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孙中山为何盛赞陆皓东
陆皓东(1868—1895),广东香山人。1895年与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被捕遇难,被称为“为共和牺牲之第一人”。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英勇捐躯的烈士数不胜数,而在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历史上,在残暴的清廷酷吏屠刀下慷慨就义的“第一人”,则是孙中山早期革命同志和忠实助手的陆皓东。孙中山就曾称其为“吾党健将”,并高度评价......
-
〓 宗文龙:传统文化出版梦
2014年3月,杭州某小区,中国国宝文化研究中心。 应门的是一位长者,身材敦实,长发飘洒,脸色红润,黑外套,灯笼裤,双睛炯炯有神,一副仙风道骨。他叫宗文龙,71岁。龙腾书海 1993年,一条消息震动浙江出版界:宗文龙辞职了! 作为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宗文龙在将出任局长的热传中突然提出辞职。......
-
〓 难得的好编辑黎丁
2011年黎丁在本报文艺部为其举办的93岁生日会上。谌强摄1991年10月,黎丁(后右)与夏衍(前左)、黄宗英(前右)、罗孚(后左)。资料图片 今年6月16日是光明日报65岁的生日。很巧的是,光明日报有一位资深的老编辑,也在6月16日这天出生,只不过他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他的名字叫黎丁,是一位难得的好编辑。 ......
-
〓 尺素见情怀——从闻一多致游国恩信函看两位先生之交谊
游国恩、闻一多两位先生同庚,皆生于1899年。他们曾三度共事,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究中,建立起深厚的君子之谊。闻先生现存书信215封,集中收于《闻一多全集》第12卷,其中致游国恩先生的有8封。这些信函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学术信息,更见证了两位先生的友谊。游国恩先生早年熟读经史及《文选》等传统经典,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
-
〓 古稀老人的花灯情
不久前,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祥霖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定做两盏鲤鱼花灯的雏形。订单的主人是一位来自广东的姑娘。这位姑娘从事文创行业,她打听到福州有位花灯大师,可以把花灯制作得非常精巧,惟妙惟肖,于是不远千里,慕名赶来。姑娘简单说了制作意图后,郑祥霖很快搭出一个简单的骨架。姑娘一看,大呼精巧......
-
〓 独树一帜的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
2020年10月,我的父亲、京剧艺术大师、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张君秋先生在他的艺术人生中创立了独树一帜、深受观众欢迎并广泛传唱的张派艺术。张派艺术拥有极大数量的观众,并且是唯一一支在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京剧大流派,在京剧艺术的百花园中独领风骚。父亲为京剧艺术的成长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创造了京剧艺术新的辉煌,......
-
〓 从书法到佛法——恩师雷珍民先生与赵朴老的不解之缘
一恩师雷珍民先生和赵朴老的相识可谓是不可思议。1982年4月13日,赵朴老陪日本日莲宗友好访华团来西安参加鸠摩罗什塑像安奉仪式,下榻西安人民大厦,在大厦东楼见到榜书题额“凤凰厅”三字,驻足叹曰:此三字哪位老先生所作? 字写得规矩,很有功力,能守得住传统,不易也。得知书者乃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时,欣然欲见。这位年轻人,就是我......
-
〓 我的嫂嫂戴乃迭——杨敏如先生访谈录
杨宪益与戴乃迭 访谈者按:2000年前后,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期间,系里的李岫老师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展一项“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的重点课题(该课题成果为《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李岫、秦林芳主编),我和几位同学也有幸参与其中。李老师约我撰写《传达中国文化的灵魂――中文英译大家杨......
-
〓 爱智求真与现实关怀的高度统一——陶德麟哲学思想研究
【哲人追“思”③】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陶德麟先生于2020年5月24日在武汉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事业。陶德麟,字佛元,笔名茀原,1931年10月31日生于上海,祖籍湖北黄冈。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哲学系......
-
〓 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6周年跨年活动暨北京弘一大师陈列纪念馆精品展即将开幕
岁末年初,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6周年跨年活动即将在北京市怀柔区开放路举办。值此2017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纷纷举办社会文化活动丰富节日气氛。北京弘一大师陈列纪念馆精品展将于春节期间在京郊怀柔开幕,祈愿大众共沾法喜,随喜佛缘。展出时间为2017年1月22日—2月6日,展出地点北京怀柔汽车站旁开放路西口慈恩天下慈恩院......
-
〓 “做出更好的学问,无愧于这个时代”——专访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
商伟 与那些饱经沧桑、历尽劫难的老一辈学者相比,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商伟教授,其人生道路和学术轨迹都十分清晰:1962年出生于福州,1978年,通过高考进入北大中文系读书,4年后跟随袁行霈教授攻读古典诗歌的研究生,接着是留校任教,并担任林庚教授的助手。从1978年入校到1988年离开,他把最灿烂的青春时代留在了美丽的......
-
〓 读书小雅:美食里的故乡情
阅读文人谈美食的文章,情趣盎然。他们不仅能下厨房烹饪一手好菜,更能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吃的渊源、吃的文化,用精雅细致的语言,描绘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读来更觉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汪曾祺爱吃会吃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金庸赞誉他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汪曾祺写吃,无论是日常菜馔,还是野味珍馐,文字......
-
〓 读书者说:余冠英先生的朋友圈
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吴组缃王瑶郑振铎《冠英说诗》《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先生曾经非常谦虚地说:“我不是文学史家,我至多就是对古代文学,尤其是对先秦乃至汉魏六朝诗歌略知一二,不敢说是一个文学史家。”其实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说他是一位文学史家,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余冠英还是一......
-
〓 剪纸大师,未见真虎却剪百虎
谁能为民间剪纸正名?谁能让这种淳朴的民间艺术闪耀于阳春白雪的艺术殿堂?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志春新著《原创文明中的陕西民间世界:剪纸》记录了数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剪纸生涯。2008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十。在陕北人看来,初一是给神过年,而初七人日才是给人过年呢。我们来到庙湾沟高金爱家,和老太太......
-
〓 异国知音:汉学家安乐哲与《淮南子》
在“绝代奇书”《淮南子》的海外传播与研究史上,欧美汉学界是历史重镇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文化成果,产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美国汉学家安乐哲(Rog⁃erT.Ames)便是其中之一。安乐哲194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曾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威夷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发展项目主任、《东西方哲学》(Phi⁃los......
-
〓 人物·追忆·一封许久的信
孙楷第 资料图片 前一阵,我把父亲冯至资料里见到的一封七十多年前孙楷第伯伯写给父亲的信,通过电邮发给了孙楷第的儿子和儿媳孙泰来、陈莹,由此谈起老一辈是怎么做学问的。他们赠我一份2012年6月29日的《中国文化报》,第七版是“中国记忆·积善堂手卷捐赠专题”。 里面有两篇文章,孙泰来的《明渤海积善堂手卷捐赠始末......
-
〓 孙犁读书的“秘诀”
孙犁“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爱书、读书、买书、藏书、包书、写书,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我特别爱好书,书就成了生死与共之物”。读书,是需要心境的。“一人在室。高烛并肩,庭院无声,挂钟声朗,伏案修书,任其遐想”,这样神仙般的日子,孙犁享受过。“院中儿童追逐投掷,时有外出流氓,手摇大弹弓,......
-
〓 胡经之:外柔内刚的诗人美学家
资料照片 回到北大工作两年多来,每次乘车从家里往返学校时,都要路过中关园,我总会特别留意地看一眼从车窗外一闪而过的中关园一公寓,那排如今已显得低矮而又不起眼的黄漆颜色的陈旧小楼,是胡经之先生当年的旧居。我当然知道他早就搬离那里了,但那座旧楼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美好回忆。中关园上课 先生给我们上的文艺美学专题选......
-
〓 “翻译的东西对别人有点用,就很安慰”——访何高济
何高济/肖帅帅摄有一位翻译家,他的作品,由于知识的专业性,鲜为人知;他在翻译中,由于查阅资料,遍览群书,自己因而也成为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他就是何高济先生。何高济1933年出生于四川,父亲何北衡是四川现代著名政治人物。而对于何高济来说,“政治”也从未远离过他的生活。 西语毕业,却与历史结缘何高济于20世纪50年代......
-
〓 千山脚下的费老师——忆费振刚先生晚年生活片段
怎么也没有料到,疫情一年多来的第一次远行,竟然是去送别自己心爱的老师!昨天(3月22日)上午,惊闻老师仙逝,顿觉茫然自失。一整天,不断有师友打来电话,哀悼先生的离去。今天(23日),赶赴鞍山之前,匆匆翻看了一眼老照片,过往的一幕幕重又浮现在眼前,触景生情,不觉悲从中来。在旅途的短暂闲暇中,思绪万千,忆及二十余年来在老师......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