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走中西,且思且行——邵大箴与中国当代美术
学人小传 邵大箴,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1953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1955年前往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史论,1960年回国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执教。1979年参与创办了《世界美术》杂志,曾任《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等杂志主编。著......
-
〓 与36名中国作协基层会员畅谈文学——王蒙:生活才是创作的常青树
【新闻人物】 3月21日,春分当日,“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走进鲁迅文学院,开讲“春天一堂课”。 这天,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温暖启幕。36名中国作协基层会员在浓浓春意中“回娘家”,听一听名家的课,聊一聊文学的事。 虽已88岁过半,两鬓斑白,但王蒙先生依然才思敏捷、谈吐从容。面对基层作家聊起文学,那些过往的日子......
-
〓 胡适的婚礼
1917年夏,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取哲学博士学位后,26岁的胡适荣归故里,并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这期间,他还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成婚。胡适的婚礼到底是什么样的?2014年,胡适早年手稿首次正式公开,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最近,在艺联合云杪文化发起......
-
〓 听叶嘉莹先生授课
近些天与清华大学杨民教授频繁E-mail,谈天说地,更多的还是谈到读书向学。我报告近日所读叶嘉莹先生《说阮籍咏怀诗》,杨教授便说到28年前于上海复旦课堂听叶嘉莹先生授课,“京腔婉转,神色飞动,分析也入微,吟咏让人感怀”。前年在清华重逢,餐席边上“大家让让让,结果说是我年龄大一点,就坐在叶先生旁边了”。时光流转之慨,不独......
-
〓 文艺人物志·赵聪:奏响新时代的“国风雅韵”
她是观众眼中的“琵琶女神”,是专业人士眼中“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执着游走的音乐行者”,而她将自己定义为“琵琶的修行者”。“修行”一词,凝聚了她对中华文化的虔诚。多年来,她致力于琵琶艺术的推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不断拓展民族音乐创新表达的边界。她说:“上天给我一把琵琶,我以一生相赠。” 她的笑容,灿烂得像一簇火......
-
〓 林散之与赵朴初的翰墨情缘
林散之与赵朴初何时结为翰墨情缘的?那得从1972年《人民中国》杂志拟出一期“中国现代书法特辑”说起。时在《人民中国》杂志社任美术编辑的田原,为了展示一下中国现代书法,想借此机会好好地将林散之先生宣传一番,他与另一编辑韩瀚酝酿出一期日文版的中国现代书法特辑,拿出点高水平的书法给日本人看看。他们首先来到南京,经亚明的推荐,......
-
〓 翘楚·张巨龄:依然憧憬壮如花
资料图片 拜访张巨龄先生之前,我在资料里读到了他的很多身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中国回族史学家,也是《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原《光明日报·语言文字》专刊主编,更在大学当过教授,著述颇丰。该怎样才能最接近一个真实的张先生呢?带着些许忐忑,我按响了北京南城富卓苑一处居所的门铃。随后,便是四个多小时的详谈,推心置腹,......
-
〓 2022永远的怀念(六)
严绍璗(1940-2022) 2022年8月6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严绍璗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严绍璗194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59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习,1964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北京大学古典......
-
〓 做个“田野调查派”——戴庆厦先生与民族语言学
戴庆厦先生从事民族语言学研究已整整70年了。他在少数民族语言本体研究、社会语言学、民族语文政策、语言学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语言学界的标杆人物。70年来,他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笔耕不辍,虽然现在已是87岁高龄,但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 戴庆厦先生对语言学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世事的豁达,对我等......
-
〓 陪同戴季陶访印人选之波折——钱锺书等人被列为随访人员的前前后后
作为对1939年印度国民大会主席尼赫鲁访华的回访,以及因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实行不合作主义,英国政府对印殖民统治处境艰难,英方希望利用中国和印度间的悠久文化关系,派人前往劝说缓和双方的冲突,于是1940年10月至12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对印度情况颇有研究的戴季陶,以私人性质访问印度,并顺访缅甸。陪同戴季陶访问的......
-
〓 中华学术正脉的守护者——记姚奠中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实践
姚奠中 姚奠中先生是章太炎先生最后一位弟子,也是当代少见的博学鸿儒。他淹贯经史子集,艺精诗书画印。冯其庸先生对他的评价是:“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论学于今推独尊,章门一脉赖传存”。霍松林先生也说:“姚老奠中先生雄才博学,其人品学问书艺均为当代典范。”周汝昌先生的评价是:“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
-
〓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季羡林诞辰110周年】 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活了将近一百岁。他从年轻时开始发表散文;晚年更是笔耕不辍,成为少有的丰收季。用“四季常青”概括他的散文创作与思考,可以说并不为过。读他的散文时,我的眼前常晃动着四季常青的古老松柏,那就是季羡林给我留下的清晰形象。1.小情与大爱 世上往往离不开......
-
〓 文艺人物志·索南多杰:守护雪域高原上的民间文艺
近日,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索南多杰,又一次深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展调研采风,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继续深挖民间文艺宝藏。沿途采访调研,他的思绪不禁飘向20年前,一场会议,让他与唐卡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2003年,索南多杰到杭州参加中国民协的工作会议,休息时冯骥才叫住他:“你是青海的?长得不像藏族......
-
〓 温儒敏:像导师一样的先生
我在北大读书期间,除了导师谢冕先生外,交往最多的老师就是温儒敏教授,以致很多人都以为我是温老师的博士生,需要我解释才搞明白。而温老师也把我当作他的学生,很多事情都让我去做,比如他当年主持的“孑民学术论坛”,他都安排我去接待邀请的专家学者。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让高秀芹去,我放心。”我越来越不敢懈怠,只要温老师交待的任何事......
-
〓 呜呼!世间已无唐德刚
我心目中的文史好汉唐德刚,日前独骑瘦马,踏月而去了,享年八十九岁。那也是一个适合古希腊文化英雄的年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就活到这把年纪。虽然失去了一座高山,好在,构成历史学家内在生命的,是作品,因此,山依旧矗立着。“泰山其颓”之类俗世套语,用在才思夭矫的唐德刚身上,我以为毫无必要,正如我也不会用什么“驾鹤”来表达哀怀,那......
-
〓 “天下第二行书”这样诞生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堪与王羲之分庭抗礼。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短小而涂抹狼藉的祭文,不仅仅因为书法而为人所称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曲英雄的悲歌。今天笔者尝试从史料和文辞的角度,帮助读者更好了解这件书法名作。祸起范阳,称兵犯顺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758年祭奠亡侄颜季明的文稿,记载了颜氏族人在......
-
〓 择善而固执 上下而求索——何兹全的学术成就和史学思想
出生于1911年的何兹全,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教学中,他淡泊自守,孜孜以求,在史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史学思想。不倦探索 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何兹全着力最多的领域。他长期潜心于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于1989年完成......
-
〓 生命的践诺
两千多年前秦末楚人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脍炙人口,天下传唱。其后,唐人如李白有“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的赞美,如顾云有“果践玉音,不移金诺”的感慨,如钱起有“且感千金诺,宁辞万里游”的吟叹,极尽感佩地说这承诺践诺的关乎天关乎地的大事情。 我这里想说的,是一位让我萦怀不去感怀万端的老人。他对徽州的十年“三......
-
〓 “不少痴癫,是真知灼见”——江枫先生印象
我是在江枫先生的“巅疯”时刻拜识他的。那是1995年彩虹奖颁奖典礼上。“江枫今天疯了,竟然打的来文采阁。”李文俊先生说。我手上有一本江枫译《雪莱诗选》,1981年在上海华东师大书亭购得。版权页为一版二次印刷,从中可看到初印5500册,再印三万的信息。很多人购买不得,只好借阅或手抄,而我可能是宿舍离书亭近(不到百米),信......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民初,马相伯北上北京,联合章太炎、严复、梁启超,倡议建立效仿法兰西科学院的函夏考文苑。函夏指全中国,考文苑即马相伯对academy一词的翻译,指最高层次的学术组织。马相伯认为考文苑有责任促进整个国家的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振兴和改造,也即“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外以栽成有用之人才”。可惜函夏考文苑计划胎死腹中。◎许渊冲教授......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