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雾峰林家爱国精神的百年传承
雾峰林家以台湾五大家族中抗日最力而闻名,其中以族人林献堂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组织一系列文化抗日活动的事迹最广为流传。林家堪称满门英烈,除林献堂外,林朝栋祖孙三代人亦值得铭记:林朝栋于中法战争中抗击法国,林季商于清末民初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林双盼与林正亨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革命,这些可歌可颂的事迹代表百年来不同时期台湾人......
-
〓 “无量”谢无量
近代敢以佛语或道语称“名”之人多非等闲之辈,如熊十力、张大千、陈撄宁等,皆是一代宗师。谢无量先生亦如是。 谢氏“无量”之称,缘于何故,已无从考证,但“无量”出于佛语“无量无数无边”自不必疑。尤耐人寻味的是,谢氏字曰无量,其亦在八十年人生中不期然而然地创造了诸多“无量”。无量之缘 不得不说,无量先生的人缘极佳,其......
-
〓 文坛述往:忆贤亮
张贤亮是当代中国作家中特别具有个性的一位。他当年因为一首长诗《大风歌》被打成“右派”,改革开放之后用自己一部又一部的作品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我记得最早是《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这部作品在当时我所处的《文艺报》的评论组里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一位评论家专门对张贤亮作了评述,这位评论家就是当时的编辑部主任谢永旺同志。后来,张贤亮经......
-
〓 朝廷之外的李鸿章——摘自《李鸿章传》
李鸿章被西方誉为晚清第一名臣,本书以独特视角透析了这位中国晚清“名人”的一生,作者运用史学方法,评价人物力求客观、公正。同时,本书辅以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让读者有机会全面了解这位大清国“糊裱匠”的真实人生。下议院的大厅里总有许多精彩的典礼场景,每天由权杖引导,在牧师和秘书的陪同下,斯皮克先生的队伍会从大厅......
-
〓 钱锺书的确斥责过马悦然
一、“钱锺书斥责马悦然” 多年以来,在中国媒体(包括纸本报刊和网络)广泛流传着一则“钱锺书斥责马悦然”的话。这则话虽然被广泛引用和传播,却因为引用者都不注明出处,最终成为疯传多年的“无主信息”。这种“无主传播”状态,使“钱锺书斥责马悦然”的真实性丧失殆尽,如在新浪微博中,网友“云梦子围炉夜话”就在与马悦然......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数学家杨武之先生讲课之前,经常会和学生闲谈三五分钟,然后再言归正传。他闲谈的内容很广。有一次他在讲高等代数课程中的向量内容时,在黑板上画了几条带箭头的长短不一的同向向量,说他曾在德国访问过,看到德国人很讲齐心一致,就像一批方向一致的向量那样,指向同一方向,所以力量就大,做事往往能事半功倍。 ◎1947年......
-
〓 也谈鲁迅的出版观
鲁迅以其犀利的目光,很能看到社会的不足之处,但他看世界的主旨还是希望社会光明。在出版方面,鲁迅尤其看它是新文化和光明的象征,希望出版成为一种向新和向上的力量。出版的基本功能与定位鲁迅的一生是为书籍的一生,还有过自己的出版活动。早在晚清的1903年,在东京求学的鲁迅就自费印行过自己的翻译作品即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后来一......
-
〓 风义平生——程千帆的师友交谊与《全清词》编纂
学人小传 程千帆(1913—2000),湖南宁乡人,文史学家、教育家。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曾于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执教。197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著有《校雠广义》《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
〓 执着和赤诚的文化寻矿者——追忆著名出版家范用
《存牍辑览》立体封面范用生前在读书看报。资料图片 9月14日,是我国著名出版家范用的忌辰。5年前,为新中国文化传播事业贡献毕生的范用永远地与读者离别。由范用编撰的《存牍辑览》《叶雨书衣》和《爱看书的广告》三本书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与此同时,三联书店新老编辑数十人举行追思会,共同缅怀这位具有大家风范的出版人。 ......
-
〓 编辑手记:编辑的乐趣
钱锺书启 功季羡林 干了30多年编辑工作,对题目中的问题有一些体会。但我想起了小的时候,大人或老师总会问:长大了干什么?可以说小脑袋里会出现各种答案,但绝对不会想到编辑这种工作,因为认识的人中没有干这差事的,老师也不会提到。而我后来恰恰选中的就是这个职业,且已干到行将退休了,还乐此不疲。 那么,编辑的乐趣在......
-
〓 翰墨往事:“两张”之缘
▲张大千山水画作 张大千临摹石涛画作几可乱真,故初到北京时,引起京城一些画家的反感。1935年2月,北平画家谢子衡举行盛大婚礼,著名工笔画家徐燕孙抓住这次画家大聚会之际,事前在送给新婚主人的人物图卷头空白处,题上了暗讽张大千的词句:“比翼人兮,姗姗来迟,亦为子衡弟催装,此种画法,余合目可为之。而蜀客张某且以知之。......
-
〓 走近文艺家·洪建华:用刻刀赋予竹子另一种生命
他是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用了十几年时间,凭着一腔热情和无限执着,将几近失传的徽派竹雕技艺“找”了回来。在他的刻刀下,随处可见的竹子被赋予了另外一种生命。“坚强的她在等我!”上午11时,洪建华在朋友圈晒出一张图,一根趴着长在石缝中的毛竹鞭。到了下午,这节竹鞭被他截成两寸长短的几段,他称这个过程为“断竹、续竹”......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刘盼遂尝从梁启超、王国维诸先生问学。刘盼遂说:梁先生家里窗明几净,大条案上的书放得整整齐齐。他谈笑风生,能使人一见面就被吸引住了。王先生则相反,桌子上堆满了书,只留下一小块地盘供自己工作。见人不知说什么。一年春节,刘盼遂去拜年,王先生半天没有话可说,最后才问了一句:“你家里有没有信来?”◎曹聚仁回忆录里讲道,三十年代......
-
〓 留得枯荷听雨声——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
陈礼忠在创作中。 资料图片 近日,“文心点石——陈礼忠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50余件寿山石雕刻精品,以荷塘、翠鸟为主题的创作系列,既有荔枝洞石、芙蓉石、坑头石、水洞高山石等质地温润的寿山石名品,也有老岭石、焓红石等质地粗糙的石种。在他的刻刀下,从盛夏荷塘《接天莲叶》的热烈,到初秋《池面风来》的清冽......
-
〓 如何做一位学者型编辑
《吕留良诗笺释》封面 资料图片●历经20年收集、整理资料 ●继承古书编纂体例●参与编辑上百部书稿 ●周末、假期都用来从事学术研究2月9日,大年初二晚上,中华书局编辑俞国林发了一条朋友圈:“静嘉堂看书。晚餐,自购菜蔬于涩谷东急超市,返宾馆,诚大快朵颐之举也。”今年春节,俞国林就是这样度过的:利用春节长假,到日本访书,......
-
〓 我的几位中文系恩师
曾在边远省份一所高校教书,20世纪80年代,有幸得到来北京大学进修的机会,于是前前后后几十年,结识了北京高校中文系几位师长。虽然我从未敢自称是他们的学生,但先生们的教诲和风采却一刻未能忘,总想付诸笔墨。几位先生的学术成果与思想精髓早有他们的高徒付诸各类报刊,无须我置喙,这里就描几笔侧影吧。谢冕老师,您咋不老?几年前的一......
-
〓 丹青与美食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不少关于画家与美食的佳话。古代的苏轼,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与美食有着不解之缘。其中,元代画家倪瓒与美食的关系尤为特殊。倪瓒是“元四家”之首,字云林,他撰写过一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书中收录了大约50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其中一道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清代诗人袁枚......
-
〓 孙犁作品的出版与海外传播
今年是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诞辰110周年。作为一位横跨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创作生命达六十余年,且在生前即被文坛公认为“文学大师”的重量级作家,孙犁及其作品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作家和读者,同时也是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出版与海外传播的重要样......
-
〓 悼念季塔连科
惊悉“汉学泰斗”于2016年2月25日病逝,甚是悲痛!多日来,睡梦中萦绕着季塔连科的音容笑貌——往事一幕幕出现在眼前。我和季塔连科相识于50多年前,我们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也是中俄友好关系的见证人和亲历者。记得去年11月20日召开的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会上,季塔连科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因身体原因未能来上海领奖......
-
〓 俄罗斯儒者李福清——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二
俄罗斯学者接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从小说开始的。最早在俄罗斯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是1763年发表在《学术情况通讯月刊》12月号上,题为《中国中篇小说》,是从英国著名作家Oliver Goldsmith编的《世界公民或中国哲学家的来信》英文本转译的。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俄罗斯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苏联时代的五十年代成果最丰,涉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