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钩沉: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杨之光、欧洋:《激扬文字》(国画·1973年) 图片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和阅读偏好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养成,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他与图书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孩儿立志......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18世纪英国大学者塞缪尔·约翰逊,有渊博的古典学问,以一人之力编成《英语词典》。在编写词典之初,约翰逊曾向一位贵族请求支持而受到这位贵族的冷漠对待。七年之后,当词典编就,即将出版时,这位贵族却抢先给予好评,并向人示意希望约翰逊能把这部书献给他。约翰逊致信这位贵族,措辞文雅、礼貌,拒绝之意则坚决,约翰逊信中说:“他看着......
-
〓 86岁老作家汪浙成:卖了自家住房 建起公益书房
本报讯(记者王国平)第一届“汪浙成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86岁的老作家汪浙成很好奇,“不知道最终评出来的这5位同道到底有什么样的阅读故事”。 汪浙成是宁波奉化人,曾任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土壤》《酷夏》斩获两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女儿,爸爸要救你》入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
-
〓 如何开展有效的书法教育——走近书法教育家陈忠慧
初识陈忠慧教授,见他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话语里激荡着“责任与担当”。 在山西国学教育基地,谈及对娃娃们的书法教育,陈忠慧语重心长地说:“近年来,中国书法所依托的‘人文氛围’被淡化,传承中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根’和‘魂’不能丢!”追寻中护“根” 翻阅陈忠慧的履历,循着他的人生步履,体味到一......
-
〓 2021永远的怀念(十一)
佟培基(1944-2021) 2021年9月16日,唐诗研究名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佟培基在河南开封逝世,享年78岁。 佟培基,1944年3月出生,河南开封人。1963年8月入伍,在北京军区直属部队服役。1968年复员,1973年调入河南大学汽车队当司机。1979年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河南大学中文系......
-
〓 我眼中的名人·刘兰芳:口吐莲花 艺韵芬芳
年过七旬的刘兰芳似乎比退休前更忙了。前些日子,她刚跟六位新收的徒弟一起参加完《刘兰芳·三十五年马街情》师徒专场演出,又辗转河南宝丰等地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的“送欢笑到基层”活动。每次见面,都见她身板硬朗,风采依旧,一如几十年前初识她的样子。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正在电台热播,而我是电台的播音员。......
-
〓 老子生死时间略考
【作者简介】李健,北京元学文化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道商委员会讲师。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问题,至今似乎还是一个谜。尤其是道教对老子赋予了神话色彩,造成老子给人的感觉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有的人甚至质疑老子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对于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笔者掌握了一点文献,现简述如下。一、老子生于公元......
-
〓 独立不阿的人品,沉潜考索的学风————纪念邓广铭先生
我于六十年代前期曾见过邓广铭先生。那时我在中华书局编辑部,本在文学编辑室,后因中华书局拟加快“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1963年下半年,当时总编辑金灿然同志对编辑部人员作了部分调整,并把我调到古代史编辑室,担任《宋史》的点校和编辑工作。因为工作需要,我就有时到北大向邓先生请教。但不久就掀起了政治运动,1965年秋,我随大......
-
〓 学人小传:杨镰
杨镰(1947—2016)辽宁辽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山西大学特聘教授(黄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院兼职教授。著名西域文化专家、探险家,元代文学研究专家,多年从事新疆人文地理研究,常年在新疆各地考察和研究,对丝绸之路上曾经辉煌又被流沙掩埋的楼兰古国、小河遗址等做过......
-
〓 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
采访时间:2005年5月17日采访地点:厦门大学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张先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发表前陈支平教授对全文进行了审阅)编者手记:我们刚出版的《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汇集了18 位学者的高论,这些学者大都是天津、北京、南京、上海、武汉的大学教授。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史学家,陈......
-
〓 智海观澜:小和尚吟诗救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争夺天下,与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大战十八年。陈友谅出身渔民,英勇善战,在一次战役中,把朱元璋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朱元璋抛下残兵败将,慌不择路,只身逃至一深山老林,突见前面有一古寺,急奔前去。一小和尚正在门前扫地,见朱元璋狼狈而至,便询问:“请问将军尊姓大名?如此匆匆而来,有何贵干?”太祖遭遇惨......
-
〓 走近文艺家·李博生:手中磨玉 心中求道
81岁的他是玉雕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玉是大地的舍利,玉文化是“大地之诗”,手中磨玉,就是心中求道。他说,治玉是做活儿,不是做货,要做艺术品,而不是做产品。 玉是大地的舍利,玉文化是“大地之诗”,手中磨玉,就是心中求道……这些话不是出自诗人或禅者,而是出自一位中国工艺......
-
〓 何怀宏:学术让我欲罢不能
何怀宏 1981年蛙鸣正盛的夜,一个年轻人却选择了自我毁灭。 当27岁的何怀宏第一次从报纸上读到苏克俭日记时,他为这位才华出众的同龄人的离开,感到深深的震动和忧伤。 “这个‘现在’不怎么好。”何怀宏写道。“人们得不到交流,感到自己的无力,连躲避、退隐也谈不上。你不是牺牲者就是从犯。没有激动,没有热情,......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刘文典虽生性狂傲,但也有承蒙他瞧得上眼的。精通14种语言、学问渊深博大的陈寅恪,刘文典即敬重有加。刘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刘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刘文典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各算半个。 ◎英国著名随笔......
-
〓 远征军里的“学二代”:摘自《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
诗人穆旦 《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西南联大“学二代” 在两次入......
-
〓 政治家的教育梦——孙中山关于教育的六次演说
据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一年(1905)严复因事赴伦敦,孙中山慕名来访。谈及改革之难在于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则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严复集》第五册15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思想家与实行家的救......
-
〓 肄业生成北大讲师——张申府与北京大学
张申府(崧年)(1893—1986)是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公众人物、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他于1913年9月—1920年11月,在北京大学读书与教书,共8年多,是他近一个世纪风雨人生的重要起点,深深地影响了他一辈子的发展轨迹。所以,他晚年回忆起来,感念不忘地说:“想起北大当年,使我兴奋,令人回味。”(《张申......
-
〓 从江湖到庙堂 盅惑当权者的“大师”
提要: 当王林大师的江湖骗术被揭穿后,”大师”这个久违了的名词,再次热起来。大师们的把戏其实很简单,他们先把魔术用谎言包装成令人称奇的法术,取得几位官员、商人、戏子们追捧,再用名人的力量搭建起一个沟通各色人等的场域。往好了说,这里就是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润滑剂;往坏了说,这里就是官商勾结,权色......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从善如流。《唐宋词人年谱》书稿,夏先生友人顾学颉先生提出作序跋及修改意见,夏先生1954年11月2日致信接受这部书稿的上海的新文艺出版社,信中写道:“昨接人民文学出版社友人顾学颉兄函,言作序跋事,兹遵其所嘱作自序一篇附上,请加入全书末页。……顾君来函又指正一事,兹附上原函,请费神代为更正……”夏承焘......
-
〓 追梦人刘文英
【求索】 长期以来,提到梦的分析与研究,很多人只知道西方的弗洛伊德和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刘文英先生,一位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研究者,用大量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古代几千年不只有神秘的占梦迷信,而且有严肃的梦的探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学者以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对梦这种极其特殊而又普遍的精神现象进行了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