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翻译型的研究家与研究型的翻译家—梁志学的德国古典哲学翻译与研究
梁存秀(1931—2018),笔名梁志学,是我国著名的德国哲学翻译家、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60年以后,曾担任《哲学译丛》责任编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自然辩证法》常务副主编,主持翻译并出版多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并撰有相关的研究专著。梁志学先生既是翻译型的研究家,也......
-
〓 中华学术正脉的守护者——记姚奠中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实践
姚奠中 姚奠中先生是章太炎先生最后一位弟子,也是当代少见的博学鸿儒。他淹贯经史子集,艺精诗书画印。冯其庸先生对他的评价是:“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论学于今推独尊,章门一脉赖传存”。霍松林先生也说:“姚老奠中先生雄才博学,其人品学问书艺均为当代典范。”周汝昌先生的评价是:“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
-
〓 文艺人物志·赵聪:奏响新时代的“国风雅韵”
她是观众眼中的“琵琶女神”,是专业人士眼中“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执着游走的音乐行者”,而她将自己定义为“琵琶的修行者”。“修行”一词,凝聚了她对中华文化的虔诚。多年来,她致力于琵琶艺术的推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不断拓展民族音乐创新表达的边界。她说:“上天给我一把琵琶,我以一生相赠。” 她的笑容,灿烂得像一簇火......
-
〓 集腋成裘终成史——记吴山先生
我和吴山先生的结缘,始于《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的编辑出版。那是2011年前后。最初是这个选题内容吸引了我:市场媚俗的现代美容理念推广类图书很多,但又有多少人会想到通过古代这条偏僻的路径去发掘寻绎美容文化的真正内涵及价值呢?由此自然而生一种亲切的信任之感。此后,又有《中国历代玩具辞典》的出版合作。在和吴山先生接......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民初,马相伯北上北京,联合章太炎、严复、梁启超,倡议建立效仿法兰西科学院的函夏考文苑。函夏指全中国,考文苑即马相伯对academy一词的翻译,指最高层次的学术组织。马相伯认为考文苑有责任促进整个国家的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振兴和改造,也即“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外以栽成有用之人才”。可惜函夏考文苑计划胎死腹中。◎许渊冲教授......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文史学家王利器著作等身,有一次,有人问他,您怎么竟然还不是国家古籍小组的成员和顾问呢?王淡然一笑,说:“欲传后世,原不待此。”王利器八十寿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一些朋友有意共同为他编辑出版纪念集,王婉言辞谢,答:“欲传后世,原不待此。” 剑桥大学本科学生中曾经有著名的“夜攀族”,即以深夜攀爬学校房顶为消......
-
〓 高手在民间·洪建华:妙刀可生花
洪建华自小就被徽州古建的雕刻深深吸引,16岁投笔捉刀,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至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夫妻二人将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徽州竹雕视为毕生的己任务与追求,投资建设徽派雕刻博物馆,传习徽州竹雕技艺,传播徽派竹雕文化,在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洪建华的作品传承了明......
-
〓 谢导秀的古琴守望之旅
为传承的努力1963年毕业后,谢导秀被分配到中学,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忙碌,世俗生活的琐碎,频繁的政治运动,打破了他安静的心境,谢导秀慢慢远离了古琴的世界。毕业后几年直到文革期间,他都没能再抚琴。这对谢导秀来说,像是一场心志的考验。直到1976年,在文革中被当成封建四旧而禁止的古琴获得“解放”,谢导......
-
〓 高雪:为推广阅读走遍132个偏远乡村学校
2008年汶川地震后,高雪走上志愿服务之路。西部乡村儿童缺少阅读引导的现状让她深深痛心,“帮助农村儿童用书本打开世界”的理想由此扎根。十余年来,高雪走遍了重庆32个区县132个偏远乡村,用自身模范行动感召吸引2000余名志愿者,到农家书屋开展阅读陪伴、少儿故事会等读书活动1000余次,提供服务4000余小时,受益儿童6......
-
〓 林散之与赵朴初的翰墨情缘
林散之与赵朴初何时结为翰墨情缘的?那得从1972年《人民中国》杂志拟出一期“中国现代书法特辑”说起。时在《人民中国》杂志社任美术编辑的田原,为了展示一下中国现代书法,想借此机会好好地将林散之先生宣传一番,他与另一编辑韩瀚酝酿出一期日文版的中国现代书法特辑,拿出点高水平的书法给日本人看看。他们首先来到南京,经亚明的推荐,......
-
〓 明月照积雪,夜深千帐灯——论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
一庚子盛夏,淫雨霏霏。我在京西大觉寺与傅莹大使饮茶。是日恰逢农历六月初一,是叶嘉莹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将上映的叶嘉莹先生纪录影片《掬水月在手》,谈及这部影片的主题词“弱德之美”。大使问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时,我尚未深入研习叶嘉莹先生关于“弱德之美”的著述,但从字面理解,马上浮现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
-
〓 陪同戴季陶访印人选之波折——钱锺书等人被列为随访人员的前前后后
作为对1939年印度国民大会主席尼赫鲁访华的回访,以及因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实行不合作主义,英国政府对印殖民统治处境艰难,英方希望利用中国和印度间的悠久文化关系,派人前往劝说缓和双方的冲突,于是1940年10月至12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对印度情况颇有研究的戴季陶,以私人性质访问印度,并顺访缅甸。陪同戴季陶访问的......
-
〓 胡适的婚礼
1917年夏,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取哲学博士学位后,26岁的胡适荣归故里,并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这期间,他还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成婚。胡适的婚礼到底是什么样的?2014年,胡适早年手稿首次正式公开,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最近,在艺联合云杪文化发起......
-
〓 百年王世襄:自然·自珍·自在
王世襄 资料图片 “笔畅意安——纪念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墨迹展”日前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馆悄然开展。没有名人捧场,不设开幕仪式,免费参观。一百年前,学者王世襄在北京出生。他的友人和学生,希望用这种“王世襄”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老人的思念。本色 “一件大圆领儿的老头衫,一条宽大短裤,一双松紧口鞋,手里拿着个大蒲扇,一......
-
〓 智海观澜:画家的拒绝
拒绝是一门学问。直截了当甚至粗蛮无礼的拒绝,会令对方难堪乃至恼怒,如果幽默地巧妙拒绝,则可以令人心情愉悦,无形中化解了被拒绝的失落与尴尬。 当代著名画家吴作人为人随和,凡朋友索画,他总是慷慨相赠,于是,便有朋友得寸进尺。一天,一位刚要过画的朋友又带来了自己的朋友,说这个朋友也喜欢吴作人的画。吴作人不接茬,......
-
〓 罗大冈:他是个学者 其次是诗人
1929至1933年,罗大冈在北平中法大学深造。有一天下午,住在同一公寓北大英语系的浙江同学告诉他:戴望舒来北平,还提起他。那时罗大冈只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文,但每次都用不同笔名,目的在于施耐庵说的“不求人知,人亦不知。”他也非常企慕黄仲则“独立市桥人不知,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旁若无人,悠然自得的风度。他向来喜欢......
-
〓 呜呼!世间已无唐德刚
我心目中的文史好汉唐德刚,日前独骑瘦马,踏月而去了,享年八十九岁。那也是一个适合古希腊文化英雄的年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就活到这把年纪。虽然失去了一座高山,好在,构成历史学家内在生命的,是作品,因此,山依旧矗立着。“泰山其颓”之类俗世套语,用在才思夭矫的唐德刚身上,我以为毫无必要,正如我也不会用什么“驾鹤”来表达哀怀,那......
-
〓 《过云楼日记》和《家书》中的戈鲲化
1874年,日本对台湾用兵,剑锋所指,威胁闽浙两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此,史书上已经有了不少记载。顾文彬的日记和家书,从一个侧面为我们还原了当时浙东地区备战的情形,有一些细节很珍贵,特别是戈鲲化作为宁波英国领事馆的属员,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出来,为政府做出正确判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角色,打一个可能不确切......
-
〓 学者蔡美彪:古籍整理得慢慢地做
22日上午,从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手中接过那本薄薄的《成吉思汗小传》,88岁的历史学家蔡美彪笑得眯起了眼,像个孩子。 为了祝贺新书出版,也为了庆祝先生88岁米寿,中华书局与蔡美彪的母校南开大学联合举办了“元代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座谈会”,元史学者们汇聚一堂,从这部新书说起,梳理起元代史料整理的成绩。 《全......
-
〓 “在生活中深造,做人民的学生”
——记“人民艺术家”王蒙与作家们的“清溪一课” 5月22日,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开幕。作家们来到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发生地——清溪村,探寻创作的秘诀,捕捉山乡的诗意,回溯文学的初心。 这天下午,“人民艺术家”王蒙走到作家们中间,开讲“清溪一课”。他分享了70年的文学往事,鼓励大家“在生活中深造,做人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