲁迅载入史册的周树人——教育部佥事如何践行文艺梦
几乎每个现代文学的研究者都曾经质疑,为什么到北京后的鲁迅要“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无他,工作职责之所在而已。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有一项工作职责即为“调查及搜集古物”。可以说,周树人是教育部最兢兢业业的文化部员之一,作为文化先驱者,他甚至将业余时间也全部用在了工作上面。北京14年,周树人做了大量的公务工作......
-
〓 黄裳的笔名
黄裳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在戏剧、新闻、出版、藏书等领域均有建树。黄裳究竟使用过哪些笔名,连他自己都记不清。2006年,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旧用笔名,几近百数,难以遍忆……”(董宁文《〈我的笔名〉编后记》,《书脉人缘》,青岛出版社2019年1月版) 2022年9月,钦鸿、徐迺翔、周彬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
-
〓 寒夜中的火光——记巴金的抗战岁月
从28岁到42岁,著名作家巴金人生中的这一段“黄金时期”是在抗战中度过的。战火蔓延,吞噬一切,然而,不能摧毁的是巴金和同胞们的意志。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巴金就坚定地表示:绝不能苟安,“只有抗战一条路”。他义正辞严地宣布:“对于危害正义、危害人道的暴力,我发出了我的呼声:‘我控诉!’”在颠沛流离的动荡岁月中,巴金创作了总......
-
〓 大家:世纪老人黄绍湘
2013年5月,黄绍湘在家中阅读报纸 资料图片1937年,黄绍湘的清华大学毕业照 资料图片2006年7月,黄绍湘、毕中杰夫妇在家中 资料图片 老母亲黄绍湘百岁华诞,作为子女,心中感慨万千。百岁慈母,就像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百年岁月,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长河。我只想从中捕捉些许点滴,以此敬献给这位世纪老人。一 ......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黄侃固狂傲,但在学术上十分虚心。黄侃在东北大学任教,某日某夜回京城,下了火车,不回家,却让儿子提着灯笼连夜赶到陆宗达家,陆以为他有何要事,心里不免紧张,他却十分兴奋地对陆说:“我在东北见到了曾运乾先生,与他深谈两夜。他考定的古声很正确。我的十九纽说应当吸收这一点。”黄与陆深谈到夜半方归。当时黄侃的“古韵二十八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