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志清:我师傅璇琮
我之为学,最大的不幸是出非名校,从无名师。虽然,所幸的是还有不少大儒硕彦垂青于我。傅璇琮先生,就是一个视我为嫡出而我视为业师的文坛大匠。我2000年10月,才调入高校,一切都迟了,成为一个迟入的学界“古惑仔”。拙著《纵横论王维》绪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来迟了”。因为学非正门,是个野路子,是个玩文字的杂家,且自甘于文字杂耍......
-
〓 转向哲学、语言学的学术理路及其启示——纪念杨公骥先生随想
图一 【文学追忆】 开栏的话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古典文学及其相关领域涌现出许多取得了卓越成就的知名学者。他们虽已故去,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因此,我们特辟《文学追忆》栏目,拟总结其学术成就及学术进路,求访遗尘,以启来者。 1978年......
-
〓 为人生的文学与为文学的人生——向郑振铎、何其芳致敬
郑振铎1958年去世,那年我刚出生;何其芳1977年去世,那年我刚刚考上大学。我从清华大学来到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每到两位先贤诞辰的整日子,都会参加或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会、研讨会,还组织文学所科研人员前往福建、重庆等地拜谒两位前辈遗迹,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弘扬他们的学术传统和革命精神。1933年,北平立达书店约请靳以......
-
〓 黄裳的笔名
黄裳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在戏剧、新闻、出版、藏书等领域均有建树。黄裳究竟使用过哪些笔名,连他自己都记不清。2006年,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旧用笔名,几近百数,难以遍忆……”(董宁文《〈我的笔名〉编后记》,《书脉人缘》,青岛出版社2019年1月版) 2022年9月,钦鸿、徐迺翔、周彬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
-
〓 陈寅恪与学生
1954年3月,陈寅恪开始写《钱柳因缘诗释证》,1964年夏天完成,即后来的《柳如是别传》。陈先生在本书第一章“缘起”中抄录了多首自己的诗。其中有1963年冬天写的两首(一般认为这两首诗完成于1963年冬天,我以为当完成于1964年初,因为《柳如是别传》定稿在1964年夏天,而两首诗恰为“缘起”所抄诗的最后一首......
-
〓 亦师亦友五十年:邓嗣禹与费正清的学术因缘
1950年邓嗣禹在哈佛大学在北京四合院举行婚礼的费正清、费慰梅夫妇英文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书影 作为与费正清合作时间最长、发表论文最多的留美中国学者,邓嗣禹与费正清保持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合作与友谊。如果说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和考察了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不......
-
〓 “无量”谢无量
近代敢以佛语或道语称“名”之人多非等闲之辈,如熊十力、张大千、陈撄宁等,皆是一代宗师。谢无量先生亦如是。 谢氏“无量”之称,缘于何故,已无从考证,但“无量”出于佛语“无量无数无边”自不必疑。尤耐人寻味的是,谢氏字曰无量,其亦在八十年人生中不期然而然地创造了诸多“无量”。无量之缘 不得不说,无量先生的人缘极佳,其......
-
〓 刘彭芝: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
刘彭芝 资料照片 齐耳短发衬着白皙面容,逻辑清晰,笑声不断,不似年届七旬的老人。她便是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 1965年,刘彭芝踏上中学讲台,距今已整整50年。从教育一线走过,在日复一日地与学生、同事的相处中,刘彭芝渐渐懂得,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考试成绩优异,还要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如何给他们搭建平台让......
-
〓 愿“唐派史学”后起有人——悼唐德刚先生
唐德刚先生去世了。几家采访的记者都问我,你和唐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候?我想来想去,不记得了。我和唐先生多次见面,在大陆,在台湾,在美国,见过许多次。1990年我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有三个多月住在纽约。那时,唐先生住在纽约近旁的新泽西州。自然,见面的机会比较多。唐先生平易近人,知道许多民国掌故,又健谈,一谈起来,......
-
〓 怀念我的父亲——抗战诗人田间
田间1938年在西北战地服务团 编者按: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众多诗人、作家,先后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之中。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擂鼓诗人”的田间(1916—1985),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田间创作的抗战诗歌如同“一声声的鼓点,不只鼓的声律,还有鼓的情绪”,成为抗战文学的经典。在本版9月1日推荐的“纪念中国人民......
-
〓 不畏权威的方东美
方东美 清初古文大师方苞的十六世族孙、皖籍现代哲学家方东美(1899—1977)先生是我的老乡。最令我心仪的还是他的“坐飞机”理论。他说,青年人要多去“坐飞机”,在飞机上俯视地球和我们的家园,就会觉得原来地球和人间是如此美好,绿茵茵充满生机,而不是平时所遇到的各种坎坷和不平,如同人们在地球上看月亮,总看见一片洁白......
-
〓 意气骏爽 篇体光华———论傅璇琮先生学术论著的语言特色
【摘要】在当代学术界,傅璇琮先生的一系列学术论著既开创了文学的历史文化学研究的良好风气,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意气峻爽”的优良文风,体现了“篇体光华”的鲜明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我们总结他的学术论著的语言特色,就是为了在当今的学术界能够倡导一种优良的文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谓:“《诗》......
-
〓 学人小传:于安澜
于安澜(1902—1999),河南滑县人。语言文字学家,美术史家,书法家。193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河南大学。曾任河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著有《汉魏六朝韵谱》《画论丛刊》《画史丛书》《诗学辑要》《古书文字易解》等。...
-
〓 王瑶:最有精神魅力的人文学者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王瑶先生。我们上研究生时王先生才65岁,但感觉他是“老先生”了,特别敬畏。对不太熟悉的人,先生是不爱主动搭话的。我第一次见王先生,由孙玉石老师引见,那天晚上,他用自行车载着我从北大西门进来,经过未名湖,绕来绕去到了镜春园76号。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烟丝香味,挺好闻的,满头银发的王先生就坐在沙发上,......
-
〓 学问与心态
1941年秋,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王叔岷被北大文科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于是他背着一包书、抱着一张古琴,怀着“奇书十万卷,随我啖其精”的心情,兴冲冲地来到四川南溪县李庄板栗坳。 来到李庄,王叔岷首先拜见了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的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并将自己写的一首五古抒怀呈傅斯年指导。傅斯年翻翻,便询问......
-
〓 文艺人物志·徐辉:赋予陶土温度和灵魂
他是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曾获中国陶瓷茶具设计大赛金奖、中国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等奖项。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家,他将陶瓷与本土文化结合,赋予陶土温度和灵魂,人们似能从他的作品中听到生命的脉动。 工作台上的转子带动陶泥飞速旋转,只见一双宽厚的手轻握陶泥,时而松,时而紧,不一会儿,陶泥变成了瓶罐状......
-
〓 走进文艺家·马金凤: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百岁高龄的她,是豫剧“五大名旦”目前硕果仅存的一位戏剧大师、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在河南乃至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她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唱主角,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 “舞台是我的生命,给观众唱戏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
〓 金灿然 割舍不下的古籍情结
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灿然书屋。金灿然,国务院第一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1958年开始担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和齐燕铭等前辈一起,对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开创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古籍出版社寥寥无几,其中,除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老字号”外,继之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科学出版......
-
〓 上下求索七十年,他用哲思留下一盏明灯——缅怀哲学家张世英
9月10日10点49分,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自西南联大读书时与哲学结缘,70多年来,张世英在哲学的世界里不断跋涉、耕耘、求索。从早年深耕黑格尔哲学,享誉中外,到晚年着力中西汇通,追求“万有相通”的哲学境界,在求真、求通、求新的道路上,他为人们的精神世界点亮了一盏明灯。求真“哲学家都是‘较真’的人。......
-
〓 走近文艺家·叶廷芳:单手写人生
命运借走他一只手臂,却还他以文学的执念。他靠一只手,最早将世界文学巨匠卡夫卡、迪伦马特等人的作品译介到中国,并将艺术的触须伸至中外建筑、戏剧、音乐、造型艺术等多个领域。在一间空间稍隘但藏书颇富的两居室内,84岁高龄的德语翻译家叶廷芳,端坐在窗边的沙发上,身着整洁熨帖的蓝条衬衫,目光深邃、面容温慈。一抹夏日的晨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