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记中的夏承焘:平生不作难言事,且向灯前直笔书
我20来岁时,读夏承焘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以下简称《学词日记》)初编,心中有一个疑惑:日记始自1928年7月20日,其时夏先生尚不到而立之年,做起词学专业来,何以如此老到? 夏先生曾自述“三十前后,始专攻词学”,但从《学词日记》发端,便不见初入门者的生涩。他似乎不需要一个适应期,但见如鱼得水、有条不紊,不断......
-
〓 谢导秀的古琴守望之旅
为传承的努力1963年毕业后,谢导秀被分配到中学,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忙碌,世俗生活的琐碎,频繁的政治运动,打破了他安静的心境,谢导秀慢慢远离了古琴的世界。毕业后几年直到文革期间,他都没能再抚琴。这对谢导秀来说,像是一场心志的考验。直到1976年,在文革中被当成封建四旧而禁止的古琴获得“解放”,谢导......
-
〓 《万历十五年》出版始末
我在中华虽然做过不少编辑工作,编过不少书,但回想起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中华的出版,由我经手,却是最值得回味的。最近翻检旧日书信,见到友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一信,中说:“璇琮同志:《万历十五年》听说出版了,我还没有看见,可否设法代买一本。黄仁宇先生也好久无来信了。有空来看您。”我手中拿着这一言简情深的信笺......
-
〓 笃信万有相通 徜徉天人之际——怀念我的老师张世英先生
张先生的若干弟子把先生拉进了一个微信群,名为“向张先生学习”。晚年的先生听力不济,于是,这个群就成了我们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一直惊叹于先生思维的敏捷和思想的与时俱进。当他在群里发声时,总是用词讲究,正如他一生的文字一样,每每令我们这些弟子汗颜。2020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我们这些弟子和往常一样,早早发出了祝贺的微......
-
〓 沉痛悼念栾贵明先生
...
-
〓 高雪:为推广阅读走遍132个偏远乡村学校
2008年汶川地震后,高雪走上志愿服务之路。西部乡村儿童缺少阅读引导的现状让她深深痛心,“帮助农村儿童用书本打开世界”的理想由此扎根。十余年来,高雪走遍了重庆32个区县132个偏远乡村,用自身模范行动感召吸引2000余名志愿者,到农家书屋开展阅读陪伴、少儿故事会等读书活动1000余次,提供服务4000余小时,受益儿童6......
-
〓 学者蔡美彪:古籍整理得慢慢地做
22日上午,从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手中接过那本薄薄的《成吉思汗小传》,88岁的历史学家蔡美彪笑得眯起了眼,像个孩子。 为了祝贺新书出版,也为了庆祝先生88岁米寿,中华书局与蔡美彪的母校南开大学联合举办了“元代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座谈会”,元史学者们汇聚一堂,从这部新书说起,梳理起元代史料整理的成绩。 《全......
-
〓 罗大冈:他是个学者 其次是诗人
1929至1933年,罗大冈在北平中法大学深造。有一天下午,住在同一公寓北大英语系的浙江同学告诉他:戴望舒来北平,还提起他。那时罗大冈只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文,但每次都用不同笔名,目的在于施耐庵说的“不求人知,人亦不知。”他也非常企慕黄仲则“独立市桥人不知,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旁若无人,悠然自得的风度。他向来喜欢......
-
〓 “在生活中深造,做人民的学生”
——记“人民艺术家”王蒙与作家们的“清溪一课” 5月22日,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开幕。作家们来到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发生地——清溪村,探寻创作的秘诀,捕捉山乡的诗意,回溯文学的初心。 这天下午,“人民艺术家”王蒙走到作家们中间,开讲“清溪一课”。他分享了70年的文学往事,鼓励大家“在生活中深造,做人民......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文史学家王利器著作等身,有一次,有人问他,您怎么竟然还不是国家古籍小组的成员和顾问呢?王淡然一笑,说:“欲传后世,原不待此。”王利器八十寿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一些朋友有意共同为他编辑出版纪念集,王婉言辞谢,答:“欲传后世,原不待此。” 剑桥大学本科学生中曾经有著名的“夜攀族”,即以深夜攀爬学校房顶为消......
-
〓 百年王世襄:自然·自珍·自在
王世襄 资料图片 “笔畅意安——纪念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墨迹展”日前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馆悄然开展。没有名人捧场,不设开幕仪式,免费参观。一百年前,学者王世襄在北京出生。他的友人和学生,希望用这种“王世襄”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老人的思念。本色 “一件大圆领儿的老头衫,一条宽大短裤,一双松紧口鞋,手里拿着个大蒲扇,一......
-
〓 集腋成裘终成史——记吴山先生
我和吴山先生的结缘,始于《中国历代美容·美发·美饰辞典》的编辑出版。那是2011年前后。最初是这个选题内容吸引了我:市场媚俗的现代美容理念推广类图书很多,但又有多少人会想到通过古代这条偏僻的路径去发掘寻绎美容文化的真正内涵及价值呢?由此自然而生一种亲切的信任之感。此后,又有《中国历代玩具辞典》的出版合作。在和吴山先生接......
-
〓 智海观澜:画家的拒绝
拒绝是一门学问。直截了当甚至粗蛮无礼的拒绝,会令对方难堪乃至恼怒,如果幽默地巧妙拒绝,则可以令人心情愉悦,无形中化解了被拒绝的失落与尴尬。 当代著名画家吴作人为人随和,凡朋友索画,他总是慷慨相赠,于是,便有朋友得寸进尺。一天,一位刚要过画的朋友又带来了自己的朋友,说这个朋友也喜欢吴作人的画。吴作人不接茬,......
-
〓 往事如昨忆孙犁——关于一张明信片
今年4月6日,是孙犁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我特意翻出了孙犁老师当年寄我的一张明信片。几近发黄的一帧纸片,蓝色的钢笔字清秀而遒劲。 一面是: 光明日报机动记者部 李树喜同志 另一面是正文: 树喜同志: 收到惠寄函及赠书,至为感谢。尊著当从容拜读。 一九七一年,我也曾回安平一......
-
〓 2021永远的怀念(六)
吴相洲(1962-2021) 2021年4月2日,古代文学研究学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相洲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吴相洲1962年生于辽宁锦州。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任乐府学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并担......
-
〓 樊发稼:为了这份圣洁的事业
2016年,我入职文学所的时候,樊发稼先生早已经退休了,只在一次会议上远远地见过他一面,笑容温暖而谦和。 从20世纪50年代发表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到2020年12月辞世,樊发稼先生的文学生涯持续了60多个春秋。这60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工作中,为我国当代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令人......
-
〓 方勤:不负时代,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9月28日,“郧县人3号头骨”——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在湖北发掘出土的消息一经发布,迅即成为学界与大众关注的焦点。 “新时代以来,文化遗产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身处这个好时代,文博人要倍加珍惜,不负文博人的担当和......
-
〓 千古谜团“瘗鹤铭”——孟宪章收藏轶事
《瘗鹤铭》拓本 约莫1962年前后,以买名帖好帖为骄傲的孟宪章买了一本《瘗鹤铭》拓本。三年后,1965年的一天,孟宪章又发现了另一本《瘗鹤铭》的老拓本。孟宪章花了8块钱买下了这本《瘗鹤铭》,这足以算是当时的奢侈品消费了。买下书后他又闲逛至西城一家名叫“梦雅堂”的书铺(今地处琉璃厂),书铺经理注意到他手上的《瘗鹤铭......
-
〓 灯火南园第九楼——翦伯赞与柴德赓的交谊
翦伯赞与柴德赓都是当代史学名家,新中国成立前,未见二人有交集。新中国成立后,翦伯赞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吕振羽)中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开创者、推动者和建设者。史学家陈垣的得意门生柴德赓先是担任辅仁大学历史系主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历......
-
〓 高手在民间·洪建华:妙刀可生花
洪建华自小就被徽州古建的雕刻深深吸引,16岁投笔捉刀,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至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夫妻二人将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徽州竹雕视为毕生的己任务与追求,投资建设徽派雕刻博物馆,传习徽州竹雕技艺,传播徽派竹雕文化,在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洪建华的作品传承了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