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门问学记——忆我的老师何兹全先生
我的老师何兹全先生于2011年2月15日晚8时去世。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纪念老师,经过一天徒劳的打电话,联系火车票之后,慢慢地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晚上刘九生先生特意从美国打来电话安慰我,也说写点什么吧。一、偶然报考,侥幸录取读硕士期间,很早就打算念博士。当时想跟随田余庆先生,得知田先生不招生之后,只能将专业确立在硕士期间用......
-
〓 汤一介:不要把儒家意识形态化
“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北京大学的前校长胡适曾这样说道。世事何其难料。“五四运动”中健将林立、旗手迭出的北京大学,如今却成了儒学复兴的一个重镇。距今不过91年时间,“孔家店”又重新挂牌开张了——继2000年成立国学研究院之后,201......
-
〓 文艺人物志·张冀:从生活中蘸墨,书写有烟火气的剧本
春节过后,刚从老家返京,编剧、导演张冀就开始走访养老院和医院,近距离观察那些患上“老年痴呆”的人,倾听患者家属讲述至亲至爱与自己渐行渐远的故事。张冀这次采风,是为了筹备新剧本《阿尔茨海默之家》,他希望通过一家人的视角,深入探索这个疾病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我不想把这个病浪漫化,我想直面它的痛苦和其中涉及的社会性问题,......
-
〓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中国佛教发展到清代,其学理方面已极为衰微,高僧不多,而且与思想界关系极少。乾嘉时期,在一部分理学家中,如彭绍升[1]、罗有高[2]、汪缙[3]等人,对佛学有极浓的兴趣,大力予以提倡,其影响且延及龚自珍[4]、魏源[5]等。到了清末,佛学出现一个新的振兴局面,并且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一股不可忽视......
-
〓 2021永远的怀念(四)
周毓麟(1923-2021) 2021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周毓麟,1923年2月12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镇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54年9月至1957年7月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1960年5月奉调加入核武......
-
〓 2022永远的怀念(七)
任溶溶(1923-2022) 2022年9月22日,著名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广东鹤山人,1923年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1949年后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上海......
-
〓 追思·甘惜分:“我唯一的标准是学术标准”
甘惜分资料图片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引吭高歌和摇旗呐喊,却也难于沉默不语,生就一副犟脾气,继续着自己的追求…… ——甘惜分 用一个世纪的风雨,甘惜分收获了一个称谓——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100年只是一瞬,但新中国新闻学却由此发端,并蓬勃发展,指引着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他的故事,也是新闻学的故......
-
〓 八百孤寒齐下泪——怀念傅璇琮先生
傅璇琮乐于提携后进,学界有口皆碑。先生远去一周年之际,我不禁回忆起他对我学术上的帮助,心香和泪,献与先生。2003年2月,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警惕古籍伪校点》被先生看到,他托几位文学所的老师向我传话,让我与他联系。我自然欣喜若狂。电话中先生说了不少勖勉之语,我由于惶恐和激动,反而大多记不得了,只记得他强调做学......
-
〓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启功自撰对联一九九三年,本文作者拜会启功1986年,启功为第一届教师节创作《苍松新箨图》 2015年6月30日,是启功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十年来,我对先生的思念未尝稍减。在启功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我有幸长期与他亲密接触,深刻地感受到了先生人格的伟大。先生高尚的品德,时时感动着我,教育着我,熏陶着我,成为我......
-
〓 民国学界伯乐林宰平
当今之世,仰慕梁漱溟、熊十力、沈从文、金岳霖、牟宗三诸大家的人不计其数,而很少有人知晓林宰平。在梁漱溟、熊十力乃至张中行、吴小如等名家心目中,林宰平先生的品行值得信任和令人尊敬,是民国时期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学界伯乐。发现沈从文1925年5月8日,正在北京试图通过写作闯出一条生存之路的沈从文突然间激动万分。因为他第一次见到......
-
〓 民国风月:胡适制谜
1913年,23岁的胡适还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12月假期中,朋友任鸿隽,杨杏佛来到胡适宿舍。“煮茶夜话,戏联句……”第二天,胡适干脆开了一个茶话会,又加上赵元任等数人,烹茶吃饼之余,玩起了射覆、制作谜语等游戏。胡适用中文、西语,甚至自己名字,连作了五个谜语,“颇自喜”。记在了日记里,很得意的样子。一、谜面:花解语。(......
-
〓 韩愈曾是个“复读生”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代表著作有《韩昌黎集》等。可是,当年韩愈曾是一个“复读生”,其科举之路历经曲折磨难,连考四次才中进士。韩愈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出生......
-
〓 国绣手姚建萍
姚建萍在创作《木槿花开》。苏绣《木槿花开》。均为资料照片 美,就像爱一样,可以征服世界上每一个人,也可以融合世界上任何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的不同价值观。美,还可以让人在物质和能力不可及的意境里,充分享受内心的那份愉悦和温润。美,因此也使我们对它有特别的向往与渴求。 美,自然让我们对那些创造她的人肃然起敬。 ......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董桥1999年在一篇随笔里赞赏牛津文学教授John Bayley的著作“闻不到时下博士论文那股医院消毒药水的味道,句句是学问不是学术,文字淡素之余常见拙气……”,“……是学院里老一派的饱学之士,用练达的人情世故看文学艺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van Gulik),以西方人而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穷毕生精力研究......
-
〓 听张中行先生说砚
我于1987年由北京市大兴县教师进修学校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工作。入人教社之前,我就听说大学者张中行先生在人教社中语室。第二年春季的一天,张中行先生去图书馆借《云麓漫钞》,想查一条材料。管理员告诉他,书在历史室。上午十点多钟,张先生来历史室古代史组找书。当时室里在座的只有我和一位女同志。这位女同志的座位靠近门口,张......
-
〓 朱自清诤言俞平伯
朱自清与俞平伯,是两位相交甚深,情谊绵长的友人。他们结识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之后信函不断,探讨人生,共办《诗》刊,相互唱和。1923年8月,两人结伴漫游南京秦淮河,并相约为文。由此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两篇异彩纷呈,题目相同的名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后来终生服务“清华”,便是缘于俞平伯和胡适的举荐。之后两......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小山村,爷爷是石匠。他后来到法国第戎美术学院求学,与校长杨西斯交谈,他说自己石匠出身,杨西斯误把“石匠”理解成“雕塑家”,林风眠非常坚定地说:“不不不,我是个石匠,不是雕塑家。”⦾考古学家苏秉琦对孩子说,学术研究,“多数情况下,对立面总归有其合理成分,要善于向对立面学习,要学会吸收营养。”他举硬......
-
〓 王莹与郁达夫、王映霞的交往
1939年与郁达夫等在星洲合影 1927年冬,王莹来到上海,次年秋,经友人介绍,加入了中国济难会,并住进机关,与另外两位女青年一起照看门户,收发文件,传递书稿。当时,太阳社的阿英、郁达夫等人,正在为济难会编印文艺性刊物《白华》,主要撰稿人有楼适夷、杜国庠、孟超、杨邨人等。郁达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青年作家经常出......
-
〓 坐拥书城为汉学——追忆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钱存训先生
《书于竹帛》书封钱存训 资料图片 春风和煦,却吹不散心中的哀伤。 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著名汉学家、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钱存训先生在美国芝加哥因病辞世,享年105岁。 这位终身坐拥书城的老人,毕生致力于研究汉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20世纪以来图书馆学宗师、美国东亚图书馆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
-
〓 理学大师马一浮
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于近现代儒学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相当热门,其中对那些自构体系、融会西学的所谓“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诸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已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广为人们所知。然而,有一位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1]的马一浮,却鲜为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与马一浮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