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位儒雅的“中国”文人——记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六
20世纪的汉学家中,荷兰人高罗佩(RobertHansvanGulik,1910-1967)尤为引人瞩目。它具有多重身份和多种爱好:外交官、汉学家、收藏家、诗人、小说家、音乐家等等,而且每种身份都做得很出色:作为外交官,通晓荷、英、法、印、德、中、阿拉伯、日、藏文、梵文等十五种语言文字,在华盛顿、新德里、贝鲁特、吉隆坡......
-
〓 难忘师恩·苏培成:“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的老师周有光
周有光(右)、苏培成合影。资料照片 我是周有光先生的老学生。 1960年暑假后,我在北大中文系读四年级。那学期,系里开设了“汉字改革”的课程,讲课的是周有光先生。周先生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但见面是第一次。那时,周先生50多岁,精力旺盛,一口气连上三节,从下午两点讲到五点,站着讲,也不喝水,课间休息时搬把椅子就......
-
〓 携手同行三十一春秋——王涛别记
我们是大学同学,准确地说,是系友(我高一年级),之后工作在北京,并在同一个领域工作。从1987年来北京工作到2018年,三十一年的相从过往中,一起呆上数天不为多,一个微信点赞不为小。如今,再也见不到终生最重要的朋友王涛了!我们之所以一路走来、走近,以至成为“置顶”的朋友,许多方面胜过亲兄弟,首先是王涛深刻的思想与出众的......
-
〓 谢冕:有幸结识吴思敬
相识吴思敬是我人生的幸运和福分。鲁迅说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当然不敢妄比前贤,但此时的心境是相同的。我记不起来我们最初是如何相识的,那时真还说不上深交。只知吴思敬是原先的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位年轻的文学老师,热情,敬业,很有学识,仅此而已。记得那时他住在北京最繁华的街区,王府井的一个胡同——菜厂......
-
〓 鲁迅的艺术爱好
图为鲁迅收藏龙纹砖拓片 鲁迅的艺术爱好广泛,他对于古籍考据、校勘、编辑以及其他艺术所搜集的资料和其涉及的言论,都是非常可贵的。 鲁迅勤于校勘、辑佚、搜编的工作。他从故书中搜采出会稽先贤的著作,校订了《嵇康集》,辑录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一直到搜辑《小说旧闻钞》,都是这一部分工作的业绩。 鲁迅......
-
〓 平凡中的崇高:追忆魏老师
初次见到魏得良老师,那还是在1978年11月初的杭州大学历史系新生入学欢迎会上。当时他就给我和我的同学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印象说白了,就是一个“土”字,用夸张的语言讲,就是“土得掉渣”。我们怎么也无法想象,在堂皇气派的高等学府里,居然还有这样纯朴得像泥土的老师,黝黑的脸堂,花白的头发,刻满饱尝沧桑烙印的神态,携带......
-
〓 大家·“敢为人先”章开沅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少年从文,挥斥方遒,钻研学术,寻觅真知;后转史学,孜孜以求,另辟蹊径,敢为人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曾言:“我一生在学术上做了两件事。一是把中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世界,并把国外的研究引入到中国;二是让国际教会大学史研究走进中国,又让中国的研究走向世界。”2014年4月,章开沅于华中师范大学光荣......
-
〓 高手在民间·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之林润立
开栏的话讲好中国人民故事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本版从今日起开设《高手在民间》图片专栏,聚焦民间技艺高手和非遗传承人,展示我国各行各业劳动者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录他们在平凡岗位创造的不平凡业绩,展现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是福建省唯一一个......
-
〓 学人小传:彭立勋
彭立勋,1937年生,湖北谷城人。美学家。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曾任中文系副主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1987年由国家教委选派至英国剑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88年调往深圳,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首届主席、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美的欣赏》......
-
〓 罗久芳:先父罗家伦的藏书
先父罗家伦的藏书数量共约一万四千册。这批累积了九十多年的藏书,曾长期滞留欧、亚、澳、美四洲,搬运经过地中海、印度洋、长江、台湾海峡和太平洋,却都平安无损,没有遭遇天灾人祸。 中国的私家藏书有很悠久的历史,对文化的传承作出过极大的贡献。历代的京都和江南的富庶地带,曾出现过很多著名的藏书世家和他们的藏书楼。可......
-
〓 历史钩沉:历史档案中的张申府其人
国立北平图书馆拟聘张申府为研究参考股股员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国立北平图书馆聘张申府 张申府是国家图书馆的老馆员,抗战时期就参加了北平图书馆重庆办事处的建设工作,为收集抗战时期的文献、补充馆藏作出了贡献。1949年,他再次来到国立北平图书馆工作,直到去世。 1893年6月15日,张申府出生于河北省献县......
-
〓 学人小传:樊发稼
樊发稼(1937—2020),上海崇明人。文学评论家,诗人。195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诗集《小娃娃的歌》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批评著作有《儿童文学的春天》《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
-
〓 李辰冬与《诗经》研究
有论者认为,在红学几乎成为索隐派和考据派一统天下的时候,李辰冬是第一个接续了王国维的香火,“以文学的立场,把小说当做专书来研究”的学者,完成了一件“破天荒的创举”。《红楼梦研究》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红学著作之一,代表了此时红学研究所能达到的高水准。该书出版一年之内六次再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据阿城交代,李辰冬经过多......
-
〓 夫唱妇随——钱锺书和杨绛的两则故事
往昔钱锺书先生曾在医院嘱我,“办完那点儿事”,便可“退休”。如今报刊网络正反话语似都已说尽,计划之外为文,宜选新题,那就写早就想写的《夫唱妇随》吧。“夫唱妇随”,杨绛先生说过,且自然而然地做着。一1980年下半年,杨绛先生在改革开放的秋凉中,一口气写好《干校六记》,那时《管锥编》新书上市,《围城》旧版重生,留英的钱瑗归......
-
〓 夜读《长城》,怀想罗哲文先生
夜静了,灯下,手捧罗哲文先生的《长城》细细读来,他的音容笑貌再度浮现在眼前。 罗老离开我们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5月14日,将是他逝世3周年忌日。他心系长城,关心着《中国长城志》的编撰。2007年我们邀请罗老参加编辑体例座谈会。当时,他骑自行车摔伤了腿,行动不便,但听说是《中国长城志》的会议,一定要参加。会......
-
〓 学人小传:薛天纬
薛天纬(1942—),陕西宜川人。本科及研究生均就读于西北大学,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退休前为新疆师范大学教授。2003年至2008年为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11年至2016年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唐诗及中国古代诗学,尤重李白研究,曾任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
-
〓 关于祖父钱宾四的回忆——摘自钱婉约著《梅樱短笺》
作者祖母张一贯与孙儿们 在我当时的心目中,祖父钱穆(字宾四)就像是一座遥远的山,朦胧神秘看不清,阴云之下,黑魆魆的山影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后来,那座远方的山,因为阴云的渐渐消散,逐渐清晰起来。那逐渐清晰起来的大山,开始放出光来。熠熠的光辉,照耀的不仅仅是我,还包括一些像我一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较早地阅读了他著作的......
-
〓 酒事江湖5·孟繁华:酒坛高谊——看文坛大师们喝酒
我喜欢看写喝酒的文章,尤其是文坛巨匠们写喝酒的文章。喝酒和喝茶不同,喝茶历来是雅致的事情。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饮茶又称作“品茗”,而且有《茶经》名世,可见喝茶的风雅。但喝酒不一样,喝酒也有叫“品酒”的,当然也有《酒经》传世,《酒经》三......
-
〓 走近文艺家·王扶林:一部剧为什么能够重播1500多次
90岁的他,曾执导拍摄87版《红楼梦》和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这两部作品后来成为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至今仍发挥着“科普”文学名著的作用。他把拍摄经典电视剧比喻成从零开始的创业,认为“如果创作者急功近利,仅把影视剧当成一门生意,拍出的作品必然没有生命力”。他建议年轻的影视剧工作者多读一点古典名著,充分吸收前人......
-
〓 偶入红尘里,诗戏结为盟——郭汉城的戏曲情缘
学人小传 郭汉城(1917—2021),浙江萧山人,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1937年肄业于浙江省立杭州农业职业学校,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毕业后在敌后从事抗战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察哈尔省文化局副局长兼察哈尔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任,华北行政委员会文艺处副处长,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