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傅璇琮:《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
我于1951年秋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求学,至1952年8月,随我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而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三年后毕业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本以为就此可以在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坦途上前进了,不料在1958年年初,因所谓的“同人刊物”问题,与乐黛云、褚斌杰、裴斐和金开诚等人一起被诬为“右派集团”而......
-
〓 读史札记:“我的朋友胡适之”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胡适无疑是一位登高一呼、应者云从的风云人物。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无论相识与否,文人雅士、社会贤达多引以为荣。他的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据说,珍珠港事变前,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众议员。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的胡适得知其当选,乃请他......
-
〓 李辰冬与《诗经》研究
有论者认为,在红学几乎成为索隐派和考据派一统天下的时候,李辰冬是第一个接续了王国维的香火,“以文学的立场,把小说当做专书来研究”的学者,完成了一件“破天荒的创举”。《红楼梦研究》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红学著作之一,代表了此时红学研究所能达到的高水准。该书出版一年之内六次再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据阿城交代,李辰冬经过多......
-
〓 让国乐同世界音乐美美与共——纪念国乐大师刘天华逝世90周年
今年是国乐大师刘天华逝世90周年。“国乐与西乐并驾齐驱”一直是刘天华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提出并探索的“音乐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及“国乐改进”等理想,对当下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1、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 刘天华,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儿时的刘天华......
-
〓 雷海宗的留学岁月
1927年雷海宗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62年9月15日,身在南开大学的雷海宗给在万里外的弟子何炳棣回了一封信,信里表扬了何氏在美国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自己的近况。算起来,从1960年春何炳棣写信到雷海宗回信,已经隔了两年多,时间实在是拖得有些久。不过,冥冥中仿佛早有安排,何炳棣将要去任教的芝加哥大学,正是......
-
〓 翰墨往事:“于右任”的由来
“于右任”的由来 于右任1879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原名伯循,字诱人。“诱人”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直到1905年,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时首次署名“于右任”。“右任”是“诱人”的谐音,又暗含反清之意。因中国一向以“左衽”来指接受异族统治,故他反其意而用“右任(衽)”。 于右任幼时便......
-
〓 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十大读书人物”
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承办:中华读书报 是怎样一种力量,让一位84岁的老人用28年的坚持,自费十几万元为村里建起第一座书屋?“一个学校,不能没有图书馆,娃娃爱看书,终身受用!”一句平实的话语,抒发着一位用生命播撒文化种子的乡村贤达朴素的心声。在他的带动下,5000人的村庄走出了400位大学生。 冯强文......
-
〓 王云五,何许人也?
他的挚友胡适先生说:“此人的学问道德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他的学生金耀基先生说:“他自十四岁做小学徒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一生做了别人三辈子的事”;他曾经的部下胡愈之先生说:“他既没有学问,而且政治上也是一个很坏的人”;也是他曾经的部下茅盾先生说:“他是官僚与市侩的混合物”……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新世......
-
〓 沉痛悼念著名古文学大家陶敏先生逝世!
2013年元月17号上午七点五十五分,著名学者陶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5岁。陶敏先生1938年12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县人。1955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58年3月被划为右派分子,安排到学校修膳组劳动。1959年9月毕业,分配到东北劳动。1978年9月从四平收割机厂调到湘潭师专外文科,任外国......
-
〓 钱理群:“三宽之人”谢冕
谢冕先生在学术、教育领域的成就、贡献与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就不再多说。我要说的是“谢冕兄”这个“人”,而且要借用“贵州老乡”朱厚泽的“三宽”说,来描述、概括他。于是就有了“‘三宽之人’谢冕”这个话题。我曾经专门研究过朱厚泽的“三宽”说,注意到他在1980年代倡导“宽松,宽容,宽厚”时,就已经说明,“三宽”不仅是“治......
-
〓 学人小传:叶淑穗
叶淑穗,广东番禺人,1931年生于北京。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1949年考入辅仁大学心理系,后转入经济系。1951年参军,到解放军后勤学院任教。1956年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曾任资料组组长、文物保管组组长,长年从事鲁迅文物的征集、保管和研究工作。著有《鲁迅手稿经眼录》《从鲁迅遗物认识鲁迅》(与杨燕丽合著),参与......
-
〓 “板凳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略谈范文澜的治学态度
一代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1893—1969)早年在北京大学文科中文门学习,师从黄侃、陈汉章、刘师培等,受到古文经学的熏陶及考据学方面的严格训练。在治学上,以严谨求实著称于世,其治学态度后来被形象地概括为“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范文澜的助手荣孟源、彭明、来新夏等著名学者大力宣传此说,使之广为世人所熟知......
-
〓 “不知礼,无以立”——访国学教育者李刚
门上贴着“着我汉家华裳,兴我礼仪之邦”的春联,旁边挂着一串红红的大灯笼。院子里,李刚教授身着深红色唐装,胸前绣着栩栩如生的“中华龙”,举止儒雅谦和。其妻王建平教授,穿着红色汉服,腰垂绿色飘带,透出恬静贤淑。 李刚的家就住在他精心创办的“山西国学教育基地”院内。近日,当记者走进这个国学大讲堂时,一群孩子正在......
-
〓 三十余载跨国情——蔡元培与但采尔的交谊
蔡元培(1868—1940)学贯中西、友结四海,与杜威、罗素、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萧伯纳等世界名流都有交谊,而他交游最长、情谊最深的一位外国学者名叫但采尔。但采尔(Teodos Wilherm Danzel,1886—1954),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汉堡大学教授,民族学学者,著有《文字的起源》《文化与初民宗教》......
-
〓 俄罗斯当代著名汉学家季塔连科的中国情结——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二十一
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ТИТАРЕНКОМИХАИЛЛЕОНТЬЕВИЧ)是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政治和现实问题、俄罗斯与亚太各国及俄中关系问题的著名学者,是俄罗斯顶尖的汉学家之一。现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俄罗斯外交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学术委员......
-
〓 谦谦君子 卑自以牧——日记中所见朱自清先生的自省精神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最为知名的学人之一,其《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一直是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影响了无数的青少年;他任教于清华大学达23年之久,担任过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为老清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在同时代人眼中,朱自清先生有“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见郭良夫编:《完美的人格——朱......
-
〓 生命最后一息还在研究汉学——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一——法国“汉学三杰”之沙畹
爱德华·沙畹(Chavannes Edouard,1865-1918)是国际汉学界公认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中国学大师,也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沙畹在法国汉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前承19世纪的法国汉学传统,并使20世纪法国汉学开创了新的局面。在许......
-
〓 听张中行先生说砚
我于1987年由北京市大兴县教师进修学校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工作。入人教社之前,我就听说大学者张中行先生在人教社中语室。第二年春季的一天,张中行先生去图书馆借《云麓漫钞》,想查一条材料。管理员告诉他,书在历史室。上午十点多钟,张先生来历史室古代史组找书。当时室里在座的只有我和一位女同志。这位女同志的座位靠近门口,张......
-
〓 艺旅回望:近读戴泽百岁艺术人生
回头去看,风流人物俱往矣,只留下一幅幅时代现场的写生,平静地挂在墙上。白驹过隙,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心中的记忆。最美的画,应该是画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作品答案。——戴泽 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为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美术教育家,戴泽在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成就卓越、桃李天下。他......
-
〓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中国佛教发展到清代,其学理方面已极为衰微,高僧不多,而且与思想界关系极少。乾嘉时期,在一部分理学家中,如彭绍升[1]、罗有高[2]、汪缙[3]等人,对佛学有极浓的兴趣,大力予以提倡,其影响且延及龚自珍[4]、魏源[5]等。到了清末,佛学出现一个新的振兴局面,并且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一股不可忽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