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笃信万有相通 徜徉天人之际——怀念我的老师张世英先生
张先生的若干弟子把先生拉进了一个微信群,名为“向张先生学习”。晚年的先生听力不济,于是,这个群就成了我们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一直惊叹于先生思维的敏捷和思想的与时俱进。当他在群里发声时,总是用词讲究,正如他一生的文字一样,每每令我们这些弟子汗颜。2020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我们这些弟子和往常一样,早早发出了祝贺的微......
-
〓 汪荣祖:叶嘉莹的诗学及其贡献
叶嘉莹手书(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提供)1981年,出席杜甫学会会议时叶嘉莹与缪钺教授(中)、金启华教授(右)合影 1943年,叶嘉莹(二排右一)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留影 我专治史学,虽幼年时曾得前清诗人许承尧门人吴博全先生的指点,略辨音韵,然于迦陵叶嘉莹先生博大精深的诗学,唯有管窥而已。即使是管窥,也不可能论......
-
〓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季羡林诞辰110周年】 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活了将近一百岁。他从年轻时开始发表散文;晚年更是笔耕不辍,成为少有的丰收季。用“四季常青”概括他的散文创作与思考,可以说并不为过。读他的散文时,我的眼前常晃动着四季常青的古老松柏,那就是季羡林给我留下的清晰形象。1.小情与大爱 世上往往离不开......
-
〓 生命的践诺
两千多年前秦末楚人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脍炙人口,天下传唱。其后,唐人如李白有“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的赞美,如顾云有“果践玉音,不移金诺”的感慨,如钱起有“且感千金诺,宁辞万里游”的吟叹,极尽感佩地说这承诺践诺的关乎天关乎地的大事情。 我这里想说的,是一位让我萦怀不去感怀万端的老人。他对徽州的十年“三......
-
〓 理学大师马一浮
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于近现代儒学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相当热门,其中对那些自构体系、融会西学的所谓“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诸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已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广为人们所知。然而,有一位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1]的马一浮,却鲜为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与马一浮从......
-
〓 韩星: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的国学织梦者
“我是农村娃,上学是我当时唯一出路。后来就通过参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鲤鱼跳过了龙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对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当时农村的学校课程少,对外界也不了解,自己又爱好文学,抱着当作家的想法上了中文系,结果发现当不了作家。”说起自己曾经的梦想,韩星坦然一笑。进入大学,除去日常的学习,韩星也会经常作诗......
-
〓 温儒敏:像导师一样的先生
我在北大读书期间,除了导师谢冕先生外,交往最多的老师就是温儒敏教授,以致很多人都以为我是温老师的博士生,需要我解释才搞明白。而温老师也把我当作他的学生,很多事情都让我去做,比如他当年主持的“孑民学术论坛”,他都安排我去接待邀请的专家学者。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让高秀芹去,我放心。”我越来越不敢懈怠,只要温老师交待的任何事......
-
〓 王莹与郁达夫、王映霞的交往
1939年与郁达夫等在星洲合影 1927年冬,王莹来到上海,次年秋,经友人介绍,加入了中国济难会,并住进机关,与另外两位女青年一起照看门户,收发文件,传递书稿。当时,太阳社的阿英、郁达夫等人,正在为济难会编印文艺性刊物《白华》,主要撰稿人有楼适夷、杜国庠、孟超、杨邨人等。郁达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青年作家经常出......
-
〓 民国风月:胡适制谜
1913年,23岁的胡适还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12月假期中,朋友任鸿隽,杨杏佛来到胡适宿舍。“煮茶夜话,戏联句……”第二天,胡适干脆开了一个茶话会,又加上赵元任等数人,烹茶吃饼之余,玩起了射覆、制作谜语等游戏。胡适用中文、西语,甚至自己名字,连作了五个谜语,“颇自喜”。记在了日记里,很得意的样子。一、谜面:花解语。(......
-
〓 翘楚·张巨龄:依然憧憬壮如花
资料图片 拜访张巨龄先生之前,我在资料里读到了他的很多身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中国回族史学家,也是《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原《光明日报·语言文字》专刊主编,更在大学当过教授,著述颇丰。该怎样才能最接近一个真实的张先生呢?带着些许忐忑,我按响了北京南城富卓苑一处居所的门铃。随后,便是四个多小时的详谈,推心置腹,......
-
〓 听叶嘉莹先生授课
近些天与清华大学杨民教授频繁E-mail,谈天说地,更多的还是谈到读书向学。我报告近日所读叶嘉莹先生《说阮籍咏怀诗》,杨教授便说到28年前于上海复旦课堂听叶嘉莹先生授课,“京腔婉转,神色飞动,分析也入微,吟咏让人感怀”。前年在清华重逢,餐席边上“大家让让让,结果说是我年龄大一点,就坐在叶先生旁边了”。时光流转之慨,不独......
-
〓 韩愈曾是个“复读生”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代表著作有《韩昌黎集》等。可是,当年韩愈曾是一个“复读生”,其科举之路历经曲折磨难,连考四次才中进士。韩愈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出生......
-
〓 千古谜团“瘗鹤铭”——孟宪章收藏轶事
《瘗鹤铭》拓本 约莫1962年前后,以买名帖好帖为骄傲的孟宪章买了一本《瘗鹤铭》拓本。三年后,1965年的一天,孟宪章又发现了另一本《瘗鹤铭》的老拓本。孟宪章花了8块钱买下了这本《瘗鹤铭》,这足以算是当时的奢侈品消费了。买下书后他又闲逛至西城一家名叫“梦雅堂”的书铺(今地处琉璃厂),书铺经理注意到他手上的《瘗鹤铭......
-
〓 《万历十五年》出版始末
我在中华虽然做过不少编辑工作,编过不少书,但回想起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中华的出版,由我经手,却是最值得回味的。最近翻检旧日书信,见到友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一信,中说:“璇琮同志:《万历十五年》听说出版了,我还没有看见,可否设法代买一本。黄仁宇先生也好久无来信了。有空来看您。”我手中拿着这一言简情深的信笺......
-
〓 沉痛悼念栾贵明先生
...
-
〓 择善而固执 上下而求索——何兹全的学术成就和史学思想
出生于1911年的何兹全,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教学中,他淡泊自守,孜孜以求,在史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史学思想。不倦探索 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何兹全着力最多的领域。他长期潜心于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于1989年完成......
-
〓 民国学界伯乐林宰平
当今之世,仰慕梁漱溟、熊十力、沈从文、金岳霖、牟宗三诸大家的人不计其数,而很少有人知晓林宰平。在梁漱溟、熊十力乃至张中行、吴小如等名家心目中,林宰平先生的品行值得信任和令人尊敬,是民国时期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学界伯乐。发现沈从文1925年5月8日,正在北京试图通过写作闯出一条生存之路的沈从文突然间激动万分。因为他第一次见到......
-
〓 灯火南园第九楼——翦伯赞与柴德赓的交谊
翦伯赞与柴德赓都是当代史学名家,新中国成立前,未见二人有交集。新中国成立后,翦伯赞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吕振羽)中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开创者、推动者和建设者。史学家陈垣的得意门生柴德赓先是担任辅仁大学历史系主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历......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董桥1999年在一篇随笔里赞赏牛津文学教授John Bayley的著作“闻不到时下博士论文那股医院消毒药水的味道,句句是学问不是学术,文字淡素之余常见拙气……”,“……是学院里老一派的饱学之士,用练达的人情世故看文学艺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van Gulik),以西方人而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穷毕生精力研究......
-
〓 卞孝萱: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人物简介:卞孝萱(1924.6.20-2009.9.5),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刘禹锡年谱》、《唐代文史论丛》、《刘禹锡丛考》、《元稹年谱》、《郑板桥丛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